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教学过程中的五大要素
学生 教师 教学内容 教学媒体 教学环境
学习与教学过程中的三大过程:
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 评价与反思过程
几种基本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二)实验法:1、自然实验法2、实验室实验法
(三)调查法:1、问卷法2、访谈法
学生与教学因素(选择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 学生因素包括:一、群体差异(年龄、性别、社会文化)二、个体差异
教师因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职业道德
第二章
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发展
个性与社会化发展
自我意识、自我概念与自尊
一、选择题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形成低级的行为图式(感觉运动行为模式)2.客体永恒性
在这个阶段中,儿童赖以吸收外界知识的图式主要是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以及手的动作。
2、前运算阶段(2-7岁)
表象或形象模式,符号功能;自我中心;集体独白;思维的不可逆性、刻板性
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思维集中化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
思维可逆性
去集中化
4、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
推理能力提高
度抽象思维
认知风格:指个体感知、记忆、思维、问题解决、决策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
特点:持久性与一致性
分类:一、场依存性和场性(美国心理学家 赫尔曼●威特金)
场型 (内部参照 判断 认知优势 灵活思维)
场依存型(外部参照 人际交往优势 缺乏灵活性 易受影响)
二、冲动型(反应快,精确性差 整体加工策略) (杰罗姆 卡根)
沉思型(反应慢 ,精确性高 细节加工策略)
三、整体性和系列性(美国心理学家 帕克斯)
系列性策略-注重步骤性
整体性策略-注重全局考虑
四、深层加工和表层加工
深层加工-注重深层意义
表层加工-注重表层信息
埃里克森的8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年龄 | 发展任务 | 目标 | |
婴儿期 | 0~2岁 | 基本的信任感 VS 基本的不信任感 | 希望实现 |
儿童早期(幼儿期) | 2~4岁 | 自主感 VS 羞怯 | 意志实现 |
学前期或游戏期 | 4 ~ 7岁 | 主动感 VS 内疚感 | 目的实现 |
学龄期 | 7~ 12岁 | 勤奋感 VS 自卑感 | 能力实现 |
青年期 | 12 ~ 18岁 | 自我同一感 VS 同一感混乱 | 忠实实现 |
成年早期 | 18 ~ 25岁 | 亲密感 VS 孤独感 | 爱情实现 |
成年中期 | 25 ~ 50岁 | 繁殖感 VS 停滞感 | 关怀实现 |
成年晚期 | 50岁~ | 完善感 VS 绝望感 | 智慧实现 |
单一的一般因素(简称G因素): 瞎想的、被用于许多不同任务之中的、单一的智力能力,影响个体在所有智力测验中的表现。(关键因素)
特殊因素(简称S因素):影响个体在某一种能力测验中的表现
名词解释
同化:个体在反映和作用于环境的过程中,使客体(外界事物)纳入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中的过程。
顺应:个体在其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已不能使新的经验同化时,便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支架教学:教师或其他学者和学习者共同完成某种活动,为学习者参与该活动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独自无法完成的任务。而随着活动的进行,逐渐减少外部支持,让位于学生的活动。
最近发展区: 指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与即将到达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维果茨基)
流体智力:指基本与文化无关的、非语言的心理智力,如空间关系认知、反应速度等
晶体智力:指应用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能力。
第四章
华生的行为主义
有机体学习的实质上就是通过建立条件作用,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
选择题:
学习的定义和分类
定义:学习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分类: (一)学习主体分类: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
(二)学习水平分类:(加涅)
(三)学习结果分类(加涅)
言语信息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态度的学习;运动技能的学习
(四)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奥苏贝尔)
1、据学习方式分类:
接受学习是学习者被动接受教师传授来获得知识的学习;
发现学习是通过学习者对现实的能动地反映及发现创造来获得知识的学习。
2、据学习材料与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类:
有意义学习是指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来进行新的学习,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机械学习则是指学习中所得经验间无实质性联系的学习。
(五)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
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内隐学习: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得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
外显学习:类似于有意识的问题解决是有意识的、做出努力的和清晰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名词解释:
