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先研后教呢?简单的说就是教师对教材充分研究基础上,让学生对相关内容有计划的先研究;后教就是在学生先研究基础上针对教学重点,学习中的难点实施教学。先研侧重于学生,强调学生主动研究、真研究、持续研究,目的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终生学习、研究的习惯;后教重于教师,强调真教、实教、有效的教,目的是少教,最终达到不教。先研后教的教学模式提供了一个解决教与学的关系的模式、途经和方法,强调了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和谐发展。“先研”把学生置于认知前沿,逼迫学生利用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对新知进行初步的构建,“后教”是种有必要的教、有针对性的教,目的是解疑答难,纠正或完善认知,实现新知的提升。
先研后教的一般程序:①学生带提纲自研新课或指定内容;②学生按提纲汇报交流;③教师结合教学重点、学习难点,适当拓展提升;④巩固练习应用。
为了能更好的说明这个问题下面我结合分数的大小比较教学片断来给大家汇报。
这是苏教版教材第十册的一节课,这节课内容四年级时学生接触过,只论比较大小全班学生都会。但是为什么这样比较学生不知道,这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因此本节课既要创设机会让学生展示他们知道的一面,又要引导学生经历理解为什么这样比较大小的过程。这里就用了先研后教的模式,具体这样处理:
课的开始以这组题目
比较每组分数的大小:○ ○ ○ ○
让学生展示他们知道的一面,但学习仅仅到这里是肤浅的。于是出现这样设问
师: 对这部分内容你有什么问题?或者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出类似于“为什么这样比较”的问题。
师:为什么同分母的分数比较大小,分子大的那个数就大呢?让我们先来研究这个问题。请大家在这两组分数中(指○和○)任意挑选一组分数或者用其它同分母分数,结合身边的学习材料(线、纸等)动手操作分一分、画一画或运用其他方法进行证明。这样就把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入深处。课堂进入先研的部分。
这时就看大部分学生如合作要求上提示的那样,有的拿出两根线动手操作分一分,有的在纸上画一画,还有的用实物在小组内分、比,也有部分学生根本就未动手在那里一动不动若有所思。不一会儿,教室安静下来,合作结束进入汇报展示阶段。
第一个学生:我是用剪线的方法。边说边拿出两根一样长的线现场操作:把其中一根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就是,把另一根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就是,经观察可知表示的这一段比表示这段要长,所以>;
重在操作,突出直观是大多数学生采用的办法;
第二个学生不甘示弱:我选的分数是与,我用两张一样大的纸(随手撕下两张草稿纸),把他们都平均分成8份,一张表示出3份,就是,一张表示出5份,就是,显然<;
第三个学生:老师,我没有剪,也没用折的方法,我是用画的方法!边说边展示所画的图:
显然>
第四个学生:我想的分数是和,我是用分物体的方法来说明的:
由图上可知:就是6个苹果,而有14个苹果。所以<;
第五个学生:我选的分数是和,没有用苹果分,只用画圈表示即可:
就是2个圆圈,而有4个圆圈。所以<;
第六个学生:我没有剪线段,也没有画图。我是这样想的:四分之三比一半大,而四分之一比一半小,所以>。
……
不难看出由于我们给了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机会,学生还我们的是一个教学中的惊喜。学生认知经验被充分激活,积极性被大大调动,一个个抢着要发言要展示。课堂好不热闹。我想这一切正是先研后教带来的惊喜,是研究性课堂带给学生的惊喜。长此以往,日积月累,学生收获的将是丰实的数学底蕴。
最后再一次通过小组合作在先前操作的基础上,针对“为什么同分母的分数比较大小,分子大的那个数就大?”引导学生讨论,经过学生讨论,老师概括提升使学生明白:同样的单位“1”,分母相同就是等分的份数相同,等分的份数相同每份数就相同,所以比较大小只看份数,份数多的那个数就大,所以同分母的分数比较,分子大的那个数就大。进而达成教学目标。
从刚才的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所谓“先研”不是教学大撒把,所有问题学生抗!先研是一种教师指导状态下的研究。教师或者给学生研究提纲,或者给学生研究方法的暗示,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有可操作性。如上例中的合作要求,既是要求,又是方法的暗示。“后教”不是一种想当然的教,它是一种生成状态下的教。教在疑惑点,教在提升点,教在拓展点。课堂上要求我们更加的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研究过程,甚至每一个研究的细节。以便及时调整课前预设,确定最佳的教学方案。上面片断中学生证明分数大小的方法有多种,这么多种证明方法谁先展示?谁后展示教师要根据课堂生成情况作具体调整。让大多数同学都采用的、容易接受的方法先展示,让特殊的、非常规的富有个性的后展示。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张扬了学生个性,使学习真正成为积极的、灵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这样一研一教,研有实效,教有针对,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