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试范围:
第六章至第八章,第十至十四章
考试题型:
1.单选题(10分,共10题)
2.多选题(10分,共5题)
3.名词解释(20分,共4题)
4.填空题(10分,共5题)
5.简答题(20分,共2题)
6.论述题(12分,1题)
7.实验设计题(18分,1题)
第六章:知觉
1.什么是月亮错觉?如何解释?
定义:是指月亮刚刚在地平线升起时看起来比在天顶时要大的现象,而实际上月亮在这两个位置上的大小是相同的。
解释:
1)注视角假设
Boring和Suzuki提出,观察到的月亮的大小受到此时眼睛和头形成的相对角度的影响。
2)显见距离假设
由Ptolemy提出的基于知觉因素的一种假设。他认为,通过一个充满物体的空间来观察一个物体时,会觉得此时观察的物体比实际上处于相同距离但通过空旷的空间观察到的物体远。
3)相对大小假设
Restle认为人们感觉到的物体大小不仅依赖于物体在视网膜上视像的大小,而且还依赖于物体当时所处的视觉环境。物体相对所处的环境范围越小,物体看起来就越大。
2.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的区别和联系。
(直接知觉:Gibson等人认为知觉是从环境中提取相关信息的直接过程
间接知觉:Gregory等人认为知觉是当前呈现的外部刺激和大脑中已经存在的对外部世界内部表征两者之间的匹配过程)
●二者的联系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加工同时并存在于人类的认知过程中。当代认知心理学中,并不存在纯粹的直接知觉或纯粹的间接知觉,所有知觉直接和间接的一体两面的过程。
●二者的区别
在当代认知心理学中,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的争论常被描述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加工之间的对立。自下而上加工(数据驱动加工)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而自上而下(概念驱动加工)指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直接知觉论只讲究自下而上加工,而间接知觉论则讲究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加工相结合,即刺激信息和内部经验的匹配。
3.用实验说明意识和知觉的关系
盲视区域用动态视野检查法:检查视觉变化。检查时,患者的头被固定,一个光点慢慢地从一只眼睛视野的边缘开始向中心移动,当患者看到光点后,光点回到边缘,从另一个角度再开始移动。这样的过程重复多次,直到绘出视野中视觉能够识别和不能够识别的区域。我们把视野中没有视觉能力的区域称为盲区。
答:可以用DB病人的实验来说明。盲视是用来描述没有意识到知觉存在时盲区所产生的视觉能力。DB病人手术后左侧视野出现了盲视。由于右半球视觉皮层接受左视野的信息,左半球….,DB通过手术去除了右半球视觉皮层的大部分,所以他左视野和右视野在大脑的代表区就表现出不同。用动态视野检查法确定DB的盲视区域。
●实验程序
在实验中要求DB通过迫选的方法猜测左视野盲区中是否有一小块光斑,如果有,就指出光斑的位置。在另外的实验中,要求DB猜测一条短线的方向。所有的测验都是在控制光照的条件下进行的,DB的头和注视方向保持固定。刺激在盲区中呈现得非常快,所以DB没有时间转动他的眼睛来注视没有受损的视野。线条和点状刺激大小相同,强度适中,但是它们的大小和强度会同时影响受损的和没有受损的视野,因此,可以把视野盲区对目标的觉察与没有受损的视野区域和盲点对目标的觉察加以比较。如果DB的盲点能够觉察到目标物,那么就意味着目标物的强度和尺寸足够大,激活了眼睛的敏感区域。
●实验结果
Weiskrantz的实验中给DB呈现垂直和水平方向的点状或短线目标物,结果发现,DB对于在盲区中呈现的目标物方向的定位、觉察和猜测的准确率均明显地高于随机判断的基线水平。
4.什么是关联后效?为什么会产生关联后效?