大脑特异化:不同脑区执行特定的功能的性质
关键期: 只在此期间,脑对某种类型的信息输入才会产生反应,即在该时期,容易出现和培养儿童的某种能力,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形成。
第五章 选择题:
经典性条件作用(定义、要素、作用方式、消退、分化)( 伊凡 巴甫洛夫)
定义:一个新刺激代替另一个刺激与一个自发的生理或情绪反应建立联系。
要素:无条件刺激、中性刺激、条件刺激、条件反应、无条件反应
作用方式:使得条件刺激在没有无条件刺激的情况下也会发生条件反应。
补充说明:无条件刺激:指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食物)
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
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结合后,就可能成为无条件刺激的信号而引起无条件反应;
条件反应:条件反射形成后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
消退:经典性条件作用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条件反应的强度就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这种现象被称为消退。消退不等于消失,而只是这种暂时联系受到了暂时性的抑制而已。因为,将已经消退的条件作用放置一段时间不做实验,如果再次呈现条件刺激,条件反应还会重新出现,这被称为自然恢复;如果以后重新强化条件刺激,条件作用的恢复就会更快。这说明条件作用的消退不是原先已形成的暂时联系的消失,而是再是联系受到抑制。(条件作用形成后,由于没有无条件刺激的结合,集体对条件刺激的反应逐渐消失。)
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也即只强化条件刺激,而对与其相似的刺激不做强化),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作出不同反应,此时,即出现了条件作用的分化。(只对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而对其他相似的刺激不作出条件反应)(如何让狗学会只对圆形光圈反应,而不对椭圆形光圈反应;如何让学生辨别鲁莽与勇敢、谦让与退缩等)
桑代克学习律:(一)准备律
学习者有准备而且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活动也感到烦恼。准备律实际上体现了学习的动机原则。
(二)练习律
即S-R联结受到练习和使用越多,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就会变得越来越强。
(三)效果律
如果一个动作跟随以情境中的一个满意的变化,则在类似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则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
操作性条件作用:因个体某种自发操作或活动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作用即操作性条件作用。(斯金纳将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正如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的行为)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原理: 个体在某种环境中做出某种反应, 如果之后伴随着一种强化物, 那这个反应在类似环境中发生的概率就会增加;任何能提高操作反应率的刺激都是强化物。
两者的区别:
经典性(应答性)条件作用:刺激(S)--强化--反应(R)的过程,反应由明确的刺激(强化)引起,强化发生在反应之前。
操作性(反应性)条件作用:环境刺激(S)—反应(R)—强化的过程,反应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自发产生的(或者是原因不明的),强化发生在反应之后。
强化:正强化:通过呈现个体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如给糖吃
负(消极)强化:通过消除或中止某种讨厌的、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如免除饭后洗碗的任务。
惩罚:能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率的刺激或事件。
强化程式:是指反应受到强化的时机和频次。(分为:连续强化程式和间隔强化程式)
连续强化程式:在每一个适当反应之后呈现一个强化的强化程式。
间隔强化程式:只在有些而非所有反应之后呈现强化
名词解释:
连续接近:将目标行为分解成一个个小步子,没完成一个小步子就给与强化,直到获得最终的目的行为。
替代性学习: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学习
替代性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受到强化。例如,学生看到别人成功的行为得到肯定,就加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
第六章 选择题
一、发现学习(布鲁纳)(P1)
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寻找,从而获得问题答案的一种学习形式。(如研究性学习)发现学习不仅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也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取知识的一切形式。
课本定义:是指学习的主要内容未直接呈现给学习者,只呈现了有关线索和例证。学习者必须经历一个发现的过程,自己得出结论或者找到问题的答案。
发现学习的优点
1、学生自行发现和自行组织的知识,有助于学习之后的长期记忆。
2、学生主动思考的学习活动,有助于智力的发展与提升。
3、学生从主动发现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不需要外界的赏罚去维持动机与兴趣。
4、学生学会作出发现的最有方法和策略,能最好地学到在将来的信息中如何去发现新信息,从而有助于以后的的求知与研究。
二、 接受学习(奥苏贝尔)(P169)
