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怎样做大国
①中国的经济发展势头要想维持,就不能仅仅靠等着外国公司的订单,等着外国的投资。中国必须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世界金融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高度复杂的经济体系。
②中国没有教的传统,但是,从“天下为公”的传统中,照样可以发展出“信托责任”的理念。什么时候中国的企业家能把自己的财富看成是社会的信托,中国的市场经济就算成熟了。
③中国必须重新设计自己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城市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要日益集约化。和社会不仅要鼓励人们减少住房面积,而且要倡导公共交通出行。
④一个被低油价娇惯坏了的社会是不可能有竞争力的。能源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谁能有效地回应这一挑战,谁就能在竞争中先声夺人。最大限度地降低经济发展的资源和能源成本,仍是大国应该追求的发展目标。
⑤中国人口的既定目标还是要让人口适当地下降。但是,必须避免“急刹车”所带来的意外伤害。要“缓刹车”,就得提前行动20年,通过渐进的转型,在人口下降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避免人口的急剧老龄化。
⑥要站在老百姓一边,帮助他们创造出内需来。具体地说,刺激经济的计划,除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外,还要加强社会服务的质量,比如,医疗、教育、退休金等。必须使每个劳动力创造较高的附加值,才能有足够的人均剩余价值来抚养老龄化人口。
⑦片面鼓励消费的,如果短期内刺激了经济,长期却破坏了经济的伦理,那么我们宁愿忍受一下短期的阵痛。
⑧文明的习惯是公共秩序的一部分。要建立公共秩序,就必须先有公共生活。否则,文明的习惯并不能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自然形成。
⑨中国首先需要的是教育平等权。这个平等权的基本精神是:每个孩子都应当享有同样数额的教育经费。富家子弟需要更优异的教育,可以自己花钱上私立学校。但是,上学的基本权利是平等的。
16.第⑤段加点词语“缓刹车”是指 。(3分)
17.上文发表议论的思路结构是 (A.总分 B.并列 C.层进 D.对照)(2分)
18.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第②③④段讲述的内容。(9分)
第②段: ,第③段: ,第④段: 。
19.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要维持经济发展势头,就必须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世界金融中心。
B.“要站在老百姓一边”的意思是指要加强社会服务的质量。
C.文明习惯的形成需要是公共秩序的保障。
D.关注“教育平等权”是中国第一重要的内容。
20.第⑦⑧⑨三段主要阐述“鼓励消费”、“文明习惯”、“教育平等”三个方面的内容,请从中任选一个方面的内容,补写一个生活中的事实。(请先选择,再回答。)(5分)
我选择 ,
2.复活的南天竹
①供职于市机械研究所的工程师沈振甫,在城郊云巢山上发现一株被斩去主干的南天竹。他痴痴望了半天。主干没有了,但突出的根部边侧又萌出一枝细细的绿茎。从疙里疙瘩、伤痕累累的树桩可以判断,它的主干和主枝曾一次次地被斩劈。他把它掘了回来。
②南天竹栽种在盆里,放在阳台的栏杆花架上。没多久,这南天竹就打起精神,挺伸枝干,舒展开蜷缩的羽状叶片;微紫带绿的枝条在风中有节奏地摇摆着,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沈振甫一向冷峻的脸上就有了暖暖的乐意。几乎成了习惯了,上班之前,下班之后,他要为南天竹松松土、浇浇水,然后凝视片刻。看他的神情,那嶙峋、突兀、残损的植株仿佛成了无言的画、无字的诗。他对它真是宠爱有加。
