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13新课标全国2卷高考物理试卷分析及真题答案解析(最权威)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06:21:17
文档

2013新课标全国2卷高考物理试卷分析及真题答案解析(最权威)

2013新课标全国2卷高考物理试卷分析一、题型统计题号选择涉及考点分值备注14牛顿第二定律,F-a图像6力学15受力分析6力学16安培力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v-t图像6磁学17洛伦兹力,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圆周运动6磁学18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库伦定律6电学19电流的磁效应,分子电流假说,感应电流,楞次定律6电学20动能定理,万有引力定律6力学21离心运动,圆周运动,向心运动6力学22实验题弹性势能的探究8力学23表头的改装7电学24计算题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
推荐度:
导读2013新课标全国2卷高考物理试卷分析一、题型统计题号选择涉及考点分值备注14牛顿第二定律,F-a图像6力学15受力分析6力学16安培力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v-t图像6磁学17洛伦兹力,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圆周运动6磁学18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库伦定律6电学19电流的磁效应,分子电流假说,感应电流,楞次定律6电学20动能定理,万有引力定律6力学21离心运动,圆周运动,向心运动6力学22实验题弹性势能的探究8力学23表头的改装7电学24计算题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
2013新课标全国2卷高考物理试卷分析

一、题型统计

题号

选择

涉及考点分值备注
14

牛顿第二定律,F-a图像

6

力学

15

受力分析

6

力学

16

安培力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v-t图像

6

磁学

17

洛伦兹力,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圆周运动

6

磁学

18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库伦定律

6

电学

19

电流的磁效应,分子电流假说,感应电流,楞次定律

6

电学

20

动能定理,万有引力定律

6

力学

21

离心运动,圆周运动,向心运动

6

力学

22实验题弹性势能的探究8

力学

23

表头的改装

7

电学

24

计算题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

14

电学

25

匀变速直线运动和牛顿力学综合

18

力学

33热力学定律的基本特征、气体状态方程15

热学

34

机械振动、几何光学

15

光学

35

原子核、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

15

原子物理

二、考点统计

知识点题号题型分值
    力学

14、15、20、21、22、25

选择、实验、计算50
电学18、19、23、24

选择、实验、计算33
磁学16、17

选择12
热学33计算15
光学34计算15
原子物理35计算15
三、2014年新课标全国2卷高考物理备考建议

     1、研究课程标准、高考试题和考试大纲,撑握高考命题动向。  从上面高考试题的分析及特点可以看出,高考试题与平常教学紧密相联,以容易题和中等难度试题为主,新课标理念是高命题的重要方向,是高考命题改革所要追求的目标之一,因此,我们只有研究高考,研究新课标标准,才能准确定位我们的教学理念,握好复习方向和范围,选出高质量的习题,合理分布教学资源,少走弯路,不能太在意期月考、期考,要有计划、分阶段分层次的培养学生的能力。

     2、重视教材、重塑知识。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立足教材,夯实基础,在基本概念和规律上投入主要精力。特别是一轮复习,必须重视教材的重要作用,不能完全依赖资料,放弃课本,许多高考试题的命题背景都在教材中间,甚至是以教材习题为母题或是进行改编

3、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重视学生的基本学科素养的培养 高考物理试题,大部分为基础题,常规题,基础是重中之重,平时教学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重视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重视学生的基本学科素养的培养,要让学生养成从基础人手、认真分析物理过程、建立合理物理模型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算习惯,提高学生的数算能力。物理学作为定量科学,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要求学生在书写物理公式、方程式时使用规范、准确的物理和数学语言,明确各种符号的物理意义。在指导学生解习题时,不应单纯着眼于做出答案,而应致力于分析物理过程,提高和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能力、获取信息和使用信息的能力。

