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必修1-4古诗文基础知识复习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06:26:44
文档

必修1-4古诗文基础知识复习

一.粤教版必修教材高中古诗文常用实词辨析训练必修一《诗经》两首:1.“说”通“悦”,喜爱;“女”通“汝”,你。2.“归”通“馈”,赠送。3.眼泪。4.财物,指嫁妆。5.“见”通“现”,出现。6.走近,靠近。7.你,你的8.差错。这里指爱情不专一。9.不专一,指变了心。10.起早睡晚。《离骚》:1.后代子孙2.开始3.加上4.久留5.“道”通“导”,引导6.正直敢言的样子7.后悔变心8.代指有才德和有作为的人9.替代交换季节10.等待《孔雀东南飞》:1.古代的一种坐具2.使者,指媒人3.告诉,告
推荐度:
导读一.粤教版必修教材高中古诗文常用实词辨析训练必修一《诗经》两首:1.“说”通“悦”,喜爱;“女”通“汝”,你。2.“归”通“馈”,赠送。3.眼泪。4.财物,指嫁妆。5.“见”通“现”,出现。6.走近,靠近。7.你,你的8.差错。这里指爱情不专一。9.不专一,指变了心。10.起早睡晚。《离骚》:1.后代子孙2.开始3.加上4.久留5.“道”通“导”,引导6.正直敢言的样子7.后悔变心8.代指有才德和有作为的人9.替代交换季节10.等待《孔雀东南飞》:1.古代的一种坐具2.使者,指媒人3.告诉,告
一.粤教版必修教材高中古诗文常用实词辨析训练

必修一

《诗经》两首:1.“说”通“悦”,喜爱;“女”通“汝”,你。2.“归”通“馈”,赠送。3.眼泪。4.财物,指嫁妆。5.“见”通“现”,出现。6.走近,靠近。7.你,你的    8.差错。这里指爱情不专一。  9.不专一,指变了心。10.起早睡晚。

《离骚》:1.后代子孙   2.开始   3.加上   4.久留   5.“道”通“导”,引导   6.正直敢言的样子   7.后悔变心   8.代指有才德和有作为的人9.替代交换季节   10.等待

《孔雀东南飞》:1.古代的一种坐具   2.使者,指媒人   3.告诉,告诫  4.招致   5.胜任   6.可爱   7.拜两次   8.很会说话;美好   9.嘱咐,后写作“叮咛”   10.都是《易经》中的卦名。这里指运气的好坏。否,坏运气;泰,好运气。  11.禀告   12.他,一说是那种相会   13.刚才   14.出嫁   15.赠送   16.辞别   17.戌时,相当于现代的夜里7时至9时   18.亥时,相当于现代的夜里9时至11时   19.指阴间   20.偏义复词,偏“马”

《汉魏晋诗三首》:1.遥远的样子   2.明亮的样子   3.距离   4.这里指整幅布帛   5.间隔   6.只   7.满足   8.“掇”通“辍”,停止   9.性格,气质   10.名作动,荫蔽

汉乐府两首、南朝诗两首:1.山峰;枯竭   2.名作动,降下,落下;读yù   3.突然醒来   4.追求禄位   5.病   6.白绸   7.雪珠   8.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   9.赠送   10.验证,证明

必修二

《阿房宫赋》:1.数作动,统一   2.使动,使……灭族   3.古今异义,古指宫室群参差分布;现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4.名作动,出现云   5.音乐像春天一样温暖,这里运用了通感的手法   6.名作动,唱歌;名作动,弹琴   7.名作状,乘着辇车,是“来”的方式。   8.动作名,泛指金银财宝   9.日:名作状,一天比一天;益:更加,越发   10.意动,以……为鉴   11.被攻占   12.古今异义,可惜   13.极其细小   14.支撑   15.名作动,把宝鼎(美玉、金子、珍珠)当作(铁锅、石头、土块、瓦砾)16.西:名作状,向西;走:趋向   17.空闲,闲暇   18. 顾念   19.如果   20.能够   21.雨雪初停   22.指农田   23.繁多   24.细线   25.立着;座

《赤壁赋》:1.“属”通“嘱”,劝酒   2任凭;往、去   3.化为翅膀   4.按着节拍;应和   5.像丝线一样不可断绝   6.使动,使……哭泣   7.使动,使……端正   8.正当;攻破;名作动,占领,攻下   9.名作动,向东进发   10.名作动,打鱼;名作动,砍柴   11.屡次   12.无人禁止   13.共享   14. 已经   15.缭绕   16.短暂   17.杂乱   18.农历十六日   19.像……渺小

《项脊轩志》:1.一丈见方   2.名作状,向下   3.向北;采光   4.名作动,筑墙   5, 增加光彩   6.农历每月十五   7.树影重合的样子   8. 优美舒缓的样子   9.先是:先于是,在这之前;为一:成为一个整体   10.等到;分家   11.总共变了两次   12.已逝世的母亲   13.古代男童15岁时束发为髻,表示成童   14.学写字   15.等到;“阖”通“合”,关闭16.关着窗户   17.大概   18.桌子;环顾四周   19.修补,修整   20.开

《与妻书》:1.写完   2.面对   3.形作动,敬重   4. 形作动,爱护   5.经受   6.最终   7.正是,恰逢;农历每月十五   8.透过;仿佛   9.乘机;名做动,告诉,读yù   10.毛笔的代称   11.白白地   12. 好好地;像13.嫁   14. 想象   15.“念”通“廿”,二十;更

