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路基
1.1质量标准
土质路基土经压实后,不得有松散、软弹、翻浆起皮、积水及表面不平整等现象,土、石路床必须用12~15t振动压路机碾压检验,其轮迹不得大于5mm。
本次设计园区内部道路,按照城市道路支路标准设计,为保证路基压实质量,同时便于施工控制,本次设计道路路基压实度均采用《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中支路土质路基压实标准(重型击实标准):
表6-1 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
项 目 分 类 | 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 | 路基最小压实度(%) | |
支路 | |||
填方 路基 | 路 床 | 0~80 | ≥92 |
上路堤 | 80~150 | ≥91 | |
下路堤 | 150以下 | ≥90 | |
零填及路堑路床 | 0~30 | ≥92 | |
30~80 | — |
路床平整度:≤15mm
中线高程:+10mm、-15mm
横坡:±0.3%
路床顶面土基的回弹模量E0和检验弯沉值L0
分类 | 回弹模量E0 | 弯沉值(0.01mm) | |
一般中湿、潮湿 | 一般干燥 | ||
土质路基 | ≥40MPa | ≤288 | ≤245 |
石质路基 | ≥50MPa | ≤225 |
路基施工时应注意排水,必须合理安排排水路线,充分利用沿线已建和新建的永久排水设施。所有施工临时排水管、排水沟和盲沟的水流,均应引至管道中。
路基分层挖填时应根据土的透水性能将表面筑成2-4%的横坡度,并注意纵向排水,经常平整现场,清理散落的土,以利地面排水。当地面水排除困难而无永久性管道收集可利用时,应设置临时排水设施。
1.3路基
本设计区域内已完成场平,填方区域填料大部分为泥岩土,且已进行强夯。
路基开挖必须按设计断面自上而下开挖,不得乱挖、超挖及欠挖,开挖至路基顶面时应注意预留碾压沉降高度。
路基处理按照如下要求:
①、路基顶面接近基岩裸露路段,换填压实30cm干燥泥岩土作为路基整平层。
②、路基顶面土质干燥,但压实度偏低,只需翻挖50cm干燥的泥岩土,分层碾压,压实度≥92%。
③、路基顶面土质含水量偏高或有明显积水,换填100cm干燥的泥岩土,分层碾压,压实度≥92%。
路基填土不得使用腐殖土,生活垃圾土、淤泥,不得含杂草、树根等杂物,粒径超过10cm的土块应打碎。应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为填料,且应优先选用砾类土、砂类土,且在最佳含水量时压实。
路基填方若为土石混和料,且石料强度大于20MPa时,石块的最大粒不得超过压实层厚2/3,当石料强度小于15MPa,石料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填粒最大粒径应符合下表。
项 目 分 类 | 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 | 填料最小强度(CBR)(%) | 填料最大粒径(cm) | |
填 方 路 基 | 上路床 下路床 上路堤 下路堤 | 0~30 30~80 80~150 150以下 | 8 5 4 5 | 10 10 15 15 |
零填及路堑 路床 | 0~30 | 8 | 10 | |
30-80 | 5 | 10 |
路基应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分层碾压,分层的最大松铺厚度,土方路堤不大于30cm,土石路堤不大于40cm,填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应小于10cm。性质不同的填料,应水平分层、分段填筑,分层压实。同一水平层路基的全部宽应采用同一种填料,不得混合填筑。每种填料的填筑层压实后的连续厚度不宜小于50cm。管径顶面填土厚度必须大于30cm,方能上压路机辗压。
管道沟槽、检查井、雨水等周围的回填,应在对称的两侧或四周同时均匀分层回填压(夯)实,宜采用砂砾等适水性材料。
若机动车行道下的管、涵、雨水支管等结构物的埋深较浅,回填土压实度达不到规定的数值时,按下表的要求处理。
部 位 | 填 料 | 最低压实度(%) 重型击实标准 | ||
