一、工程概况
贵港特大桥于YDK51+0上跨迎宾大道,采用两孔40米简支箱梁跨越,分别为41孔和42孔。梁全长40.6m,支座中心距38.8m。梁高3.532m,顶部宽度7.6m,梁底宽4m,标准段腹板厚0.3m,底板厚0.3m,顶板厚0.294m,梁端腹板厚1.1m,底板厚0.9m,顶板厚0.614m。每孔简支箱梁砼262.7m3(其中顶板103 m3,腹板95 m3, 底板62 m3),梁重683.1t,采用支架现浇。
二、混凝土的浇筑
1、梁体设计为C50高性能砼,砼在拌和站集中拌制,罐车运输至现场,采用汽车泵泵送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浇筑前,应再次对梁体预埋件进行逐个排查,确保不错不漏。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每孔梁应制作6组标准养护试件,进行抗压强度试验。
2、根据混凝土搅拌所用时间,按每3分钟搅拌一盘料(一盘为2m3),则每小时可搅拌40m3混凝土。底板混凝土62m3,用时1.5小时,加浇筑过程中泵车移位、泵管移位、混凝土罐车就位等所用时间,浇筑底板混凝土需2个小时左右;腹板混凝土95m3,需用时2.5小时,可从梁的一端向另外一端分两层浇筑,加上浇筑过程中泵车移位、泵管移位、混凝土罐车就位等所用时间,浇筑腹板混凝土需3.5个小时左右;顶板混凝土103m3,需用时2.5小时,从梁的一端向另外一端一次浇筑,加上浇筑过程中泵车移位、泵管移位、混凝土罐车就位等所用时间,浇筑腹板混凝土需3.5个小时左右;整个施工过程需9个小时。
3、浇筑混凝土前,全面检查钢筋保护层垫块。构件侧面和底面的垫块至少为4个/m2,绑扎垫块和钢筋的铁丝头不得伸入保护层内。底层垫块按梅花形布置。混凝土入模前,测定混凝土的温度、坍落度和含气量等工作性能,只有拌和物性能符合设计或配合比要求的混凝土方可入模浇筑。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宜控制在5℃~30℃。
4、混凝土浇筑顺序
1)、纵桥向混凝土浇筑顺序
由于梁体混凝土方量较大,为尽量缩短混凝土浇筑时间,同时考虑到混凝土供应能力,浇筑时采取多点同时下灰的施工方法,以加快混凝土浇筑速度。
施工时采用1台作业半径大于32m的大功率汽车泵进行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浇筑顺序由箱梁一端向另一端浇筑,以免墩顶处产生裂纹。
2)、横桥向混凝土浇筑顺序如下:
横桥向混凝土浇筑顺序为:先①底板处倒角,再②底板,其次③腹板,最后④顶板。
①②浇筑:先从箱梁左右的一侧边隔墙顶开始浇筑,同时用振动棒辅助浇筑混凝土。使混凝土通过腹板向底板流动,若底板混凝土灌注不饱满,可利用顶板天窗直接向底板补充(顶板天窗每隔2.5m设置一个)。在浇筑过程中要边振动边移动下灰管,控制混凝土浇筑厚度在30cm,保证混凝土密实性。
3)表层混凝土振捣完成后,应及时修整、抹平混凝土裸露面,待定浆后再抹第二遍并压光。抹面时严禁洒水,并防止过度操作影响表层混凝土质量。
5、人员安排:
现场混凝土浇筑由技术员3人、带班员3人、实验员2人、泵管移动人员2人和振捣人员8人,共18人组成。
现场总指挥:丁金平。
第一组 组长:刘鹏波、技术员:吴开史、带班员:周伟、实验员:陈信宏、振捣:甘友均、黄振安、曾继平、童立智
第二组 组长:周柱军 技术员:宁春军、带班员:蒋廷远、实验员:郑海、 振捣:蒙兰胜、覃忠文、樊有良、樊武权
现场一切人员要听从现场总指挥的协调安排,要顾全大局,统筹兼顾。由于浇筑方量大、时间较长,所以两组人员轮流值班。浇筑过程技术员和带班员全程监控混凝土浇筑情况,技术员主要负责指导工人严格按要求进行施工,按顺序逐层浇筑混凝土,敦促振捣人员及时振捣并随时与搅拌站联系确保混凝土的供应。实验员全程监督混凝土情况,每车混凝土浇筑前必须经过塌落度试验方可进行泵送浇筑,带班员负责现场工人的调动和签配料单。移泵管人员必须听从技术人员的指挥按顺序浇筑,振捣人员应划分好各自负责的振捣区域,避免振捣不到位和漏振的情况发生以确保混凝土浇筑后的外观质量。
三、桥面排水坡施工
1、根据设计要求,排水坡与梁体一同浇筑。梁面线型及标高控制,采用定点挂网格线法进行控制。控制点采用Ф12钢筋,布置于桥面边坡点处,顺桥向间隔2m布置一根,用钢丝根据梁面标高挂线。控制点钢筋与梁体上下层钢筋网主筋焊接牢靠,以确保其稳定性。
2、桥面混凝土振捣初平后30分钟左右刮尺整平。吸水完成后立即用粗抹光机抹光,再装上细抹叶片精光。边角及坡面处等局部抹光机打磨不到之处人工抹平。
3、对抹面完成的部分及时覆盖养生,选择覆盖土工布洒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14天。
四、混凝土浇筑应注意以下事项
1、混凝土浇筑前,用人工及吹风机将模板内杂物清除干净,对支架、模板、钢筋和预埋件进行全面检查,同时对泵车、拌和站、罐车、发电机和振捣棒等机械设备进行检查,确保万无一失。
2、混凝土浇筑应对称纵向中心线,先一端后另一侧对称浇筑并先浇底板,后浇腹板。从两端向跨中分层连续浇筑,下层浇筑完毕再浇筑上层混凝土,在下层混凝土初凝前浇筑完成上层混凝土,混凝土初凝时间控制在6个小时左右,混凝土分层厚度为30cm,浇筑过程中,随时检测混凝土的坍落度。
3、混凝土入模坍落度按配合比中坍落度进行控制,控制偏差为±20mm。自高处向模板内倾卸混凝土时,为防止混凝土离析,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不宜超过2m,以不发生离析为度。
4、标高控制:浇筑混凝土时应控制底板厚度及标高,浇筑前由测量人员测出标高并做好标记,施工中严格控制。
5、混凝土振捣过程中,应避免重复振捣,防止过振。同时加强检查模板支撑处的稳定性和接缝的密合情况,防止在振捣混凝土过程中产生漏浆。不得在模板内利用振捣棒使混凝土长距离流到或运输混凝土,以至引起离析。混凝土捣实后1.5h~24h之内,不得受到振动。梁体混凝土灌注时间不宜超过8个小时。
6、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安排专人跟踪检查支架和模板的情况,模板若出现漏浆现象,要用海绵条进行填塞。在浇筑混凝土前,在L/2、L/4截面位置的底模板下挂垂线,每截面分左边、左中、中线、右中、右边设五道垂线。垂线下系钢筋棍,在地面对应位置埋设钢筋棍,在两根钢筋棍交错位置划上标记线,以此来观测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底板沉降情况,若发生异常情况,立即停止浇筑混凝土,查明原因后再继续施工。
五、插入式振捣棒操作要点
