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初一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强化训练及答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08:15:11
文档

初一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强化训练及答案

初一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强化训练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心上的《圣经》朱成玉①奶奶打过我之后,流露出深深的悔意。她揉着我的屁股,不停地问,疼吗?我摇头,心里却疼得厉害。其实我不过是弄脏了她的《圣经》而已,她便当着上帝的面惩罚我,这时的我是痛恨上帝的,因为他把奶奶的心全都占满了。②村子里发生了火灾,唯一的一所小学在一夜之间变成废墟。我们32名学生在秋风中瑟瑟发抖。那些日子,我们坚持在秋风中上课,整整齐齐地站立,大声朗读着课文,广阔的天地成了我们的课堂。③可是天气一天天
推荐度:
导读初一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强化训练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心上的《圣经》朱成玉①奶奶打过我之后,流露出深深的悔意。她揉着我的屁股,不停地问,疼吗?我摇头,心里却疼得厉害。其实我不过是弄脏了她的《圣经》而已,她便当着上帝的面惩罚我,这时的我是痛恨上帝的,因为他把奶奶的心全都占满了。②村子里发生了火灾,唯一的一所小学在一夜之间变成废墟。我们32名学生在秋风中瑟瑟发抖。那些日子,我们坚持在秋风中上课,整整齐齐地站立,大声朗读着课文,广阔的天地成了我们的课堂。③可是天气一天天
初一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强化训练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心上的《圣经》

朱成玉

①奶奶打过我之后,流露出深深的悔意。她揉着我的屁股,不停地问,疼吗?我摇头,心里却疼得厉害。其实我不过是弄脏了她的《圣经》而已,她便当着上帝的面惩罚我,这时的我是痛恨上帝的,因为他把奶奶的心全都占满了。

②村子里发生了火灾,唯一的一所小学在一夜之间变成废墟。我们32名学生在秋风中瑟瑟发抖。那些日子,我们坚持在秋风中上课,整整齐齐地站立,大声朗读着课文,广阔的天地成了我们的课堂。

③可是天气一天天冷了,眼看冬天就要来临,但我们却没有一个人旷课,照常整整齐齐地站立,像一座山一样,挺起了村子的全部希望。

④那几天,天总是下雨,我们没办法上课。闲着无聊,我就把奶奶用红绸包得里三层外三层的《圣经》搬出来,描摹插页上那些精美的长着翅膀的天使们,结果就弄脏了奶奶这本神圣的“心灵读物”。

⑤奶奶是个极其虔诚的教徒。她没念过书,可让我惊讶的是,为了看懂《圣经》,她总是整夜地翻弄着一本已经磨破了边的《新华字典》。回想起来,奶奶那股子学习的劲头就是我在高考的时候也难以望其项背。

⑥在奶奶的影响下,村子里加入教会的人开始多了起来。奶奶建议盖一个自己的教堂。果然,村里的教徒们你一砖我一瓦大张旗鼓地盖起了自己的教堂。奶奶是最卖力的一个,她把父亲准备盖猪圈的砖瓦都搬走了。她甚至说服了爷爷,将家里的一个小仓房拆掉用来盖教堂,直到父亲以为“奶奶疯了”,奶奶才有所收敛。她讪讪地向父亲赔笑说:“等教堂盖好了,俺天天给你祈祷,让你有好日子过,天天有酒喝,行不?”父亲立马精神了,说:“行。”

⑦即将完工的时候,奶奶病倒了,医生说是因为劳累过度导致奶奶肝病复发。

⑧教堂终于竣工了,可是奶奶却让人把学校的木牌挂到了门口。她用歉疚的口吻对教徒们说:“把这房子给孩子们当教室吧,总得让孩子们有地方读书写字啊,要不然都跟咱们一样,连个《圣经》都念不下来……”面对乡亲们疑惑的目光,奶奶接着说:“咱们哪,只要把《圣经》放心上,随便找个地儿,哪怕是个仓房也能当教堂,你们说是不?”

⑨就这样,奶奶的教堂成了我们的课堂。它很简陋,但一群叽叽喳喳的快乐的心却把它装点得异常美丽。

⑩其实即使到现在,我还一直认为奶奶和乡亲们对教不过是一种盲目的信从,他们很难懂得教义,更无法理解那些著名的典故,他们只是太缺少文化生活,用这种方式来活跃一下他们死气沉沉的日子罢了。但我真的没想到,就是这些大字不识几个的乡下人,竟然误打误撞地点破了一个真理:把《圣经》放心上,仓房也能当教堂!