     4、加强实验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新课程高考实验题考查的不只是局限于学生实验,还有考查演示实验,更多的是教材中实验的创新拓展,高考对实验能力考查要求比较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体现出新课标理念。实验能力实际上是动脑、动手能力的综合,不能简单理解为是一种操作,因此在教学中强调学生动手动脑,即便到高三复习中,也应要求学生在弄清实验原理同时,还应尽可能让学生到实验室去重新动手做实验,必须彻底远离“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背实验”的教学误区,只有这样,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才具有积极意义。

5、教学时采用 “少、精、活”的精选习题, 而不是采用“多、繁、死”的题海战术  

在高考复习阶段,高三教学要敢于坚决摒弃课堂教学中的“多、繁、死”的题海战,所做的每一个题必须是精选的,具有代表性的,灵活性的少量题目,学生要注意做得精,做得少,做得活。要适当的做一些高考试题以及各地高考模拟题,这些题都是重点知识而且也是经典题型。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突出重点,难点,把基础知识弄通弄懂,并能灵活运用,要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要对知识点一个一个的突破,不要顾此失彼、杂乱无章的教学。  

6.要在平时训练学生的答题技术,规范答题,提高得分意识。 在平时教学中对于学生交流,帮助学生克服物理学科的畏难情绪,积极调整心态,严格要求作业和练习,养成规范意识,在平时习题讲解中,对照高考评分标准进行研究,明确解题过程中那些是得分点,养成规范的公式格式、文字表述、准确严谨的物理语言使用等,从而养成规范解题的习惯,提高得分率。 

7.力争优质高效,寻求课堂突破,注重模型方法,完善学科素养。 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激发高三学生自主、交流合作的学习热情,精讲多练,摒弃题海战术,以最佳的课堂组织形式赢得最佳的复习效果。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只是复习的第一层要求,对于物理来讲,要更加注重对于物理模型和物理研究方法的完善提高,高屋建瓴的把握物理学科的特点,完善学科素养才是最根本的。 

落实新课程理念是高考试题的一个重要意志,2013年新课标高考物理试题就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指导思想,契合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际。总体来说,2013年高考物理试题是一份理想的试题,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读。

绝密★ 启用前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新课标Ⅱ卷)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框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

4. 考试结束,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9~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

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一物块静止在粗糙的水平桌面上。从某时刻开始,物块受到一方向不变的水平拉力作用。假设物块与桌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以a表示物块的加速度大小,F表示水平拉力的大小。能正确描述F与a之间的关系的图像是

【答案】C

【解析】当时,物块始终静止,加速度为0;当时,物块做加速运动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又,则有,故选项C正确。

15.如图,一半径为R的圆盘上均匀分布着电荷量为Q的电荷,在垂直于圆盘且过圆心c的轴线上有a、 b、d三个点,a和b、b和c、 c和d间的距离均为R,在a点处有一电荷量为q (q>O)的固定点电荷.已知b点处的场强为零,则d点处场强的大小为(k为静电力常量)(     )

A.k        B. k     C. k     D. k

【答案】B【解析】根据场强的叠加,,可得圆盘在b点产生的电场强度与点电荷在b点产生的电场强度等大反向:,方向向左;根据对称性可知圆盘在d点处产生的场强为,d点处的合场强为,B选项对,A、C、D选项错误。

16.一水平放置的平行板电容器的两极板间距为d,极板分别与电池两极相连,上极板中心有一小孔(小孔对电场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小孔正上方处的P点有一带电粒子,该粒子从静止开始下落,经过小孔进入电容器,并在下极板处(未写极板接触)返回。若将下极板向上平移,则从P点开始下落的相同粒子将(     )

A.打到下极板上                B.在下极板处返回

C.在距上极板处返回                      D.在距上极板d处返回

【答案】D

【解析】带电粒子运动过程中受重力和电场力做功;设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压为U,粒子下落的全程由动能定理有:,得,当下极板向上移后,设粒子能下落到距离上极板h处,由动能定理有:,解得,D选项

17.空间有一圆柱形匀强磁场区域,该区域的横截面的半径为R,磁场方向垂直横截面。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q>0)的粒子以速率v0沿横截面的某直径射入磁场,离开磁场时速度方向偏离入射方向60°。不计重力,该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

A.       B.      C.     D. 

【答案】A

【解析】画出粒子的运动轨迹,由几何关系可知,粒子做圆周运动的半径,由可知,本题选A。

18.如图,在光滑绝缘水平面上,三个带电小球a,b和c分别位于边长为l的正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a、b带正电,电荷量均为q,c带负电。整个系统置于方向水平的匀强电场中。已知静电力常量为k。若 三个小球均处于静止状态,则匀强电场场强的大小为

A.B.C.D. 