定义:是指不同刺激特性之间的相互影响产生的后效,如颜色和方向或颜色和形状。
原因:McCollough使用的这两种颜色(橙色和绿色)互为互补色,当一种特定色调的颜色连续刺激视觉系统时,视觉系统将对这种颜色发生适应,并产生其互补色的感觉,即后效。这种后效是由图形轮廓的方向而导致其特定颜色后效的。关联后效可能是因为视觉系统对一定刺激特性组合的敏感性不同,与每个通道的性质不同有关。
5.如何解释运动后效的产生? 补圣才104
运动后效是指长时间观察运动的物体,突然转向静止的物体,物体向相反的方向运动的现象。运动后效的产生是由于前面知觉到的运动在运动刺激停止之后仍然存在。对运动后效的解释主要是建立在后效和选择性适应观念的基础之上。
6.简述双眼视差及其生理基础。(简答)
双眼视差是指由于人类双眼之间6cm左右的目间距,所以当观察近处物体时,两眼对物体的视像稍有不同。
生理学基础:
1)多种哺乳动物身上发现了负责双眼视差的细胞,这些细胞很少对单眼刺激起反应,而只对一定范围之内能够产生双眼视差的刺激起作用,这些细胞称为差异觉察器。
2)产生双眼视差的刺激有选择地激活负责不同差异的差异觉察器。某些细胞只被与注视点距离相同或接近于注视点的刺激所激活;而其他细胞则有选择地被近于或远于注视点的刺激锁激活。
7.简述错觉产生的原因
(1)视觉的视网膜因素
基本观点:
a.视觉的视网膜因素是指直接来自于视觉系统的解剖或生理机制的影响因素,又称结构因素,包括角膜和晶状体等眼睛的视像形成机制所产生的畸变。
b.如果图形中包括会聚的直线、角和对比区域时,在视网膜形成视像的过程中,由于角膜和晶状体功能不完善,而使得视网膜上的视像模糊不清,从而产生知觉性视错觉
c.Ginsburg指出,如果被观察物体的部分细节在视觉系统过滤器的信息传递中丢失,那么就会产生视错觉
评价:
结构因素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起作用,而且他们不能解释所有的错觉图形
(2)认知因素
认知因素包括过去经验、学习和注意
a.观察者的注意是视错觉中最基本的认知因素
b.认知因素还包括学习和对错觉图形的观察时间。视错觉的程度会随着对错觉图形观察时间的增加而减少,反馈(或对错觉的认识)也对错觉效果的降低起着重要作用
8.简述拓扑有限理论?
拓扑学研究的是在拓扑变换下,图形保持不变的性质和关系。这种不变性质和关系为拓扑性质。知觉组织的拓扑学核心思想:知觉组织应该从变换和变换中的不变性质知觉的角度来理解。
包含两个方面:①强调形状知觉中的拓扑结构,提出知觉组织的大范围性质能够用拓扑不变性质来描述;②进一步强调拓扑性质知觉早期作用,拓扑性质知觉优先于局部特征性质的知觉(优先的含义:i.由拓扑性质决定的整体组织是局部几何性质知觉的基础;ii.基于物理连
通性的拓扑性质知觉先于局部几何性质的知觉
9.立体知觉的单线线索和双眼线索(多选)
单眼线索是指只需要一只眼睛就能起作用的深度线索,包括:插入、空气透视、阴影、线条透视、结构极差、相对大小、熟悉大小、运动视差、调节
双眼线索包括:辐合(注视物体时双眼视轴会聚的趋势)、双眼视差
10.简述特征整合理论?
特瑞斯曼(A.M.Treisman)的特征整合论认为:在空间知觉中,要借由注意把客体的特征捆绑在一起。特征整合理论的核心是将客体知觉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前注意阶段;一个是特征整合阶段。在前注意阶段,知觉对特征进行自动的平行加工,无须注意;而在整合阶段,通过集中注意将诸特征整合为客体,其加工方式是系列的,即对特征和客体的加工是在知觉的不同阶段实现的。
11.简述格式塔知觉原则
接近性
相似性
连续性
共同性
对称性
封闭性
12. 视觉潴留:指刺激作用后神经活动的惰性。(即使在刺激物消失后,它的痕迹依然存在)
第七章:注意
13.何为选择性注意?
是人们对于视觉刺激或听觉刺激,都能选择性地加工刺激的子集
14.
15.到底是注意本身容量有限还是它所涉及的感觉、知觉以及其他高级心理 过程容量有限?