⑪回乡过年的时候,父亲领我们走进一座约有二层楼那么高的房子,一个巨大的十字架告诉我这是一座教堂。我们惊讶地发现,雪白的墙壁上挂着奶奶的遗像!一个朴素的中国老太太竟然和圣母玛丽亚做了邻居,显得那么不伦不类。父亲说,那是乡亲们执意要挂上去的,就因为当初奶奶把盖猪圈的砖瓦都拿出来给孩子们盖教室。

⑫一个人奉献得越多,得到的尊敬也就越多。看来乡亲们已经理解了《圣经》的内涵,只不过是用他们最淳朴的思想和方式罢了。

⑬在你的心上建一座教堂,你就会放飞更多善良的鸽子。

⑭在你的心上放一本《圣经》,你就会撒出更多爱的花瓣。

(1)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围绕奶奶写了哪些事情。

(2)说说文章第④自然段的作用。

(3)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每个人心上有一本《圣经》,只要我们心存善意,就会撒出爱的花瓣。          B. 第⑧段中,奶奶把学校的木牌挂到了教堂门口,奶奶是希望在风雨中读书的孩子们,能有一间像样的教室来安心读书,写出了奶奶的善良。

C. 第⑩段划线的句子讽刺了奶奶这一群乡村野夫的愚昧无知,只有缺少文化生活的人才会去信仰《圣经》。          D. 第⑪段中,写村里人将奶奶的遗像和圣母玛利亚的画像挂在一起,村民们是要通过这个方式来表达对奶奶的尊敬和怀念。

(4)比较文章第⑥段划线句子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两段文字在人物描写手法上的相同点和表达效果上的不同点。

【链接材料】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答案】(1)①奶奶虔诚认真地翻字典学习《圣经》;②奶奶和同村信徒盖教堂;③奶奶建议把教堂给孩子们当教室来读书写字。

(2)本段写出了“我”在十分无聊的情况下,弄脏了奶奶的心灵圣物《圣经》;补充交代了奶奶打我的原因;突出表现了奶奶是个虔诚的教徒。

(3)C

(4)相同点:都运用了人物的语言描写。

不同点:本文第⑥段中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奶奶疯了一样地把家里小仓房拆掉用于筹建教堂的热情、迫切心理,写出了奶奶是一个善良的虔诚的教徒。

链接材料写出了母亲对孙子的疼爱,对儿子的信赖,突出表现了一家人相互体谅包容、生活和睦和谐、尊老爱幼的美好品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①根据“为了看懂《圣经》,她总是整夜地翻弄着一本已经磨破了边的《新华字典》。”归纳为:奶奶虔诚认真地翻字典学习《圣经》;②根据“奶奶建议盖一个自己的教堂。果然,村里的教徒们你一砖我一瓦大张旗鼓地盖起了自己的教堂。奶奶是最卖力的一个”归纳为:奶奶和同村信徒盖教堂;③根据“  教堂终于竣工了,可是奶奶却让人把学校的木牌挂到了门口。”归纳为:奶奶建议把教堂给孩子们当教室来读书写字。

(2)本题考查分析句段作用。句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要紧密联系文章中心分析,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表现出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或性格特征。第④自然段,内容上:写出了“我”在十分无聊的情况下,弄脏了奶奶的心灵圣物《圣经》;情节上:补充交代了奶奶打我的原因;表达效果上:突出表现了奶奶是个虔诚的教徒。

(3)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提取信息。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C项“第⑩段划线的句子讽刺了奶奶这一群乡村野夫的愚昧无知,只有缺少文化生活的人才会去信仰《圣经》”理解有误,句意应该是他们很难懂得教义,无法理解那些著名的典故,筹建教堂做学校让孩子们读书,在无形中践行《圣经》的教义:把《圣经》放心上,仓房也能当教堂!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描写的表达效果。容易判断都运用语言描写的方法,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描写人物的语言,不但要求做到个性化,而且还要体现出人物说话的艺术性。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相同点:都运用了人物的语言描写。不同点:本文第⑥段中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奶奶疯了一样地把家里小仓房拆掉用于筹建教堂的热情、迫切心理,写出了奶奶是一个善良的虔诚的教徒。链接材料写出了母亲对孙子的疼爱,对儿子的信赖,突出表现了一家人相互体谅包容、生活和睦和谐、尊老爱幼的美好品质。

