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女儿》的酷儿解读
付飞亮
(运城学院中文系,山西运城 044000)
摘要:该文结合安徒生的生平传记,对《海的女儿》进行酷儿解读。通过分析《海的女儿》中的人鱼和现实生活中安徒生的契合之处,如人鱼渴望进入“上层世界”与安徒生梦想跻身上层社会;人鱼对王子的爱由于失去了舌头而不能言说和安徒生对爱德华•科林的不能言说的爱;人鱼对王子美丽的身体的着迷和安徒生自己对男性身体着迷的渴望;人鱼独自化为泡沫和安徒生怀着深深的哀伤独自旅行等;并从人鱼这一雌雄同体意象的选择进行阐述,揭示出《海的女儿》文本下潜藏的同性恋情愫。
关键词:《海的女儿》;酷儿;同性恋
中图分类号:I10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08)09-0015-03
在多元状态中生存的读者,基于各自的经历、学养、爱好、民族特性等的不同,对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海的女儿》的理解、认识和探讨也必然是多种多样的。本文拟用酷儿理论来解读《海的女儿》。酷儿理论基于解构主义对人类主体(自我)的洞察,认为“个体的性欲是一个流动的,未完成的,动态的,各种可能的性欲的集合。性欲即不是被我们的生物属性(男或女)所控制,也不是被我们的文化把此生物属性变形成性别角色(男性气质或女性气质)的方式所操纵。性欲超越了这些定义并有一种意愿,一种创造,一种它自身表达的需要。”[1](P337)酷儿批评(Queer Criticism)是从酷儿的视角来分析文本的一种另类批评方式。虽然有时难免会有阐释过渡之嫌,但往往能给人意想不到的启迪和洞见,增加欣赏或阅读的维度,希望能对扩大读者的欣赏视野有所裨益。
《海的女儿》是明显传统的异性恋模式。海里美丽的人鱼公主爱上了岸上的王子,可是王子却爱上了岸上的另一个公主。于是痴情的人鱼出于强烈的爱情而献出自己的生命,成全了王子和公主的幸福。人鱼公主的爱情一向被认为是浪漫、精致、优雅、高贵和美丽的,众多评论者也被安徒生这种将凄婉的情感内敛沉静不动声色地表达出来的艺术所折服。许多研究者认为人鱼是安徒生的化身,童话中的王子是安徒生爱慕的一位女性,具体可落实到现实生活中的某位女士身上,那么这仍不失是一出异性恋的模式,只不过是童话中的男女主人公和现实中的男女主人公的性别进行了置换。
然而另一种说法就有点危险了。一些研究者认为安徒生是人鱼,但是王子仍然是王子。也就是说王子的性别不变。那么,这种关系就很暧昧了——安徒生在这篇童话里其实表达的是自己对一位现实中的男子的爱恋!对于这种解读,可
收稿日期:2008-06-21
作者简介:付飞亮(1977-),男,江西临川人,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能会遭到正统人士的呵斥和痛恨,但是结合安徒生的现实生活来分析《海的女儿》,我们确实可以发现许多隐藏于文本之下的潜意识。
人鱼渴望进入“上层世界”,而安徒生一生都梦想跻身上层社会,这里明显存在着一种类似的情境和类似的心境。对于安徒生来说,和哥本哈根皇家剧院院长约纳斯•科林的儿子爱德华•科林的这种关系却很快成为一扇窗户,通过它,让安徒生走向另一个更广阔、更美丽的世界,这也是他朝思暮想的世界。在《海的女儿》中,安徒生把这种向往的世界称为“上面人类的世界”,[2](P396)是一个让小人鱼听了就觉得快乐的世界,“地上的花儿能散发出香气来,而海底的花儿却不能;地上的森林是绿色的,而且人们看到的在树枝间游来游去的鱼儿会唱得那么清脆和好听,叫人感到愉快。”
[2](P396)安徒生甚至直接借人鱼老祖母的口把人鱼向往的世界称为“上层世界”[2](P404)在这样的世界里,人类不同于人鱼的地方还在于他们有一个灵魂,一个不灭的灵魂。“它永远地活着,即使身体化为尘土,它仍是活着的。它升向晴朗的天空,一直升向那些闪耀着的星星!正如我们升到水面、看到人间的世界一样,他们升向那些神秘的、华丽的、我们永远不会看见的地方。”[2](P405)安徒生在这里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人鱼希望进入的“上层社会”可以让人进入更高的境界,更幸福的所在;二是直接承认“人间的世界”相对于人鱼的世界,就像是灵魂升向的地方相对于人间的世界,换句话说,安徒生在这里有意或无意地将这三个世界的等级或者说是幸福度进行了排序,从低到高的秩序是:人鱼世界——人间世界——灵魂世界(天空、天堂)。
