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简析中国古代“和同论”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06:20:08
文档

简析中国古代“和同论”

中国古代“和同论”简析(原载重庆出版社2008年9月版,《人文素质教育读本》第十五章“中国古代儒、道、佛人文思想选粹”)【文献注译】1、《国语·郑语》卷十六:“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桓公为司徒①,甚得周众与东土之人②,问于史伯曰③:“王室多故,余惧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史伯对曰:“王室将卑,戎、狄必昌,不可偪也。……”公曰:“周其弊乎?”对曰:“殆于必弊者也。《泰誓》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今王弃高明昭显,而好谗慝暗昧;恶角犀丰盈,而近顽童穷固。去和而取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
推荐度:
导读中国古代“和同论”简析(原载重庆出版社2008年9月版,《人文素质教育读本》第十五章“中国古代儒、道、佛人文思想选粹”)【文献注译】1、《国语·郑语》卷十六:“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桓公为司徒①,甚得周众与东土之人②,问于史伯曰③:“王室多故,余惧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史伯对曰:“王室将卑,戎、狄必昌,不可偪也。……”公曰:“周其弊乎?”对曰:“殆于必弊者也。《泰誓》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今王弃高明昭显,而好谗慝暗昧;恶角犀丰盈,而近顽童穷固。去和而取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
中国古代“和同论”简析

(原载重庆出版社2008年9月版,《人文素质教育读本》第十五章“中国古代儒、道、佛人文思想选粹”)

【文献注译】

1、《国语·郑语》卷十六:“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桓公为司徒①,甚得周众与东土之人②,问于史伯曰③:“王室多故,余惧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史伯对曰:“王室将卑,戎、狄必昌,不可偪也。……”

公曰:“周其弊乎?”对曰:“殆于必弊者也。《泰誓》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今王弃高明昭显,而好谗慝暗昧;恶角犀丰盈,而近顽童穷固。去和而取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纪以立纯德,合十数以训百体。 出千品,具万方,计亿事,材兆物,收经入,行姟极。故王者居九畡之田,收经入以食兆民,周训而能用之,和乐如一。夫如是,和之至也。于是乎先王聘后于异姓,求财于有方,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务和同也。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王将弃是类也而剸同,天夺之明,欲无弊,得乎?

【注释】

桓公:郑桓公,幽王时在周室任司徒。②东土:指陕西以东地区。③史伯:即伯阳,周的太史。《泰誓》:指《尚 书•周书•泰誓》。王:指周幽王。六律:指十二律中阳声之律,即黄钟、大簇、姑洗、蕤 宾、夷则六种音律。七体:指人的耳、目、口、鼻七窍。八索:指人的首、腹、足、股、目、口、耳、手八个部分。古人以人体八个部分应八卦。九纪:指人的内脏,即心、肺、肝、脾、胃、肠、胆、膀胱。十数:指王、公、大夫、士、皂、隶、僚、仆、台十等人。九畡: 加上八极为九畡,指九州辽阔的土地。剸:专擅

【译文】

郑桓公任周幽王的司徒,很得西周民众和周土以东百姓的心,他问史伯说:“周王室多灾多难,我担心落在我身上,到哪里才可以逃避一死呢?”史伯回答说:“周王室将要衰败,戎、狄肯定会昌盛起来,不能靠近它们。……”

桓公说:“周朝将会衰败吗?”史伯回答说:“差不多一定要衰败了。《尚书·泰誓》上说:‘老百姓所向往的,上天必定会遵从。’现在周幽王抛弃光明正大有德行的人,喜欢挑拨是非、奸邪阴险的人,讨厌贤明正直的人,亲近愚顽鄙陋的人。排斥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正确主张,采纳与自己相同的错误说法。其实和谐才能生成万物,同一就不能发展。把不同的东西加以协调平衡叫做和谐,所以能丰富发展而使万物归于统一;如果把相同的东西相加,用尽了之后就完了。所以先王把土和金、木、水火相配合,而生成万物。因此调配五种滋味以适合人的口味,强健四肢来保卫身体,调和六种音律使它动听悦耳,端正七窍来为心服务,协调身体的八个部分使人完整,设置九脏以树立纯正的德行,合成十种等级来训导百官。于是产生了千种品位,具备了上万方法,计算成亿的事物,经营万亿的财物,取得万兆的收入,采取无数的行动。所以君王拥有九州辽阔的土地,取得收入来供养万民,用忠信来教化和使用他们,使他们协和安乐如一家人。这样的话,就是和谐的顶点了。于是先王从异姓的家族中聘娶王后,向四方各地求取财货,选择敢于直谏的人来做官吏,处理众多的事情,努力做到和谐而不是同一。只是一种声音就没有内容可听,只是一种颜色就没有文采,只是一种味道就不成其为美味,只是一种事物就无法进行衡量比较。周幽王却要抛弃这种和谐的法则,而专门喜欢同一。上天夺取了他的聪明,要想不衰败,可能吗?

