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山东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 |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指标内容 | 二级指标分值 | 一级指标分值 | |
1.课程负责人 | 1-1教学情况 | 承担本专科生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任务;主持教学研究课题;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获得教学表彰/奖励;主编高水平教材。单门申报课程要求本科课程负责人应具有正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含教师系列的教授和非教师系列的正高级),高职课程负责人应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含教师系列的副教授和非教师系列的副高级),近三年主讲此门课程不少于2轮。联合申报课程要求本科课程负责人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高职课程负责人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含教师系列的讲师和非教师系列的中级),近三年主讲此门课程不少于1轮 | 6 | 10 | |
1-2学术研究 | 承担学术研究课题;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获得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 4 | |||
2.主讲教师 | 2-1教学情况 | 承担本专科生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任务;主持教学研究课题;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获得教学表彰/奖励;主编高水平教材 | 5 | 8 | |
2-2学术研究 | 承担学术研究课题;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获得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 3 | |||
3.教学队伍 | 3-1教学队伍整体结构 | 教学队伍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专兼职教师比例适当;根据课程需要,有行业背景的教师参与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 2 | 6 | |
3-2教学改革与研究 | 参与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取得教学成果,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 2 | |||
3-3青年教师培养 | 培养青年教师措施得力,成效显著 | 2 | |||
4.课程建设情况 | 4-1课程 地位 | 课程的设计理念先进,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突出,作用显著 | 4 | 66 | |
4-2课程 体系 | 课程设置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按照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建设平台,整体优化课程内容,重组课程结构,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 6 | |||
4-3课程内容 | 课程内容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需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规律,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吸收行业企业参与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分工恰当、相互支撑,满足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 16 | |||
4-4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 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针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不同特点,合理进行教学设计,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可查看课堂教学录像) | 8 | |||
4-5课程实践条件 | 重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整合实践教学资源,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课程无实践教学环节,本指标请空白不填) | 10 | |||
4-6课程教学资源 | 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丰富,课程网站畅通,能够很好地发挥辅教辅学功能,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课程网站提供40分钟的说课录像;课堂教学录像上网比例达到50%以上(不足50%课时的相应减少分数),并承诺其余教学录像1年内全部上网;选用国家精品教材、省级优秀教材、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或高水平的自编教材等优秀教材,实验教材配套齐全,能够满足教学需要 | 12 | |||
4-7课程教学效果 | 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校外专家、行业企业专家、校内督导及学生对课程教学评价结果优良,评价材料真实可靠 | 5 | |||
4-8课程的特色与创新 |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及创新点(限200字以内,不超过三项);本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相比所处的水平;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 | 5 | |||
5.学校的措施 | 所在高校鼓励精品课程建设的文件齐全,措施得力,实施效果明显,对本课程后续建设规划给予大力支持 | 10 | 10 | ||
6.联合课程整合优化 | 6-1整合优化基本情况 | 联合申报课程中,不同课程之间在课程平台、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等方面的整合优化等方面情况良好 | 80 | ||
6-2整合优化效果 | 联合申报课程整合优化后的教学效果提升明显 |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