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堂新
探
多元表征,完善认知
——以“乘法分配律”教学为例
□沈勤
【摘要】乘法分配律是教学难点之一,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需了解学生在运用乘法
分配律中存在的“共性错误”,有针对性地对“乘法分配律”一课进行经验改造。教师可借助
图文,通过经历发现、经验唤醒、迁移引申、拓展应用等多元表征,完善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
理解和运用。
【关键词】乘法分配律;对策;教学
学生在运用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总是错误百出,笔者对六年级某班46名学生在总复习时用乘
法分配律计算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统计(排除纯粹计算错误的情况),具体情况见表1。
表1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错误情况统计典型题目①2.5×(0.4×8)②(313+117)×13×17错误运用及非合理方法(2.5×0.4)×(2.5×8)(51221+13221)×13×17
313×13+117×17人数9624占%19.5713.0452.17③724÷(712+78)④计算面积:7
24×127+724×87无从下手
面积周长混淆(9+19)×2121×9+19×9=1+171=360(平方米)19343041.30
6.52
8.7065.22续表统计发现:六年级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总体水平不高。
表1中第1题的错误说明由于结合律与分配律
师:是的,把6×9看成(5+1)×9,然后运用乘法分配律。师:再比如乘法计算,我们刚刚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14×12就是等于14×2加上14×10,即14×12=14×(2+10)=14×2+14×10。竖式计算14×12,就是把12看作(10+2),再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你看,列竖式的算法就来源于乘法分配律。师:你还能想到已经学过的和乘法分配律有关的知识吗?生: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中也用到了。……师:是的,长方形周长计算的两种方法正是对于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总之,教师要寻找与运算定律相关的素材,可以以图形为载体,注重数形结合,提供变式练习,度促进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从而帮助
学生理解并灵活应用运算定律。
参考文献:
[1]俞军.借助几何直观促进有效建模——以“乘法分配律”一课为例[J].小学数学教师,2015(6).[2]王文英.结构入手认识规律——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谈起[J].小学数学教师,2014(3).
(浙江省诸暨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荷花小学
311800)
66
教学月刊·小学版2020/1·2数学JIAOXUEYUEKANXIAOXUEBAN
课堂新
探
在形式上相似,部分学生对两者的结构特征认识不到位,容易形成知觉上的错误,混淆了两者的区别。表1中的第4题,学生关注更多的是“怎样求面积”,而缺少对算式中数据特征的观察,很多学生按“先分别乘,再求和”的运算顺序进行复杂计算。表1中第2题、第3题的错误表明,学生对乘法运算律的理解存在形与意的脱节,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从模仿走向理解?笔者通过多元策略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一课进行教学,加强了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运用。一、图文结合,使结构特征可视教材主题图呈现了这样的信息:“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在用两种方法解决的基础上抽取出等式“(4+2)×25
=4×25+2×25”。这样的单一情境,单一形式,难
以让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的结构特征。笔者设计
了“图文结合”的情境,有助于学生运用多元可视化表征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结构特征。结合图形,学生发现每一个问题都有两种解题思路,分别是面积:36×15+24×15或(36+24)×15;周长:60×2+15×2或(60+15)×2,一种方法是“先求和,再相乘”,另一种方法是“先分别乘,再求和”,将学生的视线引向对结构的观察。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结构特征的感悟需要更多的学习材料“造势”。教师可引导学生举例,
用相同结构算式解决实际问题,根据学生的举例利用“式”与“图”相结合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从而巩固对两
种结构的认识。
学生对这两种结构充分认识后,教师可让学生用方框分别表示出两种算式的结构特征,得出:
()□+□×○和□×○+□×○,建立乘法分配律的结构模型。
二、经历发现,使数据特征凸显
计算要根据算式和数据的特点,灵活处理运算顺序,这一环节设计了探究化的“经历发现”活动。学生在清晰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探究、验证,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对数据特征展开探究(见下图),
有利于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与掌握。学生通过研究发现只有具备这样的结构特征,同时又具备这样的数据
特征,两个算式才是相
等的。让学生根据发现
的规律,用算式或字母
表示出来(见右图),引
导学生经历不完全归纳法概括运算定律的过程。
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还要重视简便计算意识
的渗透。教学中,教师要对两种解题思路进行比较,如36×15+24×15与(36+24)×15,让学生去辨别
哪一个算式计算比较简便,渗透凑整可使计算简便的思想。
三、经验唤醒,使定律意义明晰
如果我们的教学就到抽象出运算定律这一步,学生往往会将形式与意义割裂。因此,在学生探索规律后,教师可追问:这样的现象是巧合还是客观存在的?
(一)从“单一”走向“丰富”
让学生从笔算乘法的算理中,理解定律
的
67
教学月刊·小学版2020/1·2数学JIAOXUEYUEKANXIAOXUEBAN
课堂新
探
运用。
你能在下图中找到乘法分配律吗?人教版三上《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人教版三下《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教师通过让学生在“口算12×3”“笔算14×12”中寻找应用乘法分配律的过程,引导学生解释这样计算的合理性。再引导学生借助几何直观,进一步体会到发现的定律是客观现实规律。学生根据原有的学习经验,经过辨析对比,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二)从“形”
走向“意”学生只建立乘法分配律结构的图式
(□+□)×○=□×○+□×○是不够的,还需要真正理解这个结构的意义。因此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能解释为什么“7×5+3×5=(7+3)×5”吗?引导学生从乘法意义的角度解释乘法分配律的结构,使学生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完善对乘法分配律的认知,从“形”走向“意”,达到形意合一。(三)从“浅显”走向“深层”通过辨别让学生进一步明晰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教学中,可设计这样一个判断练习:
对学生出现的典型错误,教师要引导其进行深入讨论,使其对乘法分配律含义的理解从浅显走向深层。四、迁移引申,使定律应用拓展乘法分配律有许多的变式应用,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这些应用与基本结构的联系,培养学生由此
及彼的推理能力。
从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迁移引申到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
鉴定有没有乘法对乘法的分配。为了更好地理解乘法分配律,有必要让学生对
原有的运算定律进行沟通与比较。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非常相似,学生容易混淆,是学生学习中的易错点,通过对比鉴定,帮助学生感知两者结构的不同。
从两数之和(差)与一个数相乘拓展到三个数、四个数……之和(差)与一个数相乘。
让学生通过对实例的观察分析,归纳概括出乘
法分配律的一般运算规律,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奠宙,等.小学数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2011.
[2]俞军.借助几何直观促进有效建模——以
“乘法分配律”一课为例[J].小学数学教师,2015(6).(浙江省平湖市乍浦天妃小学314201)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