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亚媛
一、导入
二、作者介绍 郑振铎(18—1958)
三、检查预习
相称 郁闷 娱乐 污涩 怂恿 婢女
蜷伏 惩戒 怅然
四、整体感知
文中写“我”家养的三只猫,这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及亡失时我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在文中勾画出相关的词句来)
来历 | 外形 | 性情 | 家中地位 | 结局 | 感情变化 | |
第一只猫
| ||||||
第二只猫
| ||||||
第三只猫
|
1、第三只猫难看也罢,忧郁也罢,但这都不妨碍它成长。然而,这种平静的生活很快消失,不幸随之而来,猫的遭遇是什么?(跳读第 17-34段)。
被主人误认为偷吃了芙蓉鸟。
2、请你来当法官
一、案发现场情况:
1、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
2、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二、犯罪嫌疑人:丑猫
三、犯罪嫌疑人作案证据:1、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2、隔一会,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一)、案发前的表现:1、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2、隔一会,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二)、案发后的表现: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象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
四、 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我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
五、案件真凶:一只黑猫
六、案件定性: 冤 案
七、案件反思:
(一)、在知道案件的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品读)
1、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2、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的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3、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4、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5、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二)、在这个冤案中,作者错在哪里?从这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补充材料:本文写于1925年,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 他深受“五四”精神影响,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表现出新思想、新观念;表达出同情弱小无辜,谴责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
中 心 理 解 :凡事不能单凭印象, 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 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六、写法讲解
1、具体对比
教师示例:通过“来历”对比,一、二只猫是因为喜爱要来的,第三只猫是因为可怜捡来的。情感基础不同、来历不同,地位也不一样,这样为写第三只猫的悲剧命运作了厚实的铺垫,埋下了伏笔。
通过毛色的对比,突出了第三只猫的难看,也为下文写冤案伏笔。
一、二只猫与第三只猫的对比,同时也是铺垫,为写第三只猫作了蓄势。
2、纵向对比
如果说一、二只猫与第三只猫的对比是横向的,那每只猫内部的对比写法则是纵向的,试作探究如下:
比如第一只猫。
(1)身体上的对比。
健康时: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三妹常常的,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条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生病时: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终日躺在客厅上的椅下,不肯出来。三妹想着种种方法去逗它,它都不理会。我们都很替它忧郁。三妹特地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铜铃,用红绫带穿了,挂在它颈下,但只观得不相称,它只是毫无生意的、懒惰的、郁闷地躺着。
(2)情感上的对比。
健康时:三妹是最喜欢猫的,她常在课后回家时,逗着猫玩。
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生病时:我们都很替它忧郁。三妹很难过地说道:“哥哥,小猫死了!”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个月来相伴的小侣!
第二、三只猫都进行了纵向对比,由学生去发现。极写第三只猫的丑陋,是与前两只猫的漂亮对比,也是一种铺垫,为下文写它的被冤屈作了充分的蓄势。
3、细节对比
最典型的当数第三只猫的两处“蜷伏”和两处“伏”。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
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和三妹的足下。
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的伏着,吃得胖胖的。
第一处的“蜷伏”:写猫弯曲身体卧着。蜷,从虫从卷,像虫子一样弯曲着身子成团状,既象形又会意。这一个词语写出了小猫的可怜状。后面的“伏”而不用“蜷伏”,意思变得了丰富,显然是主人想赶它走却赶不走,从它的很瘦中可以看出它的饥饿无力。这两句,把一只可怜的瘦弱的饥寒交迫又无家可归的流浪猫形象刻画了出来。
第二处“蜷伏”:写出了小猫对人的依恋。它也想和人亲近,得到人的喜爱,但它长得不可爱,行为习惯又不好,又不会捉老鼠……几乎一无是处。如果不是主人的善良,它早就被驱之门外。因此它的依恋只是一厢情愿,引不起主人的任何好感。
第二处“伏”:写出了它的衣食无忧,心宽体胖。
你看,从无家可归到有家可依,从衣食无着到衣食无忧,从瘦弱不堪到心宽体胖,主动亲近主人却又得不到赏识,内心深处的忧郁郁积于内,表现于外。处处对比,使文章波澜起伏,看似无意,实则精心。
4、强弱对比
强者是人,可以高高在上的给予;弱者是以猫为代表的小生命(也包括像张妈一样的下人),虽然可以因可爱或可怜而赢得人的喜欢或保护,但毕竟不是平等之上的对待。人可以随自己的好恶而随时给别的生命以生杀予夺,要想真正尊重生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强者之强,主要在于蛮横无理。文中已作大量描写,如: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
耐人寻味的是对弱者的描写,那种善良、委屈、可怜之状,跃然纸上。
先看张妈。
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
……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没有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再来看第三只猫。
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通过强势与弱势的对比,第三只猫意料之中地被“我”冤杀至死。“猫”这种动物的悲剧命运产生的悲剧色彩在构成对比的情节演绎中给读者留下更加强烈的震撼和冲击,由此无情地解剖了人性中凶恶、冷酷、残暴和阴暗的一面,让“我”对这只丑猫永无补救地受到良心的谴责。任何作品都要为社会传递正能量,“我”的自责、内疚、痛苦正是作品的积极意义所在,提示着人性中善良、仁爱、公平、正义等美好一面的觉醒。
教师总结 1、具体对比 2、纵向对比 3、细节对比 4、强弱对比
对比的写作方法,千姿百态,主要是把两个或多个相同或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还可以是衬托,特别是反衬,以此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突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六、拓展
如果你是第三只被冤枉的猫,在弥留之际,你想对你的主人说什么?
主人我已经浑身痛的站不起来了,但是我的心里更痛。在这生命的最后时刻,我要和你说几句心里话。芙蓉鸟不是我吃的,真的不是我!可你不分青红皂白就给我一顿暴打。打的我是五脏俱废啊。我真的不明白,你这样暴打我,难道是因为我是被捡来的?长得不好看?还是因为我不愿意卖乖讨巧来博得你们的喜爱呢?现在我已经淹淹一息了,在这生命的最后时刻,我还是想和你说,我不会在意你曾经是那么厉害地暴打了我,我铭记不忘的是你曾在那个严酷的冬日收留了我……
八、小结
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同学们,不论走到哪里,你们一定要让自己成为最好的——最绿的小草,最纯的水滴,最亮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