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孟华
[内容提要]:本文总结和分析了演化经济学的基本方、基本假设以及具体方法。在基本方方面,主要评介了达尔文主义和批判实在论。文章将演化经济学基本假设归结为复杂行为人、心智重要、满意假设、不确定性、多样性、历史重要等六方面,分析了演化经济学比较有特色的具体方法,如回溯法、个体发生和系统发生相结合的方法、历史和地理的相对性分析方法、比较方法和动态分析方法。最后,本文论述了演化经济学方的功能。
[关键词]:演化经济学 方 基本假设
演化经济学方乃是经济学方的子集,贾根良(2004)指出“演化经济学的发展仍是很不成熟的……以新奇为核心的研究纲领和哲学基础并未得到更深入地探讨”。笔者以为,演化经济学各种研究传统在方上存在一些冲突,需要以现代演化经济学的视角重新进行梳理,整理其相通之处。同时,有必要对演化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具体方法加以总结,以明确演化经济学理论建构的特征。
一、演化经济学基本方
从目前文献来看,演化经济学的哲学基础主要包含达尔文主义和批判实在论。演化经济学把达尔文主义作为类比和隐喻的基础,达尔文主义为其提供了基本的哲学基础和分析框架。达尔文主义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自然选择的演化”,克努德森总结为“descentwith modification”(带有变异的遗传)[]。达尔文主义对经济演化的解释并非仅仅是类比关系,更具有本体论意义。2002年,演化经济学家霍奇逊曾经发表了《达尔文主义:从类比到本体论》一文,对此加以论述。
达尔文演化的本质是需要某种遗传机制。社会经济领域的遗传机制是什么呢?那就是习俗、惯例、习惯和思想的复制和遗传,产生这些遗传机制的原因是人类交流、适应环境和模仿的行为。由于社会经济演化机制相当不同于生物演化机制,所以演化经济理论有其具体性和特定性。习惯、惯例与制度这些社会经济的基因本身是不完全的复制,社会经济领域中存在着拉马克获得性遗传的可能。霍奇逊和克努德森研究认为,社会经济演化在一般意义上更是达尔文的,拉马克主义应当嵌入达尔文主义,达尔文主义是演化系统的一般理论。
达尔文主义引入了不可逆的时间因素,考虑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多样性、持续性和变动性,是一种动态的更接近经济现实的经济学方。达尔文主义坚持进化没有目的,没有方向,并不必然导致更高等事物的出现,贯彻了唯物论的哲学。
在科学哲学方面,现代演化经济学对批判实在论加以重视和应用。批判实在论是超验实在论(transcendential realism)在社会科学中的特称,在经济学方著作中,有时又被称为科学唯实论。从经济学方发展脉络来看,批判实在论属于80年代之后经济学方新趋势中的一种哲学思潮。从经济学方的结构来看,批判实在论对应于经验主义、主观主义传统,主要反映了人们对经济世界的认识。批判实在论出现之前,经验主义和主观主义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主要科学哲学。经验主义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得以应用,与逻辑实证主义相结合,成为主流经济学进行理论构建和理论检验的方基础。主观主义或解释学传统的科学哲学,可以从哈耶克、韦伯、狄尔泰追溯至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现代奥地利学派和沙克尔学派也体现了这种科学哲学。
与前两者不同,批判实在论认为,世界不只是由事件和事物状态以及我们对这些实际的经验或感受所构成,而且也是由更深层的结构、机制和趋势所构成。存在三个重叠但本体上不同的实在领域,即经验的(经历与印象)、实际的(除经验之外包括事件和事物状态),和真实的(除实际事件和经验外包括结构、机制、力量和趋势)。这三个领域相互之间是非同步或异相(out of phase)的。当经验与事件异相,存在允许对给定事件的经验进行对比和修正的可能时,事件也典型的与管束它们的结构或机制是非同步的。
由于人类具有真正的选择性,社会经济结构的存在依赖于人类的能动作用,这种能动作用包括人类的观点与行动。巴斯卡和劳森等阐述了批判实在论关于社会本体论的两个基本信念。第一,在一个开放与结构化的世界中,人类的能动作用依赖于结构与机制;反过来,社会结构的任何方面也依赖于人类的能动性。结构与能动作用互为前提。个人行动者利用了既有的社会经济结构作为其行动典型的未知的条件,通过所有个人在总体上采取的行动,社会结构无目的的被再生产或转变。第二,所有的社会结构和体系都依赖于内在的社会关系或以其为前提。社会经济结构与人类的能动作用是相当不同的事物,使两者发生接触的正是内在的社会经济关系。它说明了个人如何因其自身的原因采取行动,同时又影响到社会经济结构的再生产。因而,批判实在论既拒绝方个人主义,又拒绝方整体主义。笔者认为,这与演化经济学主张的个体群思维极有相通之处,既重视了多样的异质的个体行为,又重视了群体层次的选择,在个体群层面上突现出来的规律性可以看作是批判实在论所谓的社会经济结构、机制和趋势。