1、振动棒一般应安放在牢固的脚手板上,不应在启动状态下放置于模板支撑或钢筋上。不得将软轴插入到混凝土内部和使软轴折成硬弯。应避免振动棒碰撞模板、钢筋、吊环、预埋件等,振动棒与模板的距离不应大于其作用半径的0.5倍。
2、使用振捣棒时,前手应紧握在振动棒上端约50cm,以控制插入点,后手扶正软轴,前后手相距40~50cm左右,使振动棒自然沉入混凝土内。插入式振动器操作时,应做到快插慢拔。快插是为了防止混凝土表层先振实,而下层混凝土发生分层,离析现象;慢拔是为了使混凝土能填满振动棒抽出时形成的空隙,防止形成空洞。
3、振动棒插入混凝土后,应上下移动变换位置,幅度为5~10cm。以利于排出混凝土中空气,振捣密实。每插点应掌握好真到时间,过短过长都不利,每点振捣时间一般为20s~30s,待混凝土表面基本液化泛出灰浆,不再下沉、不再出现气泡时,方可拔出振动棒。
4、振动棒插入点布置应排列均匀,可采用行列式顺序移动,每次移动位置的距离应不大于振动器作用半径的1.5倍。振动棒的作用半径(通常为振动棒半径的8~10倍)一般为30~40cm。
5、振动棒应垂直地插入新浇筑混凝土内,并进入尚未凝固的前一层混凝土50~100mm。振捣过程中振捣棒与侧模应保持50~100mm的距离。
六、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及保证措施
(一)蜂窝
1、现象:
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空隙类似蜂窝状的窟窿。
2、产生的原因:
1)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子、水泥材料加水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
2)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和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
3)下料不当或下料过高,串筒使石子集中,造成砂浆石子离析;
4)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
5)模板缝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
6)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小。
3、防治的措施
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经常检查,做到计量准确,混凝土拌和均匀,坍落度适合,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2米应设串筒或溜槽,浇灌应分层下料,分层振捣,分层厚度不得大于30cm,防止漏振,模板缝应堵塞严密,浇灌中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
(二)麻面
1、现象:
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粗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
2、产生的原因:
1)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干净,拆膜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
2)模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
3)模板隔离剂涂刷不均匀,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连造成麻面;
4)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排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3、防治措施:
模板表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模板隔离剂应选用长效的,涂刷均匀,不得漏刷,砼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至排除气泡为止;
(三)孔洞
1、现象:
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钢筋局部或全部裸露。
2、产生的原因:
1)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洞口和埋件处,混凝土下料被搁住,未振捣就继续浇灌上层混凝土;
2)混凝土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严重跑浆,又未进行振捣;
3)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过厚,下料过高,振捣器振动不到,形成松散孔洞。
3、防治措施:
在钢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灌,在模板内充满,认真分层振捣密实,预留孔洞,应两侧同时下料,侧面加开浇灌门,严防漏振;
(四)露筋
1、现象:
混凝土内部主筋分布筋或箍筋局部裸露在结构构件表面。
2、产生的原因:
1)浇筑混凝土时,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少或漏放,致使钢筋紧
贴模板外露;
2)结构构件截面小,钢筋过密,石子卡在钢筋上,使水泥砂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造成露筋;
3)混凝土配合比不当,产生离析,靠模板部位缺浆或模板漏浆;
4)砼保护层太小或保护层处混凝土振捣不实,或振捣棒撞击钢筋或踩
踏钢筋,造成露筋;
3、防治措施:
浇灌混凝土,应保证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正确,并加强检验,钢筋
密集时,应选用适当粒径的石子,保证混凝土配合比准确和良好和易性,浇
灌高度超过2米,应用串桶或溜槽进行下料,以防止离析;混凝土振捣严禁
撞击钢筋,操作时避免踩踏钢筋,如有踩弯或脱扣等应及时调整直正;保护
层混凝土要振捣密实,正确掌握脱模时间,防止过早拆膜,碰坏棱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