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 鸦片战争练习试题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8 00:55:55
文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 鸦片战争练习试题

第10课鸦片战争练习题一、单选题1.据史料记载,1839年9月穿鼻海战,英军无人员伤亡,清兵则死亡15人,中国水师29艘战舰几近全毁。而林则徐报告皇帝“收军之后,获夷帽二十一……项查夷人捞起尸首就近掩埋者,已有十七具……受伤者,尤不胜计。”这种现象反映出()A.中国人的封闭愚昧B.战争失败的历史必然性C.对英作战指挥失误D.中英存在较大军事差距2.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中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于世界联系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
推荐度:
导读第10课鸦片战争练习题一、单选题1.据史料记载,1839年9月穿鼻海战,英军无人员伤亡,清兵则死亡15人,中国水师29艘战舰几近全毁。而林则徐报告皇帝“收军之后,获夷帽二十一……项查夷人捞起尸首就近掩埋者,已有十七具……受伤者,尤不胜计。”这种现象反映出()A.中国人的封闭愚昧B.战争失败的历史必然性C.对英作战指挥失误D.中英存在较大军事差距2.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中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于世界联系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
第10课鸦片战争练习题

一、单选题

1.据史料记载,1839年9月穿鼻海战,英军无人员伤亡,清兵则死亡15人,中国水师29艘战舰几近全毁。而林则徐报告皇帝“收军之后,获夷帽二十一……项查夷人捞起尸首就近掩埋者,已有十七具……受伤者,尤不胜计。”这种现象反映出(  )

A. 中国人的封闭愚昧    B. 战争失败的历史必然性

C. 对英作战指挥失误    D. 中英存在较大军事差距

2.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中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于世界联系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大国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原则,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马克思的评论(  )

A. 对陈腐的天朝帝国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B. 强烈谴责了现代社会的代表英国

C. 指出清朝因被排斥而孤立无依的事实

D. 深刻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本质原因

3.《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堕落》中写道:“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与我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材料反映出

A. 民众缺乏国家民族的意识    B. 民众早已习惯隔岸观火

C. 不准许下层民众参战    D. 与民众未达成一致

4.据英国人宾汉回忆,1841年5月,英军(在广州)曾到处遭到袭击,而“这些人(袭击者们)显然是在田间工作的农民,一到他们以为有机会可乘攻打一个孤立者时,就会拿起一枝火绳试图射击他。这一描述反映出

A. 英军侵华战争的正义性    B. 中国人民的强烈爱国精神

C. 英国未能实现侵华的目的    D. 清主动组织人民抗敌

5.1841年,看到英军炮火几乎炮炮皆准,参赞大臣杨芳认为其中定有邪术,他竟想出一条“以邪破邪”的妙计,遍收民间马桶,载于竹排之上,抵抗英军进攻,结果惨败。这反映了

A. 国人反侵略斗争的开始    B. 清朝的愚昧无知

C. 中英军事力量对比悬殊    D. 天朝上国观念的改变

6.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

A. 不均    B. 莠民作乱    C. 民性懦弱    D. 吏治败坏

7.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    B. 《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C. 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    D. 清广州对外贸易

8.基辛格《论中国》一书中讲到,英国的鸦片商人从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条约中获得的“今后只服从本国的法律和规章,而不必受中国管辖”的权利。当时,这一"治外法权"原则在条约各项条款中属于争议较小的一条,然而日后却被视为对中国主权最严重的侵犯,这项权利严重破坏了中国的()

A. 关税主权    B. 司法主权    C. 领土主权    D. 贸易主权

9.如图是签订《南京条约》时的场景图,这一事件后可能出现的历史情景是(  )

A. 清朝普遍为放弃“闭关锁国”而庆幸

B. 中国皇帝认为《南京条约》影响很坏而一直不批准它

C. 消息传到英国,英国商人为中国全境通商举杯祝贺

D. 中国派出专员与英国商定进出口货物的税率

10.著名学者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在签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这从本质上反映(  )

A. 缺乏近代外交经验    B. 不了解世界形势

C. 两国治理秩序差异    D. 不懂得国际公法

11.上海租界在历史上有许多不同的称谓,如“夷场”、“冒险家的乐园”、“文明的窗口”、“外人居留地”等,其中最淡化价值判断的称谓是

A. 夷场    B. 冒险家的乐园    C. 文明的窗口    D. 外人居留地

12.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作者把鸦片战争作为“分界线”主要是因为它(  )

A. 促成新思潮的萌发    B.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C. 使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D. 使中国被动开始了近代化

13.下表为1853年中国和洪都拉斯英国棉纺织品的消费量,据此分析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是 