胸 腔 | 填料距路床顶<80cm | 砂、砂砾 | 94 | |
>80cm | 素土 | 92 | ||
管顶以上至路床顶 | 管顶距路床顶<80cm | 管顶上30cm以内 | 砂、砂砾 | |
管顶上30cm以上 | 砂、砂砾 | 96 | ||
检查井及雨水口周围 | 路床顶以下0~80cm | 砂 | 96 | |
80cm以下 | 砂 | 94 |
路基施工中必须严格执行《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及各有关现行施工规程与验收规范。
2 底基层、基层
2.1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
路基通过验收后,方可施工底基层,底基层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水泥掺量为4%。
质量标准
压实度: 96%
平整度:不大于12mm
中线高程:+5mm,-15mm
横坡度:±0.3%
厚度容许偏差:不大于10mm
宽度:不小于设计规定
7天无侧限浸水抗压强度:≥1.5MPa
弯沉值: ≤103.9(0.01mm)
材料要求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中,水泥掺量为4%,32.5级普通水泥、硅酸盐水泥均可使用,但应选用初凝时间在3h以上终凝时间在6h以上者,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已受潮变质的水泥不应使用,级配碎石应选用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应小于37.5mm,级配组成如下表:
通过下列筛孔(mm)的重量百分率(%) | 液限(%) | 塑性指数 | |
37.5 | 100 | 小于28 | 小于9 |
31.5 | 93~100 | ||
19 | 75~90 | ||
9.5 | 50~70 | ||
4.75 | 29~50 | ||
2.36 | 15~35 | ||
0.6 | 6~20 | ||
0.075 | 0~5 |
施工要求
1)水泥稳定级配碎石须用机械拌和摊铺和碾压。
2)水泥稳定碎石施工配料必须准确,摊铺或拌和必须均匀,并应严格掌握厚度。
3)碾压用12~15t三轮压路机碾压,每层压实厚度不应超过15cm,18~20t压路机时压实厚度不超过20cm,压实厚度超过上述要求时,应分层铺筑,每层压实厚度不小于10cm,压实遍数不小于6~8遍,至表面无明显轮迹为止。
4)施工时,最低气温要求5℃以上,压实后必须保湿养生。
2.2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
底基层通过验收后,方可进行基层施工,基层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水泥掺量为6%。
1)质量标准
压实度:97%
平整度:不大于8mm
厚度容许偏差:不大于8mm
中线高程:+5,-10mm
横坡度:±0.3%
宽度:不小于设计规定
7天无侧限浸水强度:2.5~3.5Mpa
弯沉值:≤41.1( 0.01mm)
2)材料要求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的水泥掺量为6%,水泥材料要求同底基层,碎石应选择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宜小于31.5mm,级配组成如下表:
通过下列筛孔(mm)的重量百分率(%) | |
31.5 | 100 |
19 | 68~86 |
9.5 | 38~58 |
4.75 | 22~32 |
2.36 | 16~28 |
0.6 | 8~15 |
0.075 | 0~3 |
3)施工要求
施工要求同底基层, 基层、底基层施工中严格执行《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2.3稀浆封层
1)材料
(1)改性乳化沥青
改性乳化沥青需满足下表技术要求
指 标 | 要求 | 试验方法 | ||
1.18mm筛上剩余量 % | 不大于0.1 | T 0652 | ||
贮存稳定性 (5d) | 不大于5% | T 0655 | ||
粘度 C25,3 (秒) | 12~60 | T 0621 | ||
蒸发残留物含量% | 不小于60% | T 0651 | ||
