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学 院: 化学工程学院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2010年 06月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换热器》设计任务书
班级 精化07-1 姓名
一、设计题目:无相变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
二、设计任务及操作条件
某生产过程中,用循环冷却水冷却柴油。
1、柴油入口温度: 140 ℃,出口温度: 60 ℃
2、柴油流量: 6500 kg/h,压力: 0.3 MPa
3、循环冷却水压力: 0.4 MPa,入口温度: 29 ℃,出口温度: 39 ℃
已知柴油的有关物性数据:密度ρ1=994kg/m3;定压热比容cp,1=2.22kJ/(kg·℃);热导率λ1=0.14W/(m·℃);黏度μ1=7.15×10-4 Pa·s
三、设计项目(说明书格式)
1、封面、任务书、目录。
2、设计方案简介:对确定的换热器类型进行简要论述。
3、换热器的工艺计算:
1)确定物性数据
2)估算传热面积
3)工艺结构尺寸
4)换热器核算:包括传热面积核算和换热器压降核算
4、换热器的机械设计
5、绘制列管式换热器结构图(CAD)。
6、对本设计进行评述。
7、参考文献
成绩评定 指导教师
2010年 6月 8 日
目 录
1 设计方案简介 1
1.1 选择换热器类型 1
1.2 冷热流体流动通道的选择 1
2 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1
2.1 确定物性数据 1
2.2 估算传热面积 2
2.2.1 热流量 2
2.2.2 平均传热温差 2
2.2.3 冷却水用量 2
2.2.4 总传热系数 2
2.2.5 计算传热面积 2
2.3 工艺结构尺寸 2
2.4 换热器核算 5
2.4.1 热量核算 5
2.4.2 换热器内流体的流动阻力 6
3 换热器机械设计 9
3.1 壳体壁厚 9
3.2 管板尺寸 9
3.3 接管尺寸 11
3.4 换热器封头选择 11
3.5 膨胀节选择 12
3.6 其他部件 12
4 评述 13
4.1 可靠性评价 13
4.2 个人感想 13
5 参考文献 13
1 设计方案简介
1.1 选择换热器类型
两流体温度变化情况:热流体柴油入口温度140℃,出口温度60℃;冷流体入口温度29℃,出口温度39℃。,t冷=(29+39)/2=34℃,t热=(140+60)/2=100℃,
t热- t冷=100-34=66℃,温差较大,但是柴油压力为0.3Mpa,冷却水压力为0.4 Mpa,压力偏低,故可以选用固定管板式换热器,采用逆流
1.2 冷热流体流动通道的选择
从两物流的操作压力看,应使冷却水走管程,由于循环冷却水较易结垢,若其流速太低,将会加快污垢增长速度,使换热器的热流量下降,所以冷却水走管程,柴油走壳程,以便散热。选用φ25×2.5的碳钢管,管内流速设为ui=1.0m/s。
2 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2.1 确定物性数据
定性温度:可取流体进口温度的平均值。
壳程柴油的定性温度:
t热=(140+60)/2=100℃
管程流体的定性温度:
t冷=(29+39)/2=34℃
根据定性温度,查化工原理书附录[1],利用内插法计算壳程和管程流体的有关物性数据。
柴油的有关物性数据如下:
密度 ρ1=994kg/m3
定压比热容 Cp1=2.22kJ/(kg·℃)
热导率 λ1=0.14W/(m·℃)
粘度 µ1=7.15×10-4Pa·s
冷却水在34℃的有关物性数据如下:
密度 ρi=994.3kg/m3
定压比热容 Cpi=4.174kJ/(kg·K)
热导率 λi=0.6241W/(m·K)
粘度 µi=0.0007428Pa·s
2.2 估算传热面积
2.2.1 热流量
Q1=m1Cp1t1=6500×2.22×(140-60)=1.15×106kJ/h=319.4kW
2.2.2 平均传热温差
Δt1=60-29=31K,Δt2=140-39=101K
所以,Δtm=(101-31)/ln(101/31)=59.27K