故答案为:(1)①奶奶虔诚认真地翻字典学习《圣经》;②奶奶和同村信徒盖教堂;③奶奶建议把教堂给孩子们当教室来读书写字。

(2)本段写出了“我”在十分无聊的情况下,弄脏了奶奶的心灵圣物《圣经》;补充交代了奶奶打我的原因;突出表现了奶奶是个虔诚的教徒。

(3)C

(4)相同点:都运用了人物的语言描写。

不同点:本文第⑥段中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奶奶疯了一样地把家里小仓房拆掉用于筹建教堂的热情、迫切心理,写出了奶奶是一个善良的虔诚的教徒。

链接材料写出了母亲对孙子的疼爱,对儿子的信赖,突出表现了一家人相互体谅包容、生活和睦和谐、尊老爱幼的美好品质。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答题时应注意,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求必须围绕奶奶概括事件,以奶奶做了什么事来归纳:学习《圣经》、盖教堂、建议把教堂给孩子们当教室。

(2)本题考查分析句段作用。答题时应注意,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过渡),照应上文,为下文作铺垫等等;内容上,暗示主题,强化情感,突出形象等等。第④段写“我”弄脏了奶奶的《圣经》,补充交代了奶奶打我的原因,表现奶奶是个虔诚的教徒。

(3)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提取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辨析。C项“讽刺了奶奶这一群乡村野夫的愚昧无知,只有缺少文化生活的人才会去信仰《圣经》”的说法没有根据 。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描写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言描写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区别点不容易把握:本文第⑥段写出了奶奶是一个善良的虔诚的教徒。链接材料写出了母亲对孙子的疼爱,对儿子的信赖。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自渡彼岸

雪小禅

那年,他17岁。

家贫。过年吃饺子,只有爷爷奶奶可以吃到白面饺子。母亲把榆树皮磨成粉,再和玉米面掺和在一起,这样可以把馅儿裹住,不散。单用玉米面包饺子包不成,那种榆树皮饺子难以下咽。记忆中,可以分得两个白面饺子,小心翼翼吞咽,生怕遗漏了什么,但到底遗漏了什么,还未知是何滋味,已经咽下肚去了。

衣裳更是因陋就简。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裤子上常常有补丁,有好多年只穿一两件衣服,撑到上班,仍然穿补丁衣裳,照相的时候去借人家衣服……

记忆最深的是他17岁那年的冬天,同村邻居有个18岁少年,有亲戚在东北林场,说可以上山拉木头,一天能挣30多块。他听了心动,于是两人约了去运木头,那时尚不知东北有多冷。他至今记得当时多兴奋,亦铭印一样记得那地名,额尔古纳左旗,牛耳河畔,中苏边境,零下49摄氏度,滴水成冰。

每日早上5点起床,步行20多公里上山。冰天雪地,雪一米多厚。拉着一辆空车上山,一步一滑。哪里有秋衣、秋裤?只有母亲做的棉衣棉裤,风雪灌进去,冷得连骨头缝里都在响。眉毛是白的,眼睫毛也是白的,哈出的气变成霜,衣服里鼓鼓的是两个窝窝头。怕窝窝头冻成硬块,于是用白布缠了,紧紧贴在肚皮上,身体的温度暖着它们,它们不至于被冻成硬块咬不动。

不能走慢了,真的会冻死人。拉着车一路小跑,上山要4个多小时。前胸、后背全是汗时,山顶到了。坐下吃饭,那饭便是两个贴在身上的窝窝头,就着雪。到处是雪,一把把吞到肚子里去。才17岁,那雪的滋味永生难忘。

然后装上一车木头,往山下走。下山容易些,只需控制车的平衡。上山4个小时,下山2个小时,回来时天黑了。

那是他少年时的林海雪原。

进了屋用雪搓手、搓脚、搓耳朵,怕冻僵的手脚突然一遇热坏死掉。脱掉被汗浸透的棉衣,放在火墙边烤,换另一套前天穿过的棉衣。晚餐依然是窝窝头。第二天早上照样5点起,周而复始。

一个月之后离开时,怀揣1000元钱。1000元钱在20世纪70年代是天文数字,那时的人们一个月的工资不过才几块。

回家后,母亲看着他后背上被勒出的一道道紫红的伤痕,号啕大哭。

那1000元钱,给家里盖了5间大瓦房。他说起时,轻声细语,仿佛说一件有趣的事情,听者潸然泪下。

光阴里每一步全是修行,不自知间,早已自渡。那零下49摄氏度的牛耳河,霸占着他17岁的青春,直至老去,不可泯灭。

(1)“他”上山拉木头苦在何处?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

(2)第②段中“小心翼翼吞咽”中的“小心翼翼”和“吞咽”矛盾吗?为什么?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4)“光阴里每一步全是修行,不自知间,早己自渡。”这句话是作者对“苦难”的体悟,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①路途遥远;②冰天雪地;③缺乏衣服;④食物极差。