③那年夏季,沈振甫去南方出了趟差。返家后,他的心一愣:只十来天功夫,这盆南天竹的叶子全枯了,新长成的枝干变成褐黑色的朽木,全没有了生气。以后的几天,尽管他倍加呵护,但它病恹恹地再没有苏醒过来。不久,为数不多的叶子全部脱落,树桩盆景成了光秃秃的木疙瘩。沈振甫在心疼之余,仍怀着希冀,将它搬进搬出,松土浇水,指望它什么时候会突然萌出绿意来。
④这天,他下班回家,在底楼的垃圾箱里,一眼就发现了这株枯柴般的南天竹。他拎起它,噔噔噔走进家门,气呼呼地问妻子:“是你干的好事,你把它扔了?”温顺贤淑的妻子从没见夫君发这么大的火,小心翼翼地问:“老沈,你怎么啦!你又不是不知道,它已经……” “你是说,它已经死了?哼,它怎么会死呢?这么快……”沈振甫有失斯文地大声吼叫着。少顷,他用颤抖的手,重新把它种在盆里,又把盆移到阳台阴凉的角落。
⑤他默默地坐在阳台上,许久,许久。
⑥妻子默默地陪坐着,眼睛湿润地看着他。她和他是患难夫妻。她怎么会不理解他呢。沈振甫是老知青,受过的苦楚、凌辱和折磨委实不算少。这株备受刀砍兽侵的树桩疙瘩,不正是他坎坷人生的缩影吗?当年,他在农村病得死过去,已被医院拒收,是房东大娘——他以后的岳母,一口粥一勺药地喂他,他才奇迹般地活了过来。这株草木与他同病相怜呀!想到这一层,妻子竟呜咽起来。
⑦如果说单位里工作的劳累没有拖垮他,那么这盆小小的树桩却叫他魂牵梦绕、qiáocuì不堪,使得他妻子不忍相望,又苦于无力相助。沈振甫的精神蔫了,他终于在秋季里的一天,晕倒在研究所的描图桌旁。他被送进医院急救。半个月后,他康复出院了,但身子仍很虚弱。当他踏进家门,走近阳台时,眼睛顿时发亮,惊喜得喊出声来:“哟?”南天竹复活了,枝干发青了,有了披针型小叶,枝丫断痕处闪烁着新鲜的暗红色。
⑧他手舞之,足蹈之,眼眸里有种年轻的光点在跃动。“一个人怎么能没有信念呢?做事怎么能丧失信心呢?”他翻来覆去地对妻子这么说。
⑨妻子看到他如此高兴,却忍不住掉头悄悄抹擦泪痕。沈振甫哪里知道呀,这株树桩,是她托人到花卉市场访到的,又请老花匠精心制作成相似的株形,像刚刚复苏的模样。为了夫君的健康,她愿永远保守这个秘密。
⑩自此,沈振甫像换了个人似的,生气勃勃的样子仿佛年轻了好多岁。与此同时,他主攻的科研项目,在连连受挫后,终于显露曙光,有了实质性的突破。一天夜里,当沈振甫熟睡后,梦呓伴着鼾声而出:“生命只有一次,但复活的情形却是可以模拟的。”妻子听到了,而且是听懂了夫君的心语。
21.根据拼音写汉字:qiáocuì不堪 ( )(2分)
22.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 (3分)
23.当从山上挖回的南天竹微紫带绿时, ;当出差回来看到它叶子全部脱落,成为光秃秃的木疙瘩时, ;当发现被妻子把它扔进垃圾箱里时,他十分恼火;当看到这株草木又“复活”时, 。(6分)
24.第⑥段画线部分采用了插叙的方法,在文中的作用是
(4分)
25.对文章标题 “复活的南天竹”中“复活”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沈振甫挖来的“南天竹”,在妻子善意的欺骗下“复活”了。
B.沈振甫在“南天竹”的“复活”过程中一度萎靡的情绪复活了。
C.喻指沈振甫和他妻子之间的情感复活了。
D.借喻沈振甫的事业发展,他在科研项目出现了“柳暗花明”的转机。
26.根据文章内容,从人物的职业身份、生活经历两方面对沈振甫进行介绍。(80字左右)(8分)
3.今天,你“低碳”了吗?
看我们所处的地球,处处充满危机:南极冰山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多国洪水肆
虐,吞没了村庄与农田;泥石流爆发,所到之处一切生命毁于一旦……究其原因,是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二氧化碳排放量愈来愈大,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
审时度势,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将“节能减排”的“低碳”理念传播到世界各地。我国报纸宣传“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亦屡见不鲜。时尚问候语已是“今天,你‘低碳’了吗?”