《逍遥游》:1.旋转着上升   2.空中漂浮的生物,一说指云气、尘埃等悬浮在空中的物体   3.深   4.堂上地面低洼处   5.阻挡,遏制   6.近郊;通“返”,返回;饱足的样子   7.指旋转风   8.轻快的样子   9.迁徙   10.记载,记录   11.离开   12.迅速的样子   13.不毛之地,指极北的地方   14.穿越;背靠   15.旬:十天,有:通“又”,旬有五日:十五天

《论毅力》:1.广而多的样子;不是一样   2.与此相反   3.相互交错;不断轮换   4.已经过去   5.只是非常羡慕   6.大概   7.交相错杂   8.盛土的竹筐   9.规律   10.做事的人

必修三

《唐诗五首》:1.晚   2.洗(衣)   3.任凭   4.使动,使……磨穿   5.甚恨   6.最近停止,指诗人因病戒酒   7.指石头城上的矮城   8.无缘无故   9.伤春之心   10.怅惘如失

《蜀道难》:1.高   2.飞过   3.回旋,倒流   4.回旋的样子   5.触摸;触摸、穿越   6.距离   7.飞流撞击的声响   8.倘若   9.锦官城,即今四川成都   10.叹息

《琵琶行(并序)》:1.降职   2.第二年   3.商人   4. 于是创作;名作动,作歌   5.轻声问   6.忽然,骤然   7.容颜   8.指音乐   9.忽然,一下子   10.又,再

《宋词四首》:1.没有好的情绪   2.最后;谓气塞,说不出话   3.经过一年或多年   4.以青丝做成的头巾   5.酒杯;以酒洒地,是向鬼神敬酒的方式   6.休养、调整   7.对付,抵挡   8.说得完   9.指英雄的流风余韵   10.结果却是

《诗词三首》:1.完结   2.不能忍受   3.容颜   4.名传后世   5.兄弟,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词   6.头发花白   7.(雨、雪)停   8.表示故国之思   9.凄清的号角声   10.即使;精工,美好

《元曲三首》:1.韩信因萧何的推荐而被刘邦重用,后来吕后杀韩信,用的又是萧何的计策,故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2.南柯一梦,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3.靠着,扶着   4.凡,只要   5.舒展,飘扬   6.一样的

必修四

《孔孟两章》:1.讨伐   2.能施展才能则居其位,否则就不要担任职务   3.跌倒   4.动词,错   5.名词,过错,错误   6.动词,责备   7.憎恨;名作动,找借口   8.诸侯的封地叫“国”,卿大夫的封地叫“家”   9.忧虑,担心   10.加强(礼乐等)文教和(施行)德政;使动,使……来   11.使动,使……安定下来   12.辅佐   13.国家四分五裂   14.这里指鲁国内部   15.发生灾荒   16.更加   17.指双方武器已经撞击交战;拖着;逃跑   18.密,读“cù”   19.供养活着的人;为死去的人办丧事   20.名作动,穿,读“yì”   21.反复告诉;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22.“涂”通“途”,在路上;饿死的人;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劝学》:1.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停止,结束   2.“輮”通“煣”,用火烤;这样   3.磨刀石   4.“知”通“智”,理智   5.一会儿   6.提起脚后跟站着   7.强,大;明显,清楚   8.名作动,游水;横渡   9.“生”通“性”,本性,这里指天生的资质;借助   10.半步,古人把跨出一只脚叫“跬”   11.雕刻;雕刻成功   12.千里马,良马   13.跑得很慢的马;马拉车走一天的路程叫“一驾”   14.蟹腿;蟹钳   15.看得远,见得广   16.善于走路   17.没有用来……的方法   18.洞穴;因为

《过秦论》:1.名作动,指出过失   2.使动,使……相斗   3.两手在胸前相抱。形容毫不费力气。   4.已经死去;“没”通“殁”   5.承受,接受;沿袭   6.攻取   7.吝惜   8.招致,招纳,吸引   9.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从”通“纵”;成为一体   10.引入,延请   11.动作名,逃走的败兵;溃败的   12.趁着   13.名作动,登上   14.使动,使……退却   15.言论,这里指著作;百姓   16拆毁,毁坏,焚毁   17.名作状,用破瓮;名作状,用草绳   18.举起;名作状,像云彩一样;名作状,像回声一样   19.古今异义,崤山以东或函谷关以东   20.名作动,排序,这里引申为控制,统治;使动,使……朝见

《师说》:1.求学的人   2.传授学业,“受”通“授”   3.授一句话叫“句”,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叫“读”,“读”通“逗”。古时无标点,读书需断句。   4.小的方面(句读之不知)要学习   5.地位低下;令人羞愧;近于奉承   6.不值得提起,看不起   7.意动用法,以……为师,把……当作老师   8.专门的研究   9.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学习   10.赞赏,嘉许   11.赠送   12.古今异义,从,跟从;而,表承接   13.普通人   14.不一定   15.流传   16.学习,动词   17.老师,名词   18.有专门技艺的人   19.糊涂   20.学习,动词

《晏子治东阿》:1.检讨,反省   2.重责   3.道歉   4.再,又   5.参与,干预   6.为动用法,为之而死,即甘愿接受严厉的惩罚   7.名作动,怪罪   8.请求退休