安徒生如此渴望被人赏识,出人头地能进入上层世界,以至他在写给朋友的信中毫不忌讳地宣称:“我的名字开始熠熠生辉,这也是我活着的惟一理由。我凯靓声名和荣耀,与守财奴凯靓金子如出一辙。”[3]于是在《海的女儿》中,
15安徒生的化身——小人鱼也自然会说:“只要我能够变成人、可以进入天上的世界,我宁愿放弃我在这儿所能活的几百岁的生命,即使我只能在那里活一天。”[2](P405)
怎么样才能到达这个梦寐以求的“上层世界”呢?人鱼进入“上层世界”的途径是爱上王子,并让王子爱上她,而安徒生跻身上层社会的途径是攀附权贵,主要是想哥本哈根剧院院长的儿子爱德华•科林爱上他。
安徒生为了能跻身所向往的上流社会,首先想到的是找一个权贵来赏识自己,而且他也一生都在不懈地寻求。如求宠于欧洲皇室,讨好同时代的名人如李斯特,大小仲马,巴尔扎克,门德尔松,格林兄弟,瓦格纳,狄更斯等。安徒生发表《海的女儿》的时候是1837年,当时以及以后的一生中,他最为依赖也是对他支助最大的是哥本哈根皇家剧院院长约纳斯•科林一家。而赢得皇家剧院院长的儿子爱德华•科林的亲近则是安徒生的热望。“安徒生坚持不懈地渴望,甚至是在乞求着这份友谊。这个温文尔雅、略带女人味的学生兼作家,一门心思地把全部感情用于建立一种特殊的友谊——借此让自己脱离无产阶级的贫民窟,在社会地位和浪漫的时代精神两个方面同时提升自己。对于安徒生来说,这同样是一种爱,一种无边无际、深不可测、无法琢磨而又极为亲昵的友谊。”[4]这种渴望反映到童话《海的女儿》中,就成了人鱼老祖母的一段说教:“只有当一个人爱你,甚至可以对你比对待他的父母更加亲切的时候;只有当他在你身上投入了他全部的思想和所有的爱情的时候;只有当他让牧师把他的右手放在你的手里,并且答应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他都永远对你忠诚的时候,他的灵魂才会转移到你的身上去,这样的话,你就会得到一份人类的快乐,而他就会分给你一个灵魂,同时又可以保持他自己的灵魂不会消灭。”
[2](P405)
当然,安徒生不仅仅是靠阿谀摇尾才成功的。他自有其过人之处,也就是他的创作才华,说得更详细一点是他的讲童话的能力,虽然至今还有人对他的创作水平持不屑态度。他凭借着这种天赋,一步步踏入了向往的上流社会。在《海的女儿》中,安徒生将自己擅长讲童话的才能,变换成小人鱼所具有的最好的东西——美丽的声音。小人鱼为了能接近王子,不惜把自己的声音交给了巫婆,正如安徒生为了能接近爱德华•科林,拼命地创作童话。人鱼为了接近王子,不得不远离自己的亲人,自己的家庭,自己熟悉的环境,当然最昂贵的代价是她最美丽的声音;而安徒生为了接近爱德华•科林,也不得不远离自己的亲人,自己的家庭,自己熟悉的环境。为了讨好院长一家,安徒生付出的最昂贵的代价是他最自诩的童话创作。人鱼离开了自己的族类,成为人类世界中的孤儿。“那位王子——他把她叫做他的‘孤儿’”。[2](P405)而安徒生也像一位孤儿,一直没有回自己父母的贫困的家。
人鱼对王子的爱由于失去了舌头而不能言说。但是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个地方有疑点。人鱼没有舌头,就不能表达出对王子的爱吗?爱的表达,可以通过很多方式,如肢体语言,文学等等。所以人鱼的爱不是说不出来,而是不敢说出来,即这是一种不能言说的爱。什么样的爱是不能言说的呢?一般是禁忌之爱。这非常符合安徒生对爱德华•科林的爱,因为这正是一种不能言说的爱。由于在异性恋占绝对主导地位的传统社会语境下,同性恋情是“不能说出的爱”。另一个著名的童话作家王尔德,正是因为公开“说出”了这种同性之爱而遭受牢狱之灾,并声名狼藉,见弃于欧洲上流社会。所以,思考一下安徒生为什么要让人鱼失去声音,不能不说是他自身在现实生活中压抑的生存状态下的一种艺术化反映。安徒生曾用“它是存在于撞击背后的无比的和谐,它是人们不敢去剖析的秘密”[4]来描述自己和爱德华•科林的友谊。即使在今天的21世纪,这种两个男人之间的关系同样也是不可思议的——除非可以直接划入“同性恋”的行列。
