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洪刚
山东省高密市园林管理处 山东潍坊 261500
摘要: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改造、完善)是自然环境与人为景观改造协调发展的重要工程,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随着国家对城市发展的不断投入,人们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园林绿化也将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因此,采取环境保护措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面对未来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绿化,可持续发展,资源,规划
前言:随着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被普遍认同,当代园林绿化及景观的研究及设计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即注重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并作为营建宜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园林绿化而言,设计与管理者应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借鉴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法。
一、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原则
1.结合当地文化主题,这也是源于人类对各种自然环境与条件的适应与尊重,它是各地域及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保留下来的为群体所共认的一种历史积淀,它在各个历史时期成为规范、准则与时尚,并对该地区以后的历史时期产生极其广泛的影响。由于各地域、气候自然条件不同,最终也产生极富地方特色、极具区域化的各种丰富多彩的地方设计形式与风格。这种与地方自然环境完美融合的设计手段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设计要素充分有效地利用了当地的自然资源;二是尊重场地原有自然生态环境的历史,对当地自然环境的恢复与重新创建。
2.科学布局与规划,应根据自身的结构特征、景观功能以及对外部环境的生态效应方面着手:一是物种构成、群落组成与生态系统的组合的合理性,在时间、空间上能与周围环境一起组成和谐的有机体;二是具有园林的景观功能,依靠科学的配置,用具有不同生态生理习性的物种构建植物群落,创造与自然贴近的景观效果;三是具有最大限度改善环境的生态效应,充分利用绿色植物自身的生长活动,通过光合、蒸腾、吸收、吸附等作用,净化空气,降低噪音,维护和调节微环境的小气候,进而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安全。
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绿地是城市的绿肺.担负着调节气候、净化环境、优化生态的城市生态功能。城市绿化给城市创造一个适宜的生态环境和满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需求,是城市的基础设施。随着生活水平和市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市民求新求异和参与意识越来越强,由以往单纯被动地观赏游览转变为将自身溶于环境中,并乐于亲身体验和感受。这就要求在绿地规划设计中适度开辟富有特色的新奇的活动区,以满足其对居住环境的需求。将“以人为本”作为主要特征之一,在设计理念、空间尺度和景观特色上,均最大限度地满足现代人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以营造景色优美、令人愉悦、减少污染、改善环境的景观绿地作为所追求的目标。
1.设计的生态化。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形成一个复杂的统一体。城市生态环境好坏是城市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应根据城市的自然条件、结构和功能来安排城市绿地空间。合理划分建筑用地与开阔空间,保护风景资源,确保发挥其生态效益,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不同城市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生态特性,生态化设计越来越成为设计时考虑的主要方面。生态设计法即通过人工设计达成植物与环境问的良性互适关系。一是根据场地生态条件通过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植物材料。二是优化设计,以尽可能少的代价改善场地的生态条件,满足植物的生长。
2.设计的艺术化。城市园林绿地建设手法受新艺术形式影响,讲究自由流畅、追求简捷明快,风格上博采众长。一定程度上有别于古典园林所刻意追求的意境与含蓄美。诸如草坪、疏林草地、林缘花境,以及与现代建筑相协调的公共游园、喷泉、雕塑、假山、绘画长廊等,都呈现出一种舒朗大方的自然气息。尤其随工业化的发展、环境的恶化,园林建设又被历史性地赐予新的任务——保护环境,改善环境,所以街头绿地种植上注重满足保护及调节环境的功能需要,突出整体与大体量的美。
3.寻求自然与和谐。设计管理者在园林绿地设计时.要试图找回可感知的自然空间,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成为可能,各种自然的形象可以通过绿地内的植物、小亭甚至在功能中得以充分体现,使自然的自我复原和持续发展得到保证。因此,设计师必须注意从大自然中汲取养分,获得设计素材和灵感.因地制宜充分发展原有地形和植被的优势,结合自然、创造自然。
4.重视大环境建设, 加强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大环境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 是扩大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方式。
