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三语文
(满分:150分,完成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28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39分)
(一)默写(15分)
1、 ,雪尽马蹄轻。 ( 《观猎》 )
2、僵卧孤村不自哀, 。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3、马作的卢飞快, 。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
4、 ,轻烟老树寒鸦。 ( 《天净沙·秋》 )
5、山水之乐, 。 ( 《醉翁亭记》 )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7题。(4分)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水仙子·咏江南 【元】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6、这两首元曲中,点明秋天之景的句子分别是:“ ”、“ ”。(2分)
7、这两首小令都有对江南水乡的描写,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水仙子·咏江南》表达了
,《天净沙·秋思》表达了 。(2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8分)
记承天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本文的作者是 ,我们还学过他的其他作品,如《 》等。(2分)
9、作者夜寻张怀民同游承天寺,一方面是因为 ,另一方面是因为 。(3分)
10、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欣然起行”中“欣然”一词,说明作者夜访张怀民心里很是兴奋。
B、“庭下如积水空明”一句写出了庭院的空旷明亮。
C、文章结尾以“两问一答”,诉说了“闲人”洒脱中的无奈.
D、末句表达了作者与友人因独赏美景而深感遗憾之情。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
鲁学士祝寿
赵司城,号类庵,京师人。一日过鲁学士铎邸。鲁曰:“公何之?”赵曰:“今日为西涯先生诞辰,将往寿也。”鲁问:“公何以为贽①?”赵曰:“帕二方。”鲁曰:“吾贽亦应如之。”入启笥②,无有。踌躇良久,忆里中曾馈有枯鱼,令家人取之。家人报已食,仅存其半。鲁公度家无他物,即以其半与赵俱往称祝③。西涯烹鱼沽酒,以饮二公。欢甚,即事倡和而罢。
【注】①贽:礼物。②启笥:打开盒子。③称祝:祝贺,祝寿。
1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
(1)公何之 __________ (2) 即以其半与赵俱往称祝 __________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虚词的用法。(3分)
西涯烹鱼沽酒,以饮二公。
13、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与“将往寿也”的“寿”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一狼洞其中 B、斗折蛇行 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14、从文中看出,鲁学士、找司城、西涯等三人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征。(至少写出两点,3分)
二、现代文(4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18题。(18分)
作家寄语中学生作文创作
彭友东:
面对当今五彩缤纷的世界,中学生在写作时,如果想要写出好的作品,需要准备的很多,要具备足够的知识、能力和各方面的素质,需要长期的学习、磨砺,需要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写作时,能用自己的心、自己的笔来记录青春的印记,来描绘美好的未来,来观察世界,来思索人生,便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积累和准备。
余华:写作是一种乐趣
我一直认为写作是一种乐趣,一种创造的乐趣。最初写作时的主要乐趣是对词语和句子的寻找,那时候最大的困难是如何让自己坐下来,让屁股和椅子建立友谊,我刚开始写作时才二十岁出头,这是一个坐不住的年龄。想想当时我的同龄人在到处游荡,而我却枯坐在桌前,这是需要极大的耐心来维持的,必须坚持往下写,然后突然有一句美妙的语言出现了,让我感受到喜悦和激动,我觉得自己艰难的劳动得到了酬谢,我再没有什么可抱怨了,我枯坐桌前也同样有无穷乐趣。
