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主题阅读训练-第七、八单元 主题阅读(含答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06:18:57
文档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主题阅读训练-第七、八单元 主题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主题阅读训练第七、八单元主题阅读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类文阅读天堂音乐(节选)那是1791年的圣诞夜,21岁的贝多芬当时穷困潦倒。他遇到了一个正在啜泣的小姑娘。这个小姑娘的名字叫爱丽丝。她的邻居雷德尔老爹已身处弥留。而老人夙愿还未达成,他坚信如果不能满足他今生的最后一个愿望,就升不到天堂。“他的愿望是什么呢?”贝多芬问。“他想去塔西提岛,去看看森林和大海;还想乘船出海……
推荐度:
导读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主题阅读训练第七、八单元主题阅读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类文阅读天堂音乐(节选)那是1791年的圣诞夜,21岁的贝多芬当时穷困潦倒。他遇到了一个正在啜泣的小姑娘。这个小姑娘的名字叫爱丽丝。她的邻居雷德尔老爹已身处弥留。而老人夙愿还未达成,他坚信如果不能满足他今生的最后一个愿望,就升不到天堂。“他的愿望是什么呢?”贝多芬问。“他想去塔西提岛,去看看森林和大海;还想乘船出海……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主题阅读训练

第七、八单元 主题阅读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类文阅读

天堂音乐(节选)

那是1791年的圣诞夜,21岁的贝多芬当时穷困潦倒。他遇到了一个正在啜泣的小姑娘。这个小姑娘的名字叫爱丽丝。她的邻居雷德尔老爹已身处弥留。而老人夙愿还未达成,他坚信如果不能满足他今生的最后一个愿望,就升不到天堂。

“他的愿望是什么呢?”贝多芬问。

“他想去塔西提岛,去看看森林和大海;还想乘船出海……”爱丽丝一边擦眼泪一边说。贝多芬没有多说什么,用自己的大衣掩着小爱丽丝来到了雷德尔老爹的身旁。他看了一眼双目失明的老人,轻轻地走到墙角打开了那架几乎已经快要朽掉的旧钢琴。当这位青年音乐家的手指触到琴键的一刹那,一种特殊的情感油然而生,仿佛是天使在歌唱着为他指引方向。美妙的音乐在他脑海中旋转着,在他手指间旋转着……他忘情地弹奏着,感觉自己的灵魂好像在飞翔……

老人静静地听着。他好像看到了塔西提岛茂密的丛林和碧蓝的海水,听到了鸟儿的歌唱。大海上还有点点的白帆,美妙的阳光……突然海面上狂风四起,电闪雷鸣。风,越来越大,浪,一阵高过一阵,巨浪不断冲击着船舷,好似要吞噬一切。就在这时,曲调又有了变化,天空中的乌云突然散去,海面又开始变得平静,微风吹来,轻抚起阵阵的涟漪。

“我看到了,我看到了……爱丽丝,你找到了一位天神,他带我找到了天堂的路……”老人老泪纵横,挣扎着拥抱了正在演奏的贝多芬,“感谢您让我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看到了我想看到的一切——美丽的大自然。”

“不,我想我们都要感谢这个天使般的女孩爱丽丝。请允许我把这支曲子献给你,我想永久地把这段曲谱记录下来,让它陪伴我走以后的路。”说完,贝多芬起身吻了爱丽丝之后,又走进了圣诞夜凛冽的寒风中。

(选自《科学思维总动员》,选入时有删改)

1.【字词理解】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的词语。

(1)病重将要死亡。

(2)形容处境困难,失意颓丧。

2.【语段理解】(1)反复朗读第4自然段,想象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第一幅画面:塔西提岛茂密的丛林和碧蓝的海水,大海上还有点点的白帆,美妙的阳光。

第二幅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幅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资料袋中的内容,联系第4自然段内容想一想:老人至少感受到了怎样的音乐旋律的变化过程?

资料袋:《献给爱丽丝》全曲由五段组成, 结构是ABACA的形式。A段用的是A小调,显得温柔而亲切。B段出现一个新的曲调。伴奏采用重复音造成一种神秘的气氛。音乐从弱起,渐渐变强,情绪亦随之紧张,然后再松下来。经过一连串快速音的过渡,又回到A段。C段多用和弦,情绪显得严肃而稳重,好似作者在沉思。接下来,出现了一个由三连音组成的乐句,表现热烈的情感。经过一段下行半音阶的过渡,又把乐曲引回到A段。

