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题目:中国民营企业如何提高核心竞力
姓名: 郭丹纯
学号:
年级: 14级
专业: 工商管理
学制: 两年半
类别: 业余
2016年 5月 15日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摘 要
我国民营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竞争能力。但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各种新情况和新形势的不断出现,尤其是我国成功加入WTO,以核心竞争力为代表的综合竞争实力的欠缺已经成为我国民营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制约因素,了我国民营企业更好、更快发展。基于这样的背景,提升我国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本文以核心竞争力为题,在探讨了核心竞争力的有关概念后,对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核心竞争力的特点和规律,提出提升我国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些具体建议,比如强化人才战略、提升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加强项目管理、积极开展“走出去”战略、增强服务意识等,以期为我国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民营企业 核心竞争力 培养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民营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在高度开放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积极应对来自国外企业和资本残酷的竞争,实现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唯有不断根据民营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努力提升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基于这样的考量,本文对我国民营企业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我国民族民营企业提升国际核心竞争力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
核心竞争力是民营企业生存的关键。虽然目前学术界对心竞争力的看法不同,但是笔者认为,核心竞争力应该是这样一种能力:它基于民营企业实际,通过对民营企业及与民营企业相关的各种资源的优化、整合而具有的一种能满足不同客户需要的能力。按照这种认识,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必须立足于本民营企业实际,不能凭空想象。该种竞争力的实现方式是整合各种相关资源,目的是满足客户的不同需要。进入21世纪后,核心竞争力对于民营企业市场开拓、民营企业生存具有重大意义。通常,核心竞争力包括人才、资源整合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服务能力等方面。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
目前,学界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关概念并未统一,不同学者对企业核心竞争力从不同角度展开了有关定义。国外学者如Wa1sh&L1nton(2001)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一种能满足客户价值需要的整合性资源,构建核心竞争力可以有效的实现企业经营目标。随着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族企业不断成长,国内学者也加大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也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比如金培将企业竞争力视为企业必须具备的一个基本素质,他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在竞争性市场中,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包括生产消费者在内的各类消费者和市场参与者提供产品或服务,并获得赢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而范晓屏从企业实现经营业绩的角度出发,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特有的竞争方式,有效争夺市场份额、占据有利地位、打击竞争对手、扩张经营领域、实现经营效益等方面所表现出的一种状态与能力,强调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效性和实用性。纵观上述各家虽然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不同,但是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效用和结果均是一致的,既通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实现企业经营效益和利润的最大化。
(二)人才建设
对于21世纪企业而言,人才异常重要,拥有高素质、国际视野的人才和团队是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拥有这些人才,可以显著增强民营企业的竞争优势,有利于民营企业良好形象的树立,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保证民营企业的长远发展。在民营企业管理运作、战略规划、流市场识别、定位、预测、客户管理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合适的人才进行具体操作。因此,笔者认为核心竞争力最关键的组成部分就是人才建设。
(三)资源整合能力
21世纪企业发展越来越强调产业链而非单独企业的发展。对于一个民营企业而言,必须立足民营企业自身定位,在整个产业链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实现与上下游企业的资源整合。同时,民营企业还必须加强内部资源整合力度,实现民营企业内外的资源优化、整合,争取民营企业资源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利用。
(四)服务能力
进入21世纪后,客户对企业个性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多,能否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决定了民营企业是否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此,民营企业要在残酷的市场竞争力赢得自己的地位,必须努力为客户提供满意的各类服务,通过提升客户满意度,不断提高自己竞争优势,从而培育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五)自主创新能力
当前,我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构建的主要因素。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意思和力度的进一步加大,自主创新能力的缺乏将会进一步制约我国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21世纪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没有极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企根本就不能谈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和培育。