(2)不矛盾,“小心翼翼”表现了他在物质生活贫困的条件下能吃到白面饺子时的珍惜,舍不得吃的心态,而“吞咽”表现了在饥饿的情况下吃饺子时的兴奋激动、狼吞虎咽的样子。

(3)文章通过记叙冬天与同伴相约去东北林场运木头这件事,表现“他”是一个急于改变家贫境遇、敢于吃苦、乐于为家庭奉献的人;通过记叙“他”轻声细语与他人趣说往事,表现“他”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

(4)在人生历程中,苦难是无法避免的。身在苦难中的人或许并不知道苦难的意义价值,但是这些苦难却为后来的成长、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你经受住苦难的洗礼,终能改变生活的困境,使内心变得强大。

【解析】【分析】(1)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逐条总结即可。从文中4—9段所写内容可以总结出:①运送时间久;②环境恶劣;③衣着破旧;④路途遥远艰难;⑤饮食条件艰苦等。(2)这类习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内容寻找不同的思考问题的角度分析作答。语句中的“小心翼翼”是从对白面饺子珍惜的角度来说的;而“吞咽”则是在饥饿的情况下对食物渴求的角度来讲的。所以,两个词放在一起并不矛盾。据此结合文章的内容具体分析作答。

(3)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文章通过记叙冬天与同伴一起去运木头这件事,表现“他”是一个有责任感、肯于吃苦、乐于为家庭奉献的人;通过记叙“他”别人趣说往事,表现“他”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

(4)这类试题实际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这样的标志性语言,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叙写理由,做到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论说有力。本题作答可从人生所经历的苦难也是人生的重要财富等角度进行分析。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

【点评】(1)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题目要求,找到第4自然段开始总结,对“上山拉木头”这件事有关“苦”的主要细节用简短的话语进行概括,不必叙述具体细节。

(2)本题考查对关键词句的赏析能力。语境中的关键词句,有时矛盾对立的两个词语也能同时存在,比如本题的“小心翼翼”和“吞咽”,前者是一种缓慢细心,而后者是一种急速粗心,结合在一起却表现了人物对白面饺子的细细品味又急于吞下的食欲,从而让表达细腻入微。

(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分析人物特点可以从标题、主题、人物语言、行为等方面入手。本文标题“自渡彼岸”已经清楚地告诉读者主人公勇于改变命运、而文中的故事说明主人公坚强、有毅力、积极乐观。

(4)本题考查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能力。“苦难”虽苦,却是培养一个人吃苦耐劳、懂得珍惜机会和幸福的一剂良药,所以在苦难面前,只要有积极进取的决心和恒心,走过黑暗,必然是光明。

3.现代文阅读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怀李叔同先生(节选)

丰子恺

    ①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即后来的弘一法师。那时我是预科生,他是我们的音乐老师,我们上他的音乐课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严肃,摇过预备铃,我们走向音乐教室,推进门去,先吃一惊: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台上。以为先生总要迟到而嘴里随便唱着、喊着、或笑着、骂着而推进门去的同学,吃惊更是不小。他们的唱声、喊声笑声、骂声以门槛为界限而忽然消灭,接着是低着头,红着脸,去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偷偷地仰起头来看看,看见李先生的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穿着整洁的黑布马褂,露出在讲桌上。讲桌上放着点名簿、讲义,以及他的教课笔记簿、粉笔。钢琴衣解开着,琴盖开着,谱表摆着,琴头上又放着一只时表,闪闪的金光直射到我们的眼中。黑板(是上下两块可以推动的)上早已清楚地写好本课内所应写的东西(两块都写好,上块盖着下块,用下块时把上块推开)。在这样布置的讲台上,李先生端坐着。坐到上课铃响出(后来我们知道他这牌气,上音乐课必早到。故上课铃响时,同学早已到齐),他站起身来,深深地一鞠躬,课就开始了。这样地上课,空气严肃得很。

    ②有一个人上音乐课时不唱歌而看别的书,有一个人上音乐课时吐痰在地板上,以为李先生不看见的,其实他都知道。但他不立刻责备,比及下课后,他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郑重地说:“某某等一等出去。”于是这位某某同学只得站着。比及别的同学都出去了,他又用轻而严肃的声音向这某某同学和气地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别的书。”或者:“下次痰不要吐在地板上,”说过之个后他微微一鞠躬,暗示“你出去罢”。出来的都脸上发红。那时的学校,首重的是所谓“英、国、算”,即英文、国文和算学。在别的学校里,这三门的老师最有权威;而在我们这师范学校里,音乐老师最有权威,由于他是李叔同先生的原故。