二、演化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演化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体现了达尔文主义的哲学思想,是演化理论体系分析的起点。贾根良(2004)认为演化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包括:满意假说、群体思考和历史重要。我认为不全面,其中群体思考也不能列为一项假设,它更是一种方,是一种演化理论分析方法。笔者将演化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归纳为:复杂行为人、心智重要、满意假说、不确定性、多样性、历史重要等六方面。
1、复杂行为人假设。个人的演化观必须考虑生物学,个人人格假设要与达尔文框架相配合。演化经济学中虽然没有明确人格假设就是“复杂行为人”这一词,但由于演化经济学激烈反对简单化的“经济人”假设,吸收了大量行为主义的思想,注重人的本能和社会习惯、制度的影响,我觉得使用“复杂行为人”这一比较含糊的人格描述可能比较恰当。在演化经济学看来,人们也是追求经济利益的,但不能抽象为利己主义的、精于计算的完全同质的“经济人”。人们的行为受到本能和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心理因素、制度因素、文化和社会环境都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人们的行为也在改造着制度、文化和社会结构。由于人本身就是物理系统、生物系统和社会系统的产物,所以将人格假设置于复杂的层级系统中去考察,是演化经济学基本的分析前提。
2、心智重要假设。心智是经济行为者的思想、智力和情感的综合,是世界的一种要素,也是关于世界的一种镜像,指导着人类行为。心智是实在的一部分,但却是自主的部分。心智与导致心智变化的世界之间存在着交互的作用。心智重要是演化经济学最基本的本体论假定。
心智主要体现在人们的知识状态上,心智重要意味着学习与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的可能状态是导致世界可能状态变化的关键性力量,演化经济学称之为创造性原理。演化经济学强调知识对个人行为、企业行为和经济增长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米塞斯和哈耶克解释了经济现象与个人知识和个人计划的交互作用。纳尔逊和温特也把哲学家迈克尔·波拉尼(Michael Polanyi)的意会知识概念引入到经济变迁理论中。
心智重要同样还意味着非偶然的谬见(error)是重要的,演化经济学提倡了一种可错论的观点。激进可错论甚至抛弃了知识是完全真实的看法,承认错误是非偶然的,认为谬见是新知识唯一可能的来源。可错论其实也就是承认了西蒙的有限理性假说。
3、满意假设。演化经济学接受了马奇在行为主义企业理论中提出的满意假说。在西蒙有限理性假设的研究基础上,西尔特和马奇将适应与学习明确地纳入了基于可观察的经验法则、标准运行程序和以经验为基础的调整程序的商业企业模型中,从而形成了经济学中的行为学派。
满意假设与心智重要假设和有限理性假说相关,否定了完全理性和最大化假设。由于人们理性程度有限,关于世界的知识经常出现错误,人们不可能预先确切地知道决策的后果,无法做出最优选择。因此,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选择和决策过程往往是一种试错过程,人们并不是追求最大化,而是追求满意即可。演化经济学中使用“抱负水平”这一概念,我理解,抱负水平就是指人们对某一行动可能达到的后果的期望水平。由于人们的心智状态和历史经验不同,人们的抱负水平是不同的。如果某一行为的后果达到了抱负水平,行为者就是满意的。随着时间流逝,抱负水平必然是可变的,那么,所谓的满意并不是一个静态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历史概念。可变抱负水平成为人们选择的依据,人们在试图达到当前抱负水平时,某一种水平反映了早先的成功和失败。
满意假设是演化经济学对新奇出现进行解释的逻辑起点。相对于可变抱负水平而言,对现状的不满意就成为人们搜寻新的未知的选择的推动力量。换言之,由于某种状况干扰了当前的抱负水平,即使人们不知道搜寻是否成功,搜寻新的未知的动机也会产生。如果搜寻没有成功,人们会减少搜寻的时间长度,因为他的抱负水平下降了。人们的抱负水平最终集中于当前的可行的最佳选择上,搜寻动机消失。如果成功,抱负水平将提高到这一新的水平上来。