     

2、《左传·昭公二十年》:“和,如羹焉。”

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瞽、梅,以烹鱼肉,阐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泻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总嘏无言,时靡有争。’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诗曰:‘德音不瑕。’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台,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注释】

齐侯指齐景公。田,打猎。遄音喘。据,梁丘据,即子犹。醯音希,醋。醢音海,肉酱。阐,炊煮。宰夫,厨夫。齐同挤。济,增加。泻,减少。否,不可。献,进言。不干,不扰乱。见《诗经·商颂·烈祖》。戒,备。平,成。嘏,《诗经》作假,至。总假无言,时靡有争,承上文言清酒和羹准备完成,大众来食,无言无争。此引《诗经》以结束和羹之论,以下转入和五声。气,声音需气来发动。二体。乐有刚柔阴阳。一说乐舞有文武二体,文舞执羽龠,武舞执干戚。三类,《诗经》有风、雅、颂三类。四物,乐器由金、石、丝、竹等四方出产的物品制成。五声,宫、商、角、徽音止。六律,黄钟、大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大簇音太促,蕤音rui,射音亦。七音,五声再加上变宫、变徽。八风,八方之风。九歌,歌九功之德,九功为水、火、木、金、土、毂、正德、利用、厚生。周,密。见《诗经·幽风·狼跋》。德音,有德之声。瑕,玉之病,不瑕,言无病。  

【译文】

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台随侍,梁丘据也驾著车赶来了。 景公说:“只有梁丘据与我和谐啊!”晏子回答说: “梁丘据也不过是相同而已,哪里能说是和谐呢?” 景公说:“和谐与相同有差别吗?”晏子回答说:“有差别。和谐就像做肉羹,用 水、火、醋、酱、盐、梅来烹调鱼和肉,用柴火烧煮。厨工调配味道,使各种味道恰到好处;味道不够就增加调料,味道太重就 减少调料。君子吃了这种肉羹,用来平和心性。国君和臣下的关系也是这样。国君认为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不可以,臣下进言指出不可以的,使可以的更加完备;国君认为不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可以的,臣下进言指出其中可以的,去掉不可以的。因此。 政事平和而不违背礼的,百姓没有争斗之心。所以《诗·商颂· 烈祖》中说:‘还有调和的好羹汤,五味备又适中。敬献神明来享用,上下和睦不争斗。’先王使五味相互调和,使五声和谐动听,用来平和心性,成就政事。音乐的道理也像味道一样,由一气、二 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各方面相配合而成,由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迅速、高下、出 入、周疏各方面相调节而成。君子听了这样的音乐,可以平和心性。心性平和,德行就协调。所以,《诗·豳风·狼跋》说:‘美好音乐没瑕疵。’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国君认为可以的,他也说可以;国君认为不可以的,他也说不可以。如果用水来调和水,谁能吃下去?如果用琴瑟老弹一个音调,谁听得下去?不应当相同的道理,就像这样。”

【简析】  

中国古代的和谐观

     “和谐”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较早的记载即见于《国语·郑语》,西周太史史伯为郑桓公分析天下大势时指出,西周将亡,原因是周王亲小人,远贤臣,不顾人民的意愿,且“去和而取同”。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把“和”与“同”作为对立的范畴列出。什么是“和”?什么是“同”?它们之间本质的不同在哪里呢?史伯认为:“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并举例分析说:金木水火土相配合,能生成万物;酸甜苦辣咸五种滋味,能满足人们口味,协调六种音律能悦耳,端正七窍能服务于心智……,总之,“和”就是综合多种因素,使之相互配合协调来组成新的事物或达到理想的效果。

史伯还从反面论证“和”与“同”的问题:只有一种声音就听不到美妙的音乐,只有一种事物就构成不了丗界的五彩缤纷,只有一种味道就品赏不到果实的美味,只有一种东西就没法进行优劣的比较。反过来就是说,只有允许不同的事物存在,才能有对比,有竞争,有发展,有提高,才能造就五光十色、欣欣向荣的局面,此即所谓“和实生物”;否则便陷入单调、乏味、萧条、冷落乃至死亡的境地,即所谓“同则不继”。

因此,史伯之所谓“和”,包含多样性,承认差异性,不排斥矛盾甚至冲突,但最终要达成更高层次的统一与协调,即“和谐”。这意思用现在的话来概括,“和”就是“多样的统一”。 