5.创新理念,将公园有关功能引入较大居住区的建设和改造中。规划和建设好的居住区能与城市公共绿地互补。《国家园林城市评价标准》中要求“城市公共绿地布局合理,分布均匀,服务半径达到500米(1000平方米以上公共绿地)”,这能满足居住区外活动。在居住区内活动的优点有:设计、改造简单,减少交通压力和事故,减少公园接待压力,有利于老人、儿童锻炼游玩,不出居住区也能锻炼等。例如:公园早晚能承载跑步锻炼的功能,为什么不把跑道设计在小区内(出入口可走空中或地下)呢。居住在“操场”内也挺美。
三、城市园林绿化管理
绿化管理是对城市绿化公共资源进行有效管理,达到为全民所共享的目的。在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实际工作中主要表现为把生态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统筹考虑城市园林绿化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绿化作为一门产业,有其构成的要素。它的主体是人,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是为了给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它的客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建立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行政机关和相关的经济实体,它们的任务是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环境,这就是园林绿化业的涵义。为了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则要运用法制的、行政的、经济的、技术的手段.以达到相对的协调和统一。经济理论与环境理论相结合,来揭示维护行业的运动规律和发展规律,运用法制、法规、、投资、分配、市场、服务等于推动产业的发展,这就是绿化管理的基本任务。
2.坚持依靠市场推进绿化发展,坚持培育社会公众参与绿化的机制,强化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进一步加大行业管理力度。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改革,在绿化建设管理微观领域全面引入市场化机制;另一方面充分尊重绿化社会性、群众性强的特征,充分借鉴世界先进城市绿化管理社会化的经验,积极探索社会公众参与绿化建设和管理的有效方法,凝聚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百姓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3.要注重以管理统率建设,推进绿化建设与绿化管理的协调发展。近几年高密市绿化发展的实践证明,没有有效的管理,绿化建设不可能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绿化建设的成果也不可能真正惠及广大市民。因此,必须把强化管理放在突出的位置,破除传统观念,按照“市场化、法制化、信息化”的要求,加快建立和完善绿化长效管理机制,使城市绿化跃上新台阶。
4.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用科技手段搞好城市园林管理。组织技术联合部门,汇集现代高科技,在技术等方面共同管理和指导绿化管理工作,协同作战,提高效能。高度重视植物配置和生物防治,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减少空气和地下水污染,建设节水型园林,建设节约型环保型园林。
四、城市园林绿化工程
园林绿化工程包括整理山水、改造地形、辟筑道路、构筑工程设施以及绿化栽植等多项内容,也包含了植物学、生物学、生态学、工程技术、环保、艺术等多方面的因素,具有一定的工程技术、生态景观要求。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给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都高度紧张的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休息和娱乐的场所 ,使人们得以在工作生活的闲暇时间亲近大自然、回归自然 ,同时也是保护环境、改善城市生活环境的重要举措。
1.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行政管理部门,职责要明确。
园林绿化工程管理部门,是从事园林绿化工程管理的专业机构,主要负责新建、改建、扩建的园林绿化工程综合受理服务,园林绿化工程和绿地养护项目的招投标监管,园林绿化工程安全和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对市内园林绿化企业资质的日常动态管理。同时还承担着园林绿化市场的规范和研究、标准制定和宣传贯彻、企业的诚信体系建设和园林绿化项目的建设程序管理等工作。
2.技术支持部门
园林绿化工程应有多个技术支持机构,即市园林管理处、城市管理局和林业局等技术部门。它们在技术指导、技术管理、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为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例如,林业站负责对园林绿化苗木进行检疫;园林管理处、城市管理局和林业局等技术部门提供的全市植物保护预警系统,可有效监测、控制苗木病虫害发生;这些部门还要开展面向全市举办各类绿化岗位培训和绿化等级工培训等工作。
3.执法管理机构和举报中心
为加大绿化管理执法力度,应成立园林绿化监察大队和举报中心,主要负责处罚市所管辖的主干道、广场、公园、绿地中违反当地城市绿化管理条例的违法行为。行使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
参考文献:
【1】冯永巍. 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与可持续发展[J] 浙江农业科学. 2012(1)56-70
【2】王保忠,王彩霞,何平等. 城市绿地规划研究进展[J] 世界林业研究. 2004,08(17)28-31
【3】张灵博,宋 力,张 宁. 浅谈城市公园绿地规划的生态学原则[J] 山东林业科技. 2008,5(178)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