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地域文化》课程论文 (1)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08:32:26
文档

《地域文化》课程论文 (1)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地域文化(专)分校(工作站)旬邑工作站专业学号学生姓名袁杰2014年12月陕西旬邑特色饮食文化之浅谈摘要旬邑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北部,东接铜川耀州区,北依甘肃正宁,南傍淳化,西临彬县。古称豳,秦封邑,汉置县。周人先祖后稷四世孙公刘曾在此开疆立国,开创了古代农耕文明。在历史上,旬邑为兵家必争之地,朝代更迭,是西极古域,周人先祖在此立国兴邦,励精图治,有现代稀缺的农耕文明。黄河剑齿象化石和板齿犀牛化石,秦直道穿境而过,为秦朝政治文化中心,在近代历史中,是陕甘宁的政
推荐度:
导读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地域文化(专)分校(工作站)旬邑工作站专业学号学生姓名袁杰2014年12月陕西旬邑特色饮食文化之浅谈摘要旬邑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北部,东接铜川耀州区,北依甘肃正宁,南傍淳化,西临彬县。古称豳,秦封邑,汉置县。周人先祖后稷四世孙公刘曾在此开疆立国,开创了古代农耕文明。在历史上,旬邑为兵家必争之地,朝代更迭,是西极古域,周人先祖在此立国兴邦,励精图治,有现代稀缺的农耕文明。黄河剑齿象化石和板齿犀牛化石,秦直道穿境而过,为秦朝政治文化中心,在近代历史中,是陕甘宁的政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地域文化(专)

分校(工作站)   旬邑工作站            

专    业                   

学    号                   

学生姓名    袁  杰               

                        2014  年  12  月  

陕西旬邑特色饮食文化之浅谈

                                   

摘要  旬邑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北部,东接铜川耀州区,北依甘肃正宁,南傍淳化,西临彬县。古称豳, 秦封邑,汉置县。周人先祖后稷四世孙公刘曾在此开疆立国,开创了古代农耕文明。在历史上,旬邑为兵家必争之地,朝代更迭,是西极古域,周人先祖在此立国兴邦,励精图治,有现代稀缺的农耕文明。黄河剑齿象化石和板齿犀牛化石,秦直道穿境而过,为秦朝政治文化中心,在近代历史中,是陕甘宁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北宋嘉佑年间的泰塔,为八角七层阁楼砖石结构;明末清初的唐家民居,有北方的四合院与苏州园林艺术融合,砖雕、木雕、石雕细腻绝伦;洞秒连天,排列规整的赵家洞石窟,为周人穴居之地,旬邑的传统饮食是在充分吸纳了各民族、各地区优秀的饮食元素的基础上,加以改良而形成的,花色品种繁多,风味独特,具有很强的容合性。

 

关键词:     荞面饸铬  甑(zèng)糕  粘(nián)糕  御面   

腊八面  花子馍

 一、 荞面

荞面是由养麦磨制而成的一种面粉,荞麦在旬邑地区广泛种植,因荞麦蛋白质中含有丰富的赖氨酸成分.铁、锰、锌等微量无紊比一般谷物丰富.而且含有丰富膳食纤维.是一般精制大米的几倍,所以荞面具有很好的营养保健作用。是现代最后大众欢迎的健康食品之一,由于其含糖量低,长期实用,能够降低血糖。荞面有多种吃法,在旬邑荞面饸铬是一道家常便饭。   

  荞面饸铬

 先把荞面用淡碱水和好,然后用一种专门做河漏的工具一河漏(饸铬)床子,把荞面团压成长条,下入锅中煮熟,加蒜末、香油、醋等佐料即可食用,如果你有点感冒鼻子不通,加点芥末,那就太香了。特点:面条细筋韧,挑起来不断条,清香利口。冬可热吃,夏可凉吃,有健胃消暑的功效。

二、甑(zèng)糕

      甑(zèng)糕, 旬邑地方食品。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考,甑糕是从我国最古老的“粉糍”演变而来,唐代趋于定型。因为甑糕是用“甑”蒸成的糕,故谓之甑糕。