4、不确定性假设。这是关于经济环境和世界状态的假设。相对于新古典经济学抽象地、简化的、机械的、确定性的世界观,演化经济学把经济世界看作复杂的层级系统,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多样性。
不确定性并不是指世界完全杂乱无章,主要是指未知的新奇不断突现,人们不可能把握新奇出现的时间和大部分特征。世界是由复杂的带有突现(emergent)特征的实体所构成。这些特征不能被归入到某种单一的特征之中。不确定性意味着变化,意味着世界结构变迁,意味着新的世界状态的突现。正是不确定性、专家间的意见分歧、惊异(surprise)成为增长过程的标志。与此同时,演化经济学区分了经济世界中的不同变量的变化速率,某些事物的变化是相对缓慢的,比如制度、习惯和惯例,某些事物的变化是相对较快的,比如价格、市场等。演化经济学将制度和惯例等作为经济变迁的基因,其实是肯定了世界状态的相对稳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5、多样性假设。演化经济学强调多样性,包括世界状态、经济行为者、人的心智和选择行为等等都具有多样性,把多样性看作分析的基本起点。在经济体系中,多样性的生成是经济过程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劳动分工的显著结果。演化经济学尽量避免使用代表性个人和标准的加总程序,认为加总的思想必须严格限定在某种选择机制的具体操作上。多样性是演化赖以发生的基础,从演化的宏观角度,梅特卡夫将演化的逻辑过程表述为多样性的再创生、多样性的减少(选择和路径依赖过程)和减少了的多样性(出现稳定结构)三个阶段。
6、历史重要假设。演化意味着新质要素随时间的流逝而创生,历史重要突出了时间对社会经济系统最基本的建设性作用。时间是达尔文主义的基本要素,引入不可逆的时间就强调了演化分析与主流经济学静态均衡分析的重要区别。历史重要并不是着重于历史分析,从历史资料中归纳出某些规律,而是指着重于经济发展的过程,重视经济过程中的路径依赖性和经济过程的不可逆性。温特和纳尔逊指出“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马尔科夫过程,某一时期一个行业的状况决定它在下一个时期的状况的概率分布”。[]奥地利经济学对演化经济学的贡献就主要集中在市场过程的演化理论方面。
三、演化经济学的具体方法
在方的具体技术步骤层次,各种经济学流派使用的方法并不一定能反映其哲学思想,不同哲学基础的经济理论完全可以使用相同的技术方法。本文对演化经济学理论研究中比较常用的有一定特色方法做出简短总结,如数学方法等通用方法就不再赘述。
1、回溯法(abduction)。现代演化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回溯法的作用。回溯法借助于类比和隐喻,从事物的“表象”回溯到事物的深层结构,从而揭示结构、事件与经验之间的因果机制。从一个学科到另一个学科隐喻性的回溯性转让是科学创造力的重要来源之一,霍奇逊总结了隐喻在理论创造中的作用。回溯法的哲学基础是批判实在论,它认为人们无法通过经验归纳和假说演绎发现真实的深层的结构、机制或趋势,而回溯法强调了直觉灵感的作用,才真正是科学发现的方法。恩格斯曾经指出人的悟性活动可以区分为演绎、归纳和抽象三种活动。笔者认为,回溯法基本可以看作是抽象法,辩证法是其精髓。类比与隐喻是最具创造性的研究方法,是辩证思维得以产生的基础。当然,抽象也不能离开社会科学的具体的和经验的研究方法。
2、个体发生和系统发生相结合的方法。演化变迁意味着一个有机体或某种个体群相关的“起源”,在前一种情况下,指的是个体发生,后一种是系统发生。把变化设想为个体发生还是系统发生,取决于我们想对研究对象做出描述的层级水平。演化经济学通过在不同水平上进入系统层级来处理复杂性,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内容取决于研究进程所采用的视角。演化经济学关注群体,用群体统计特征的变化来测量演化,关心给定群体中某种行为变化的频率。如果我们研究企业的变迁,考察企业组织的结构、企业的惯例、企业中人们的关系,那么企业变迁就是一个系统发生过程。如果将我们研究产业的变迁,需要考察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那么,企业就是个体选择单位,企业变迁被看作是个体发生过程。个人、企业产业、经济系统等不同等级的系统相互嵌套在一起。每一层系统都可以看作是上一层的微观单位,是下一层的宏观单位。