A.温柔而亲切热烈而紧张优美与温和

B.严肃而稳重温柔而亲切热烈而紧张

C.热烈而紧张温柔而亲切优美与温和

D.老人的联想与音乐的旋律无关

3.【整体感知】贝多芬为什么要把这首钢琴曲命名为“献给爱丽丝”?下面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贝多芬被爱丽丝的美丽所感染,忘情地创作出了这首音乐,命名为“献给爱丽丝”。

B.爱丽丝、老人的穷困让贝多芬深感同情。以“献给爱丽丝”为名,是为了激励自己发奋努力,改变命运。

C.爱丽丝的善良打动了贝多芬,经过长期的酝酿,他创作出这首优美的曲子。以“献给爱丽丝”为名,向爱丽丝表示感谢与崇敬。

D.爱丽丝的善良打动了贝多芬,使他能够即兴创作出这首优美的曲子。以“献给爱丽丝”为名,不仅是为了向爱丽丝表示感谢与崇敬,还是为了将爱丽丝的善良传播到全世界。

4.【迁移运用】你一定也有自己喜欢听的音乐吧,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文阅读

雪(节选)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lián)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选自《鲁迅散文集》)

5.【字词理解】鲁迅先生写作的那个时期,语言表达和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写出下列加点词的近义词。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     )(    )

(2)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

6.【句子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

(1)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联系上下文理解,将______比作“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写出了江南雪的____、______和充满生机的特点。

7.【题目感知】下面各组题目多多少少都与鲁迅相关,照样子,填序号。

雪 风筝 狗 猫 鼠( A )     少年闰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阿Q正传

奔月   补天   铸剑(     朝花夕拾   呐喊   彷徨

A.以事物命题     B.以人物命题     C.以事件命题     D.题目特别吸引人

8.【内容梳理】作者围绕“雪”,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第1~3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6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走近鲁迅】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说说对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的理解。

资料袋

作者借江南和朔方的雪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缅怀和对冷酷现实的否定。南雪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和憧憬,北雪抒发了作者战斗的情怀。南雪和北雪都有其不幸的一面,但现实的冷酷扼杀不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作者虽身处严寒肃杀的冬天,但追求的却是春天和光明。

——选自中国现代文学李关元教授评论

写作背景:鲁迅的《雪》写于1925年1月。当时正处于北伐的前夜,形势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鲁迅当时生活的北平仍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反动势力猖獗,斗争极其激烈。鲁迅通过对江南和江北的雪景的对比描写,赞美了飞雪追求自由和顽强斗争的精神,表达了其对冷酷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抒发了对美好事物的赞颂和坚决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关于“方言和普通话”

一、民间的声音——关于“地方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帖:

1楼:昨天听抖音热歌《丁丁》,7岁的侄子居然问我那些闽南方言唱的是什么。天啊,福建闽南人听不懂本地话。再看看16岁的儿子,也是在福建土生土长的,比堂弟好点,还会说几句闽南话,但也不常用,说得不熟练。儿子还说,他的同学和他也差不多。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用方言。可现在的孩子都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

2楼:我女儿现在也只讲普通话,很多方言她连听都听不懂了。

3楼:方言还能活多久?那要看我们还能活多久!

4楼: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但也没什么可惜的,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5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地方话他们听不懂,还是普通话好。

6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

7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闽南话唱起歌来可有韵味呢,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二、学者的言论

(1)“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                  ——钱乃荣(语言专家)

(2)“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                                             ——程乃珊(作家)

(3)“新时代的曙光照进了方言。方言不是时代的对手。其实,谁又不在时代面前被揍得鼻青脸肿呢?”“方言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语言和语言之间较量的结果。全球化的年代,必须要有一种公共语言交流。”

——敬文东(文学博士)

(4)“我们的态度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保护方言。”——陈章太(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以上内容均摘自互联网,有删改)

10.第一则材料关于“地方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是由___________这个现象引发的。网友们认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11.统观一、二两则材料,方言具有哪些价值?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方言里有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交流起来让人觉得很亲切。

(2)方言里有文化内涵,值得保留和欣赏。

(3)方言毫无价值,应该被消灭。

12.如何走出“方言困境”,正确处理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的关系,观点各不相同:有人提出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有人提出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有人提出工作时用普通话,生活中用方言。你觉得方言可以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吗?说说自己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韩娥善歌

昔韩娥东①之齐,匮(kuì)②粮,过雍(yōnɡ)门③,鬻(yù)歌④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lì)⑤,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⑥。过逆旅⑦,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⑧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jù)⑨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抃(biàn)⑩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

(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①东: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东行。②匮:缺乏。③雍门:齐国的一座城门。④鬻歌:卖唱。⑤:中梁。⑥左右以其人弗去:周围的人都以为她并没有离开。⑦逆旅:客栈。⑧曼声:拖长声调。⑨遽:立刻,匆忙。⑩抃:拍掌,两手相击。 忘向之悲也:将以往悲苦都忘了。厚:很多。赂:赠送财物。发:送走。