蒸发残留物性质 | 针入度 25℃ 0.1mm | 40~100 | T 0604 | |
延 度 | 5℃ cm | 不小于20 | T 0605 | |
软化点 ℃ | 不小于53 | T 0606 |
需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有关技术要求(石料、级配等)。
2) 性能
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混合料应满足以下性能要求
技 术 指 标 | 要 求 | 试验方法 |
磨耗值(湿轮磨耗试验)WTAT 浸水1h | <800g/m2 | T 0752 |
粘附砂量(负荷轮碾压试验)LWT | <450g/m2 | T 0755 |
稠 度 | 2~3cm | T 0751 |
(1)稀浆封层应使用改性乳化沥青,且改性乳化沥青宜现场制备。
(2)为增强沥青与集料的粘结力,缩短改性乳化沥青破乳时间,可掺加2~3%的32.5级的普通硅酸盐水泥。
(3)稀浆封层的配合比需经反复试验确定。
(4)稀浆封层的施工可采用国产或进口稀浆封层机铺筑,稀浆封层混合料应具有良好的施工和易性。
(5)稀浆封层铺筑机摊铺时应匀速前进,摊铺速度一般为100~200m/min,表面应平整,对于局部的不平整应进行人工整修。
(6)混合料铺筑后宜采用8~10T轮胎压路机连续碾压4~8遍,在碾压过程中,禁止压路机急刹车,不得在新摊混合料上调头。
(7)稀浆封层铺筑后,乳液破乳、水份蒸发、碾压成型后即可开放交通。
3 面层
面层设计为改性沥青砼路面,路面施工前必须先对基层、稀浆封层进行验收,达到要求后方可施工面层。
3.1质量标准、材料组成及性能要求
1)质量标准
压实度:实验室标准密度的98%
平整度:σ不大于1.2mm,IRI不大于2.0m/Km
厚度容许偏差:总厚度-5%,上层厚-10%
中线高程:±15mm
横坡度:±0.3%
宽度:±20mm
抗滑构造深度(砂铺法):不小于0.55mm
弯沉值:≤21( 0.01mm)
2)材料
(1) 沥青
应用于路面面层沥青混凝土的基质沥青应符合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A级70号沥青(上、下面层沥青混凝土用)的技术要求,如下表所示:
试 验 项 目 | A级70号 | 试验方法 |
针入度(25℃,100g,5s) o.1mm | 60~80 | T 0604 |
延度(5cm/min,15℃) cm | 不小于100 | T 0605 |
软 化 点 (R&B) ℃ | 46 | T 0606 |
闪 点 ℃ | 不小于260 | T 0611 |
蜡 含 量(蒸馏法) % | 不大于2.2 | T 0615 |
密 度 g/cm3 | 实测记录 | T 0603 |
溶 解 度 % | 不小于99.5 | T 0607 |
质量变化 % | 不大于±0.8 | T0610或T0609 |
残留针入度比 % | 不小于61 | T 0604 |
残留延度 10℃ cm | 不小于6 | T 0605 |
沥青技术要求
技 术 指 标 | PE类 | 试验方法 | |
针入度(25℃,100g,5s) 0.1mm | 30~40 | T 0604 | |
针入度指数PI | ≥-0.4 | T 0604 | |
软 化 点 (R&B),℃ | ≥60 | T 0606 | |
运动粘度(135℃), Pa.s | ≤3.0 | T 0625 T 0619 | |
闪点(℃) | ≥230 | T 0611 | |
离析软化点差(℃) | 无改性剂明显析出、凝聚 | T 0661 | |
溶解度(%) | — | T 0607 | |
旋转薄膜试 验(163℃×5h) | 质量损失 % | ≤±1.0 | T 0610 |
针入度比25℃ % | ≥60 | T 0604 |
乳化沥青技术要求
指 标 | 要求 | 试验方法 |
1.18mm筛上剩余量(%) | 不大于0.1 | T 0652 |
贮存稳定性 (CH5) | <5 | T 0655 |
粘度 C25,3(秒) | 8~25 | T 0621 |
蒸发残留物含量(%) | ≥50 | T 0651 |
根据贵州省内道路路面的筑路材料调查情况,选用石灰石集料作为路面中下面层沥青混合料所用集料,卵石破碎石料作为路面上面层沥青混合料所用集料,所选用的粗集料应满足下表所列技术性能要求:
粗集料技术要求
指 标 | 单位 | 表面层 | 其他层次 | 试验方法 |