《谏太宗十思疏》:1.疏通,挖深   2.所有的古代开国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   3.督责;“振”通“震”,震摄   4.美,指政权的和平美好   5.虚;约束   6.(言路)不通,受蒙蔽   7.选拔   8.垂拱:垂衣拱手。化:教化,治理。比喻很轻易的天下就大治了。

二.粤教版必修教材高中词类活用辨析(翻译)训练

必修二

1.数作动,统一。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

2.名作状,向北;名作状,向西。它从骊山北簏建起,而向西折回。

3.名作状,像丝绸做的腰带。走廊曲折似腰带回环。

4.名作状,像蜂房;名作状,像水涡。有的像蜂房有的像水涡。

5.名作状,乘车。乘辇车来到秦宫。

6.名作动,唱歌;名作动,弹琴。她们早晚唱歌弹琴。

7.名作动,把鼎当作;名作动,把玉当作。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

8.名作动,把黄金看作;名作动,把珍珠看作。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

9.名作状,一天比一天。一天比一天越发骄奢顽固。

10.使动,也是名作动,灭掉。灭掉六国的其实是六国自己。

11.使动,使……室灭族。使秦王室灭族的,其实是秦国自己。

12.名作动,唱歌。拍着船舷唱着歌。

13.使动,使……起舞。使潜游在深渊的蛟龙起舞。

14.使动,使……哭泣。使身处孤舟上的寡妇哭泣。

15.使动,使……整齐;使动,使……端正。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

16.名作状,向南。乌鹊向南飞去。

17.名作状,向西;名作状,向东。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

18.名作动,攻下;名作动,向东进发。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向东进发的时候。

19.名作动,捕鱼;名作动,打柴。况且我同你在江中小舟上捕鱼打柴。

20.形作动,变白,发亮。不知不觉东方已经亮了。

21.名作状,往下,向下。下雨时雨水往下直灌。

22.名作状,从上面。使屋顶不再从上面漏雨。

23.名作状,在室前。在室前开了四扇窗。

24.数作名,一体,整体。院子南北相通成为一个整体。

25.名作状,对着西边。东家的狗对着西家的叫。

26.名作动,吃饭。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

27.名作动,哺乳,喂养。哺乳了两代人。

28.名作状,亲手。是我妻子死的那一年亲手种植的。

29.意动,以……为乐。应当把牺牲我和你自身的幸福当作快乐的事。

30.名作状,用数字。多的不能用数字来计算。

31.名作动,上朝,朝见。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

32.名作动,砌上围墙。院子四周砌上围墙。

33.形作动,说完。话还未说完。

34.形作名,美景。也增添了不少美景。

35.意动,以……为鉴。后代的人哀叹秦的灭亡却不以此为鉴。

36.名作动,来到。辞别了自己的国家来到阿房宫。

37.动作名,指金银珠宝;动作名,指金银珠宝。燕国赵国韩国魏国收藏经营的金银珠宝。

38.名作动,嫁。你有幸嫁给了我。

39.形作动,尊敬;形作名,老人;形作动,爱护;形作名,儿童。尊敬自己的长辈,从而推及到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及到爱护别人家的儿女。

40.使动,使……保全。我终于不忍心只顾保全自己。

41.名作状,像瓜一样。国家被瓜分的时候我们可能死。

42.使动,使……来。他对于祈福的事。

43.名作动,向南飞。然后才像现在这样打算飞到南方去。

44.名作动,向南飞。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

45,使动,使……完。(悲愤得)不能写完就想停笔。

46.动,以……为侣;意动,以……为友。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

必修四

1.动,错。况且你的话错了。

2.动,责备。恐怕该责备你吧。

3.动作名,祸患。一定会给子孙后代留下祸患。或:以后一定会成为子孙忧患的事。

4.名作动,编造借口。君子厌恶那种放弃说自己想做却一定要编造借口(的态度)。

5.使动,使……来。所以远方的人不归顺,就加强(礼乐等)文教和(施行)德政使远方的人前来归顺。

6.使动,使……安定。已经使他们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7.名作动,穿。五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

8.动作名,活着的人、死了的人。这样便使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没有什么不满了。

9.名作动,统一天下。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的,还不曾有过这样的事(情况)。

10.名作动,游水。借助船只前进的人,并非善于游泳。

11.名,磨刀石。刀斧在磨刀石上磨后就锋利。

12.名作状语,向上,向下;数作形,专一。向上能吃地面的尘土,向下能喝地底的泉水,这是因为它心思专一的结果。

13.名作状语,用席子,用包袱,用口袋。有席卷天下、包举四方、囊括四海的野心。

14.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地跟着。

15.名作状语,像云彩一样;形作状语,像回声一样。像云彩一样聚集拢来,像回声一样应和。

16.名作状语,对内。对内建立法规制度。

17.名作状语,对外;动作使动,使……相互争斗。对外采用连衡的策略使诸侯各国自相争斗。

18.名作状语,在南面。在南面攻取了百越的土地。

19.名作动,统治;动作使动,使……朝拜。统治八州,使六国诸侯来朝拜秦国。

20.形作使动,使……变弱;削弱。 (诸侯们)结盟来谋划使秦国变弱。

21.形作使动,使……愚蠢。来使百姓变得愚蠢。

22.动作名,逃走的士兵。追逐逃走的败兵。

23.名作状语,在北面。在北面割取了地势险要的州郡。

24.名作动,拜……为师。我跟随(他),拜他为老师。

25.名作动,学习。我学习道理。

26.形作名,聪明的人,愚蠢的人。因此聪明人更加聪明,愚蠢的人更加愚蠢。27.名作意动,以……为师。孔子把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当作老师。