【答案】B

【解析】对c球受力分析可知,水平方向上受a、b的库仑力和匀强电场的电场力3个力的作用而平衡,有,解得。故选B。

19.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观测、实验、假说和逻辑推理等方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下列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A. 奥斯特在实验中观察到电流的磁效应,该效应解释了电和磁之间存在联系

B.安培根据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的相似性,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

C.法拉第在实验中观察到,在通有恒定电流的静止导线附近的固定导线圈中,会出现感应电流

D.楞次在分析了许多实验事实后提出,感应电流应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20.目前,在地球周围有许多人造地球卫星绕着它转,其中一些卫星的轨道可近似为圆,且轨道半径逐渐变小。若卫星在轨道半径逐渐变小的过程中,只受到地球引力和稀薄气体阻力的作用,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卫星的动能逐渐减小 

B.由于地球引力做正功,引力势能一定减小

C.由于气体阻力做负功,地球引力做正功,机械能保持不变

D.卫星克服气体阻力做的功小于引力势能的减小 

【答案】BD

【解析】卫星在轨道半径逐渐变小的过程中,做近心运动,万有引力做正功,引力势能减小。由于稀薄气体的阻力做负功,故卫星的机械能减小,又稀薄气体的阻力较小,故卫星克服气体阻力做的功小于万有引力做的功,即小于引力势能的减小,由动能定理可知合外力做正功,卫星的动能增加,本题选BD。

21.公路急转弯处通常是交通事故多发地带。如图,某公路急转弯处是一圆弧,当汽车行驶的速率为vc 时,汽车恰好没有向公路内外两侧滑动的趋势,则在该弯道处,

A.路面外侧高内侧低 

B.车速只要低于vc,车辆便会向内侧滑动 

C.车速虽然高于vc,但只要不超出某一最高限度,车辆便不会向外侧滑动

 D.当路面结冰时,与未结冰时相比,vc 的值变小 

【答案】AC

【解析】据题意,当汽车行驶的速率为vc 时,汽车恰好没有向公路内外两侧滑动的趋势,则在该弯道处,汽车与地面间没有摩擦力的作用,向心力由重力和地面支持力的合力提供,故路面外侧高内侧低,A正确;车速小于vc时,汽车的向心力减小,由于地面比较粗糙,故汽车受到的静摩擦力将会阻碍车辆向内侧滑动,B错误;同理可知只要不超出某一最高限度,车辆便不会向外侧滑动,C正确;由选项A的分析可知当路面结冰时,与未结冰时相比,向心力的大小不变,故临界速度vc 的值不变,D错误。(对于选项BC也可结合实际情况直接判断出正误,如汽车可以静止在转弯处,汽车速度过大将做离心运动。)

第Ⅱ卷

三、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2题~第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33题~第40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129分)

22.(8分)

     某同学利用下述装置对轻质弹簧的弹性势能进行探究,一轻质弹簧放置在光滑水平桌面上,弹簧左端固定,右端与一小球接触而不固连:弹簧处于原长时,小球恰好在桌面边缘,如图(a)所示。向左推小球,使弹簧压缩一段距离后由静止释放:小球离开桌面后落到水平地面。通过测量和计算,可求得弹簧被压缩后的弹性势能。

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中可认为,弹簧被压缩后的弹性势能Ep与小球抛出时的动能Ek相等。已知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为求得Ek,至少需要测量下列物理量中的           (填正确答案标号)。