石料压碎值,不大于 | % | 26 | 28 | T 0316 |
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 | % | 28 | 30 | T 0317 |
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 | -- | 2.60 | 2.50 | T 0304 |
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大于 | % | 15 | 18 | T 0312 |
坚固性,不大于 | % | 12 | 12 | T 0314 |
吸水率,不大于 | % | 2.0 | 3.0 | |
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 | % | 1 | 1 | T 0310 |
软石含量,不大于 | % | 3 | 5 | T 0320 |
粗集料的磨光值,不小于 | PSV | -- | 42 | T 0321 |
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 | -- | 5 | 4 | T 0616 |
具有2个或2个以上破碎面颗粒的含量,不小于 | % | 90 | 80 | T 0361 |
路面面层沥青混合料AC-13所用石料的级配组成需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表4.8.3、表4.8.5和表4.8.7对应于二级公路石料的分级要求。
石料第二次破碎可采用反击式破碎机、锤击式破碎机和圆锥式破碎机破碎,但不能采用鄂式破碎机破碎(石料第一次破碎可采用鄂式破碎机破碎)。
在路面AC-13中,拟采用三种规格要求的破碎集料:(1)5~15mm、(2)3~5mm、(3)0~3mm;其颗粒级配组成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4.9.3和表4.9.4的集料分级要求。其中0~3mm可采用石灰石集料。
(3)矿粉
采用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表4.10.1技术要求的石灰石矿粉,施工中应保持矿粉干燥无结团,成团的矿粉不得直接使用。
(4)抗剥落剂
为保证沥青混合料中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在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达不到4级或4级以上的条件下,需使用抗剥落剂来改善其间的粘附性。
应选用质量优良,长期抗剥落性能较好的抗剥落剂;也可以采取掺加一定量的石灰代替矿粉来提高石料与沥青的粘附能力。
(5)抗车辙剂
为了提高改造后沥青混泥土路面的性能,减缓超重车辆对路面的破坏,在本工程路面6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中加入JTJ-130抗车辙剂,掺量为沥青混凝土重量的0.4%,即每吨混合料掺加4公斤。JTJ-130抗车辙剂应符合下表所列的技术要求:
JTJ-130抗车辙剂的技术要求
指 标 | 要 求 |
粒径 | ≤4mm |
密度 | 1.0±0.1g/cm3 |
软化点 | 130℃ |
熔融指数 | ≥8g/10min |
施工技术要求:
1、为了提高添加抗车辙剂的精确度以及避免因人工添加产生的安全事故,添加抗车辙时应使用带电子称重功能和随机打印功能的添加设备添加。
2、在热集料干拌时将一定比例的JTJ-130型抗车辙剂一次性投入,应适当延长搅拌时间10~15秒。
3、掺加抗车辙剂后,沥青混合料出料温度、摊铺温度和初压温度比同等气温下普通沥青料提高10~20℃。
3) 沥青混合料级配组成及性能要求
(1) 沥青混合料的级配
路面沥青混合料的级配需满足下表的要求:
沥青混合料级配
混合料类型 | AC-13 | AC-20 |
筛孔(mm) | 通过率 % | |
31.5 | ||
26.5 | 100 | |
19.0 | 90~100 | |
16.0 | 100 | 78~92 |
13.2 | 90~100 | 62~80 |
9.5 | 50~75 | 50~72 |
4.75 | 20~34 | 26~56 |
2.36 | 15~26 | 16~44 |
1.18 | 14~24 | 12~33 |
0.6 | 12~20 | 8~24 |
