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 年 11 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Journal ofChifeng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吉林省城镇化现状及发展思路探究
郭晓岩 1,王
月 2
Vol. 25 No. 11
Nov. 2009
(1.吉林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2.吉林师范大学
图书馆)
摘
要:城镇化能够为吉林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保证和经济支撑,对加速推进吉林省工业化和现代化具有重
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吉林省城镇化发展思路提出建议.
关键词:吉林省;城镇化;现状;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09)11-0060-02
城镇化也称为城市化,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
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的转化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
市人口的转移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进程.中国的城镇
化就是区域视角下的城市化过程.城镇化发展包括经济城镇
化、产业结构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生活方式城
镇化五方面内容.国际上通常以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
的比例来表示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
国家或地区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推进城镇化,可以促
进吉林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年,除长春、吉林、松原和辽源,其他地级城市市区国内生产
总值占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均在 40%以下. 受城乡
二元结构和条块分割的影响,中心城市对周边农村的辐射、
带动作用较差,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横向联系薄弱,公务联系
多,经济联系少.同等级、不同等级的城镇之间,产业结构趋
同,特色不突出,横向联系松散,职能分工互补性不强.在省
域城镇体系中,50-100 万人口的大城市发展缓慢,只有四
平一个城市,且人口规模较小;初步形成的中部城镇群与东
南沿海的成熟城镇群相比有较明显的差距.
1
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现状
1.3
没有形成科学的城镇化体系,小城镇发展滞后.符合标
吉林省是城镇化发展较早、较快的地区之一,特别是改
革开放以来,吉林省城乡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城乡基础
设施得到明显的改善,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产、生活环
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但是,吉林
省城镇化还存在一些问题.
1.1 城镇化水平较高,但存在“虚高”现象,城镇化的质量较
低.目前,许多经济学家把城镇化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
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在 30%以下时,属于初级阶
段;城镇化水平在 30%一 70%之间,属于中级阶段;70%以
上属于高级阶段. 并认为城镇化的终极目标是“城乡一体
化”,即国家和地区的全部人口、土地、资源和管理的有序化
和规范化.截至 2008 年末,我国城镇化率达到 45.7%,拥有
准的城镇数量少、规模小,空间规划布局不合理.在城镇规模
上,大城市数量很少,除长春市外,其他中小城市规模普遍
不大,次级中心城市仅有吉林 1 个;小城镇发展水平低,难
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等级序列.并且,一些小城镇大多为行政
建制,而非区域性经济中心,经济发展水平远未达到城镇发
展要求,根本不具备小城镇应有的信息流、物资流、资金流、
人才流,使吉林省在发展小城镇时背上较为沉重的负担.由
于小城镇人口规模不够,经济实力弱,难以发挥其集聚效
应,不能给更多的人口提供就业机会,从而造成小城镇缺乏
旺盛的生命力,影响当地的产业升级和优势产业的形成,对
小城镇周边农村地区缺乏有效的辐射带动能力,制约了县
域经济和城镇经济的发展.
6.07 亿城镇人口,形成建制城市 655 座,其中百万人口以上
1.4
城镇化投资资金不足.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将城镇基础
特大城市 118 座,超大城市 39 座.目前,吉林省的城镇化率
已经超过了 50%,在全国排在前列,按上面标准来判断,属
于中级阶段,但城镇化率数据存在着一些“虚高实底”现象,
这种“虚高”主要来源于统计口径上的差别和市镇设制标准
的降低.比如工矿镇、林业镇和农场镇的存在,这些镇规模
大,人口多,功能单一,虽然户籍上是城镇人口,但由于资源
逐渐枯竭,大部分人从事第一产业,生产生活方式更接近于
乡村.
设施建设作为“非生产性的”,认为城镇基础设施只有投入,
没有产出.在城镇投资决策中,对建设周期长、收益具有间接
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容易忽视.吉林省经济基础薄弱,在
财政支出中分配给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比例较小.民间自筹资
金难以支持小城镇建设所需的巨大的资金投入.农村城镇基
础设施建设薄弱,电力、通讯、运输、环保、供排水等设施短
缺,造成农村城镇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集聚和辐射效应未能
充分显现.
1.2
中心城市的区域中心作用不强,辐射带动功能差.长
2
推进吉林省城镇化的思路
春、吉林两个特大城市的规模和实力在全国 37 个特大城市
中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四平、辽源、通化、白山、松原、白城等
地级城市的规模较小、实力较弱,区域中心作用不强.2006
- 60 -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
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
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
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
的经济增长极.这也是吉林省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和规划
思路.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大中
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
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推进城市教育、医疗、文化等公
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大力发展小城镇,
依法赋予经济社会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适当
的行政管理权限,把小城镇建设成为人口 、产业、市场、文
化、信息适度集中的经济社会发展平台,发挥其承接城市带
动乡村的桥梁纽带作用.
济实力较强、区位条件优势明显的县市城镇和重点镇,采取
一定的措施,加快生产要素和人口的集聚,大力发展个体私
营经济和乡镇企业,避免重复和协同,形成自己的特色,吸
纳部分就业人口,带动周边乡镇和农村共同加快发展.2009
年 6 月吉林省“百镇建设工程”正式启动,首批试点镇共有
25 个,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择优发展小城镇.