同性情爱虽然不能言说,但是却不能完全阻隔。在《海的女儿》中,安徒生也有意无意地把自己对男性身体着迷的渴望时不时地表现出来。同性恋者一般都是唯美主义者,是极端的自恋者。男同性恋的目光改变了传统的模式而把目光投放在男性身体上,进而模糊了异性恋和同性恋,男人与女人,主动和被动的区别,破坏了传统的男性主导的地位。在《海的女儿》中,安徒生显然是用色迷迷的笔调描写王子的,他的男性美吸引了小人鱼,也吸引了这名同性恋作家。从镜头对准的欣赏对象来看,也表现了男同性恋的欲望倾向。根据女性主义者的说法,传统的被凝视的对象是女人的肉体,潜藏在镜头下的是男人窥视的眼睛。女人成为被看,是男人的色情梦想的源泉。如劳拉•穆尔维认为:“起决定作用的男人的眼光把他的幻想投射到照此风格化的女人形体上。女人在她们那传统的裸露癖角色中同时被人看和被展示,她们的外貌被编码成强烈的视觉和色情感染力,从而能够把她们说成是具有被看性的内涵。”[5]但是,在《海的女儿》中,我们看到的是安徒生对男性美的痴迷。如他对里面王子形象的描写,用的词是“美丽的男子”,[2](P411)“最美的一位是那有一对大黑眼珠的王子”,[2](P400)“这位年轻的王子多么美丽啊!”,[2](P400)“小人鱼没有办法把她的眼睛从这艘船和这位美丽的王子身上移开。”,[2](P400)“他美丽的眼睛已经闭起来了。”,[2](P400)“小人鱼把他清秀的高额吻了一下”,[2](P401)“这对美丽的新婚夫妇”,[2](P400)“用双手抱着与那位王子相似的美丽的大理石像”,[2](P414)“乌亮的头发”,[2](P403)而人鱼却一直是处于窥视的角度。在这里,男人的肉体被观看,被欣赏。女性主义也有提倡对男色的消费,但是这里纯粹是作为生理上的男人的安徒生对男人的肉体之美的鉴赏。
童话中最终的结局是王子娶了一位和他地位相当的公主为妻,人鱼独自一人走向毁灭的痛苦,成为海上的泡沫。在现实生活中,爱德华•科林娶了位漂亮的贵族小姐,而安徒生的遭遇也和人鱼一样,怀着深深的哀伤,独自一人去旅行。人鱼的真正归宿既不在水面之上,也不在水面之下;只有死亡才能解决她在存在形式上的冲突,让她在精神和肉体上的渴望最终走向统一。这个故事倾注了安徒生的全部想象力。在这里,安徒生实际上是在利用这个故事书写着自己、
16自己的心情和自己的感情。《海的女儿》把安徒生对科林的爱恋与渴望挤入上流社会的梦想极其隐晦地表达出来了。安徒生写作并发表《海的女儿》的时候,是1837年,而这一年正是爱德华•科林结婚的次年。出于不让安徒生介入的原因,爱德华•科林一家没有告诉安徒生结婚的具体时间,并且没有邀请他出席。安徒生非常痛苦,不得不到德国去旅行,以排遣这种痛苦。而这篇童话正是在旅行途中写成的。
最后,这篇童话意象的选择也非常特殊。安徒生曾经选择过许多意象来表达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如“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但是在《海的女儿》中表达自己的爱情信念和激情,他用的是人鱼这一特别的形象。
1833年安徒生曾经创作的歌剧《阿格尼特和人鱼》,就选择了这一雌雄同体的意象来展开故事。阿格尼特是一个同时生活在水中和陆上的两栖人,出生的时候,就有着一条无形的鱼尾,这种把两种性别的基本要素结合为一体——在某种情况下甚至同时拥有两性生殖器官的个体,也就是所谓的阴阳人——的双性或雌雄同体的观点,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这种雌雄同体人中,他们不仅融合了男性和女性的诸多方面,而且还具有通过两个对立面相互统一、相互作用而创造的第三种性别。人鱼是雌雄同体的象征,选择这一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本身就折射出安徒生内心深处的同性恋潜意识。