不能简单认为…, 注意本身容量有限和它所涉及心理过程容量有限是容量有限性的两个方面。
1)注意本身容量是有限的,其中注意的能量分配理论认为,任务分配到的注意资源的多少取决于所需的心理努力的程度。只要对注意的能量没有超过上限,人们就能同时进行几项任务。但是注意的能量有限,这个界限具体是多少去不能被精确的估计。
2)心理过程容量有限
注意的选择性与容量有关,可以从注意的两个特点来进行分析。首先,人们的意识知觉总是有选择性的,这种选择性可以让人们通过控制感知觉、思维及行为活动的优先次序来影响人们的经验与行为;其次,人们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执行各种心理操作的能力是由限度的,这些心理活动包括,感知觉分析、思维、记忆及运动活动的规划。
因此,对于有限的理解,不能单独从某个方面来说明,因为注意本身和注意所涉及的感知觉以及其他的高级心理过程容量都是有限的。
16.注意有哪些功能?试举一个或几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
(1)功能
警觉功能、定向功能、执行控制功能、注意功能的测量
(2)举例
17.是否能设计一个或一系列认知神经科学实验来验证早期选择和晚期选择理论。117页
18.假设我们用Stroop效应实验来测量儿童的执行控制的发展,列举一个理论假设,并指出什么是自变量、因变量及可能的控制变量。
(1)假设:小学儿童的执行控制能力随着年龄(年级)的增长而提高。不同年级(如一年级、三年级和五年级)间的比较,字的颜色与字义一致时差异不显著,但是在不一致的条件下,五年级的学生成绩最好,其次是三年级的,一年级的最差。
(2)自变量
不同年级的儿童(一年级、三年级、五年级)
字的颜色与字义一致、不一致
(3)因变量
反应的正确率
反应时
(4)控制变量
控制变量: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儿童识字的能力、测验的环境、被试性别
19.试述注意与情绪的关系。P118
20.试述Simon效应和空间Stroop效应实验之间的区别。
Simon任务中只存在与任务无关的刺激所在的位置和反应
Stroop任务往往涉及(任务相关与任务无关刺激之间,任务相关刺激和反应之间,任务无关刺激和反应之间)
21.执行控制网络主要涉及哪些脑区?多选
前扣带回和外侧前额叶支持,受到多巴胺的。且前扣带回、侧前额叶、前脑岛、前额下回、后测顶叶是探测并解决冲突的重要脑区。
22.什么是刺激反应协同性效应(stroop)?什么是维度重叠理论?
⏹Stroop 范式:被试观看一个用某一种颜色的墨水写的字词,他的任务是确定该字词的颜色(任务相关的维度),而忽视字词的含义或他所引起的反应(任务无关的维度)。
a)通常情况下,被试对不协同的刺激的反应(蓝色墨水的红字)要次于对中立刺激的反应(蓝色
墨水的功)。
b)不一致的任务相关和任务无关维度所引起的冲突,相比中立的刺激,被试需要更多的注意力
控制来判断不协同刺激的颜色,以克服在不同感知和反应选择阶段的干扰,表现在反应速度和
准确率的降低。
c)冲突效应一般在100m
⏹维度重叠指的是一套刺激与刺激,或刺激与反应,或两者兼而有之,在感知、结构和概念属性上的相似性。用来作为一种理论和分类法来归纳和概括各种刺激和反应协同性范式。三种维度:任务相关刺激、任务无关刺激、反应推出八种不同类别的刺激-反应组合。
第八章:记忆
23.什么是部分报告法?全部报告法?
是Sperling 发现的,在部分报告法中,主试给被试呈现3*4 的字母卡片,被试注视刺激卡片50ms,然后根据声音指示报告相应的四个字母:高音指示被试报告最上面一行的四个字母,中音指示被试报告中间一行,低音指示被试报告下面一行。三种音调随机出现。
结果发现在部分报告情况下,被试的报告成绩要远远大于全部报告(全部看到的都报告出来),于是Sperling 推断在短时记忆阶段之前还有一个记忆阶段即感觉记忆,并证明了这个阶段的存在,因而部分报告法成为研究瞬时记忆(感觉记忆)的经典方法。
24.总结概述记忆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p148
自变量:是引起行为变化的因素,刺激材料、刺激呈现的速度、间隔时间的长短、刺激的空间位置和距离、学习的遍数和时间、刺激作用的感觉通道or方式、实验材料的干扰条件、实验要求回忆还是再认
因变量:指受自变量影响的行为表现
25.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对记忆进行实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谁?