   甑糕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原料为江米和大枣。制做时,取一定数量的江米,用凉水浸泡2~4小时,待米心泡开后,用清水淘洗干净,控干水份。另取一定比例的大枣洗净,备用。先在铁甑篦上均匀铺一层枣,取江米的三分之一铺在枣上,如此反复。最后再均匀铺一层枣,在枣上盖一层白布,加上锅盖,即可焖蒸。蒸焖过程中,火功和添水十分重要,初用旺火猛烧,间隔30分钟向米上浇洒少许的温水,一小时后用文火蒸焖,约3~5小时即成。制做成的甑糕,米枣交融,色泽鲜润,绵、粘、甜,枣香扑鼻。食之则香甜如蜜,沁人肺腑,回味无穷。

  

 三、粘(nián)糕

      粘(nián)糕,旬邑名特小吃。用粘糜子面发酵蒸做,蒸前,先将发酵好的面团加上一定比例的烫面和生面揉匀,用手搓成一尺多长的园条状,并在上面捏出一道小梁后入锅蒸熟。

   粘糕食用时,切成约0.5厘米的薄片,用植物油煎炸,上面的小梁会变为小尖,状如桃形。色黄、性粘、味甜为其主要特点。也可佐以蜂蜜或白糖食之,口味更佳,是民间待客之佳肴

 四、御面  

    御面又称玉面、淤面,旬邑名特小吃。御面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先将上好的小麦面粉和成团,置盆中反复揉搓水洗,待水混浊后,过滤倒入大容器中,如此反复,直至将面团中的直链淀粉全部分离出来(剩下的为支链淀粉、蛋白质等,蒸熟后即为面筋)。待淀粉全部沉淀后,滗掉多余的清水,将淀粉水搅拌均匀,倒入锅中,快火加热搅拌,成团后出锅,在案板上揉匀,分成小块,搓成长约40厘米、宽约5厘米的条型,用手压成扁平状,并在上面用木梳压出鱼鳞状花纹,然后用大火蒸熟,出锅冷却后即可食用。

   御面食用时,先切成薄片,然后佐以熟猪肉(或熟牛肉)、葱花、香菜、蒜泥、芥末油(或香油)等凉拌。御面片白如玉状,薄似蝉翼,其佐料或绿或黄,形色俱佳,味道极美。

花子馍,又叫心连心,旬邑特色小吃。据考,花子馍源于周代的礼馍,在旬邑民间的逢年过节、庆生祝寿、婚丧嫁娶、建房筑屋等活动中较为流行。因其纯系手工制作,口味筋道,深受大众喜爱。

  五、腊八面

    过个腊八,长(chang)个杈把”是旬邑地区的民谚,意思是腊八节过后,白昼时间一日长似一日,难熬的漫漫长夜就要缩短了。因此,本地居民腊八节即要庆祝一番,初七夜,居民手持长杈,围绕篝火,手之舞之蹈之,彻夜尽情狂欢。初八吃腊八面。腊八面很有讲究,初七即用上好的小麦粉加入灰水搋好面,以湿笼布覆盖,每隔半个时辰揉一次,揉过七八次之后,才用细而长的擀面杖擀成直径一米五左右的面片,选一块平整的地,用笤帚扫干净,用略湿的笼布揩去未扫净的细土,将面片晾在地上,待面片变得略干燥时,那面片可以用双手提起来,打眼瞭去,面片通体泛黄,黄中透白,呈透明状。接下来便是刂面了,圆面片经两次对折后,呈扇形,选一直角搭刀,一手按刀,一手按面,手劲使匀刂去,刂出的面以细而匀称为上乘。民谣传作“腊八面,似针线,几口气也吸不完,来年日子不断线。”形象地反映了对腊八面的审美要求和对来年美好生活的寄托。面条做好后,便该是准备臊子汤了,原料一般选用黄花、芫荽、葱、豆腐、臊子、辣面、鸡蛋、红萝卜,豆腐是主料,切成厚约三毫米,长约六毫米的菱形。鸡蛋煎成厚约一毫米左右的饼子,然后同红萝卜一样切成菱形。菱形的豆腐、鸡蛋饼、红萝卜入汤后方可漂起来,煎汤讲究漂,汤煎好后,红白黄绿一起漂浮汇集,色香味俱全。这种漂汤的讲究不仅在于色香味,同样也反映了民众向上的愿望。经过演绎,本地居民也以“都想漂浮,谁沉底呀”含蓄的批评那些不肯忍让、不想吃亏、只想占便宜的人。