二、目前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分析
(一)没有充分重视人才
企业的竞争是全方位的,但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是由家族经营发展而来的,内部的很多高层领导是民营企业创业时的功臣,他们不想让外部人员来涉及民营企业的高层管理,更不愿意“外人”来夺取他们原有的权利和利益,所以民营企业一般不聘请“外人”来担任民营企业的高层。另外,民营企业没有制定有效的员工激励措施,对员工的重视程度低,普遍注重短期效益,对人力资源的再培训不足,没能形成持续的人力资源的竞争优势。
(二)研究发展投入不足,创新能力差
技术是产品的灵魂,是质量的保证,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形式。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民营企业只有拥有了先进的核心技术,才能生产出高质量产品,保证民营企业可以长期获得高额利润。民营企业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先进的技术是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但是,我国民营企业技术落后,创新不足是众所周知的。同时,中小民营企业的研发投入过低。民营企业的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一般为1.4%左右。据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的调查表明,样本民营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率,中小民营企业的平均水平尚不到0.4%。国际民营企业界普遍认为,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5ry0以上,民营企业才有竞争力;占2%仅够维持;不足1%的民营企业则难以生存。技术创新的动力在于民营企业的研发能力,对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而言,研发投入的严重不足阻碍了民营企业进行技术改进和创新,导致民营企业成长潜力弱,制约了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民营企业是我国国内技术的主要吸收群体,也是落后技术的滞留地,这就形成循环落后的怪圈。很多民营企业盲目地引进国外技术,其中有很大部分是国外已经淘汰的技术,这使得我国民营企业前进的道路更加崎岖。我国部分民营企业依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暂时维持领先的地位,很容易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陷阱里。这种“重引进、轻消化”的引进再引进的做法,使得我国民营企业没有自主的知识产权,难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民营企业大多数是以短期的利益为导向进行生产经营的,没有长远的利益导向,这是民营企业不能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民营企业缺乏战略眼光和战略规划
民营企业往往于某一细分市场成长或依附于大企业求生存,加之民营企业规模小战略型人才缺乏因此普遍缺乏战略眼光与战略规划。企业战略为民营企业指明了发展的大方向,是在对民营企业生存发展所依赖的市场运行规律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整合民营企业人、财、物而形成的一种与市场动态适应的综合的竞争能力。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重战术、轻战略、依赖经验决策的情况。由于没有明确的战略方向,致使许多民营企业经营领域模糊,经营活动表现出盲目性、投机性、随意性的特点从而难以形成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市场障碍
1.市场狭小
提升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有赖于它的市场规模,而生产的规模经济是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外部因素。由于各地对市场和资源分割,造成市场狭小,直接制约民营企业生产规模扩张,从而阻碍了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
2.市场缺陷
一是市场基础设施不健全以及市场发育不成熟,使民营企业难以合理有效配置资源;二是市场制度不健全,市场法制不完善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市场信誉缺乏,诚信缺失,加大了交易成本从根本上损害了民营企业效率和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是市场不统一,人为因素大于地理因素,有些地区存在严重的市场分割和市场闭塞,地方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四是市场主体的缺乏或错位,民营企业缺乏有能力的和创新意识的民营企业家,从而民营企业不能形成有效的核心竞争力。
(二)思想文化、政治和国际经济环境的障碍
1.文化、思想素质低下
人是决定性的因素,我国民营企业劳动者文化程度较低,教育文化落后,现代科学技术无法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严重制约了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文化、思想素质低的另一种表现是观念陈旧、缺乏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淡漠,这种思想从根本上形成了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侄桔。文化、思想素质低下也直接导致了思想境界低、诚信缺失,加大了民营企业交易成本。同时,文化、思想素质低下必然缺乏理性,缺乏理性的民营企业主体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也难以对市场产生灵敏的合乎理性的反映,也必然被市场所淘汰。
2.政治不稳定的因素
应该为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稳定环境。如果政治不稳定,经济制度和的更迭频繁,民营企业就难以形成合理的预期,经营风险加大,民营企业的经济活动失去了存在的基本前提。另一个严重后果是,容易产生资本外逃,民营企业长期投资得不到保障和人才大量流失,从而严重损害了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大局。简而言之,当前维护稳定的大局,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的统一对于实现中国未来20年的发展目标,特别是提升我国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如果外国势力支持,造成中国在政治上受制于霸权主义,不能自主决定本国事物,那么不仅会严重制约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而且我国民营企业竞争也将面临不利的国际环境。
(三)高水平的人力资本严重匮乏和缺乏创新的障碍
长期以来,我们把劳动力资源丰富和廉价看作是竞争优势,以为物质资本缺乏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影响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障碍。在实践中一讲投资变是固定资本投资,一讲引进就是引进先进设备,人力资本投资和引进高质量的专业化人力资本一直得不到重视,经济发展的要素出现新的不平衡:劳动力数量多,质量不高,掌握较高知识和技术的人力资本缺乏;人力资本同物质资本的存量不成比例,机器设备的利用率低,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吸收消化率低,不仅造成了物质资本的浪费也降低了核心竞争力。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我国民营企业不仅缺物质资本,更缺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不能同物质资本成比例的增加,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受到阻碍,经济发展也肯定是十分有限的。