1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去(已经) .既去(离开)

C.忘向之悲也(方向) .左右以其人弗去(没有)

14.“韩娥善歌”的“善”意思是__________,这个故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解释“一里老幼,喜跃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韩娥善唱,余音竟能绕梁三日,联系资料袋中的内容和同学交流你的感受。

资料袋:本故事出自战国列御寇的《列子·汤问》,与本故事相关的成语有: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绕梁,环绕屋梁。优美动听的音乐长久地在屋梁上回荡。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绕梁三日:形容音乐高昂激荡,虽过了很长时间,好像仍在回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1.     弥留     穷困潦倒

2.     海面上狂风四起,电闪雷鸣,巨浪不断冲击着船舷。     乌云突然散去,海面又开始变得平静。     A

3.D

4.在舒缓的钢琴前奏中,我仿佛推开了一扇窗,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一直通往很远很远的地方。我漫步在山间小道上,路两旁是一棵棵火红的枫树,一片片枫叶正随着连绵悠长的乐曲有节奏地下落……继续前行,一条小溪随着乐曲中“叮叮咚咚”的声音往前流,它的对岸是一间正冒着炊烟的田间小屋,几只小鸟在空中自由地歌唱,好似在告诉我:“秋来了,秋来了,欢迎来到秋的世界。”

【解析】1.本题考查根据词语解释写出文中的词语,先要读懂词语的意思,再找出相对应的词语即可。弥留:病重将要死亡。穷困潦倒:形容处境困难,失意颓丧。

2.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要求从第四自然段找出,总共描绘了三幅想象的画面,进行归纳概括即可。第一幅:“他好像看到了塔西提岛茂密的丛林和碧蓝的海水,听到了鸟儿的歌唱。大海上还有点点的白帆,美妙的阳光……”

第二幅:“突然海面上狂风四起,电闪雷鸣。风,越来越大,浪,一阵高过一阵,巨浪不断冲击着船舷,好似要吞噬一切。”

第三幅:“就在这时,曲调又有了变化,天空中的乌云突然散去,海面又开始变得平静,微风吹来,轻抚起阵阵的涟漪。”

3.本题考查联系上下文思考,准确理解人物思想意图。从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可知,贝多芬是被爱丽丝的善良打动了,这首曲子也是他即兴作出来的,以这首曲子为名,也是为了表示对爱丽丝的感谢和崇敬,所以他才会说:“不,我想我们都要感谢这个天使般的女孩爱丽丝。请允许我把这支曲子献给你,我想永久地把这段曲谱记录下来,让它陪伴我走以后的路。”

4.主题考查学生结合歌词内容发挥想象,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注意要是聆听音乐时的感受,可发散思维,写出想到的情景。比如:每当《让我们荡起双桨》的音乐响起,我的脑海里就会出现一个碧波荡漾的河面,小朋友们唱着歌,划着小船在河面上穿行,串讲激起的浪花伴着飞扬的歌声,轻轻洒落河面,仿佛有谁向河面抛洒晶亮的珍珠。

5.     南方     从来     消融

6.     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认为不幸吗?     江南的雪     美艳     滋润

7.     B     C     D

8.     写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以及孩子们塑雪罗汉的美好情境。     写朔方的雪在旋风中蓬勃奋飞的壮美景象。

9.“蓬勃奋飞” 的北雪抒发了作者战斗的情怀,相比南雪,作者更喜欢北雪。他觉得朔雪才称得上是“雨的精魂”;而雨只有化为朔雪才是真正的幸福。鲁迅坚定了同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作斗争的决心,在黑暗中追寻的方向。

【解析】5.此题考查近义词,解答此题要在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并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暖国:气候温暖的南方地区。

向来:一贯如此:先前。

消释:消除、处理、解除。

6.(1)此题考查理解句子的意思。这是一句拟人手法,提出耐人寻味的思索:“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从全文来看,他不能变成“灿烂”的雪花,似乎不幸,但他可以转化为蓬勃奋飞的北方雨的“精魂”,又未必是不幸。

(2)此题考查修辞手法及作用。联系上下文理解,此句形容了江南雪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指江南的雪孕育着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此句把江南的雪比作“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写出了江南雪的美艳、滋润和充满生机的特点。

7.此题考查命题。“ 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阿Q正传”都是写人的文章,所以题目是以以人物命题的,“奔月、补天、铸剑”即“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干将莫邪铸剑”是叙事的文章,所以题目是以事件命题的;“朝花夕拾、呐喊、彷徨”的题目特别吸引人。