2.2.3 冷却水用量
流量wi=Q1/ Cpi/Δti=1.15×106/4.174/(39-29)=2.755×104 kg/h
2.2.4 总传热系数
利用化工原理附表,根据两种流体的性质,可查出换热器总传热系数,取其值为350。
2.2.5 计算传热面积
考虑15%的面积裕度,S=1.15×S=1.15×15.4=17.7m2
2.3 工艺结构尺寸
2.3.1 管径和管内流速
选用φ25×2.5传热管(碳钢),取管内流速
2.3.2 管程数和传热管数
依据传热管内径和流速确定单程传热管数
按单程管计算,所需的传热管长度
按单程管设计,传热管过长,宜采用多管程结构。现取传热管长L=6m,则该换热器管程数为
(管程)
传热管总根数根
2.3.3 平均传热温差校正及壳程数
平均传热温差校正系数
按单壳程,四管程结构,温差校正系数为
平均传热温差
2.3.4 传热管排列和分程方法
采用组合排列法,即每程内均按正三角形排列,隔板两侧采用正方形排列。
取管心距,则
横过管束中心线的管数
根
2.3.5 壳体内径
采用多管程结构,取管板利用率,则参考《化工单元过程及设备课程设计》[2],壳体内径
根据国家标准,圆整可取。
2.3.6 折流板
采用弓形折流板(水平圆缺),取弓形折流板圆缺高度为壳体内径的,则切去的圆缺高度为。
取折流板间距,则
根据国家标准取板间距为200mm。
折流板数块,折流板圆缺水平装配。
2.3.7 接管
壳程流体进出口接管:取接管内循环油品流速为,则接管内径为
取标准管径为。
管程流体进出口接管:取接管内循环水流速为,则接管内径为
取标准管径为。
2.4 换热器核算
2.4.1 热量核算
1)壳程对流传热系数
对圆缺形折流板,可采取克恩公式
当量直径,由正三角形排列得
壳程流通截面积
壳程流体流速及其雷诺数分别为
普兰特准数
粘度校正
2)管程对流传热系数
管程流通截面积
管程流体流速及其雷诺数分别为
普兰特准数
3)传热系数
根据化工原理附录,可取
管外侧污垢热阻Rsi=0.000172m2·℃/W
管内侧污垢热阻Rso=0.000344m2·℃/W
4)传热面积
该换热器的实际传热面积
该换热器的面积欲度H=(Sp-S)/S=(23.55-17.56)/17.56=0.34=34%
而一般换热器的面积欲度大于15%~20%,就可以满足要求。故所设计的换热器较为合适。
2.4.2 换热器内流体的流动阻力
(1)管程阻力
,,管程结垢校正系数
,
由,查《化工原理》书表1-2得传热管相对粗糙度为,再查图1-27得,流速,,所以
,
,
管程流动阻力在允许范围之内。
(2)壳程阻力
,
流体流经管束的阻力
流体流过折流板缺口的阻力
,
,
总阻力
壳程流动阻力也比较合适。
(3)换热器主要结构尺寸和计算结果见附录
3 换热器机械设计
3.1 壳体壁厚
由工艺得,壳体内径,壳体定性温度为100℃。壳体设计压力为0.3MPa。选用低合金结构钢板16MnR卷制,材料100℃时的许用应力,取焊缝系数,腐蚀欲度,则
计算厚度
设计厚度
名义厚度,取。
有效厚度
水压试验压力
所选材料的屈服应力
水压试验校核
100.2Mpa<0.9,水压强度满足要求。
3.2 管板尺寸
固定管板厚度设计采用BS法[3]。
假定管板厚度 b=40mm
总换热管数量 n=50
一根管壁金属的横截面积为
开孔强度削弱系数(双程)
两管板间换热管有效长度(除两管板厚度)L估取5910mm
计算数值K
按管板简支考虑,依K值查图得,G1=1.0,G2=0.57,G3=1.3。
管子与筒体的刚度比
筒体内径截面积
管板上管孔所占的总截面积
系数
系数
换热管与壳体的总膨胀差
最大压差
当量压差
壳程压力 ,管程压力。
管板最大应力
管子最大应力
管板采用16Mn锻,
换热管采用10号碳素钢,
管板,管子强度校核
管板计算厚度满足强度要求。考虑管板双面腐蚀取C2=4mm,隔板槽深取4mm,实际管板厚度为48mm。
3.3 接管尺寸
接管选用20号热扎碳素钢管,钢管许用应力,C2=1。
接管计算厚度
接管有效厚度
开孔直径
接管有效补强宽度
接管外侧有效补强高度
需要补强面积
可以作为补强的面积为
因为,所以不用另需补强。
则该接管强度足够。
3.4 换热器封头选择
综合考虑,此换热器采用标准椭圆形封头。
计算厚度
设计厚度
名义厚度,取。
故该封头可用2mm厚的16MnR钢板制作,取直边高度为25mm。
3.5 膨胀节选择
壳壁横截面面积
