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内涵;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文化特征: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现象,文化由人创造,为人特有,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2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培养出来的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文化的形式:静态形式、动态形式(文化生产、传播等文化活动)
文化作用:
①一般来说: 1.(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精神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2.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个人社会的发展,落后腐朽文化阻碍个人社会发展
②文化与社会:
文化与政治经济:㈠在经济基础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作用)
【文化与政治经济关系: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2.一定文化有一定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政治经济
3.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性:不同民族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个人社会的发展,落后腐朽文化阻碍个人社会发展】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完全同步(超前或落后于经济发展)
㈡在时代进程中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密不可分)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交融:未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文化素养;(霸权主义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推销自己的价值观,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斗争中的重要内容】
文化在综合国力中:
【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1.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一定意义上说,谁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3.对于发展中国家,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我国怎样提升文化软实力: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强大的智力支持
③文化与个人:
文化影响人的来源: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文化影响人的表现:1.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2.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体现各种文化影响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认识、实践活动)
文化影响人的特点:1.潜移默化(文化氛围时刻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2.深远持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文化对人的影响启示:1.国家: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发展健康有益文化,让人们接受健康文化的熏陶
2.个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参与积极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提升自身的文化道德修养,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文化塑造人生: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横向:民族文化
一.文化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两方面
民族节日: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作用,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
二.民族文化
1.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2.民族文化作用: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
3.民族文化地位: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三:文化多样性
文化多样性含义:民族文化多样性
文化多样性作用: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文化多样性表现(为什么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1.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原因:各民族间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的不同)
2.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原因: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普遍的规律)
对待文化多样性态度:尊重
尊重文化多样性做法:1.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要求:文化交流中,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繁荣)
尊重文化多样性原因、必要性:1.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2.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3.世界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基本标志,是推动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4.有利于文化创新
四、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文化传播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手段:传媒
传媒特点:新旧并存
大众传媒: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主要手段
优点: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最大程度的超越时空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关系: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尊重文化多样性,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文化交流维护、促进文化交流
为什么要加强中外文化交流1.有利于中华文化在世界传播,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有利于我国吸收外来文化优秀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交融。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3.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怎样促进文化交流:1.前提---文化多样性
·尊重文化多样性(态度、原则)
2. 文化交流要求:更加热情的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更加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3.创新文化传播方式,通过商业贸易、教育等多种方式进行文化交流
4.借助现代文化传播手段,充分利用大众传媒
5.个人----做文化交流的使者(外来优秀文化引进来,中华文化走出去)
纵向: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传统习俗、建筑、文艺、思想的继承
建筑凝固的艺术
传统文化特点1.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
2.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继承性
传统文化作用:1.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2.传承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3.传统文化如果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就对社会与人起积极作用;如果一成不变,就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发展的消极作用
对待传统文化做法: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2.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对待传统文化态度:继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发展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
2.科学技术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极大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我国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3.思想运动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能以浓缩形式使人在有限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教育在文化纵向、横向中其重要作用)
教育的作用:1.(文化特点)提高人文化素养,展示文化的力量
2.(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交融)推进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发展
3.(文化对人的影响)打造良好文化环境,影响塑造人
4.(文化交流、传承)促进文化交流,发展本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
5.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塑造民族性格、提升民族理想、推动民族文化创新
6.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文化创新
一、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基础上发展,都包含文化创新的意义
二.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关系: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三.为什么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原因:文化发展实质是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文化创新作用、重要性: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2.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发展(文化创新推动作用:a、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社会实践的发展;b、文化创新是为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为社会实践服务;c、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3.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文化创新必然性:在时代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机制、传播手段创新,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四、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文化创造的主体
五、文化创新途径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a、原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b、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c、文化差异不应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d、原则: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4. 在时代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机制、传播手段创新,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5.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守旧主义或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或历史虚无主义)
(正确方向: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6.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之一
学习型社会核心内涵,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建设更加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题中要义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
一、中华文化特点:
1.源远流长: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汉字与中华文化关系)汉字是中华文化基本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巨大作用
特点:内涵丰富,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
史书典籍: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2.博大精深:表现:独特性(a、文学艺术—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b、 古代技术—特点:实用性、整体性)
区域性(不同区域文化发展趋势: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特色
民族性(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促进,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民族特性。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现实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原因:包容性:表现:求同存异(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关系中交流)
兼收并蓄(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二、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1.坚持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
2.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3.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和需要,学习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积极创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民族精神
一、中华民文化与民族精神关系: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二、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A、重要性:【1.民族精神作用: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2.民族精神地位:中华民族之魂
3.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B、必要性:1.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原因: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2.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民族精神功能: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3.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要顶住霸权主义的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4.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C、实现征程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三、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勤劳是一切事业成功的保证,是持家立业的传家宝,是立国兴邦之本。
爱国主义:地位: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贯穿其他民族精神各个方面
作用:是动员、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特点: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同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要求,也有不同具体内涵。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样的。
主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四、民族精神特征: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五、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1.为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高举民族精神火炬,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2.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
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a、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b、党在长期、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4.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a、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b、抵制西方文化中腐朽落后思想的危害;c、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5.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注入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坚持培育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6.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建设者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当前文化生活
一、当前文化现象:色彩斑斓,有喜有忧
文化生活“喜”的原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忧”的原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趋利避害:做法: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加强文化市场法制建设,建立公平竞争的文化市场;积极推进文化改革创新;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健全监督管理体系,依法严惩不法现象;明确职责,大力发展大众文化,弘扬主旋律,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
个人:加强自身修养,提高鉴别能力,主动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生产经营者:遵纪守法,讲究职业道德,承担社会责任,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大众媒体:增强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切实履行其传承文化的义务
二、文化需求的特点: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应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
大众文化: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1.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原则
2.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3.(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落后文化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三、文化激荡看主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容: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2.作用:导向和示范作用
3.特征:科学性和先进性
4.占据主导地位
5.做法、必然要求: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为什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文化生活有喜有忧,奏响主旋律,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把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使中华文化焕发生机,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关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A、这个目标,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②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③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B、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交融、影响,传统文化的作用,世界文化多样性)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由之路
(A.原因:①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②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③是由我国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④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B.怎样走: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3. 路径与目标关系(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4.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前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内在要求: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表现: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5.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风格、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6.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领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7.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根本任务:培育有理想(核心)、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途径: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优先发展,坚持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
科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前国际竞争实质是以科技和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文化:必须深化文化改革,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全民族创造活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培育“四有”公民
2.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3.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社会风尚)
4.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领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5.国家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公民加强科学文化、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文化建设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素质
道德模范作用: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2.精神文明。3.提升公民素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地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1.坚持马克思主义2.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3.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国家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求:1.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践行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的具体要求:a.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错误思想的影响,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用
b.把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过程,贯穿社会生活,从根本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2.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3.充分发掘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弘扬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
4.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常态化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国家做法:1.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2.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3.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4.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公民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做法:
1.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2.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3.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三观
4.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
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关系:1.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相互促进
2.科学文化修养根本意义,在于使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提高,成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四、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一元的,各种思想可以并存,主流必须是马克思主义
2.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4.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
5.深化文化改革,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
6.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前进
7.培育四有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