课本定义:是一种由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事物意义的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是概念同化的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奥苏贝尔认为,接受学习即教师直接向学生呈现人类已掌握的知识成果,让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他同时强调这种接受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即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建立在与原有知识的广泛联系基础上。
接受学习的心理过程
1、在认知结构中找到能同化新知识的有关观念;
2、找到新知识与原有观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在新旧观念间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从而使新观念获得意义。
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关系
1、学习程序上,发现学习比接受学习多一个发现的过程;
2、学生的思维模式上,一个是演绎,一个是归纳;
3、教学组织模式上,一个主张学生自行发现为主,一个主张教师讲授为主;
4、都强调新知识对原有知识的依赖及认知结构的可变性;
5、都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6、无论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既可能是机械学习,也可能是意义学习。
三、上位学习和下位学习(有三种知识同化的方式,第三种是组合学习 奥苏贝尔)(P168)
上位学习:是指通过归纳综合,将个体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概括水平较低的观念都归属到一个概括水平较高的新观念中去,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进而使新观念获得意义的学习。(如在熟悉了“胡萝卜”、“豌豆”、“青菜”等观念后,再学习“蔬菜”这一观念,即是上位学习。)
下位学习:是指将概括水平较低的新观念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水平较高的适当观念之下,从而获得新观念意义的学习过程。有如下两种形式:
◆派生下位学习:新观念是原有观念中的一个特例,或是原有命题的一个例证。(如原有观念是“鱼”,包括带鱼、草鱼、黄鱼等,现在要学习鳗鱼,将其归属到原有观念“鱼”之中,既扩充了鱼的概念,又使“鳗鱼”获得了新的意义。)
◆相关下位学习:新观念是原有观念的深入发展,新观念的纳入可以使得原有上位观念的本质发生变化。(如个体户等也可以加入党 党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名词解释
认知结构:是指人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的编码系统,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非具体性的类目,它是人用以感知、加工外界信息以及进行推理活动的参照框架。
有意义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如表象、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等)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先行组织者:先于某种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用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同化、理解新的学习内容。
第七章 选择题
非结构性知识经验(生成学习理论 维特罗克)(P191)
◆非结构性知识经验:通过非正规学习获得的日常概念、思维方式、认知策略等。(如儿童在入学前大部分都会数数,但并非所有的儿童都了解数的实际意义,在他们数数时,往往出现数到39又回到20或跳到50这一类现象;又常常有许多儿童会毫不犹豫地说39比51大。)
◆结构性知识经验:通过正规学习获得的科学概念、原理、规则、策略等;
非结构性知识经验对意义生成的影响
1)结构性知识经验与非结构性知识经验对个体的学习和认知建构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非结构性知识经验中的一部分会对意义生成产生促进作用,而另一部分则可能对意义生成构成负面影响。
2)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忽视了学生非结构性知识经验的存在,就会使他们认为学生应该具有的认知结构与学生实际具有的认知结构产生不一致,教师的教学也就无法建立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从而导致学生无法有效建构新信息的意义。
名词解释
建构主义: 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注定性,认识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之中完成的。
高级知识获得:对于某一知识主题的高级学习阶段,学习者需要把握概念的复杂性,形成深刻的、灵活性的知识理解,并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随机通达教学:
认知学途:知识经验较少的学习和在专家的指导下参与某种真实性的活动,从而获得与该活动有关的知识技能。
情境学习:在情境化的活动中完成的学习,它包括四个基本特征:真实的任务、情境化的教学过程、真实的互动合作和情境化的评价方式。
第八章 选择题
一、动机与学习效率关系
二、成就动机理论与动机期望价值理论
三、归因理论
名词解释
自我效能感:对自己完成某件事情的能力的信念。
自我决定: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实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作出自由的选择。
第九章
选择题
一、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二、概念 命题 表象 图示 产生式
三、迁移的分类
四、形式训练说 相同要素说 概括化理论
名词解释
概念关系图:它是一种用图表的形式表征知识的技术,是一种按照概念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关系将一个概念与其相互关联的其他概念祖师在一起形成概念网络的教学策略或教学方法,其目的是使概念之间的关系可视化。
第十章
选择题
一、心智技能特点(P320)
二、加里培林的五阶段模式(P318)
第十一章
选择题:创造性思维的特点(P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