    ③李先生在留学日本时,对于西洋艺术全面进攻,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研究。他在日本创办春柳剧社,召集留学同道,共演当时西洋著名的悲剧《茶花女》(小仲马著)。他自己把腰来小扮作茶花女,粉墨登场。这相片,他出家时也送给我,一向归我保藏;直到抗战时为兵火所毁。现在我还记得这相片:卷发,白的上衣,白的长裙拖着地面,腰身小到一把,两手举起托着后头,头向右歪侧,眉峰紧蹙,眼波斜睇,正是荼花女自伤命的神情。别的还有许多演剧的相片,不可胜记。李先生在日本时,是彻头彻尾的一个留学生。我还见过他当时的相片:高头巾、硬领、硬袖燕尾服、尖头皮鞋,加之长身、高鼻,没有脚的眼镜夹在鼻梁上,竟活像一个西洋人。学一样,像一样。要做留学生,李先生就彻底地做一个留学生。

    ④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请他藤椅子里坐。他把藤椅子轻轻撼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起先我不敢问。后来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启问。法师回答我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要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撼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读者听到这话,也许要笑。但这正是做人极度当真的暗示。

    ⑤弘一法师每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像样子。比如全能的优伶①:起青衣像个青衣,起须生像个须生,起大面②又像个大面……现在弘一法师在福建泉州圆寂了。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徒尘缘已经结来,然而他的遗训——当真——永远铭刻在我心头。

【注】①优伶,现在多称伶人,所指的是具有身段本事突出的演艺人员。②大面,传统戏曲脚色行当。京剧和某些地方戏中“净”的别称,俗称“大花脸”。

(1)作者回忆了有关李叔同先生的哪几件事?    

(2)第一段中,“我”为什么觉得音乐课特别“严肃”?    

(3)赏析第③段划线句子。  

现在我还记得这相片:卷发,白的上衣,白的长裙拖著地面,腰身小到一把,两手举起托着后头,头向右歪侧,眉峰紧蹙,眼波斜睇,正是茶花女自伤命薄的神情。

(4)本文的结尾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 (1)李先生为我们上音乐课;他留学日本创办话剧社,传神出演茶花女;他落座前轻摇藤椅生怕压疼藤条间的小虫。

(2)李叔同先生提早到达教室出乎学生意料;提前做好了一切上课准备工作,端坐等待;上课前深深鞠躬。

(3)这句话细致描写了李叔同扮演茶花女时的照片上的有关妆容,表现了李叔同戏剧表演的高超,从艺的认真和投入的精神,表现了“我”对先生敬佩和赞叹。

(4)运用了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概括了李叔同先生的极度当真的品质,总结全文;又抒发了“我”对李先生的尊敬、感激、深切怀念之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解析】【分析】(1)按先后顺序概述出与“李先生”做的几件事情。文章第一段写李先生为我们上音乐课;第三段写李先生留学日本,创办春柳剧社,共演当时西洋著名的悲剧《茶花女》(小仲马著);第四段写我请他藤椅子里坐。他把藤椅子轻轻撼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

 (2)根据“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台上。”“黑板(是上下两块可以推动的)上早已清楚地写好本课内所应写的东西”“李先生端坐着。坐到上课铃响出,他站起身来,深深地一鞠躬,课就开始了。这样地上课,空气严肃得很。”来概括即可。

 (3)此句“卷发,白的上衣,白的长裙拖著地面,腰身小到一把,两手举起托着后头,头向右歪侧,眉峰紧蹙,眼波斜睇”可知是外貌描写或者是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李先生扮演茶花女时的妆容之美,表现了李叔同戏剧表演的高超,认真和投入的精神,表现了“我”对先生敬佩之情。