对一个长期从事写作的人来说,有时候写作已经不单纯是在写作,更像是一种人生经历,尤其是长篇小说的写作,长达一年或者几年几十年的时间,写作者的情感往往和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同舟共济,共同去承受苦难,也共同去迎接欢乐。这时候得到的乐趣会让我们相信,虚构的世界比现实的世界更加引人入胜。
我要谈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任何一个写作者同时也是读者,写作者必须重视自己读者的身份。正是在阅读很多经典作品时带来的感受,才会不断纠正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错误。
王蒙:写作要真实地袒露自己
中学时代非常重要,而且一个喜好文学的人往往在中学时代也表现出自己的追求、自己的个性,乃至处于萌芽状态的才华。
我希望中学生把作文写好,但是我不喜欢看那种年轻人做老年语、做未老先衰语的作品。我希望中学生能保持青少年的单纯和朴素,不要说空话、套话,如果太像大人的作品,等于瞄准了一些作家的创作,让人感觉到有一些勉强,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文章应多一点朴素的、单纯的、直抒胸臆的语言,不需要加太多的矫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大家应多写这样的文章。最真实地袒露自己,用许多辞藻、妙笔生花不一定是最好的办法。
我小时候读过一些名家的短的散文,非常好,像冰心的《笑》,还有朱自清的《背影》等。
钱理群:写作要说自己的话,说真话
我想抄一段鲁迅的话,赠给年轻朋友:
“我们要说现代的,自己的话;用活着的白话,将自己的思想, 感情直白地说出来。”
“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真,自然是不容易的。……但总可以说些较真的话,发些较真的声音。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引自《三闲集·无声的中国》)
我希望我们的中小学生,从现在开始,一辈子说自己的话,说真话,至少说较真的话。
15、作家彭友东给中学生写作的建议是: 。(3分)
16、阅读余华的寄语,完成下列题目:(7分)
(1)余华认为写作的乐趣是:(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谈谈对“任何一个写作者同时也是读者,写作者必须重视自己读者的身份”一句的理解。(3分)
17、阅读王蒙的寄语,完成下列题目。(5分)
(1)王蒙不喜欢“年轻人做老年语、做未老先衰语的作品”,这里的“老年语”、“未老先衰语”指的是: 。(2分)
(2)王蒙说“我小时候读过一些名家的短的散文,非常好,像冰心的《笑》,还有朱自清的《背影》等”这句话的作用是: 。(3分)
18、在作家王蒙和钱理群的寄语中,都说到了写作需要“真”的问题,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蒙的“真”是指写作语言要朴实率真。
B、钱理群的“真”是指文章要有真情实感。
C、王蒙认为“最真实的袒露自己”就是写作时不需要有辞藻的修饰。
D、钱理群引用鲁迅的话是为了阐明作家和中学生都要写真话。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22分)
最痛之吻
①有一次讲作文,我讲了一个话题作文——“吻”。
②我先讲了自己曾写过的一篇《最美的一吻》,然后又说了许多与吻有关的典故,最后,我告诉他们,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吻都是甜蜜的,有些吻会很痛,甚至痛彻心扉,甚至痛不欲生。只是,那么痛的吻,也并不一定就是一件坏事,因为会因痛生志,因痛生力,从这方面讲,这也是生活对一个人的眷顾。
③忽然,一个男生站起身来,大声说:“老师,你居然也是这样讲!我有些相信了!”那一瞬间,我看到他的右颊上,有一块儿红色的疤,隆起,牵扯着嘴角有些歪。他的眼神很是炽热,神情因激动而有些狰狞,我努力不流露出一丝的惊讶,只是问:“还曾有人对你说过吗?”他点头:“嗯,杂货店的爷爷也对我说过类似的话。”
④这个孩子的身上一定有着难忘的故事吧。我于是又问:“那个爷爷为什么要对你说这些呢?”他眼神黯了一下,只是一瞬间,他便大声说:“因为我脸上的疤!”我注视着他,学生们也都屏息静气,看着他,等着他往下讲。
⑤这个大男孩出生时便没有了父亲,但他成长得也算顺风顺水,虽然母亲对他冷冷淡淡,虽然常被别的孩子嘲笑,可是并没有给他造成太大的伤害。直到上小学六年级那年,最痛的时候才到来。
⑥事情发生在暑假,有一次他约了班上的一个女生去玩儿,不想却被母亲遇见了。母亲当时并没有说什么,只是狠狠地瞪他。那天回家后,母亲着实地训了他一顿,他感到很委屈,但同时也想到母亲的不容易——做父母的,谁不想自己的孩子更有出息呢?想到这些,他便吧母亲的训斥放到了一旁,早早地上床睡觉。
⑦夜里,他忽然被一阵剧烈地疼痛惊醒,睁开眼,房间里亮着灯,先看到的是母亲血淋淋的嘴,用手抚摸痛处,才发觉右脸已经血肉模糊。他一下子呆住了,而母亲,仿佛精神不正常了,看着他的脸,说:“这回我看你还怎么去找女生玩儿!”他捂着脸,强忍着钻心的痛,想笑,却没有笑出来,艰难地说:“妈妈,你亲得我太用力了!”