  腊八这天天未亮,各家各户便起床生火了,大家每年都暗中使劲儿看谁家先端出腊八面来,博得头彩。各家男人蹲在大门外,面儿上说笑打趣,心里唯恐自家的腊八面端出来迟了,性急沉不住气得边说笑边咳嗽,给媳妇送信号。待盘子端出来,便急不可耐的冲过去,并不接盘子,捞起一双筷子,端一碗面条,急乎乎的走到其他未端上面条的汉子跟前,假意捞起一筷头面条,招呼大伙吃,实质上是炫耀自家面条的做工,其他汉子也便拱手夸赞头彩得主内人的手艺。

  本地居民吃腊八面不叫吃,嫌俗气,叫吸,就是攒足一口气将一筷头面条吸到口腔里,不嚼断,图这个顺畅、绵长、久远的口感。面条入口后,柔滑、绵软却有筋丝,极具质感,在碗里泡一半个钟头不发浓,仍然有质感,这就是它独具魅力的地方。吸腊八面用的是安口窑、耀州窑的小花喇叭碗,白底蓝花,玲珑小巧,配上一团柔丝一样的腊八面,那可真是一种享受呀。吸腊八面时,主妇一般都会怂恿子女多吃几碗,颂之曰“腊八面,吸八碗,成龙成凤不一般”。

  这种做工精细的腊八面、吸腊八面的情景传说是公刘居彬时,公刘的夫人发明的,后来公刘的后人迁居岐山,岐山将这种面称为臊子面,不过做工却已经没有旬邑腊八面那么精细,口味也差了许多。岐山人具有商品意识,已经使臊子面成为一种地方小吃品牌。

  六、旬邑花馍

  旬邑花馍是一种民间面塑品。乡间逢年节都要蒸制花馍。如春节蒸大馒、枣花 、元宝人 、元宝篮;正月十五做面盏、做送小孩的面羊、面狗、面鸡、面猪等 ;清明节捏面为燕;七巧做巧花( 巧饽饽 ) , 形如石榴、桃、虎 狮 、鱼 等;四月,出嫁女儿给娘家送“面鱼”,象征丰收 ;也有女儿出嫁作陪嫁用的“老虎头馄饨 ;寒食节上坟时用“蛇盘盘”以示消灾;做春燕表示春回大地;婴儿满月做“囫囵”谓之“龙凤呈祥”、“猛虎驱邪”;老人祝寿用“大寿桃”等等。花馍在民间依不同岁时和用途有各种形式。

   花馍的制作原料以白面为主,另有豆子、枣、胡椒等辅料;制作所需的工具为极普通的剪刀、梳子、菜刀等;制作手法有切、揉、捏、揪、挑、压、搓、拨、按等。花馍除了可食用外,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它是百姓寄托心愿的一种方式。

   逢年过节,老人过寿,小孩满月、过岁,婚丧嫁娶或献奠祖先,在农村有制作花馍作为赠送礼品和祭祀供品的古老乡俗。

   花馍的花饰以神态自然的花鸟虫鱼蝴蝶、蔬菜杂果、猴献桃等万物生灵为主,表达对祖先的祭祀、老辈的祝福、新婚夫妇的恭贺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五月端午或婴孩满月时,由舅家送外甥一个特制的大型圆圈面花,群众叫“曲莲”,上面捏塑着鱼、龙、莲花之类,鱼指五谷丰登,吉庆有余;龙指时运享通,青云直上;莲指幸福花开,喜气迎门。

   所有花馍的内容都象徽着吉祥如意,寄寓着人们深厚而美好的感情。它也反映与表现着特定的民族心理与性格。

  

参考文献:

1、旬邑县志.

2、旬邑风味小吃,陕西科技出版社,

文档

《地域文化》课程论文 (1)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地域文化(专)分校(工作站)旬邑工作站专业学号学生姓名袁杰2014年12月陕西旬邑特色饮食文化之浅谈摘要旬邑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北部,东接铜川耀州区,北依甘肃正宁,南傍淳化,西临彬县。古称豳,秦封邑,汉置县。周人先祖后稷四世孙公刘曾在此开疆立国,开创了古代农耕文明。在历史上,旬邑为兵家必争之地,朝代更迭,是西极古域,周人先祖在此立国兴邦,励精图治,有现代稀缺的农耕文明。黄河剑齿象化石和板齿犀牛化石,秦直道穿境而过,为秦朝政治文化中心,在近代历史中,是陕甘宁的政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