本文对《海的女儿》进行酷儿解读,从传统的经典解读中另辟蹊径,揭示出《海的女儿》文本下潜藏的同性恋情愫,解读出安徒生的经典童话《海的女儿》是经历内心挣扎后,将那小美人鱼似的爱情投射到了哥本哈根皇家剧院院长约纳斯•科林的儿子爱德华身上而创作出来的传世之作。
参考文献:
[1]Lois Tyson.Critical Theory Today[M].New York:Garland
Publishing,Inc.,1999.
[2]叶君健.安徒生名作欣赏[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3](美)黛安娜•弗兰克,杰弗里•弗兰克.忧郁的丹麦人——一个真实的安徒生(康慨,张婷译)[N].中华读书报,2004-07-06.
[4](丹麦)詹斯•安徒生.展示童话大师真实生活:安徒生传.[EB/OL].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atalog.php?b ook=39867,2007-04-21/2008-01-11.
[5](美)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和叙事性电影[A].外国电影理论文选[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责任编校:王晚霞)
A Queer Reading of The Little Mermaid
FU Fei-lia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Y uncheng University, Yuncheng, Shanxi, 044000, China) Abstract: Combining the biography of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there was a Queer reading of The Little Mermaid in this paper. By analyzing the Similarity between the mermaid in The Little Mermaid and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in the real life, such as the Mermaid eager to enter the “upper world” and one of the dream of Andersen is to climb to upper class; Mermaid can not express her love to the Prince because of her tongue being cut, and Andersen dare not to say that he love Colin Edwards; Mermaid infatuated the beautiful body of Prince and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himself infatuated the male body; Mermaid become to the bubble lonely and with deep sadness, Andersen travel lonely; By elaborating why Andersen chose this hermaphrodites Mermaid Images, the author revealed the homosexual sentiment in the hidden text of The Little Mermaid.
Key words: The Little Mermaid; Queer; Homosexuality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