艾宾浩斯
26.怎样进行实验获得系列位置曲线?
向被试呈现一系列的项目,大约2s一个项目,呈现完毕后,要求被试自由回忆呈现的项目。把回忆结果以项目呈现顺序为横坐标,以正确回忆率为纵坐标作图。
27.区分短时存储与长时存储的证据有哪些?p128
(1)自由回忆测验
解释:一些研究者认为近因效应来自短时存储,而首因效应则来自长时存 储。这种设想的证据为机能双重分离现象。
(2)负近因效应
(3)生物学证据
28.什么是记忆的加工层次概念?
1)记忆被看成是从感觉分析的易逝的产物到意义——联想操作的能长久保持的产物
2)刺激物首先是在中枢加工器得到一定的意义分析,然后按照定向任务的要求分别在一个层次或多个层次上得到加工。
29.什么是编码特异性原则?
当提取的背景与编码的背景相匹配时,提取的效果最好,记忆最为有效
30.启动效应的测量方法是怎样的?p139
定义:执行某一任务对后来执行同样的或类似任务的促进作用,其基本特征是与意识分离,又被称为无意识的记忆。直接启动,测验与学习项目相同。间接启动,测验与学习相关,不相同。
测量方法:①知觉辨认(模糊字辨认)②词干补笔(头字母)③补笔测验(残词)
31.举例说明记忆的实验性分离现象
答:在同一自变量影响下两种测验产生相反结果的情形被称为实验性分离。
Warrington (1970)研究了遗忘症病人的实验性分离现象
让4位遗忘症病人和16位控制组病人学习单字,然后进行4种记忆测验:自由回忆与再认,模糊字辨认与词干补笔。
遗忘症病人在自由回忆与再认中都比控制组差。在其余两项中,成绩一样好。即遗忘症病人也能保持词语信息,但是这种保持要在特定测验中表现出来。
32.1983年Jacoby关于再认和知觉辨认的实验时怎样进行的?怎样解释这个实验结果?p140(外显与内隐记忆功能上的分离)
33.Tulving关于记忆系统的观点是怎样的?p141
他提出了记忆的多重系统,把长时记忆区分为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解释结果时,认为启动效应反映了一种新的记忆系统的功能。
34.怎样研究记忆中的抑制过程?
记忆过程中的抑制会导致信息的遗忘。该领域最广的两个范式:定向遗忘和提取诱发遗忘。
35.怎样研究错误再认?P142
DRM范式
36.有多少种长时记忆、定向遗忘?
定向遗忘:又称有意遗忘,指遗忘的有意性和指向性,是一种有效控制意识内容的方法。研究范式:单字方式、字表方式
37.什么是内隐记忆?有哪些测量方法?
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条件下,个体的过去经验对当前任务自动产生影响的现象
1知觉辨认(模糊字辨认)②词干补笔(头字母)③补笔测验(残词)
其特点是测验并不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努力去提取信息,只是要求他们专注于完成眼前的作业
39.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有视觉编码、言语听觉编码
第十章:思维
40.陈述定势在问题解决中的利弊p168
答: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思维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41.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的计算机模拟
42.什么是Turing测验?p168
43.工作记忆与推理的关系是怎样的?
(1)Baddeley指出,工作记忆的概念和智力的概念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工作记忆和语言理解、注意以及推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2)John Gabrieli等人运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扫描被试推理时的脑区,发现工作记忆相关脑区得到了激活。
44.举例说明推理与大脑的关系p170
答:
(1)关系 演绎推理的心理模型理论特别与思维的神经心理学相关,它主张推理的主要成分是非言语性的,模型的结构与情境的结构相符,因此该理论认为大脑右半球应当在推理中起重要作用。神经心理学的证据普遍证实了该预测。
(2)举例
45.说明决策中3种直观推断及其偏向
(1)代表性启发法:当人们要对一个既复杂模糊又不确定的事件进行判断时,会借鉴要判断事件本身或事件的同类事件以往的经验,这种推理过程称之为代表性启发法。 (会使人们忽略先验概率和样本大小的重要性)
(2)可利用性启发法:人们往往会依赖最先想到的经验和信息,并认定这些容易知觉到或回想起的事件更常出现,以此作为判断的依据,这种判断方法称为可得性启发法。(事故)
(3)顺应:起点影响人们概率估计、人们倾向于高估合取事件的概率而低估析取事件的概率。
第十一章:社会认知
46.何为社会认知?何为捐赠效应?