比史伯晚200多年的齐相晏子继承了史伯的观点并加以发展。晏子在回答齐侯“和与同异乎”这一问题时,与史伯一样,也是用举例来说明,但晏子的针对性更强,议论的是君主的治国理政如何才能更合理、更科学。晏子认为厨师做羹要用各种不同的味来调制,才能得到美味;乐师要融合不同的音乐元素,协调不同特色的声音,才能创造出美妙的音乐。君主治理国家也是一个道理,制定一项决策,发布一项命令,要善于多方倾听不同的意见,正面的意见要听,反面的意见更要听,这样相互补充,拾遗补缺,使决策或命令更完善合理,君臣之间就能在更高水平上达到和谐的状态。 

后来,史伯、晏子的“和、同”思想,又被孔子归纳提升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即是说在为人处世方面,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既坚持原则又不排斥不同意见,在相互争论辩解中达成共识,而不是虚与委蛇,随声附和,人云亦云。

所以,总上而言,“和”的基本意思就是,充分尊重创造性、差异性,慎重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广泛参考借鉴学习不同意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达到理想的状态——和谐。正是在此意义上,“和”又与一切美好的东西相连,如和谐、和平、和睦、和气、和善、和美、和乐、祥和、柔和、温和、亲和等等。由此,“和”就被视为中国文化的审美理想和至高境界。 

作为审美理想和至高境界的“和”,首先是指人的身心(包括生理、心理)处于一种最好的状态中。《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里的所谓“中”,是指自然人的状态;所谓“和”,是指社会人符合礼仪法度的从容自然的理想状态,达到这种境界,人就会温和安详从容自若,那么天地各居其位,万物自在生长发育。 

其次,“和”是指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最佳状态。孔子的弟子有子提出了“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孟子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有子的“和”是指先王用礼义治理社会,追求的美好理想就是和谐;孟子的“人和”则是指人民的和谐团结,人民齐心合力团结一致是取得胜利的决定性条件。后来,荀子又认为人之所以“最为天下贵”,是因为人能“和”,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荀子·王制》)人与人之间和睦协调就能团结一致,团结一致,力量就强大,力量强大,就能战胜外物。道家的庄子亦曾提出:“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天道》)将“和”视为取得快乐的根本,有了“和”才有乐,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无间,才会其乐融融,怡然自得。

再次,“和”也指人与社会之间的最佳状态。先秦思想家把“和”作为最高的政治伦理原则,作为理应实现的一种政治效果。《尚书·尧典》说:“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强调首先把自己的宗族治理好,使之团结和睦,上下一心;然后治理自己的诸侯国并协调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这样一来,天下臣民都友好如一家。这是一种十分理想的社会形态,家庭和睦,国家安宁,人人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彼此没有冲突。正像《礼记·礼运》中描述的那样:“四体既正,肤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与,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这是一幅多美的人间乐园! (肥,盛也,即富裕之意,如《禮·禮運》“安之以樂,而不達于順,猶食而弗肥也。”)

最后,“和”也指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平衡与协调的状态。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把天地万物视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只有处于和谐关系中,才能各得其所,得到发展并生生不息,即《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荀子发展了这种观点并提升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荀子·天论》)这是人类的美好理想。

其实,从先秦诸子百家始,历经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至清代朴学,以儒家文化为基础,各种学派与民间信仰交流激荡而成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追求“以儒治国、以道养身、以佛养心”,这正是“和而不同”的文化和谐观的体现。

农耕文明时期的古人的和谐社会观,虽然有着历史局限,但却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一个伟大理想;即使在当今,它也可以成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参考。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过:“人类已经掌握了可以毁灭自己的高度技术文明手段,同时又处于极端对立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营垒,最需要的精神就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谐。因此,中华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和谐、和睦、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和而不同、和平共处、家和万事兴,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性,在今天追求和平发展的时候,仍有重要价值。”(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国语·郑语》所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强调杂而能和,能生万物的观点,也已为现代科学研究所证实:近亲结婚,没有好结果;远缘杂交,具有大优势。“杂交优势”是生物学的基本规律。万事万物,无不道同此理。所以,当今许多边缘科学由此而兴起,许多科学尖端难题由此而突破,为学,为道亦是如此。

文档

简析中国古代“和同论”

中国古代“和同论”简析(原载重庆出版社2008年9月版,《人文素质教育读本》第十五章“中国古代儒、道、佛人文思想选粹”)【文献注译】1、《国语·郑语》卷十六:“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桓公为司徒①,甚得周众与东土之人②,问于史伯曰③:“王室多故,余惧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史伯对曰:“王室将卑,戎、狄必昌,不可偪也。……”公曰:“周其弊乎?”对曰:“殆于必弊者也。《泰誓》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今王弃高明昭显,而好谗慝暗昧;恶角犀丰盈,而近顽童穷固。去和而取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