8.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通过阅读文章可知第1~3段写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以及孩子们塑雪罗汉的美好情境。第4~6段写朔方的雪在旋风中蓬勃奋飞的壮美景象。

9.此题考查概括文段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及写作背景来理解。

鲁迅先后用象征手法,通过对江南和北平的雪景的对比描写,相比南雪,作者更喜欢北雪。北方的雪冰冷坚硬,单调枯燥,十分孤寂,但却昂扬向上。寓含了作者坚强不屈、不懈斗争的品格。他觉得朔雪才称得上是“雨的精魂”;而雨只有化为朔雪才是真正的幸福。鲁迅坚定了同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作斗争的决心,在黑暗中追寻的方向。

10.     听热歌《丁丁》时发现侄子听不懂本地方言     随着城市的开放,方言逐渐失去交流沟通功能,使用的人越来越少。

11.     √     √     ×

12.普通话是我们的国语,也是架起全国人民沟通和各项交易往来的桥梁,所以普通话是及其重要的,而地方方言是传统民俗文化,我们不能忘本,更应代代相传,工作普通话,生活方言话这个提议非常好,但是两者应处理好运用。

【解析】10.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阅读理解。从材料一中“昨天听抖音热歌《丁丁》,7岁的侄子居然问我那些闽南方言唱的是什么……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分析可知,“地方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是由听热歌《丁丁》时发现侄子听不懂本地方言这个现象引发的。根据“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用方言。可现在的孩子都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地方话他们听不懂,还是普通话好。”等内容分析可知,网友们认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随着城市的开放,方言逐渐失去交流沟通功能,使用的人越来越少。

11.本题考查对所给材料内容的把握,要仔细阅读材料分析判断。

从材料二中“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及“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分析可知,(1)说法正确。

从材料二中“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分析可知,(2)说法正确。

从材料二中“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及“我们的态度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保护方言。”分析可知,(3)说法错误。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及语言表达的能力,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13.C

14.     善于,擅长     真正的艺术家,应当扎根于人民大众之中,与大众共悲欢。

15.韩娥的热情演唱,引得全村的老人和小孩个个欢呼雀跃,鼓掌助兴,大家忘情地沉浸在欢乐之中,将以往的许多人生悲苦全忘光了。

16.伯牙和钟子期因音乐而结缘,韩娥因善唱而青史留名,音乐的力量实在令人震撼。

【解析】13.译文:以前韩娥向东到齐国去,缺乏粮食。经过齐国都城雍门时,卖唱求取食物。已经离开但余音还在城门中梁缭绕,三日不断,听过她唱歌的人都认为她还没有离开学校。来到客栈,客栈的人侮辱她。韩娥为此伤心至极,禁不住拖着长音痛哭不已。她那哭声弥漫开去,竟使得整个乡里的人们,无论男女老幼都为之动容,大家泪眼相向,愁眉不展,人人都难过得三天吃不下饭。后来,韩娥难以安身,便离开了这家旅店。人们发现之后,急急忙忙分头去追赶她,将她请回来,再为劳苦大众纵情高歌一曲。韩娥的热情演唱,又引得十里之内的老人和小孩个个欢呼雀跃,鼓掌助兴,大家忘情地沉浸在欢乐之中,将以往的许多人生悲苦都一扫而光。于是就送给她丰厚的财物。

考查词语的解释。C项“向”过去,往昔。

14.考查词语和理解文章的主旨。《韩娥善歌》是春秋战国时期列御寇写的一篇文言文,主要讲述一个擅长唱歌的女子韩娥的故事。“善”的意思是擅长。韩娥善歌这个故事说明真正的艺术家,应当扎根于人民大众之中,与大众共悲欢,成为他们忠实的代言人。

15.对古文重点语句翻译的考查,只要识记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句子的意思,就能不丢分。注意喜跃抃舞:抃:鼓掌。喜欢得跳跃、鼓掌、起舞。形容极度欢乐而手舞足蹈的情状。

16.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题,只要能结合文本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自己的感受,写可以从音乐有无限魅力的角度作答。

文档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主题阅读训练-第七、八单元 主题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主题阅读训练第七、八单元主题阅读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类文阅读天堂音乐(节选)那是1791年的圣诞夜,21岁的贝多芬当时穷困潦倒。他遇到了一个正在啜泣的小姑娘。这个小姑娘的名字叫爱丽丝。她的邻居雷德尔老爹已身处弥留。而老人夙愿还未达成,他坚信如果不能满足他今生的最后一个愿望,就升不到天堂。“他的愿望是什么呢?”贝多芬问。“他想去塔西提岛,去看看森林和大海;还想乘船出海……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