 (4)最后一段运用议论抒情的方式,总结全文,表达了作者对李先生“认真”品质的赞美;直接抒发对李先生的怀念、敬佩,表现了文章的主旨。 

故答案为:⑴ 李先生为我们上音乐课;他留学日本创办话剧社,传神出演茶花女;他落座前轻摇藤椅生怕压疼藤条间的小虫。

 ⑵ 李叔同先生提早到达教室出乎学生意料;提前做好了一切上课准备工作,端坐等待;上课前深深鞠躬。

 ⑶ 这句话细致描写了李叔同扮演茶花女时的照片上的有关妆容,表现了李叔同戏剧表演的高超,从艺的认真和投入的精神,表现了“我”对先生敬佩和赞叹。

 ⑷ 运用了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概括了李叔同先生的极度当真的品质,总结全文;又抒发了“我”对李先生的尊敬、感激、深切怀念之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答题时应注意,通读全文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理清故事线索,从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这个方面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⑵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⑶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考查点包括词语的妙用、修辞手法的赏析、作者情感的把握。可以从修辞手法和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

 ⑷本题考查分析结尾的写法特点。答题时应注意,结尾一般有点明中心(卒章显志)、深化主题、升华情感、照应开头、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结合内容分析作答。

4.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村槐

    ①故乡的村头,有一棵树冠巨大苍虬蓊郁的槐树。躯干不高,却有几搂粗细。就是在我离家之后这些年,也走了不少地方,所见的槐树,还很少有可以同故乡村槐媲美的。每行走于山野,或读书于窗下,凡触得一个“槐”字,我思乡的心,便被村槐那广阔的浓荫所抱了。

    ②村槐掩映的场院,曾经是我童年欢乐的世界。清明时分,我和小伙伴就缠着祖父缚秋千。他总是笑笑的,寻出犁上的套绳,携我们到槐树下。起先把套绳挽成一团儿,牵住一头;然后侧身用胳膊划一个有力的弧线,绳团便高高飞向横着的树股;最后,打了结,绑了一截棍儿,就可以荡飞了。开始,我上秋千还有点怯,祖父就一前一后地推着秋千。念叨着《送马马》的山歌。渐渐,我可以一屈一伸,自个儿荡得很高了。树干也以同样的节奏,上下忽闪着,嫩绿的叶片泛着春阳,像无数欢乐的眼睛。我只觉得自己长了羽毛,像槐树上筑巢的鸟儿似的,飞过了绿的云团,看见远处的山了。我低头见祖父伫候在秋千下,那神色是夸我荡飞得高呢,还是担心我摔下?他两只手总微微前伸,像要随时接住掉下来的我似的。其实,我不正是在槐树伸出的胳膊上悠荡,栖在故乡的怀抱里吗?

    ③尔后,在熏风雨里,嫩绿的叶片即深浓得呈青绿色了。傍晚,枝枝梢梢,暴出了淡黄的槐米,米粒似地浮荡着繁星的海。那浓烈的有点清苦味的芬芳,简直使整个故乡都沉浸在春夜的微醺之中,清晨,被风摇落的花瓣,在场院里软柔柔地铺了一层。我和小伙伴们,赤脚欢跑在这花的暖床上,追逐着,打着滚,直裹一身槐香。又把花瓣用手掬在一起,积成一座座小的香山;或者学着祖父在山地里点种,把花瓣一撮撮种下,希冀故乡有一个美丽如花的丰年。

    ④自从我背上干粮到十里外的镇上念书,那如花的童年便流逝了。为了换得课本和铅笔,我不得不在星期天到山野里去采药。听说槐树的荚果、种子,还有槐花,也都是药材,就一年两季守着村槐,春采其花,秋采其果,索得一点读书的费用。那么灰暗、粗糙的树皮,那么巨大的树冠,慷慨地赐予我和小伙伴们多少花和果!尽管用它做药材卖是极廉价的,却也给了它的孩子们多少生活的滋养!古槐开的花虽然很香,可结的果实却十分苦涩。祖父说,槐果虽然味苦,却不但可以入药,还能够酒呢!

    ⑤待我重返故乡,已经是几年之后了。我伫立于村槐下,沐浴着纷纷扬扬的槐花,深情中有一种沉重感。祖父已经去世,而我这长孙又没能送葬,总觉愧疚不已。在我眼前,儿时缚过秋千的树股似在抖动了,绿叶间又似乎垂满了圆筒状的荚果。我记着祖父的话,品着槐香,是清苦的药味呢,还是微醺的酒香?村槐在风雨里,在四季交替中,经历了多少年月?听祖父讲过,是先人捡的野槐栽的,很是远久,可惜不能向祖父仔细问及树的年龄了。一阵芬芳从清风中扑来,直沁肺腑,依旧是儿时记忆里那股浓烈、美丽。抬眼望去,村槐又苍老了几许,它那虬劲地露出地面的根须,深深扎入故乡山塬的土地。正是它对山塬的挚情,才可以有一个年年度度把花和果如此奉献给人间的壮举!由此,我想到了祖父那双青筋暴鼓的茧手,深深插入泥土,紧紧攥着泥土的动作,是那么执著而有力,显示着生命的经久。

