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经济中的适用性分析
摘要:本文首先对根据我国经济的相关数据,运用分时段分析的方法对我国菲利普斯曲线进行研究, 分析曲线的走向特点与曲线发生变形的原因。然后对我国菲利普斯曲线相关性不强的原因做出了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最后根据我国经济状况的发展趋势,对未来菲利普斯曲线进行大胆的预测。
关键词:菲利普斯曲线 通货膨胀率 失业率
一.引言
近几年来,国内通货膨胀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如何使通货膨胀指数保持在一个可以接受的数值一直成为民众所关注的话题。而菲利普斯曲线很好的反应了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规律,因此研究我国的菲利普斯曲线对研究我国宏观经济情况与调节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菲利普斯曲线的实证分析
由于1978至1991年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市场经济非常不完善,并在80年代末改革陷入瓶颈,经济状况很不稳定。因此选取自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至2011年近20年的数据,对我国菲利普斯曲线进行分析。根据1992-2011年数据统计,做出图2-1。
图2-1 我国菲利普斯曲线波动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及年鉴
1.对我国1992-2011年菲利普斯曲线的总体分析
观察图2-1我们可以看出1992-1999年菲利普斯曲线呈现幅度非常大的波动,而2000-2003年走势非常平坦,2004-2011年又呈现顺时针方向旋转的特点。而根据图2-1再做出相应的线性趋势线,可以看出我国菲利普斯曲线曲线有继续下降趋势。
由此可见,自1992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仍然经历了较大的波动,并从2005年开始最终呈现顺时针方向旋转的特点,并存在螺旋右移的现象。而失业率呈现持续走高的特点。
2.对我国1992-2011年菲利普斯曲线的分段特点分析。
依据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菲利普斯曲线走向的特点, 我们将1992-2011年曲线进行分段分析。据图2-1可以看出,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的菲利普斯曲线分段走向大体分为三种形式: 较为规则的菲利普斯曲线走向,反菲利普斯曲线走向,无规则走向和顺时针转动走向。其中较为规则的年度为1994-2007年,其余分段年份的曲线皆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扭曲和变形。以下我们对曲线进行分段分析,以找出各个时段曲线走向的成因。
(1)较为规则的菲利普斯曲线。1994-2002年间虽然菲利普斯曲线出现短暂的垂直于水平现象,但从趋势上失业率和通胀率呈现负相关,即表现为规则的菲利普斯曲线,其根本原因是这段时间我国呈现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
1994年我国通胀率达到24.1%,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1994-1997年,实行“双紧”配合,财政结合分税制改革,强化了、消费税的作用,并通过发行国债,引导社会资金流向;金融严控信贷规模,大幅提高存贷款利率,定期收回乱拆借资金,最终实现了“软着陆”。2000-2003年,一直实行的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户籍制度的管理上也没有很大的变化,经济增长速度也基本保持在10%。总体看来,整个经济形式比较稳定,且的没有较大的调整。同时这段时期失业率持续走高,主要由于我国劳动适龄人口大幅度上升、隐性失业的显性化、“技术化排斥工人”三大原因导致。
(2)反菲利普斯曲线。1992-1994年失业率和通胀率呈正相关,即表现为反菲利普斯曲线。两者同时上升,出现“滞涨”现象(如图2-3)。
图2-3 1992-1994年菲利普斯曲线
1992年,南巡使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我国进入建设市场经济的阶段, 但也引起了新一轮的投资过热。以基本建设投资为例, 我国1991年到1994年4年间总投资增长3倍, 平均每年基本建设的投资增长率都在50%左右。由于我国计划经济而造成的物价,在1992年突显,出现物价飞涨的现象,同时货币供应量也出现了突增现象, 使得1994年我国通货膨胀率达到改革开放以来24.1%的顶峰。然而,失业率却并没有降低,反而有所上升,即出现了“双高”走势。这段时间, 除“技术排斥工人”及国企改革两因素导致失业人口激增外,大量摆脱土地约束的农民涌入城市,更加剧了城镇的就业压力,城镇登记失业率因此逐年上升。