⑧他依然对母亲恨不起来,随着伤痛的渐渐平复,他的心也恢复了以往的平静。虽然他变得很丑,可他并不觉得难堪。他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母亲没有悔意,他亦没有恨意,日子依然这样流淌。他以为会一直这样平静下去,如此也好,所以心里全是希望和chōng jǐng( )。
⑨初一时,换了一茬新同学,他并没有为自己的脸而自卑,甚至相当活跃,还当上了班干部。一个冬天的晚上,他放学回到家。母亲一反常态,用手轻抚他冻得痛红的脸,然后轻拥住他,用脸去温暖他那块红红的疤痕。那一刻,他仿佛梦中,从记事起,母亲从未这样亲昵地对过他,霎时,他完全陶醉在母亲爱的幸福中。但这种幸福是短暂的,巨痛再一次从旧处传来,他的心从高空跌落,还没有从幸福的云端清醒,痛苦的深渊便已在望。
⑩教室里一片寂静。我轻声问:“是不是从这次就开始恨你的母亲了?”
⑪他慢慢摇头,说:“没有,就算想恨也无从恨起了,因为不久之后,我母亲就在一次意外中去世了!我只是觉得,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并不欠世界什么,为什么世界会如此对我?“
⑫他也无心上学,后来和一位杂货店的爷爷很是投缘,禁不住诉说了自己的种种,爷爷听完,说:“第一次时你的心态多好,妈妈的那一吻太用力了,不管怎么说,那都是吻啊,虽然那么疼,可是你心里还是爱她怜她,妈妈不在了,世界还在,你也该爱这个世界,怜这个世界!”
⑬他看着我的眼睛,说:“老师,我会记住妈妈的两个吻,好好上学。”
⑭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我知道,这会是我这一生讲得最好的一堂作文课。
19、根据拼音写汉字: chōng jǐng (2分)
20、第②段划线句子“因痛生志,因痛生力”在文中的作用是:
。(4分)
21、根据文意,完成下列表格:(6分)
| 情节 | 母亲对儿子的行为 | 儿子对母亲的感情 |
| 第一次吻前 | (1) | 没有生气(把母亲的训斥放到一旁) |
| 第一次吻时 | 用力吻他 | (2) |
| 第二次吻时 | (3) | 也无从恨起 |
(1)第⑩段中“教室里一片寂静”运用了环境描写,作用是
(3分)
(2)杂货店老爷爷为什么把妈妈“咬”孩子的行为说成是太用力的“吻”?说说你的理解。(3分)
23、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题目“最痛之吻”中的“痛”不仅是指肉体之痛,更指心灵之痛。
B、第④段中“学生屏息静气”表明同学们对男孩的遭遇深感震撼。
C、杂货店老爷爷对男孩说的话,是鼓励孩子敢于面对伤痛,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世界给予他的一切。
D、从文中情节可以推测,故事中的母亲是一个受过精神创伤的人,她无法控制自己,才导致两次把孩子咬伤。
三、综合运用题(11分)
为了悼念南京大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中国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2014年2月27日,中国十二届全国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公祭日的设立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 栏目名称 | 内容 | 栏目名称 | 内容 |
| 活动名称(中文名) | 南京大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 公祭日起源 |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开始大 |
| 活动名称(英文名) | The National public memorial day of Nanjing Massacre | 活动内容 | 祭奠南京大死难的国民 |
| 活动时间 | 每年12月13日 | 活动主题 | 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凝聚力量、奋力拼搏 |
| 活动类型 | 国家公祭日、纪念日 | 活动地点 | 北京人民大会堂 |
| 流行地区 | 中国 | 活动组织机构 | 十二届全国常委会第七次会议 |
25、下列诗句中,没有写到南京的一句是( )。(2分)
A、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唐·杜 牧)
B、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宋·王安石)
C、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张 继)
D、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唐·刘禹锡)
26、请就国家设立南京大公祭日发表你的看法。(60字左右,5分)
27、题目:那一刻,我停下来脚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