国名 

人口 

棉纺织品消费量 

比例 

中国 

3.6亿 

人均0.75便士 

洪都拉斯 

14600人 

人均934.5便士 

1246 
A.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B. 在中国投资设厂

C. 进一步控制满清    D. 从中国获取原料

14.有西方学者这样概括鸦片战争“英国决心迫使中国违背自己的意愿而进入现代的、工业化的全球经济,并且向中国出售鸦片,以此换取中国的丝绸和茶叶。这一做法遭到了中国的强烈反对。最后,英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据此,下列陈述正确的是()

A. “违背自己的意愿”反映了中国人对鸦片走私的不满

B. “现代的、工业化的全球经济”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换取中国的丝绸和茶叶”表明英国对华严重经济依赖

D. “向中国出售鸦片”是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重要目的

15.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皇家园林付之一炬,文物损失不计其数。但英法联军进入圆明园的具体时间,中外记录存在差异。关于1860年10月6日晚圆明园的各方回忆如下表: 

总管内务府大臣宝鋆 

当晚正在北京城内办理事务,“遥见西北火光冲天”,不胜惊骇,遂认为园内殿座数处,已于6日晚遭火烧。 

学者李慈铭(居住北京城内) 

当日日记中记载“夷人烧圆明园,夜光达日烛天”。 

法军将领蒙托邦 

晚上七点左右行军至圆明园,为防止清军埋伏,命令在圆明园前院宿营,没有深入圆明园。 

英军将领格兰特 

英军步兵向圆明园行军途中迷路,夜宿喇嘛庙,彻夜燃起篝火,并向附近土堆发射炮弹,以便于与联军取得联系。 

据此可知,关于火烧圆明园事件的记载

A. 中国人的记录更加接近历史真实    B. 中外历史史料之间可以相互印证

C. 个人主观回忆都不具有史料价值    D. 确定历史细节仍需挖掘相关史料

二、材料解析题

16.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偶然与必然

“工业英国明清时期的中国禁烟运动”

材料二商务与碰撞    

有的西方历史学家认为“(鸦片战争)只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今天大部分的历史学者又提出了“鸦片战争——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碰撞”的新认识。

材料三破坏与建设

有人说,如果没有鸦片战争砸开我们这个封闭的铁罐头,中国不知道还要经历几百年,几千年才能进化到现代文明社会。也有人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偶然与必然”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2)材料二中,部分西方学者“决定东西方商务关系”的观点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鸦片战争的?其本质意图在于什么?材料二中“两种文明碰撞”的新认识又是以哪种史观进行论述的?

(3)据材料三中两个关键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中国沦入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民族的深重灾难,国家的积弱不振,社会的贫弱穷困,正是不平等条约造成的。李文海先生曾形象地指出:“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像蚊子吮血似的将坚船利炮的尖刺刺入近代中国的孱弱肌体,造成近代中国的大出血。”

                  ---------摘编自李育民《中外条约与近代中国研究丛书》总序

材料二只有蒋廷蔽在其著作《中国近代史》中谈到《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这两个不平等条约时明确说:“条款虽很多,主要是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历史上的意义不外从此中国与西洋的关系更要密切了。这种关系固可以为祸,亦可以为福,看我们振作与否。”他认为开放通商,密切与西洋的关系是必要的,关键是要自己振作。在看到不平等条约的另一面这点上,他是先驱者。

                  ---------袁南生《近代不平等条约另一面》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不平等条约给中国造成的主要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另一面”

(3)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认识。

【答案】

1. B    2. D    3. A    4. B    5. B    6. D    7. B

8. B    9. D    10. C    11. D    12. D    13. A    14. B

15. D    

16. (1)必然性:工业极大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迫切需要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英国推行侵略扩张。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处于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对外奉行闭关锁国,必然会成为西方列强侵略的对象。偶然性: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清的禁烟运动成为其发动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 

(2)“决定东西方商务关系”的观点是站在殖民主义者的立场上。其观点否认鸦片战争的非正义性和掠夺性的本质。“两种文明碰撞”的观点是站在全球文明的角度。

(3)兼具破坏性与建设性::破坏性。鸦片战争使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设性。鸦片战争在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科技,使新思潮萌发,从而开始了向近代社会的过渡。

  

17. (1)影响: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落后;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2)另一面:加强了中国同外国的联系,推进了中国融入世界的进程;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

(3)认识: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自觉或不自觉地起了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作用。  

文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 鸦片战争练习试题

第10课鸦片战争练习题一、单选题1.据史料记载,1839年9月穿鼻海战,英军无人员伤亡,清兵则死亡15人,中国水师29艘战舰几近全毁。而林则徐报告皇帝“收军之后,获夷帽二十一……项查夷人捞起尸首就近掩埋者,已有十七具……受伤者,尤不胜计。”这种现象反映出()A.中国人的封闭愚昧B.战争失败的历史必然性C.对英作战指挥失误D.中英存在较大军事差距2.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中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于世界联系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