    ⑥我如此地思恋着故乡的村槐。曾伴我长大的槐树,也一定知道我的思恋,也在想念着它的游子呢!在这又一度春深的季节。

(1)这篇文章的叙事线索是(    )            

A. 思乡                                     B. 村槐                                     C. 祖父                                     D. 长大

(2)文章按什么顺序展开叙述?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所叙述的三件往事。    

(3)文章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能否去掉?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    

(4)扎根山塬,挚情奉献,这是村槐和祖父的共同特征。品读第⑤段,找出两处写村槐和祖父有共同特征的文字,写在下面。    

(5)品读这篇文章,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B

(2)时间顺序;槐树上荡秋千、槐树下嬉戏、采集槐树花果换读书费用。

(3)不能。画线句子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祖父扎根山塬、倾情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极具感染力。

(4)它那遒劲的露出地面的根须,深深扎入故乡山塬的土地。我想到了祖父那双青筋暴鼓的茧手,深深插入泥土,紧紧攥着泥土的动作,是那么执着而有力,显示着生命的经久。

(5)抒发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家乡的思念,赞美了村槐和祖父扎根山塬、倾情奉献的精神。   

【解析】【分析】(1)这篇文章可以看出是以物品为线索,即“村槐”,故选B。

 (2)本文有明显的时间标志词。找准事件,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即可。文章第二至四段分别写了三件与槐树相关的事:槐树上荡秋千;在槐树下嬉戏;采集槐花槐果换书费。

 (3)本此种题型首先回答不能,然后通过理解句子的含义,说明理由,结合上下文语境谈理由即可。

 (4)从文章第五段可以看出,作者写槐树实则赞美祖父,作者由眼前的槐树的“虬劲的露出地面的根须,深深扎入故乡山的土地”想到了祖父那双青筋暴鼓的茧手,深深插入泥士,紧紧攥着泥士的动作,是那么执著而有力,显示着生命的经久。这就是二者的共同之处。

 (5)文章题目为“故乡的槐树”,所以“槐树”本文的线索,文中说每行走于山野,或读书于窗下,凡触得一个“槐”字,我思乡的心,便被村槐那广阔的浓荫所拥抱了。体现了他对故乡槐树的怀念之情,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故答案为:⑴B

 ⑵时间顺序;槐树上荡秋千、槐树下嬉戏、采集槐树花果换读书费用;

 ⑶不能。画线句子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祖父扎根山塬、倾情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极具感染;

 ⑷它那遒劲的露出地面的根须,深深扎入故乡山塬的土地。我想到了祖父那双青筋暴鼓的茧手,深深插入泥土,紧紧攥着泥土的动作,是那么执着而有力,显示着生命的经久;

 ⑸略。

 【点评】⑴本题考查记叙线索的判定。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有关线索的知识。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一般以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换、人物、事件、物品、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等为线索

 ⑵本题考查事件的概括。解答此题在熟悉段落内容的基础上,找准事件,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即可。

 ⑶解答此类题型首先回答不能,然后通过理解句子的含义,说明理由,结合上下文语境谈理由即可。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在主题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照题干内容既可作答。

 ⑸本题是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考查。按顺序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等语句,分析作者的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即可。

5.现代文阅读阅读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个多小时,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明天一早登山。

    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1)文段中“满天都是星光”主要点明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________。    

(2)首段写景的观察点是________,尾段写景的观察点是________,从文段描写的内容看,老山界的山路特点是________、山势特点是________。    

(3)文段中的对话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    

(4)选文中的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很传神,试举例分析心理活动的作用。    

(5)在艰难的爬山过程中不断传来红军的喊声,笑声,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6)“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一句中的“奇观”指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案】 (1)时间

(2)山脚;半山腰;曲折迂回;陡峭险峻

(3)的英雄主义和的乐观主义精神。

(4)“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红军坚强的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5)表现了红军战士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气概和乐观精神。

(6)奇观是指火把排成“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清是火把还是星星。作者用赞赏的口吻,抒发了乐观豪迈的情怀。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星光的出现,意味着时间是夜晚。

(2)此题根据“从山脚向上望”这句话,可知首段的观察点在:山脚。从“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两句看,最后一段的观察点在:山腰。根据“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突出山势是迂回曲折的特点。“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这些文字都表现了山陡山高。