3、历史和地理的相对性分析方法。社会经济结构是以时空制约或地理历史为基础的,这并不是否认人类社会所共有的社会经济规律,只是强调其经济趋势的历史暂存性和地方化条件。注重历史分析的方法,与达尔文主义方基础和历史重要的假设相一致。演化分析往往重视分析对象的历史发展脉络,同一经济现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内部规律性。地理相对性分析方法与多样性假设相一致。由于人们在不同的地理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文化系统,意会性知识在同一地理领域中易于传播和扩散,所以,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的内部规律和模式会出现差异。演化经济理论重视历史和地理差异分析,重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发展阶段中的特殊性。
4、比较方法。从多样性假设出发,经济事物多样性与差异性的存在为比较分析奠定了基础。我们通过经验观察,所认识到的经济系统内部机制往往具有不完全规律性(demiregularities)。通过这种粗略形式或半规律性,我们可以猜想,某种相对持久和潜在的可识别的机制正在发挥作用。如何才能发现这种机制呢?通过比较,可以确认何种因素如何导致半规律性产生,以此为基础,再运用类比和隐喻等回溯法,确认事物深层因果机制在各国经济制度、企业模式、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都可以广泛地采用比较的方法。
5、动态分析方法。演化经济学解释变量如何历时变化,或通过说明它是如何达到当前状态的来解释为什么它现在是这样的,大量运用了动态分析方法。这也是和达尔文主义以及历史重要假设相一致的。动态分析方法与历史分析方法很相似,但并不能等同于历史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注重研究对象的历史脉络和路径依赖性,往往适用于具体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研究对象,比如我们去研究美国企业模式或日本企业模式。动态分析方法则可以适用于比较抽象的模型中。比如,纳尔逊和温特在经济变迁的研究中,并没有指明具体的国家和历史阶段,而是将企业、行业和经济变迁表述为一种马尔科夫过程,考察它们的经营过程、搜寻过程和选择过程,在演化模型中贯穿了动态分析方法。
四、演化经济学方的功能
笔者认为,经济方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理论构建功能、理论评价功能和理论保护功能三个方面,演化经济学方也是如此。
第一,演化经济学方是构建演化理论的基本指导原则。达尔文主义的思想、对人类有限理性的认识、对世界状态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的思考、对历史变迁的理解,都渗透到演化经济学家的理论研究中,渗透到演化理论的基本框架和理论阐释中。
第二,演化经济学家基于演化的方对经济学理论进行评价。演化经济学家对正统理论的评价,首先就是批判其方基础,认为其静态的、机械的、均衡的思想是不现实的,之后才试图利用演化的观念建立新的理论假说。对于新古典经济学使用的演化观念和自然选择概念,演化经济学家进行了批判,认为他们没有深刻理解新奇出现和选择的过程,而是武断地将人们的经济行为简化为最大化模型。这表现出了两种理论解释的方差异。
第三,演化经济学家们使用演化方保护自身理论。演化经济学处于异端地位,一直遭受到大量的批评和指责,比如演化经济学缺乏实证性,缺乏严密的数学理论模型,只是在“讲故事”等等。针对这些评论,演化经济学不可能使用证伪主义的原则为自己辩护,它只能采用历史主义的、解释学的、实在论的或多元论的哲学基础进行辩解,并不断修正自身理论,比如加强数学形式化和可检验性。
参考文献:
[英]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
[英]马克.布劳格等著,罗杰.E.巴克豪斯编:《经济学方的新趋势》,中译本,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
[美]理查德·R·纳尔逊、悉尼·G·温特,《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贾根良:《理解演化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贾根良:《演化经济学》,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爱尔兰]托马斯.A.博伊兰,帕斯卡尔.F.奥戈尔曼:《经济学方新论:超越经济学中的唯名论与唯实论》,中译本,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