2.4 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加强城镇承载力
城市是信息流、物资流、资金流、人才流的聚集地,是现
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与平台.经营城市,就是把城市
作为生产、生活和交换的载体,用市场的手段、经营方法,对
2.1
尊重客观规律,科学规划城镇体系
城市的有形资本、无形资本,特别是稀缺资源进行集聚、重
建国以来,随着吉林省工业化发展,城镇化已经取得了
一定的进展,城镇化水平较高,到 2008 年末城镇化率超过
5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吉林省城镇化发展质量较差,
存在“虚高实低”的现象.并且,省内城镇格局存在着诸多问
题,整体上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省内双核心长春、吉林两市
在集聚发展的同时,扩散效应刚刚显现:大城市发育不良,
影响首位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城镇之间经济联系较弱;
城镇分布也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分异.根据这一实际,现阶
段应正确引导特大城市扩散发展,重点强化区县中心城镇
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镇规模,增强城镇功能和经济实力,
提高运转和承载能力.在此基础上,依托经济发展条件较好
地区的交通路线展开城镇的轴线布局.根据《吉林省城镇体
系规划(2006-2020)》,至 2020 年,我省将形成“一区、四轴、
一带”的空间布局结构:一区指长吉都市整合区;四轴指哈
大(哈尔滨至大连)、舒梅(舒兰至梅河口)两条纵向发展轴,
南部门户、图乌(图们至乌兰浩特)两条横向发展轴.一带指
延边到通化的东部边境生态发展带.
2.2 促进城镇空间集约发展,构建开放的城镇格局
根据吉林省实际,全省城镇化应该走集约化道路.在区
域层面上优先发展中部地区,加速生产要素向中部地区的
集聚,推进中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现阶段应重点推进长
春、吉林两市的协调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加快长、吉两市高
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增强长春、吉林两个特大城
市的辐射带动和产业扩散,推进区域城镇化进程.另外,吉林
省应该形成以大都市为主导,将几个不同等级、不同功能的
城镇组成的联系密切、功能互补、结构紧凑的城镇密集区或
者大都市区,作为基本的单元参与国际竞争和分工,这是一
个必然的趋势.吉林省经济发展应该加强与辽宁、黑龙江省
相互呼应,统筹规划,实现共赢.
2.3 优先发展小城镇,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构建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城镇格局,主要是通过优
先发展小城镇,推动乡村地域的工业和城镇化进程,推动三
农问题的解决. 小城镇是联系城市和乡村的桥梁与纽带,在
解决区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打破城乡二元分割格局,推
动农村城镇化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方面起着战略性的重大
作用.然而,吉林省小城镇的发展被长期忽略,这使得小城镇
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并未完全发挥,从而了广大农村的
发展.为此,应按照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规模适度、突出重
点、有序发展的原则,以强化功能、聚集产业、发展经济、适
度扩张规模为目标,选择一批规模较大、基础条件较好、经
组和营运,实现城市的滚动发展.在这方面,外省已有成功经
验,我春、吉林两市也有尝试,但更多的城市还需要转
变工作方式,把工作重心放在如何经营城市上.要抓住国家
扩大投资需求这一机遇,大力加强城市市政基础建设,盘活
城市基础设施的存量资产,这是经营城市最直接的切入点.
吉林省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城市化质量不高的缺陷,要提
高城市化质量、走集约型城市化道路,一个重要的前提便是
解决城市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以投资为主导的城镇基
础设施建设和现行投融资,制约了吉林城镇基础设施
建设水平的提高.面对城市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和建设资金
短缺的窘境,需要改革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建立健全
基础设施投入多元化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入,拓宽筹
资渠道,以切实加快城镇化的步伐,提高城镇化建设的质量.
2.5 坚持可持续发展方针,建设优美舒适和谐的城镇生态
环境
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影响下,现代城镇发展已经改变
了过去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目标导向,加强了城镇生态环
境的保护.要按照生态省建设规划,把推进城镇化与发展生
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结合起来,加强生态城市建设,努力提高
城市自然和环境的承载能力.要着眼城市的未来,优化城市
建设的空间布局,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要依靠科技进步.降低能源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使经济建
设和环境保护协调一致. 这就要求在吉林省城镇格局发展
中,城镇规模、城镇布局及城镇产业要与所在地区的自然条
件和生态环境相适应,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
系,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并采取综合措施治
理环境污染,加强污染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结合
生态省建设,积极创建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和生态城镇,提
高人居环境质量.
———————
参考文献 :
〔1〕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院 .吉林省城镇体系现状调查研究
报告 ,2005.
〔2〕孙阿忠 ,朱旭 .吉 林 省 生 态 环 境 现 状 及 保 护 对 策 [J].防 护
林科技 ,2007(1):70—71.
〔3〕杨刚 ,周志强 .吉 林 省 城 镇 化 发 展 模 式 选 择 分 析 [J].工 业
技术经济 ,2003(5).
〔4〕吉林省建设厅.吉林省城镇体系规划 (2006-2020),2006.
〔5〕吉林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6〕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007.
- 6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