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06:18:41
文档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    通“悦”,高兴2.日以尽矣     通“已”,已经3.今日往而不反者   通“返”,返回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震”,震慑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通“捧”,捧着6.图穷而匕首见   通“现”,出现7.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绕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通“猝”,仓促,突然二、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2.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推荐度:
导读《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    通“悦”,高兴2.日以尽矣     通“已”,已经3.今日往而不反者   通“返”,返回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震”,震慑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通“捧”,捧着6.图穷而匕首见   通“现”,出现7.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绕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通“猝”,仓促,突然二、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2.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通“悦”,高兴

 2.日以尽矣      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   通“返”,返回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通“震”,震慑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   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    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    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可以;以,介词,用来。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于,介词,在;是,代词,这时,这种情况。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

  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6.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

 7.左右乃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向北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在白天在黑夜

  3.函封之    用匣子      4.发尽上指冠   向上     5.箕踞以骂曰   像箕一样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上前

  2.皆白衣冠以送之   穿着白衣,戴着白帽      3.乃朝服,设九宾   穿上上朝的礼服  

 形容词作名词    其人居远未来  远地

 动词作名词      乃欲以生劫之    活的方式

 使动用法    使使以闻大王    使……听到,禀报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认为……迟      2.群臣怪之   认为……怪

四、重点实词

 1.略:掠夺,攻取。  进兵北略地 

 2.购:重金征求(悬赏)。  秦王购之金千斤

 3.深:刻毒。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4.币:礼物。  持千金之币物

 5.假借:宽容,原谅。  愿大王少假借之  

 6.提:掷击。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7.被:受。  被八创

 8.劫:强迫,威逼(其订立盟约)   乃欲以生劫之

 9.请:(1)请求。  乃请荆卿曰/乃复请之曰

 (2)请允许我。  丹请先遣秦武阳/请辞决矣

 10.诚:(1)如果真的。  诚能得樊将军首  

       (2)的确,确实。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11.顾:(1)副词,只是,不过。  顾计不知所出耳  

        (2)动词,回头。  终已不顾/荆轲顾笑武阳   

 12.发:(1)动词,出发。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2)动词,打开。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3)名词,头发。 发尽上指冠  

 13.就:(1)登上。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2)成功。  轲自知事不就

 14.引:(1)身子向上起。  自引而起

       (2)举起。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15、陈:(1)陈述。  恐惧不敢自陈

       (2)排列。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五、重点虚词 

  1.为

  (1)介词,读wèi,表被动除外

     父母宗族,皆为(wéi)戮没  被

     为之奈何(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为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前为谢曰   替

  (2)动词,读wéi

     乃为装遣荆轲  打点,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愿举国为内臣  做,当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又前而为歌曰/复为慷慨羽声  发出

 2.乃

   乃请荆卿曰/乃遂私见樊於期/樊於期乃前曰/乃复请之曰/而乃以手共搏之/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副词,表承接,于是,就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副词,才

   乃欲以生劫之   副词,加强判断语气,原来是

  3.而

   今行而无信/而伤长者之意/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表转折

   秦王必喜而善见臣/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而乃以手共搏之   表因果,因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                          表并列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伏尸而哭/荆轲和而歌/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     表修饰

   又前而为歌曰/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图穷而匕首见/而秦法    表承接

  4.以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   介词,因为

   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介词,用

   以次进  介词,按照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使使以闻大王/遂拔以击荆轲/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连词,表目的,来

   箕踞以骂曰   连词,表修饰

 5、与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     连词

人不敢与忤视/待吾客与俱  介词

六、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省略句

  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取之(以)百金

  2.以(之)试人/人不敢与(之)忤视/欲与 ( 之 ) 俱/而为(之)留待/待吾客与(之)俱/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前为(之)谢曰/使(之)毕使于前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荆轲顾笑(于)武阳/皆陈(于)殿下

  4.(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荆轲)待吾客与俱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

 状语后置

  1.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拜送于庭/使毕使于前        2.给贡职如郡县

 定语后置

  1.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数量定语)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者”作标志)

七、固定用法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以,介词,用来。有用来……的办法 

 2.然则将军之仇报   既然这样,那么

 3. 荆轲有所待     有所……的(人或事)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的原因

 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没有用来……的办法 

 6.以故荆轲逐秦王   以,介词,因为;故,缘故。因此

八、文化常识

 1.史书体例: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的历史事件。如《春秋》(孔子)《左传》(左丘明)《资治通鉴》(司马光)。某年发生了某事。