换热管总截面面积
管,壳壁温差所产生的轴向离F1
压力作用于壳体上的轴向应力F2
,其中
则
压力作用于管子上的轴向应力
则
根据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
故本换热器不用安装膨胀节。
3.6 其他部件
设备法兰采用甲型平焊法兰,配用压紧面为平形,则垫片采用非金属软垫片耐油橡胶石棉垫。根据工艺条件,选取垫片厚度为17.5mm的。
支座采用鞍座,选用JB/T 4712 鞍座 BI 400-F/S。
取, ,其安装高度为200mm。
4 评述
4.1 可靠性评价
根据主要设备的厚度来校核,看是否符合强度要求。由3.1节的设计可以得到,换热器的壁厚经水压校核符合强度要求。故设计可行性较好。
从经济性考虑,其材料根据各个部件的功能选用如低合金钢,碳素钢,综合看来较经济,并且其制造工艺简单方便。而且,设计都满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因此,该设计可靠性较高。
4.2 个人感想
化工设计是一项比较繁琐的设计工作,它不仅要求我们队化工设计有基础的了解,而且还要对化工原理、化工机械等课程的知识具有一定运用能力,同时对计算机也要有一定的操作能力。我们学习的是一种设计的思维和设计的态度,反复推敲的能力。
这次设计,不仅巩固可化工原理等各课程的知识,同时磨练了意志力。相信这次课程设计会让我们更加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以后的学习具有很大的帮助。
5 参考文献
[1] 夏清,陈常贵.化工原理上册.第一版(修订).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2]匡国柱,史启才.化工单元过程及设备课程设计.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3]玉玮,王立业,喻健良.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4] 任晓光,宋永吉,李翠清.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指导.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5] 王维周,王家荣.化学工程基础.杭州:浙江科技技术出版社,2005
附 录
附表 换热器主要结构尺寸和计算结果
参数 | 管程 | 壳程 | |||
流量/(kg/h) | 27550 | 6500 | |||
进(出)口温度/℃ | 29/39 | 140/60 | |||
压力/MPa | 0.4 | 0.3 | |||
物性 | 定性温度/℃ | 34 | 100 | ||
密度/(kg/m3) | 994.3 | 994 | |||
定压比热容/[kJ/(kg·℃] | 4.174 | 2.22 | |||
黏度/[Pa·s] | 7.428×10-4 | 7.15×10-4 | |||
热导率/[W/(m·℃] | 0.6241 | 0.14 | |||
设备结构参数 | 型式 | 列管式 | 壳程数 | 1 | |
壳体内径/mm | 400 | 台数 | 1 | ||
管径/mm | φ25×2.5 | 管心距/mm | 32 | ||
管长/mm | 6000 | 管子排列 | △ | ||
管数目/根 | 50 | 折流板数/个 | 29 | ||
传热面积/m2 | 23.55 | 折流板间距/mm | 200 | ||
管程数 | 2 | 材质 | |||
主要计算结果 | 管程 | 壳程 | |||
流速/(m/s) | 0.98 | 0.1038 | |||
表面传热系数/[W/(m2·℃] | 4672.5 | 430.36 | |||
污垢热阻/(m2·℃/W) | 0.000344 | 0.000172 | |||
阻力/MPa | 0.016 | 0.001 | |||
热流量/kW | 319.4 | ||||
传热温差/℃ | 59.27 | ||||
传热系数/[W/(m2·℃] | 306.97 | ||||
裕度/% | 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