A.小球的质量m      B.小球抛出点到落地点的水平距离s

C.桌面到地面的高度h    D.弹簧的压缩量△x

E.弹簧原长l0

(2).用所选取的测量量和已知量表示Ek,得Ek=            。

(3)图(b)中的直线是实验测量得到的s-△x图线。从理论上可推出,如果h不变.m增加,s—△x图线的斜率会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如果m不变,h增加,s—△x图线的斜率会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由图(b) 中给出的直线关系和Ek的表达式可知,Ep与△x的           次方成正比。

【答案】

(2)由(1)问所述可知,联立以上各式可得。

(3),则,故s—△x图线的斜率与成正比。若h不变m增加,则斜率减小;若m不变h增加,则斜率增大。由于s—△x图线为直线,故。

23.(7分)

某同学用量程为I mA、内阻为120Ω 的表头按图(a)所示电路改装成量程分别为Iv和1A的多用电表。图中R1和R2为定值电阻,S为开关。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a)所示的电路,在图(b)所示的实物图上连线。

    (2)开关S闭合时,多用电表用于测量          (填“电流”、“电压,或“电阻”);

开关S断开时,多用电表用于测量          (填“电流”、“电压”或“电阻”)。

(3)表笔A应为           色(填“红”或“黑”)。

(4)定值电阻的阻值R1=       Ω,R2=       Ω。(结果取3位有效数字)

【答案】

【解析】(1)表头跟R2串联,R1跟开关串联,两个支路并联,连线图同答案。

(2)开关闭合时,电表的内阻较小,为等效电流表;开关断开时,电表的内阻较大,为等效电压表。

(3)电流由红表笔流入,由题图(a)可看出表头右端为“+”,故表笔A为黑表笔。

(4)设表头的内阻为r,满偏电流为,由欧姆定律可知V,,解得Ω,Ω。

24.(14分)

   如图,匀强电场中有一半径为r的光滑绝缘圆轨道,轨道平面与电场方向平行。a、b为轨道直径的两端,该直径与电场方向平行。一电荷为q(q>0)的质点沿轨道内

侧运动.经过a点和b点时对轨道压力的大小分别为Na和Nb不计重力,求电场强度的大小E、质点经过a点和b点时的动能。

【答案】见解析

【解析】

25.(18分)

      一长木板在水平地面上运动,在t=0时刻将一相对于地面精致的物块轻放到木板上,以后木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己知物块与木板的质量相等,物块与木板间及木板与地面间均有靡攘.物块与木板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且物块始终在木板上。取重力加速度的大小g=10m/s2求:

(1)物块与木板间;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2)从t=0时刻到物块与木板均停止运动时,物块相对于木板的位移的大小.

【答案】见解析

【解析】

(二)选考题:共45分。请考生从给出的3道物理题、3道化学题、2道生物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方框图黑。注意所做题目都题号必须与所涂题目的题号一致,在答题卡选大区域指定位置答题。如果不涂、多涂均按所答第一题评分;多答则每学科按所答的第一题评分。

33.[物理一选修3-31](5分)

(I)(5分)关于一定量的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正确答案标号。选对1个得2分,选对2个得4分.选对3个得5分;每选错I个扣3分,最低得分为0分).

A.气体的体积指的是该气体的分子所能到达的空间的体积,而不是该气体所有分子体积之和

B.只要能减弱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气体的温度就可以降低

C.在完全失重的情况下,气体对容器壁的压强为零

D.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其内能一定增加

E.气体在等压膨胀过程中温度一定升高。

(2)(10分)如图,一上端开口、下端封闭的细长玻璃管竖直放置。玻璃管的下部封有长l1=25.0cm的空气柱,中间有一段长为l2=25.0cm的水银柱,上部空气柱的长度l3=40.0cm。已知大气压强为P0=75.0cmHg。现将一活塞(图中未画出)从玻璃管开口处缓缓往下推,使管下部空气柱长度变为l1’=20.0cm。假设活塞下推过程中没有漏气,求活塞下推的距离。