0.3 | 10~16 | 5~17 |
0.15 | 9~15 | 4~13 |
0.075 | 8~12 | 3~7 |
上面层AC-13和下面层AC-20性能应满足下表所列要求
沥青混合料性能要求
技术指标 | 要 求 | ||
沥青混合料类型 | AC-13 | AC-20 | 试验方法 |
马歇尔稳定度KN | ≥6.0 | ≥5.0 | T 0709 |
流值mm | - | 2.0~4.5 | T 0709 |
空隙率(VV)% | 3.0~4.0 | 3~6 | T 0708 |
矿料间隙率(VMA)% | ≥17 | 12~15 | T 0708 |
沥青饱和度(VFA)% | 75~85 | 70~85 | T 0708 |
马歇尔残留稳定度% | ≥85 | ≥80 | T 0790 |
冻融劈裂试验残留强度比% | ≥80 | ≥75 | T 0729 |
低温弯曲破坏应变,με | 2500 | 2000 | T 0728 |
击实次数 | 两面各50 | 两面各50 | T 0702 |
1)沥青透层油及粘层油
在路面基层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沥青透层油的洒布;在沥青混凝土下面层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粘层油的洒布。透层油和粘层油的洒布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在路面基层上洒布透层油,在沥青砼层间洒布粘层油,以保证各界面层结合良好。透层油用煤油稀释沥青,粘层油用改性乳化沥青。
(2) 在基层养生结束并清除基层表面松散颗粒的尘土后,洒布透层沥青,透层沥青洒布量0.8~1.0Kg/m2,洒布透层沥青的基层上应禁止除施工车辆外的一切车辆通行,施工车辆在其上通行也应慢速行驶,严禁在其上调头,转弯,防止透层沥青局部脱落,对局部脱落的地方要进行修补;待满足相关要求后铺筑沥青砼下面层。
(3) 沥青混凝土下面层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粘层油的洒布。洒布前,应认真检测改性乳化沥青的质量,只有在质量符合设计要求的条件下,才能进行施工。
(4)粘层油的洒布量符合设计要求,并不能污染环境。
(5)AC-20渗入JTJ-130抗车辙剂。
2)下面层及上面层
(1)透层油洒布经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下面层沥青混凝土的铺筑;粘层油洒布完毕并完全固化后,应立即铺筑上面层沥青混凝土。
(2) 沥青混合料在拌和前,应认真检验原材料的质量,只有符合部颁标准要求的材料才能进场使用,并在施工过程中随时进行抽检。
(3) 沥青混合料在拌和前,应进行认真的级配设计,在检验所设计的混合料的性能指标达到设计要求的条件下,才允许作为沥青拌和站的目标控制级配。
(4)沥青混凝土拌和站在拌和沥青砼前,应认真校核拌和机的计量精度,在确认计量精度达到设计要求时,才允许进行拌和。
(5) 沥青拌和站在拌和沥青混合料时,应保证足够的拌和时间,以保证混合料拌和均匀,无花白料,温度控制正常。
(6) 沥青混合料在运输过程中,如果气温较低或等候时间过长,应采取保温措施,以免温度降低太快,影响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和压实(压实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度不小于98%,以室内马歇尔试件密实度为准)。
(7) 已运到施工现场的沥青混合料在保证拌和站能满足摊铺机需要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快的摊铺,以免温度降低太快,影响压实效果。
(8)当路面宽度大于摊铺机的工作宽度时,应采用两台摊铺机并行摊铺,避免形成冷接缝;当摊铺机出现故障并认为在短期内无法修复时,应就地做成一条接缝;当日施工完毕,应在完毕处做成一条垂直接缝,不同路面结构层之间,应保证上下层间的搭接长度不小于80cm。
(9)压路机应视摊铺时的气温和沥青混合料的温度情况,必要时应紧跟摊铺机进行碾压。在碾压过程中压路机重复碾压宽度应不小于压路机轮宽的三分之一。
(10)施工完毕后的路面应在24小时内禁止一切车辆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