28.动,责备。景公召见他,责备他说。

29.为动,为……而死。三年后如果还治理得不好,我请求为此而死。

30.名作动,怪罪。百姓没有挨饿的,可是国君反而怪罪我。

31.形作名,好的意见。选拔有才能的人来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来听从它。

32.形作使动,使……牢固。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使它的根本牢固。

33.形作使动,使……安宁。将要兴建某建筑物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

34.名作动,居……之下。害怕会骄傲自满就要想到像江海那样能够容纳千百条河流。

三.粤教版必修教材高中常用通假字辨析训练

1.爱,通“ 薆”,隐藏,遮掩;见,通“现”,出现。   2.有,通“又”。   3.倍,通“背”,违背。   4.颁,通“斑”。   5.辩,通“辨”,区别。   6.辩,通“辨”,辨别,辨清。   7.辩,通“变”,变化。   8.不,通“否”,不这样(的话),不然。   9.责,通“债”,债务。   10.不,通“否”,指不从师,不然。   11.弊,通“敝”,弊端,困顿。   12.槌,通“捶”,捶打,敲打。   13.蚩蚩,通“媸媸”,笑嬉嬉的样子。一说是忠厚的样子。   14.参,通“三”。   15.参,通“骖”,陪乘。   16.底,通“抵”,都,全。   17.道,通“导”,引导。   18.掇,通“辍”,停止。   19.而,通“能”,能耐,能力。   20.而,通“尔”,你的。   21.匪,通“非”,不是。   22.匪,通“非”,不是。   23.有,通“又”;反,通“返”。   24.归,通“馈”,赠送。   25.彀,通“够”,能够。   26.衡,通“横”,横向。   27.豪,通“毫”,细毛。   28.阖,通“合”,关闭。   29.距,通“拒”,把守;内,通“纳”, 让……进入。   30.见,通“现”,表现。   31.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32.纪,通“记”,历史纪录。   33.冥,通“溟”,海。   34.摩,通“磨”,磨灭。   35.内,通“纳”, 让……进入,放进去。   36.说,通“悦”,喜爱;女,通“汝”,你,代指“彤管”。   37.泮,通“畔”,边,岸。   38.傍,通“旁”,旁边。   39.旁,通“傍”,陪伴。   40.辟,通“僻”,幽僻。   41.辟,通“避”,躲避。   42.取,通“娶”,娶妻。   43.阙,通“掘”,挖掘。   44.纫,通“韧”,柔韧牢固。   45.輮,通“煣”,用火烤。   46.蓐,通“褥”,草褥子。 47.生,通“性”,先天资质。   48.受,通“授”,传授。   49.失,通“佚”,散乱。   50.说,通“脱”,解脱。   51.属,通“嘱”,劝酒。   52.涂,通“途”,道路。   53.无,通“毋”,不要。   54.于,通“吁”,叹息;无,通“毋”,不要。   55.郤,通“隙”,隔阂。   56.邪,通“耶”,呢。   57.锡,通“赐”,赐给。   58.要,通“邀”,邀请。   59.奄奄,通“晻晻”,日色昏暗无光的样子。   60.蚤,通“早”,早早。   61.振,通“震”,震动。   62.振,通“震”,震慑。   63.从,通“纵”,合纵。   .曾,通“增”,增加。   65.知,通“智”,理智。   66.知,通“智”,智慧。   67.尊,通“樽”,酒器。   68.坐,通“座”,座位。  69. 反,通“返”,返回。

四、粤教版必修教材高中常用文言虚词辨析训练

必修二

1.代词,它,代鹏。   2.结构助词,的。   3.结构助词,的。   4.结构助词,取独。   5.结构助词,取独。   6.结构助词,的。   7.代词,它。   8.代词,代鹏。   9.动词,去,往。   10.指示代词,这。   11.代词,它。   12.结构助词,取独。   13.结构助词,的。   14.结构助词,的。   15.结构助词,的。   16.结构助词,的。   17.代词,他。   18.代词,他。   19.结构助词,的。   20.助词,的。   21.动词,去,往。   22.结构助词,的。   23.结构助词,取独。   24.结构助词,的。   25.结构助词,的。   26.结构助词,取独。   27.结构助词,的。   28.结构助词,取独。   29.结构助词,取独。   30.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1.结构助词,取独。   32.代词,代妻子。   33.结构助词,无意。   34.结构助词,无意。   35.代词,它们。   36.结构助词,表音节。   37.结构助词,表音节。   38.结构助词,的;或取独。   39.结构助词,的。   40.代词,他。   41.结构助词,取独。   42.结构助词,取独。   43.结构助词,取独。

必修四

1.代词,指代人。   2.代词, “这类”,“这些”。   3.结构助词,的。   4.放在主谓之间,取独。   5.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6.代词,它们。   7.结构助词,取独。   8.结构助词,取独。   9.代词,代江山,天下。   10.结构助词,的。   11.结构助词,取独。   12.结构助词,的。   13.动词,到,往。   14.结构助词,取独。   15.代词,代人。   16.结构助词,取独。   17.代词,代道理。   18.结构助词,的。   19.结构助词,的。   20.结构,定语后置的标志。   21.结构助词,的。   22.代词,代这样的事。   23.结构助词,取独。   24.结构助词,的。