(3)无规则走向曲线。1997-2000年呈“1”型走向(如图2-4)。失业率恒定, 并没有伴随通货膨胀的升降而变动, 原因主要在于投资的加大对劳动力的吸收。以国家基本建设支出为例,1998 年和1999年分别比上年增长36%和53%。1998年由于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相关影响,我国经济增速减慢,面对这种情况我国采取了积极财政与稳健偏松的货币。1998年下半年又实行更积极的财政,但由于的实行与通货膨胀具有滞后性且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比较迅猛,所以1998年还是出现了经济低速增长、通胀率下降的现象。1999年进一步加大财政力度,且随着亚洲金融风暴影响的减弱,经济增速有一定回升,通胀率也升高。因此1998-2000年通胀率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状态。
图2-4 1997-2000年菲利普斯曲线
(4)顺时针转动走向。自2004-2011年我国菲利普斯曲线呈现顺时针转动,并存在螺旋右移的现象。而这段时间也是世界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遭受动荡的时期。因此我们将对这段时期我国的菲利普斯曲线进行着重研究。
图2-5 2004-2011年菲利普斯曲线
首先在这段时间内我国通货膨胀少有需求拉动,主要以结构性通胀与成本型通胀为主。我国实行的货币导致货币超发现象严重,同时大企业存在普遍的垄断现象,导致其生产商品价格与员工收入高,对通货膨胀牵引力大。而我国农产品价格偏低,工业产品价格偏高,两者价格的剪刀差反映我国价格结构不合理,导致我国物价上涨主要为农产品推动。另外,我国是资源消耗大国并且依赖进口资源严重,能源与原材料价格的推动也是导致我国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而当通胀较高时,央行都会采取紧缩,较低是则会采取宽松,导致通胀率出现循环。而失业的不断线性化,使失业率高于前一时期,因此总体上呈现顺时针方向转移的现象。
而从各个年份分析。2004年深沪股市大盘跌破1300点关口创下新低,后农产品价格上涨推动CPI上升。人民币兑换美元汇率持续降低,并于2006年5月首次“破8”;同时2006年后,中美利差不断收窄。2007年12月以后,随着次贷危机的爆发,美联储逐步降低利率,中美利差出现反转。以中国一年期央票利率与LIBOR的美元一年期利率之差衡量,中美利差已从2006年的-3.3%反转并扩大至2010年4月的0.99%,中美利差增大。国际投资资本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吸引下大量涌入中国,并为博得中美利差,以期获得升值收益。之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通胀率明显下降,并于2009年首次出现负增长。但随之国家拨款4万亿刺激经济,积极扩大内需,失业率有所下降,但随着反危机措施带来的副作用越来越明显,过度的投资并且伴随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持续增大,以及我国的货币机制导致的超发货币状况严重,我国通货膨胀指数再次上升。
而这段时期出现明显的曲线螺旋状右移,反映的是同等通胀程度下失业率的上升,其主要原因有四点:第一, 我国劳动适龄人口呈上升趋势。2000年我国劳动人口8.2亿,根据最近一次的人口普查数据,2012年劳动年龄人口为9.2亿,增加将近1亿人,上升幅度接近16%。就业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4.4%。劳动适龄人口多是我国失业率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 隐性失业的显性化。自20世纪末起,大量农民工进入城镇就业,农村隐性失业人口的持续大批排放,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就业压力。数据显示,2006年农村外出务工人数达1.32亿人, 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24.9%。据专家测算, 到2015年,农村至少还将有2.5亿人口转移到城镇。第三,大学生就业人口激增。我国自1999年起实施大学本科扩招,大量18-24岁适龄劳动人口进入大学学习。自2004年起,扩招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参加工作,导致就业人数激增,并以每年 。同时,扩招后的大学教育不符合社会就业要求与大学生“眼高手低”的特点,也导致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热点,大量应届毕业生待业成为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第四,“技术化排斥工人”。产业“资本化”、“技术化”的发展降低了对劳动力的吸纳力度, 这在第二产业的表现较为明显。改革开放前我国重点发展传统重工业和基本建设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对吸收劳动人员起了较好的作用。而之后, 新技术的介入、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与高速发展、物流系统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使得相同的劳动成果所需的劳动力数量下降, 特别是高新产业具有的“技术溢出效应”(即应用于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在提供便利的基础上带来整个产业边际成本的递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但导致了结构性失业的上升。
三.实证分析结论