【答案】见解析

【解析】(1)气体的分子间距很大,故气体的体积指的是该气体的分子所能到达的空间的体积,而不是该气体所有分子体积之和,A正确;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温度降低,分子的热运动剧烈程度降低,B正确;在完全失重的情况下,气体分子仍在做无规则运动,对容器壁的压强一定不为零,C错误;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的同时,有可能对外做功,其内能不一定增加,D错误;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知,等压膨胀过程中的温度一定升高,E正确。

34.[物理——选修3-4](15分)

(1)(5分)如图,一轻弹簧一端固定,另一端连接一物块构成弹簧振子,该物块是由a、b两个小物块粘在一起组成的。物块在光滑水平面上左右振动 ,振幅为A0,周期为T0。当物块向右通过平衡位置时,a、b之间的粘胶脱开;以后小物块a震动的振幅和周期分别为A和T,则A     A0(填“>”“<”“=”), T     T0(填“>”“<”“=”). 

(2)(10分)如图,三棱镜的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ABC,∠A=30°,∠B=30°。一束平行于AC边的光线自AB边的p点摄入三棱镜,在AC边发生反射后从BC边的M点射出,若光线在P店的入射角和在M店的折射角相等

(i)求三棱镜的折射率

(ii)在三棱镜的AC边是否有光线逸出,写出分析过程。(不考虑多次反射)

【答案】见解析

【解析】(1)当a、b脱开后,振子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不变,则振幅不变;弹簧振子的周期与振幅无关,与质量有关,由公式:(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m是小球的质量)可知质量减小,周期减小。故填“=”、“<”。

35.[物理—选修3-5](15分)

(1) (5分)关于原子核的结合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正确答案标号。选

对I个得2分,选对2个得4分,选对3个得5分;每选错1个扣3分,最低得分为0分)。

A.原子核的结合能等于使其完全分解成自由核子所需的最小能量

B.一重原子核衰变成α粒子和另一原子核,衰变产物的结合能之和一定大于原来重核的结合能

C. 铯原子核()的结合能小于铅原子核()的结合能

D.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不稳定

E.自由核子组成原子核时,其质量亏损所对应的能量大于该原子核的结合能

    (2) (10分)如图,光滑水平直轨道上有三个质童均为m的物块A、B、C。 B的左

侧固定一轻弹簧(弹簧左侧的挡板质最不计).设A以速度v0朝B运动,压缩弹簧;

当A、 B速度相等时,B与C恰好相碰并粘接在一起,然后继续运动。假设B和C碰撞过

程时间极短。求从A开始压缩弹簧直至与弹黄分离的过程中,

(i)整个系统拐失的机械能;

(ii)弹簧被压缩到最短时的弹性势能。

【答案】见解析

【解析】(1)由结合能的定义分析可知原子核的结合能等于使其完全分解成自由核子所需的最小能量,A正确;一重原子核衰变成α粒子和另一原子核,衰变产物的核子的比结合能增加,又衰变过程质量数守恒,故衰变产物核子的结合能之和一定大于原来重核的结合能,B正确;组成原子的核子越多,原子的结合能越高,故C正确;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稳定,D错误;自由核子组成原子核时,其质量亏损所对应的能量等于该原子核的结合能,E错误。

文档

2013新课标全国2卷高考物理试卷分析及真题答案解析(最权威)

2013新课标全国2卷高考物理试卷分析一、题型统计题号选择涉及考点分值备注14牛顿第二定律,F-a图像6力学15受力分析6力学16安培力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v-t图像6磁学17洛伦兹力,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圆周运动6磁学18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库伦定律6电学19电流的磁效应,分子电流假说,感应电流,楞次定律6电学20动能定理,万有引力定律6力学21离心运动,圆周运动,向心运动6力学22实验题弹性势能的探究8力学23表头的改装7电学24计算题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