必修二

1.代词,它。   2.代词,它。   3.连词,表选择关系,是……还是……   4.代词,它。   5.代词,它。   6.代词,他。   7.代词,它。   8.副词,表推测,大概。   9.代词,这。   10.代词,代天地。   11.代词,他。   12.副词,一定,表祈使语气。   13.代词,她们。

必修四

1.代词,代木。   2.代词,那些。   3.代词,他。   4.副词,大概。   5.代词,他。   6.代词,他。

必修二

1.连词,表顺承,就。   2.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可不译。   3.连词,表顺承,可不译。   4.连词,表因果,因而。   5.连词,表转折,却。   6.连词,表顺承,就。   7.连词,表顺承。   8.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9.连词,表并列。   10.通假字,通“能”   11.连词,表转折,但是。   12.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13.连词,表递进,并且。   14.第一个“而”:连词,表假设(有人认为表转折);第二个“而”:连词,表顺承,就。   15.连词,表转折,但是。   16.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17.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18.连词,表并列。   19.连词,表顺承,就。   20.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21.连词,表顺承。   22.连词,表顺承。   23.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24.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25.连词,表顺承,可不译。   26.代词,你,你的。   27.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28.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必修四

1.连词,表转折,却。   2.连词,表递进,并且。   3.连词,表递进(一说表转折),而且(却)。   4.连词,表递进,并且。   5.连词,表转折,但是。   6.连词,表顺接,于是,就。   7.连词,表假设,如果,或表转折。   8.连词,表顺承,不译。   9.连词,表转折,但是。   10.连词,表修饰,“转”是用来修饰“攻秦”的方式的;或表顺承,就。   11.连词,表顺承。   12.连词,表并列,并且,也可以不译。   13.连词,表顺接。   14.连词,表转折,但,却。   15.连词,表转折,但,却。   16.连词,表顺承,不译。   17.连词,表顺接,可不译或“然后”。   18.连词,表转折,但。   19.连词,表修饰。   20.连词,表修饰或表顺承。

必修二

1.连词,表顺承,不译。   2.连词,表目的,用来。   3.介词,用。   4.介词,用。   5.介词,根据。   6.介词,把。   7.介词,把。   8.介词,用。   9.连词,表修饰。   10.介词,把。   11.介词,用。   12.介词,用。   13.介词,凭借。   14.连词,表顺承。   15.介词,凭,因。   16.动词,认为。

必修四

1.介词,用。   2.表目的,连词,相当于“以便”、于。   3.连词,表并列。   4.连词,表目的,来。   5.介词,把。   6.连词,表目的:来,用来。   7.介词,把。   8.介词,把……作为。   9.动词,认为。   10.连词,来。   11.动词,认为。   12.连词,表转折。   13.连词,表修饰。   14.连词,表并列。   15.连词,表并列。   16.连词,表承接。   17.连词,表目的,相当于“用来”。   18.连词,表目的,相当于“用来”。   19.介词,把。   20.介词,用。

1.连词,表假设,如果。   2.动词,像。   3.连词,至,至于。   4.动词,像这样。   5.介词,如,像。   6.代词,你的。   7.动词,比得上。   8.代词,你。   9.代词,你们。   10.若何,表反问的固定结构。   11.代词,你们。   12.连词,表假设,如果。

1.副词,竟然。   2.副词,才。   3.副词,于是。   4.动词,表肯定或判断,是。   5.副词,竟然。   6.副词,于是。   7.副词,竟然。   8.副词,于是。   9.副词,才。   10.副词,才。   11.动词,表肯定或判断预期,可译为“是”或“处在”。   12.副词,又,就。   13.副词,才。   14.副词,竟然、反而。   15.副词,竟然。   16.代词,你的。

1.结构助词,……的,……的(人、东西、事情)。   2.结构助词,……的,……的(人、东西、事情)。   3.结构助词,……的,……的(人、东西、事情)。   4.结构助词,……的,……的(人、东西、事情)。   5.结构助词,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6.结构助词,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7.语气词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8.结构助词,放在主语后面,不译。   9.结构助词,……的,……的(人、东西、事情)。   10.结构助词,……的,……的(人、东西、事情)。   11.结构助词,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译。   12.结构助词,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译。   13.结构助词,……的,……的(人、东西、事情)。   14.结构助词,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15.结构助词,……的,……的(人、东西、事情)。   16.结构助词,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的人。   17.结构助词,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译。   18.结构助词,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19.结构助词,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20.结构助词,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译。   21.结构助词,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22.结构助词,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23.结构助词,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24.语气词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25.结构助词,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26.语气词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27.结构助词,……的人。   28.结构助词,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29.结构助词,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30.助词,……的,……的(人、东西、事情)   31.结构助词,……的(人、东西、事情)。   32.结构助词,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33.结构助词,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34.结构助词,译为“……的样子”。   35.结构助词,译为“……的样子”。   36.结构助词,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37.结构助词,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1.结构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2.结构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3.表疑问语气,吗。   4.结构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5.结构助词,表句中停顿,不译。   6.表疑问语气,吗。   7.介词,相当于“于”,在。   8.表疑问语气,吗。   9.表感叹语气,呢。   10.介词,相当于“于”,可不译。   11.表疑问语气,吗。   12.介词,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13.语气助词,表感叹语气,呢。   14.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吗、呢。   15.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16.介词,对。   17.语气助词,啊。   18.结构助词,表句中停顿,不译。   19.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   20.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吗。   21.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吗,呢。   22.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吗,呢。   23.语气助词,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24.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吗、呢。25.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吗、呢。   26.语气助词,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27.语气助词,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1.疑问副词,表示程度深,怎么、多么。   2.疑问代词,什么。   3.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4.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5.疑问代词,什么。   6.疑问代词,什么。   7.疑问代词,什么。   8.疑问代词,什么。   9.疑问代词,什么。   10.表示疑问或反问,怎么样。   11.表示疑问或反问,为什么。   12.何:通“呵”,喝问。   13.疑问代词,什么。   14.疑问副词,什么。   15.表示疑问或反问,怎么样、怎么办。   16.疑问代词,什么(东西)。   17.疑问代词,什么。   18.疑问代词,什么。   19.疑问代词,什么。   20.疑问代词,什么。   21.疑问代词,哪里。   22.疑问副词,表示反问,为什么、怎么。   23.表示疑问或反问,怎么样、怎么办。   24.表示疑问或反问,怎么样、怎么办。   25.表示疑问或反问,怎么样、怎么办。   26.表示疑问或反问,怎么样、怎么办。