(1)指对他人的理解。指个体对社会性客体和社会现象及其关系的感知和理解。
(2)人们一旦拥有了某一个物品,就会立刻赋予这个物品比在拥有前更多的价值,即人们有过高地估计自己物品价值的倾向。
47.举例说明移情的研究是怎样进行的?p183
答:移情指一个人具有确认他人情绪的能力,或具有他人情绪引起的共鸣体验。
48.主观报告与脑区激活的程度相关有什么意义?
49.怎样应用morphing技术进行自我面孔识别研究?
该技术把自我面孔与他人面孔混合成一种带有两种面孔成分的面孔。
50.文化对自我参照系效应的影响是怎样的?p178
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51.自传体记忆有什么功能?研究自传体记忆的方法是怎样的?
自传体记忆是关于一个人亲历事件的记忆。其分为两类:个人语义记忆和个人情景记忆。
(1)功能:①使自我具有延续性②社会功能促进人们的社会互动③定向功能让人们根据以往经验解决现状的问题以及预测未来
(2)①自传体记忆测验:通常给被试呈现一个线索词,要求被试回忆由该线索词引起的被试的一些亲历事件。
②无线索词的自传体记忆研究:不给予线索词,只是按照一定要求写下自己过去的经历,然后根据研究目的进行分析总结。
52.运用囚徒两难游戏怎样研究合作行为?p183
53.为什么称人脑为社会脑?p184
我们的大脑已发展处特殊的机制来面对社会的环境,即执行社会认知的功能。从强调社会认知的重要性来讲,可以把大脑称为社会脑。
第十二章:意识
54.什么是意识的内省测量和行为测量?
(1)意识的内省测量是根据观察者的主观报告来定义意识,如果观察者报告没有看到刺激,则认为他没有意识到刺激;如果观察者报告看到了刺激,则认为他意识到了刺激(迫选法)
(2)意识的行为测量是以被试的分辨能力作为意识觉知的指标。
①迫选刺激有-无决策(意识测量)
2在一系列刺激备选项中做出迫选决策(无意识知觉测量)
55.结合实验说明质的差异的研究范式。P1
质的差异的研究范式旨在通过行为结果上的质的差异来区分意识加工和无意识加工过程。
56.什么是不注意视盲,它与注意捕获的区别是什么?
答:(1)不注意盲视是指当人们专注于某项任务时,对意外出现的物体产生忽略的现象。
(2)区别
①内涵不同 不注意指….注意捕获是一种与不注意视盲相反的现象,它指的是当某些刺激突然呈现时,人们的注意会被自然地吸引以至于对当前任务的完成产生影响。
3产生的结果不同。
4产生的原因不同。不注意视盲和注意捕获可能是因为刺激和目标任务之间关联性程度不同导致的结果。
57.什么是运动诱发视盲?举例说明它在无意识加工研究中的应用。P191
(MIB)是指由背景图形的运动引起的“消失”错觉现象。
58.举例说明双眼竞争的实验范式。P195
59.什么是持续闪烁抑制,这一实验范式的优点是什么?P196
60.意识与无意识有何关联、区别?实验如何区分?P196
第十四章:脑科学研究技术
61.何为ERP、fMRI?它们的优/劣势是什么?
(1)ERP 为事件相关电位,即对同一认知事件进行多次重复测量,然后对在相同事件下记录到的脑电信号按照事件发生点对齐做叠加平均,以去除噪声,留下与事件相关的电信号。
a.脑电直接反映了神经的电活动,有极高的时间分辨率
b.造价较低,使用、维护也方便
c.完全无创,使用各年龄被试
d.缺乏功能定位能力,因此对脑电数据的解释上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2)FMRI 基于血氧水平依赖的大脑神经活动
a.适合各年龄,短时间多次实验
b.空间分辨率非常高,可以进行精确的功能定位
c.有大量成像参数供实验者自由控制,以完成各种特定需求的扫描和实验范 式
d.FMRI不是直接检测神经活动,其所记录的血氧信号通常滞后于神经活动5~8s,因此时间分辨率较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