(3)此处的对话描写,体现红军战士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4)尽管行军路途充满了险恶,但在艰难的爬山过程中不断传出红军的喊声笑声,这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大无畏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5)“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属于心理描写。“横着心躺下去”,这里的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苦的精神,以及对待困难的勇敢态度。

(6)“奇观”指长征行军路途中夜间翻越大山时战士们手持火把的壮观景象,即前一句“火把排成‘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清是火把还是星星。”表达了作者对的坚定信心以及大无畏的主义豪情壮志。

故答案为:⑴ 时间 ;

⑵山脚;半山腰;曲折迂回;陡峭险峻;

⑶的英雄主义和的乐观主义精神;

⑷“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红军坚强的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⑸ 表现了红军战士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气概和乐观精神 ;

⑹ 奇观是指火把排成“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清是火把还是星星。作者用赞赏的口吻,抒发了乐观豪迈的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在主题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照题干内容既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根据已给出的事件,找到相应的段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心的把握。看对话描写,“我们顶着天啦!”“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看出红军的乐观,英勇。

⑷本题考查人物心理活动的描述。可以假设自己就是作者,对于眼前看到的一幕内心有何感想,但重要的是结合主题,不能偏离主题。

⑸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读懂文本内容,明白作者的创作意图。

⑹本题考查“这”的指代作用。“这”指代前一句“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的内容。抒发了作者豪迈的情怀。

6.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长大了

    ①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②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③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④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

    ⑤渐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也被淡忘。

    ⑥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⑦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还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太。

    ⑧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⑨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⑩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⑪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⑫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吃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⑬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⑭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1)“我”曾认为上中学就是“长大”,把早些进入中学作为长大的标准。第二次,“我”曾认为长青春痘就是“长大”,把长青春痘作为长大的标准。我终于意识到“长大”的真正含义,是因为________。    

(2)文中第⑦段划横线句子是________描写,作用是________。    

(3)第⑧段说“此时,已有很多人围拢来。我有些惭愧……”“我”为什么会“有些惭愧”?    

(4)“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1)正确的对待自己的错误,积极改正,有责任心

(2)环境描写;为下文写孩子撞倒老太太作铺垫

(3)自己撞到了老奶奶,又想逃走的行为,感到羞愧。

(4)告诉我们,真正的“长大”不在于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成熟,而是意味着能够承担责任。“长大”的标准是有责任感。   

【解析】【分析】(1)本题可依据“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这一语句概括作答。(2)语句“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交代了当时的天气和路面情况,运用的是环境描写,主要是为下文叙写我们骑车撞倒老太太一事做铺垫。据此理解作答。(3)依据“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还是走了为好”这一句可知,在我们撞倒了老太太时,邻家的孩子逃之夭夭,“我”也有这样的想法,这就是“我”惭愧的原因。(4)句子“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在文章的最后,可从文章的主旨去思考,去理解。从上文叙写我们撞倒老太太后,“我”主动将老人送回家并承诺以后常常去看望她,及在父亲的教诲下,让“我”明白了“长大”的真正含义。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真正的“长大”不在于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成熟,而是意味着要能够承担责任。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正确的对待自己的错误,积极改正,有责任心;⑵环境描写;为下文写孩子撞倒老太太作铺垫;⑶自己撞到了老奶奶,又想逃走的行为,感到羞愧。⑷告诉我们,真正的“长大”不在于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成熟,而是意味着能够承担责任。“长大”的标准是有责任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阅读全文,要准确、深刻地领会作品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倾向,从作品本身出发,紧扣题目所问进行感悟有理有据地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讲明白。绝对不能离开原文来断定答案。

 ⑵本题考查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作用有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奠定情感基调;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等。答题时应注意,要根据短文内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⑶本题考查对内容情节的理解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要准确、深刻地领会作品的内容、思想和人物的情感倾向,分析时,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即可。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理解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揭示主旨等。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内容灵活作答。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

文档

初一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强化训练及答案

初一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强化训练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心上的《圣经》朱成玉①奶奶打过我之后,流露出深深的悔意。她揉着我的屁股,不停地问,疼吗?我摇头,心里却疼得厉害。其实我不过是弄脏了她的《圣经》而已,她便当着上帝的面惩罚我,这时的我是痛恨上帝的,因为他把奶奶的心全都占满了。②村子里发生了火灾,唯一的一所小学在一夜之间变成废墟。我们32名学生在秋风中瑟瑟发抖。那些日子,我们坚持在秋风中上课,整整齐齐地站立,大声朗读着课文,广阔的天地成了我们的课堂。③可是天气一天天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