1.结构助词,……的地方。   2.结构助词,……的地方。   3.结构助词,……的事物。   4.结构助词,……的事物。   5.结构助词,……的原因。   6.结构助词,……的事物。   7.名词,处所,地方。   8.结构助词,……的事物。   9.名词,处所,地方。   10.结构助词,……的知识。   11.结构助词,……的地方。   12.结构助词,……的地方。   13.结构助词,……的原因。   14.结构助词,用来……(的凭借)。   15.结构助词,……的地方。   16.结构助词,……的情况。   17.结构助词,……的人、……的事物。   18.结构助词,……的原因。   19.名词,处所,地方。   20.与“为”一起表被动。   21.结构助词,……的情况。   22.结构助词,……的情况,……的方面。

1.介词,和,跟,同。   2.介词给,替。   3.连词,和,跟,同。   4.连词,和,跟,同。   5.连词,和,跟,同。   6.连词,和,跟,同。   7.介词,和,跟,同。   8.连词,和,跟,同。   9.动词,参加,参与。   10.连词,和,跟,同。   11.连词,和,跟,同。   12.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13.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14.连词,和,跟,同。   15.介词,和,跟,同。   16.介词,和,跟,同。   17.介词,和,跟,同。   18.介词,比,和……比较。19.连词,和,跟,同。   20.介词,和,跟,同。   21.动词,给予,授予。   22.动词,给予,授予。   23.动词,结交,亲附。   24.动词,参加,参与。

(二)“相”、“见”两字用法辨析训练

1.副词,表示彼此,相当于“互相”“相互”。   2.副词,表示彼此,相当于“互相”“相互”。   3.副词,表示彼此,相当于“互相”“相互”。   4.副词,表示彼此,相当于“互相”“相互”。 5.副词,有指代作用,表示动作偏指一方,译为“我”。 6.副词,有指代作用,表示动作偏指一方,译为“你”。 7.副词,有指代作用,表示动作偏指一方,译为“你”。 8.副词,有指代作用,表示动作偏指一方,译为“她”。 9.副词,有指代作用,表示动作偏指一方,译为“我”。 10.副词,有指代作用,表示动作偏指一方,译为“你”。 11.副词,有指代作用,表示动作偏指一方,译为“你”。 12.副词,有指代作用,表示动作偏指一方,译为“它”。   13.副词,有指代作用,表示动作偏指一方,译为“他”。   14.副词,有指代作用,表示动作偏指一方,译为“他”。   15.副词,有指代作用,表示动作偏指一方,译为“你”,与“卿”复指。   16.副词,有指代作用,表示动作偏指一方,译为“我”。   17.副词,有指代作用,表示动作偏指一方,译为“我”。   18.副词,有指代作用,表示动作偏指一方,译为“我”。

1.介词,被。   2.介词,被。   3.介词,被。   4.介词,被。   5.用于及物动词之前,表动作的实施对象为“我”。   6.用于及物动词之前,表动作的实施对象为“我”。   7.用于及物动词之前,表动作的实施对象为“我”。   8.动词,见面。

五、粤教版必修教材高中特殊句式辨析(翻译)训练答案

必修二

1.状语后置句。苏子和客人一块在赤壁之下泛舟游玩。

2.状语后置句。月亮从东山之上升起。

3.主谓倒装句。我的心思多么地浩渺呀。

4.定语后置句。有一个会吹洞箫的客人。

5.宾语前置句。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6.被动句、状语后置句。这不是曹操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吗?

7.判断句。他本来是一代英雄豪杰。

8.宾语前置句。现在又在哪里呢?

9.状语后置句。更何况我和你一块在这长江之滨捕鱼砍柴。

10.状语后置句。互相在小船里靠着睡觉。

11.省略句。楚人项羽放了一把火,可惜(阿房宫)(变成)一块焦土。

12.状语后置句。参差不齐的瓦缝,比人们身上穿的丝缕还要多。

13.状语后置句。又在庭中夹杂种着兰花、桂树、竹子等各种植物。

14.状语后置句。室西和中闺相连。

15.状语后置句。你在哭泣之余要体谅我的这种心情。

16.省略句。宁愿你比我先死。

17.定语后置句。不该死却死了和不愿意分离而又被迫分离的天下人。

18.判断句。《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

19.宾语前置句。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它。

20.宾语前置句。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

21.宾语前置句。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

22.宾语前置句。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

23.判断句。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

24.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在蓬蒿丛中盘旋飞舞。

25.判断句。这就是小与大的不同了。

26.省略句。虽然如此,他还是未能达到最高的境界。

27.宾语前置句。他还依赖什么呢!

