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时间:2013年11月27日
调研地点: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是地方历史艺术性博物馆。1960年建立,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北街。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面积8000多平方米,分东、西、中3路,中路立体建筑为殿堂型式,梁坊满饰苏式彩绘,入口处侧门,有文征明手植紫藤,内部东侧有太平天国古典舞台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0月建成新馆,设计者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
整体建筑分析:
苏博总建筑面积15391平方米,分为首层、二层、地下一层。东西两侧的院落式组合和周边的合院式住宅相呼应。北倚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东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南对苏州“文化长廊”起点东北街,西接城市干道齐门路。选址大胆显赫,又蕴涵深刻。苏州博物馆就坐落在这样一个一个充满了园林特色和苏州文化浓郁的地带。苏州博物馆很巧妙的与周围的拙政园和忠王府融合,既没有损伤到园林浓郁的古典气息,又恨巧妙地与苏州文化相结合。
公共建筑图纸分析:
总平面图 地下一层平面图
东北街立面
齐门路立面
一层平面图
主要有展厅、公共空间、行政办公室、库房等功能,绿地占地率为42.4%。新馆建筑群分为三大块;部分为入口,大堂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站厅;东部是行政办公区、教育区和饭店。
流线分析:
主楼梯,贯通三层楼。为该博物馆内唯一的楼梯。设计巧妙,向两边延伸。在楼梯正对处设有水幕墙和莲花池。让游客在爬楼梯的时候也能享受到美景。与苏州园林设计理念一致。
该建筑流线分明,为一个一个单元,使其贯通。唯一的楼梯设置巧妙,贯通了三层楼的交通流线。博物馆采用了一层地下室的构造方式,这样解决了层高对周边古园林建筑的揉合问题的同时也考虑了建筑的节能保温效应。落入地下的部分充分考虑了防水防渗等一系列问题的影响。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贝老结合对环境的揉合,采用地下温室的原理结整个保温节能给予了另一种的考虑。地下室有一部分位于中庭水景之下,在设计中采用了大量的防渗材料,以保证博物馆的温度舒适,这包括对参观者以及文物保存的舒适。
门厅入口
正门入口
门 厅
功能分区:
苏州博物馆内部功能分区明显。进入园内首先是安检处(即为处),保证入园游客未携带危险物品。其次进入大堂,往西廊走进入展品区,往东廊走即进入紫藤园以及进入忠王府。
大厅是博物馆的核心,位于入口的前庭与博物馆花园之间。这个拥有八个角的大厅是通过对传统苏州建筑和中国建筑要素的几何形状转变以及重新诠释设计出来的,它是所有参观者的导向并为去博物馆所有展区提供通道。
现代美术作品设在博物馆东边的一个特别展区里,展区由1.35米的模块组合而成,为布展提供灵活性。
建筑造型分析:
苏州博物馆新馆外观呈几何形,极具现代特征,但精妙之处在于从新馆任意房间的窗户向外看都会发现新馆坡度与远处及更远处的苏州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几乎不差分毫,这使得人们首先从图形构成认同达到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从建筑结构看,现代几何体构成的坡顶隐含着苏州古建筑传统的斜坡屋顶的基本概念,三角形、正方形不断的繁衍和重构,西方古希腊罗马神庙的三角体立方体的构成、哥特式夸张的三角形、立体主义极简主义艺术的冷峻理性与苏州传统建筑潜在的三角形、围墙线形的运动以及建筑的方形空间交织在一起,西中有东,东中有西,东西方的图形自然转换,简洁、抽象、有力度,不知不觉之中完成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转换。
新馆采取了与设计其他城市标志性建筑物不同的手法,保留了苏州温和、清淡、俊秀的黑自基调。为了与周围民居环境协调,博物馆尽管用的全是现代新材料,但外墙与内墙都以纯净的白色作为主基调,仅仅在空间转折处用灰色的线条来勾勒外形,同时,深灰色石材的屋面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色彩肌理相融合,新瓶老酒,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
新馆整个运用轻型钢架和混凝土构筑墙体,黑白相间的中国元素颜色与现代冷峻的建筑材料再加上随处可见晶莹剔透的玻璃天棚。空间封闭而又通透,折射出禅宗文化、道教文化的深层信息,参观者尽管在犹如在超级魔方的现代气息中穿行,却仍然被东方园林强大的传统文明牵引着,确立起建筑景观中国文化的主体性。造型、空间等中西元索有机的结合,图形构成的巧妙转换,现代空间中国园林意境的营造是苏博新馆成功实现传统与现代转换的关键。
苏州传统建筑为木质梁架结构,贝聿铭在新馆设计中采用了钢化结构,再用优质木材为钢结构镶边、包装。在屋面材料的运用上,则以现代材料花岗岩取代青瓦。 建筑的中庭借鉴传统“老虎天窗”的做法,但窗户开在了屋顶中间部位,屋顶形成一个折角,光影交错,整个空间充满祥和与大气。走廊由透过天顶造成的线状光书写着,如同走在了古老的竹帘下,传统符号在光线中简洁地演绎着现代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