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体会特殊的比喻——通感在摹写声音上的作用。
能力目标:理清文章的局部思路
情感目标:了解古代说书艺人的精湛表演艺术,认识我国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
二、教学重难点:
通感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四、多媒体
教学过程:
重点探究
1、请同学们默读5、6两段,思考:说书可以分为几个环节?
(请用课文中的原话来回答)
生:“初不甚大”——演唱的起始
“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
“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
“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
“人弦俱寂”——演唱的结束
2、你最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学生圈划文中的语句,并在旁边加注欣赏的理由,然后读给同桌听。全班交流,要求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3、如何写声音的?
生:用通感手法,赋声于形。
4、讲解生么是通感?
“移觉”就是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是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收到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的修辞方式。
5、找出文中运用“通感”的句子,按要求填写下列表格:
原句 | 感觉转换 | 表达效果 |
像熨斗熨过 | 听觉、触觉 | |
像吃了人参果 | 听觉、味觉 | |
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 听觉、视觉 | 声音极高 |
如由傲来峰攀登泰山 | 听觉、感觉 | 歌声的节节高起 |
如一条飞蛇在黄山 | 听觉、视觉 | 比喻歌声回环往复 |
像放那东洋烟火 | 听觉、视觉 | 形容歌声的纷闹繁多 |
二、、课堂拓展:听音乐谈感受
师:我们分析了全文结构,也欣赏了作者对音乐的精彩描写。现在,让我们欣赏一首韩红的《青藏高原》吧!听后,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播音乐,学生闭目聆听,有学生不时提笔记下瞬间感受。音乐结束后,教师不急于发问,有意留下3分钟空白,让学生沉浸在对乐曲的回味中,以期营造一种余音绕梁的氛围。)
师:说说你听音乐时想到的内容。
生①:我好像看到茫茫的青藏高原,以及高原上散发着枯叶气息的白桦林,冰雪覆盖的世界,饥寒交迫贫穷无助的凄苦的农人。
生②:我仿佛看见一个小女孩托着脸望着高原上开得很早的几点小黄花,脸上露出一丝微笑……
师:除了这些由音乐联想起的景象外,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谈?
生:听了这段音乐,我的心不由自主地畅想,我好像乘风飞了起来,飘到了辽远壮阔的青藏高原,我想放声高呼!
三、课堂小结
王小玉说书是美的,更美的是刘鹗的生花妙笔,它通过联想和想象,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赋声以形,赋声以色,留其风韵至今日今时,感染了我们在座的每个人。通过刚才的实践,我们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一只笔,那么,你能用这只笔去继续书写生活么?
四、作业
运用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写出你听《青藏高原》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