28.宾语前置句。因此所成就的事业不如他。

29.被动句。能够不被烧毁。

30.状语后置句。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

31.省略句。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

32.判断句。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

33.省略句。状语后置句。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

34.状语后置句。鸡在厅堂里栖息。

35.省略句。一定要把事情告诉我。

36.省略句。一定会用哭声来相应和。

37.定语后置句。像我们这样爱情专一的人,能够忍受这种事情吗?

38.主谓倒装句。有几家人能够称心快意?

39.宾语前置句。概括地研究它们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

40.判断句。项脊轩是以前南边的小阁子。

41.被动句。被大方之家所笑。

42.被动句。戍守边关的士兵一声呐喊,函谷关被攻占。

必修四

1.宾语前置句。恐怕该责备你吧。

2.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它)是鲁国的属地,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

3.状语后置句。季氏将对颛臾有军事行动。

4.状语后置句、被动句。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了出来,(占卜用的)龟甲、(祭祀用的)宝玉在匣子里被毁坏。

5.省略句。上代的周先王让颛臾担任东蒙山的主祭人。

6.宾语前置句。这样却不能称王的,还没有过这样的事。

7.状语后置句。用孝悌的道理反复教导他们(学生)。

8.状语后置句。就不要希望你的百姓比邻国多。

9.状语后置句。这与用兵器刺伤并杀死人有什么不同?

10.状语后置句。青,是从蓝中提取的,却比蓝更青。

11.定语后置句。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12.判断句。就是因为不施行仁义,但攻与守的形势(已经)不同了。

13.被动句。自己死在别人的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

14.状语后置句。被征发戍边的士卒,并不比九国的强。

15.省略“于”的状语后置句。(陈涉)置身于戍卒之间,却从田间突起。

16.判断句。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17.状语后置句。出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18.宾语前置句。(在小的方面)不懂句读,(在大的方面)不能解除疑惑。

19.状语后置句。老师不一定比弟子贤能。

20.主谓倒装句。你治理东阿治理得很好。

21.状语后置句。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震慑人们。

六、粤教版必修教材高中常用固定句式辨析训练

1.“无以”,“无从”

译文:因此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2.“是何异于……”

译文: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刺伤并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

3.“有所”

译文: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有的祸患是 (我)不躲避的。

4.“无所”

译文:没有什么夺取的财物,没有什么宠爱的妇女。

5.“如何”、“奈何”、“若何”

译文:(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

6.“如……何”

译文:对太行、王屋怎么办?

7.“奈……何”

例1译文:国家不能忍受两个君主,你将把这件事怎么办

例2译文:将要发生大乱,你要拿这件事怎么办?

8.“是故”,“是以”:译文:因此,无论(身份)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9.“所以”

例1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例2译文:这就是我敢于赴死而不顾你的原因。

10.“不亦……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

11.“有以……”,“无以……”

例1译文:军营里没有可以用来作乐的东西。

例2译文:我如果没有祖母的抚养,就没有办法活到现在;祖母如果没有我的赡养,就没有办法度过晚年的时光。

12.“庸……乎”

译文:我学习道理,哪管(知道)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13.“其……乎(邪),其……乎(邪)”

译文:天呈现深蓝色,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它太远而没有尽头以致看不清楚呢?

14.“得无……乎”,“得无……耶”

译文:你们的老人(父亲)很廉洁,你们恐怕穷困吧?

15.无乃……乎(与)

译文: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

16.“……之谓也”,“其……之谓也”

译文:大概说的就是这件事吧?

17.“孰与”,“与……孰”

译文: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哪一个更厉害呢?

18.“然则”:

译文: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19.“有……者”

译文:县里有一个叫成名的人,读书考秀才,但是多次没有考中。

20.“与其……孰若(无宁)……”

译文:与其坐着等死,不如奋起抵抗拯救我们村庄?

21.“能无……乎”

译文: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被诽谤,怎能不怨愤呢?

22.“(而)况……乎”

译文:现在把钟和磬放入水中,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又何况是石头呢!

23.“安能”、“何能”、“何得”

例1译文:怎么能让我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叫我不能开怀展笑颜!

例2译文: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

七、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必修二

1.译文:长廊如带,迂回曲折,屋檐高挑,像鸟喙一样在半空飞啄。这些亭台楼阁啊,各自凭借不同的地势,参差环抱,回廊环绕像钩心,飞檐高耸像牛角。

2.译文:那长桥卧在水面上(像蛟龙),(可是)没有一点云彩,怎么会有蛟龙飞腾?那楼阁之间的通道架在半空(像彩虹),(可是)并非雨过天晴,怎么会有虹霓产生?

3.译文: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当成)土块,把珍珠(当作)沙石,乱丢乱扔,秦人看着,也不觉得可惜。

4.译文:戍边的士兵一声呐喊,函谷关被攻破,楚人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豪华的宫殿就变成了一片焦土。

5.译文:假使秦国的统治者也能爱惜六国的百姓,那就可以传位到三世以至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灭亡他们的家族呢?