总体而言,我国通胀率与失业率并没有出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原因有以下几点:
1.我国不具备成熟的市场经济
西方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资本主义发展,已经确立了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之下,通过市场竞争达到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全面均衡。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是充分有效的, 工人有讨价能力, 工人的边际销售收人是企业的边际收益, 而工人的工资则是企业的边际成本, 企业雇用工人的数量取决于企业利益最大化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一种信号机制,既能反映市场竞争的结果,也能调节市场竞争的过程,使之趋向于市场平衡。直至1992年南巡以后,我国正式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价格脱离国家定价和国家指导价框架,接下来的三年,通货膨胀率却在15%左右徘徊。可以看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物价水平的波动和经济改革有很大的关系。同时,我国长期存在强有力的宏观,如1992-1994年、1994-1999年、2008-2009年这三个时期曲线都有大幅度的波动,它一方面稳定了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但也从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因此菲利普斯曲线所要求的前提条件,即市场运行在我国并没有完全确立,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是失效的。
2.城镇失业率不能真正体现我国的失业情况。
我国采用的失业率统计指标是城镇登记失业率。但是城镇登记失业率远远偏离真实的失业率。该失业率仅以本地城镇户籍人口为统计对象,它不能反映农村人口的失业状况,也不能反映大量进城农民的就业与失业状况和那些在城市间迁徙流动而未转移户籍的那部分城镇人口失业状况。上述的特殊失业开始释放出来,使我国的城镇失业率在各个时期没有可比性,最终导致菲利普斯曲线失灵。
3.经济转型时期产生一系列影响
在经济和就业制度的转型过程中, 我国出现了除了西方经济体中的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以外, 还有转型性失业、追浪性失业和隐性失业。随着国企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在强化企业利润目标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国有企业剥离出大批冗余人员和富闲人员, 非国有企业暂时又无法完全吸收这类劳动人口,使得失业率上升。同时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的降低,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导致第一产业大量人员失业。经济转型时期我国经济产生的一些列波动,伴随我国不断的宏观,致使我国通货膨胀指数无明显的规律可循,是菲利普斯曲线失灵的重要原因。
4.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不同
西方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原因主要是以需求拉上型为主,而自2000年以来我国主要以结构性通货膨胀与成本型通货膨胀为主。我国实行的货币导致货币超发现象严重,同时大企业存在普遍的垄断现象,导致其生产商品价格与员工收入高,对通货膨胀牵引力大。而我国农产品价格偏低,工业产品价格偏高,两者价格的剪刀差反映我国价格结构不合理,导致我国物价上涨主要为农产品推动。另外,我国是资源消耗大国并且依赖进口资源严重,能源与原材料价格的推动也是导致我国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四.建议
中国市场机制与西方的规律不同,这使得完全照搬菲利普斯曲线理论并不可行,选择性地应用菲利普斯曲线并加以研究,才能找到充分运用其背后的经济意义。因此,我国不能盲目运用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实行刺激性的财政,就2004-2011年的趋势来看,运用通货膨胀来刺激就业在我国是不可行的。否则除了引起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之外,由于预期的不确定性,“滞胀”现象也极有可能发生。根据我国现有的经济现状与问题,不能单方面的从通货膨胀或失业制定相应的,而因采用多种手段治理我国通货膨胀与失业问题。
1.通货膨胀问题
在十八中,国家提出国民平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预示着工资推进与农民收入大幅提高的必然性,因此我国未来通货膨胀是必然出现的,应从其他方面治理通货膨胀。把改变财政与货币作为重点,辅之相应投资、产业和进出口的有效配合,尽量将各种措施的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有机结合,提高宏观措施的针对性、预见性和有效性。其次应对我国具有垄断性质的大企业进行相应的,以降低其对流通渠道的垄断,减弱其对相应市场工资与物价的定价能力。