四、提升我国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一)强化人才战略
为了切实提高我国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好的服务客户,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未来,我国民营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建设:一是改变传统以“营销”为核心的人才观念,要打破销售人员和管理人员才是人才的错误观念,将研发人员视为人才的核心组成部分,加大该类人才的建设力度,提升自主研发实力。二要积极树立大人才观念、全人才观念,通过全方位人才建设,培养一支能充分适应不同岗位、不同需求的全能化人才队伍。三是认真挖掘民营企业内部人才,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人才质量。四要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的培训。
(二)强化项目管理,加强民营企业内部各类产品的资源整合
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借助项目管理理论,努力推动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为此,一是要强化调研,充分把握现代民营企业研发、销售、管理各个环节的特征,结合民营企业实际,努力整合有关环节,优化资源,实现研发投入与产出的最大优化。二要实施精准项目管理,将整个民营企业生产的所有关节纳入到项目管理的大局中,用先进的项目管理理论指导民营企业生产。三要在民营企业上下树立统筹意识,实现各环节的统筹协调,努力强化民营企业内部各类产品的资源整合,提升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积极运用国家有关优惠加强产品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的关键因素,为了切实提供我国民营企业创新能力,各民营企业一要认真、充分、仔细的研究国家有关,要将吃透、吃明白,深刻领会国家精神实质和内涵,详细了解具体的操作流程。二要组织力量认真申报有关优惠,要紧密结合公司发展战略重点和发展趋势,选择最利于公远发展的方面积极申报,不要浪费国家有关。三尤其要针对公司研发资金较弱的突出问题,努力运用国家有关财政金融优惠措施,积极申报,弥补公司研发资金薄弱的问题,保障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
(四)努力构建全球视野,加大“走出去”力度
我国民营企业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全球观念和全球视野方面一直很欠缺,近些年,虽然在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民营企业的全球观念不断增强,但是与加入WTO后对我国民营企业要求的距离还有很远。为了真正利用好加入WTO后的各种机遇和优势,真正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强化全球视野的构建,将民营企业从中国一国之内的局限性,延伸到全球大背景下,运用全球观点考量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定位,从而坚定不移的推动民营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力度和广度,增强民营企业的国际化程度,更好的适应WTO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自由化的推动效应。
(五)强化服务意识,牢固树立顾客中心理念
服务,在21世纪对于民营企业而言,是与人才同等重要的民营企业资源,是一个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我国民营企业为了促进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必须高度重视服务。要加大主动服务、积极服务的力度,制定各种有效措施和激励方案,充分调动员工为客户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要认真开展服务评比活动,将服务评比工作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同时,加大对顾客的回访力度。
(六)培育和创新民营企业文化
民营企业文化是民营企业发展的精神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民营企业的生命力。它是民营企业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取向。民营企业文化管理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创造一种能有效保障民营企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环境,在民营企业内部培育和形成一种创新的文化氛围,建立一种有利于思想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等各种创新活动的机制。健康的民营企业文化一般建立在对社会需要、市场需求、顾客信息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在现代民营企业制度的背景下,民营企业应该用民营企业凝聚力、以人为本的经营意识以及竞争理念等先进的民营企业文化来装备民营企业及其员工,才能使民营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Walsh, S .T. and Linton, J.D: 《The competency Pyramid: a framework for identifying and analyzing firm and industry competence》, Technology Analysi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2001
[2] 金碚:《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3] 范晓屏:《关于企业竞争力内涵与构成的探讨》,浙江大学学报,1999年。
[4] 盛小平,孙琳:《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透视 》, 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
[5] 丁伟斌,荣先恒,桂斌旺:《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选择的实证分析——以杭州、苏州中小企业为例》,科学学研究,2005年。
[6] 谢光亚,张庆威:《中国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现代物流,2007年。
[7] 梁子婧,吴凯:《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企业管理,2009年。
[8]李娇,关昊:《浅谈中小企业的产品创新》,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年。
[9]罗柳:《论国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年。
[10]罗文丽:《新时代的竞争力重塑》,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年。
[11] 孙长雄,杨波:《提升中小企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途径探析》,商业研究,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