6.译文:如果后代人哀叹他们却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后代的人”了。

7.译文: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在斗宿、牛宿之间徘徊。

8.译文:任凭小船儿在茫茫无际的江面上自由漂流,越过那浩荡渺远的江面。

9.译文:多么广阔浩瀚啊,我们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我们像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界的神仙。

10.译文: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

11.译文: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是没有穷尽的。

12.译文:在农历每月十五的晚上,明亮的月光照在半边墙上,月光下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枝影摇动,煞是可爱。

13.译文:东家的狗(听到西家的动静)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

14.译文:我家的读书人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功名,这孩子成就功名,应该是能够等待的吧。

15.译文:回忆往日的这些事,好像昨天刚发生的,真叫人禁不住要大哭一场。

16.译文:院中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的那一年亲手栽种的,今天已经是干直叶茂,像把打开的巨伞一样了。

17.译文:然而遍地血腥阴云,满街凶狠恶犬,有几家能够称心满意呢?

18.译文:况且因你怀孕了,更怕你不能承受悲伤,所以只有天天要酒求得一醉。

19.译文:唉!当时我内心的悲痛,是不能用笔墨来形容的。

20.译文:即使能不死,但是夫妻离别分散不能相见,白白地使我们两地双眼望穿,尸骨化为石头,试问自古以来什么时候曾见过破镜能重圆的?那么这种生离比死别更要痛苦啊,这将怎么办呢?

21.译文:现在又有人说心电感应是有道理的(是真实存在的),我也希望这话是真的,那么我死后,我的灵魂还能依依不舍地伴着你,你不必因为失去伴侣而悲伤了。

22.译文:唉!方巾短小情义深长,没有写完的心里话,还有成千上万,你可以想象领会没写完的话。

23.译文: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垂下的云。

24.译文:再说水汇积不深,它负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而放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

25.译文:它的脊背像泰山那样大,展开双翅就像天边垂下的云,乘着旋风环旋飞上数万里的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

26.译文: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们还凭借什么呢!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27.译文:天下古今成败的种种事情,是如此的情况繁多,途径不同啊、概括地研究它们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回答说:“有毅力的人成功,与此相反的人失败。”

28.译文:人生的历程,大抵逆境占十分之六七,顺境也占十分之三四,顺、逆两境又常常互相间隔、交替出现。

29译文:孔子说:“比如造山,还差一筐土,如果停止下来,那是我自己停止的;又比如填平土地,即使只倒了一筐土,如果继续去填,那是我自己去填的。”

30.译文:孟子说:“做事的人,比如挖井,挖了七八丈深,还没有挖到井水,还是废井。”成败的规律,比照这罢了(与这差不多罢了)。

必修四

1.译文:冉有!恐怕该责备你吧!

2.译文: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个)职务;如果不行,就不要去(当那个官)。

3.译文: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扶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又何必要用那个辅佐的人呢?

4.译文:君子痛恨那种放弃说自己想要那样却一定另找借口的做法。

5.译文:按照(像)这样,远方的人不归服,便发扬吏治教化使他们来。他们来了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6.译文:(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了。”

7.译文:(老百姓)供养活着的人和为死去的人办丧事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8.译文: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这样但不能在天下称王的,还不曾有过。

9.译文:这与用兵器刺伤并杀死人,反而说“杀人的不是我,是武器”有什么不同呢?

10.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11.译文: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

12.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并且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13.译文: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14.译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15.译文:(如果)用刀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16.译文: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自然就会达到很高的智慧,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

17.译文:继承祖上的事业,沿袭既定的。

18.译文:向南兼取了汉中,向西攻取了巴、蜀,向东占据了肥沃的土地,向北割取了地势险要的州郡。

19.译文:秦国有富余的力量控制并利用各国诸侯的弱点,追逐逃亡、失败的各国士兵,被杀的人多达百万,流的血可以使大盾漂浮起来。

20.译文:就是因为不施行仁义,但攻与守的形势(已经)不同了。

21.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22.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

23.译文: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得比我早还是晚呢?

24.译文:所以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5,译文: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26.译文:不理解文句,不能解决疑惑,有的(指不理解文句)向老师学习,有的(指不能解答疑惑)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地方。

27.译文: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世间万事)像这样罢了。

28.译文: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义。

29.译文:(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

30.译文:竭尽诚意,那么即使像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像陌路之人。

31.译文:(百姓像水一样)可以负载船只,也可以使船只,这是应该特别谨慎的。

32.译文:施加恩泽,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

33.译文:那么,聪明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智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会播撒他们的恩惠,诚实的人就会奉献他们的忠诚。

文档

必修1-4古诗文基础知识复习

一.粤教版必修教材高中古诗文常用实词辨析训练必修一《诗经》两首:1.“说”通“悦”,喜爱;“女”通“汝”,你。2.“归”通“馈”,赠送。3.眼泪。4.财物,指嫁妆。5.“见”通“现”,出现。6.走近,靠近。7.你,你的8.差错。这里指爱情不专一。9.不专一,指变了心。10.起早睡晚。《离骚》:1.后代子孙2.开始3.加上4.久留5.“道”通“导”,引导6.正直敢言的样子7.后悔变心8.代指有才德和有作为的人9.替代交换季节10.等待《孔雀东南飞》:1.古代的一种坐具2.使者,指媒人3.告诉,告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