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组成员3人通过对各自家乡的可行性研究的分析,最后考虑到一个实地考察的便捷性,不会和其他的课程时间相冲,最后决定去我的家乡——萧山。首先是考虑到萧山的地理位置距离我们的校区是最为接近的地方,除此之外我们通过资料的查阅也发现萧山在城市规划的期间,有很大的改变、进步以及发展。
在确定了我们的调研对象之后,我们小组的成员也进行了明确的任务分工,在前期的各种史实资料的翻阅,通过书籍和网络信息的形式,初步的了解到萧山的一个发展历史,同时我们小组成员也结合书本上的内容和理论知识对萧山进行了从交通、经济等区块化的调研和资料的整合以及收集。在后期的总结工作中,我们也是根据各个小组成员的负责内容,而进行了相应的有关案例的分析。
在这次的小组活动中,由于我自己是萧山人,因此我负责了对于萧山的经济规划发展的了解,因为我们小组的成员在前期的工作中也发现在关于萧山经济的规划描述上,由于一些资料的揭露过于书面化而不能更为形象的表达,而我作为一个萧山人,由于我的童年、少年和我的一些亲属的原因,我亲眼见证了萧山内3个区块的一个由周围环境所体现的一个经济的发展规划,因此在我们的这份萧山的城市规划的报告中,有关经济的这一块可能更多的是一个自己的认识。
一个城市的经济的发展同他的城市的面积、交通的便利性等因素有关。萧山主城区建成区面积,由1988年萧山撤县设市时的7平方公里扩展到2001年撤市设区前的26平方公里,至2008年更是快速达到了54.43平方公里,作为杭州实力最强、地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区,萧山区域网络化大城区的框架已经初步形成。萧山城乡规划建设以新城功能优化、组团加快崛起、沿江重点开发、区域协调发展为方向,呈现出大手笔规划、大投入建设、大系统管理的特点,加速了萧山作为中国经济新秀的脱颖而出。城区内开元名都大酒店、绿都世贸广场、国际商务中心、剧院、图书馆等一大批公共建筑拔地而起,一批批杭州楼市明星楼盘相继建成——城市规模的扩大,反哺经济,培育了建筑、楼宇等多个新增长点,同时进一步增强了萧山的积聚力和辐射力,加固了萧山在苏、锡、常、沪、杭、甬黄金城市群带上次中心的地位和魅力。
而萧山的分块,作为萧山的一个本地人,我们习惯性的把他区分为上萧山(以临浦、戴村等为代表)中心萧山位于的中部(邻郊于金城路和市心路的周围为主要代表)下萧山(以瓜沥、坎山、党湾等为代表),由于萧山前期的一个经济的发展在各个区块根据其特点,有不同的发展,例如上萧山由于地貌是以山地为主,因此他的经济还是处于待开发的阶段,中心萧山段由于其便利的交通设施以及其所带来的人口的密集度,使得中心萧山一直是成品的交易发散集中地,当然其周边地区也是明显的成为了被冷落的状态,而下萧山,由于其广袤的平原的地理属性,因此在那里有很多的纺工工厂的建立,虽然说其经济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与发展,但是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的隐患。
经过十一五的改造,使得萧山看到了自己所存在的不足。而进行了相关的改进措施,改变其经济的增长模式,从原来的粗放型转换为集约型,从而缓解资源的瓶颈现象和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对于上萧山地区也利用其当地的资源与环境而开展生态建设和经济的发展,两手抓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同时在循环经济集约型社会建设的过程中依照十三大思想的指导,从05年至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且针对萧山目前的形式也做了今后5年的一个规划预测。
萧山的经济在过去一直是以农业、纺织染织业、五金业为主要的龙头产业,但是随着多元化格局的出现,萧山的经济也要相应时代的号召并且不断的与时俱进,在循环经济集约社会为大背景下,稳住现有的经济实力的同时,不断的改进其技术,在农业方面构建循环型产业链,在五金、染织纺织等发面积极发展生产会展,整合物流资源,同时大力的发展生态旅游业,利用自身的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和服务、饮食酒店行业和信息服务产业,向新新的产业进发,加强资源的节约型运用,同时积极的开发新能源和可持续能源的发展,做到资源的综合型运用同时不断的优化经济产业布局,完善经济保障措施,将萧山的经济发展朝着健康、积极、可持续、和谐以及节约型的社会发展。相信通过的改革和时代的优化发展,萧山这座城市将走向现代化的完整内涵体现——大气,开放,精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