还应提高全民对通胀的心里认同,应意识到未来通货膨胀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应当理性对待。而不应在通胀出现时盲目地采取紧缩,否则会导致一系列恶性循环。
2.失业问题
根据数据我们可以得出,我国远未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因此治理失业问题最为重要。我国大量适龄劳动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无法满足第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首先因加强劳动培训教育,加强对技校、专科学校的建设,以此为社会输送大量技术性人才。其次因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降低农村青少年受教育成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还因对大学教育进行改革,努力使大学教育适应就业需求,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对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是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失业返乡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实施相关的扶持, 最大限度地拓宽就业渠道。积极扩大内需,协调发展三次产业的就业空间, 实现技术进步、结构调整,着重扩大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与金融业,以解决农民工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五.预测
1.我国未来通货膨胀的必然性。
由于我国农产品价格与工业产品价格存在剪刀差,农产品价格偏低,而我国对农产品的需求极高,因此农产品价格上涨是必然趋势。其次中国家提出国民平均收入翻一番,预示农民收入将会大幅提高,其增长速率将超过城镇人口收入增长。我国粮食价格对通胀率牵引力大,农村人口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因此通货膨胀是不可避免。
2.短期内失业率持续增长。
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将转为城镇居民。随着第一产业比重的持续降低,大量劳动力释放,由于其受教育程度偏低不能进入第二、三产业就业导致失业人数增加。大学生就业状况在短期内不会有很大改善,同时研究生与博士生扩招而引起的硕士以上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系列隐性失业人口不断显性化,同时我国适龄劳动人口将长期在9亿上下浮动,导致我国失业率在短期未来内持续增长。
3.菲利普斯曲线正相关趋势
由于我国未来通胀的必然性与短期内失业率的持续增长,我们可以大胆预测菲利普斯曲线将在短期内呈现正相关趋势,即出现“滞胀”的现象。但如果央行继续实行循环的紧缩,则菲利普斯曲线会继续出现顺时针方向转动并螺旋右移的现象。
参考文献:
1.A.W.菲利普斯 英国1861-1957年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译文).西方经济学经典选读,海天出版社2002年版.
2.赵伟,萧月华,王宇雯.探求我国菲利普斯曲线失灵之谜.现代经济探讨,2007(9):58-62
3.王双正.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与就业关系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10):22-29
4.陈文哲.结合隐性失业率的菲利普斯曲线.今日科苑,2008(4):124-125
5.方毅芳.2000-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石家庄学院学报,2011(7):23-27
6.傅波,莫满第.典型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有效性检验.时代金融,2008(12):24-26
7.甘冬梅.菲利普斯曲线的演变发展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世界经济情况,2008(11):85-
8.赵苗苗,周阳阳.菲利普斯曲线与我国宏观经济.经济导刊,2011(6):102-103
9.谭婕.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实证研究. 时代金融,2010(6):45-47
10.蒋人杰,陶金,陈敖.宏观经济的考量:通胀与失业孰轻孰重. 现代经济信息,2011(14):6-7
11.沈利生.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周期联动.宏观经济研究,2009(6):15-19
12.于光耀.中国通货膨胀问题研究.经济与管理,2011(9):5-8
13.邹成裔,欧清铭.传统菲利普斯曲线难以解释我国现实问题.时代金融,2011(1):4
14.胡宏海.当前中国通货膨胀趋势与展望.科技与企业,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