  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至今(成书时代)的历史事件。如《史记》(司马迁)。

  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时代的历史。如《史记》以外的二十三史——《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三国志》(陈寿)等。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如《国语》(左丘明)《战国策》(刘向)。某国发生了某事。

  纪传体:以人物为纲,时间为纬,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包括《史记》在内的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某人做了某事。

 2.卿,对人的敬称。    足下,下对上或平辈之间的相称,您。          

   臣,谦称,我。     仆,谦称,我。       竖子,对人的蔑称。

 3.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4.七音: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声调悲凉,羽声声调激愤。

 5.九宾:古代外交上的隆重礼仪,君主接见外国使者时由九个招待依次传呼接引来宾上殿。

 6.中庶子:管理国君车马之类的官。

九、重点语句翻译

 1、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点评:则,承接,那么。虽,即使。

  翻译:秦国的早晚就要渡过易水,那么即使想长久侍奉您,又哪里能够呢?

 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点评:微,如果没有。而,承接,不译。则,承接,那么。购,重金征求,悬赏。“购之(以)金千斤”,省略句,状语后置,定语后置。诚,如果,果真。与,连词,和。说,通“悦”。有以,有用来的……办法。

  翻译: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没有信物,那么秦王就不能亲近(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悬赏他的头。如果能够得到樊将军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地接见我,我就能够有报答太子的机会了。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点评:以,介词,因为。穷困,古今异义,走投无路。以,介词,因为。而,却。长者,品德高尚的人。更,改变。

  翻译:樊将军因为处境困窘走投无路才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却伤害品德高尚的人的心,希望您再考虑别的办法吧!

 4、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点评:之,取消句子性。遇,对待。深,刻毒。为,表被动。

  翻译: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太刻毒了。父母和宗族,全被杀戮和没收(为奴婢)了。

 5、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点评:于,介词,到。顾,表轻微转折,只是。所出,所字结构,出来的地方。

  翻译:我每当想起这些,常常痛恨到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

 6、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点评:把,抓住。而,表并列。然则,既然这样,那么。而,表递进或并列。见,表被动。

  翻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刺他胸部。这样,那么将军的仇报了,而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7、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点评:而,却。反,通“返”。竖子,对人的蔑称。也,表判断。

  翻译:今日去了却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

 8、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点评:者,定语后置的标志。白衣冠,名词短语作动词,穿着白衣戴着白帽。以,连词,来。

 翻译: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给荆轲送行。

 9、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点评:两个“之”,助词,的。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燕王拜送于庭,状语后置。闻,使动用法,使……听到,报告。

  翻译:(燕王)害怕不敢自己来陈述,恭敬地砍下樊於期的头,并献上燕国督亢的地图,用匣子封好,燕王在朝廷上拜礼送(出头函和地图),派使者来报告大王。

10、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点评:怪,意动用法,以……为怪。“笑”后省略“于”,对,“笑于武阳”,状语后置。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为”后省略“之”。谢,道歉,。

  翻译:(他们)走到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大变很恐惧,群臣感到很奇怪,荆轲回头(对)秦武阳笑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说。

11、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点评:发,打开。而,承接。见,通“现”,出现,显露。

  翻译:荆轲已经取过地图献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展开时匕首就露了出来。

12、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点评:以故,因此。而,转折。卒,通“猝”。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而,因而。乃,表承接,就。

  翻译:因此荆轲追逐秦王,可是仓猝间惶恐着急(大臣)没有用来打荆轲的东西,因此就用手一齐同荆轲搏斗。 

13、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点评:就,成功。而,修饰。箕,名词作状语。以,连词,修饰。所以,表原因。乃,副词,原来是。以,介词,用。生,动词作名词,活的方式。劫,强迫、威逼。之,代让秦王订立盟约这件事。以,连词,表目的,来。

  翻译: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两脚伸开像箕的样子坐在地上骂道:“事情没有成功的原因,就是想用活的方式威逼(其订立盟约),一定要得到盟约来报答太子啊。” 

文档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    通“悦”,高兴2.日以尽矣     通“已”,已经3.今日往而不反者   通“返”,返回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震”,震慑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通“捧”,捧着6.图穷而匕首见   通“现”,出现7.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绕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通“猝”,仓促,突然二、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2.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