何谓“低碳”?意指较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的排放。我们听说过“低碳经济”,意识中还以为那是政治家、经济学者等面对的问题,与平常百姓生活没有太多关系。其实,这是最大的误解。“低碳经济”的执行过程和成果享用都是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
如果说,“低碳经济”还是与企业思考的事,那么,“低碳生活”就是我们老百姓的目标,是一种对地球负责任的生活,是未来人类生活的趋势。低碳当道,我们要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让 “低碳”全过程地融入到我们生活中,细致入微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目前,我国每个家庭每年的二氧化碳平均排放量大约是2.7吨。怎样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呢?其实,一些简单易行的改变,就可以减少家庭能源的消耗:
少买不必要的衣服。一件普通的衣服从原料到成衣再到最终被遗弃,都在排放二氧化碳。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就可以减少2.5千克二氧化碳的排放。另外,棉质衣服比化纤衣服排碳量少,多穿棉质衣服也是低碳生活的一部分。
多吃素。生产1千克牛肉排放36.5千克二氧化碳,而果蔬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仅为该数值的1/9。另外本地的果蔬和水也比外地运输来的排放二氧化碳量小。
选择小户型,不过度装修。减少1千克装修用钢材,可减排二氧化碳1.9千克;少用0.1立方米装修用木材,可减排二氧化碳.3千克。
节约用电。以11瓦节能灯代替60瓦白炽灯、每天照明4小时计算,1支节能灯1年可减排二氧化碳68.6千克;夏天,如果每台空调在26℃基础上调高1℃,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21千克。此外,少用电梯,合理使用电视、冰箱、电脑等电器,及时切断其电源等都是减排的方法。
“低碳生活”不仅是一种时尚,更是一种道德的选择,一种负责任。21世纪,中国在“低碳”并时尚着。
16.找出下面解释“审时度势”中“度”含义正确的一项: (2分)
A.度量 B.程度 C. 揣度 D.法度
17. 阅读第段,你以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的直接原因在于: ;
说说第段画线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4分)
18. 文章在介绍“减少家庭能源的消耗”时,分别从 、 、 (每空一字)和用电方面加以说明;第段画线句的说明方法是 ,其作用为 。(7分)
19.第段—第段运用了 顺序,这样安排的好处是 (5分)
20.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
A. “低碳”主要指的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小的意思。
B. “低碳”的做法是时尚、道德和责任的表现。
C. “今天,你‘低碳’了吗?”表现了“低碳”意识。
D. 因为我国每个家庭年二氧化碳平均排放量是2.7吨,所以要节能减排。
4.老枣树
母亲逝世已经十年了,我依旧每两星期回乡一次,坐100公里公交车,来到自家门口,朝院里喊一声:“娘,儿子回来了。”依旧找出水桶和担杖,到老官井挑回一担水,浇到北屋窗前的枣树坑里。面前的老枣树是母亲不变的身影,不老的diāo 像。
八十年前,小枣树作为母亲的伴娘,从姥姥家的沙土窝,嫁到父亲村子的盐碱地。这是一棵滩枣树,移栽过来,根须扎进了苦水,苗泛得很慢,半死不活,可怜巴巴。[来源:学*科*网]
父亲生来是个穷小子,靠刮碱土熬小盐为生。1936年参加冀南,跑地下工作。第二年七七事变,又参加了抗日游击队,杀敌立功成了“党”。家里,只剩下一个穷女子和一棵弱树苗。又过三年父亲牺牲了。因为他是有名的抗日英雄,日本鬼子和皇协军要斩草除根,到处追捕我们母子。
一个二十四岁守寡的小脚女人,怀抱一个刚刚落生十四天的孤儿,在魔鬼的指缝里躲躲藏藏。走过刘秀亡命时走过的任县南泊,走过郭巨埋儿的内邱县金店沙滩,走过韩信背水一战的临城,走过尧山的羊肠小道,走过滏阳河上的独木桥。半年行程两千五百里,终于在巨鹿县小寨村找到了抗日县,找到了父亲的战友们。
两年后,战争异常残酷。为了减轻负担,母亲抱着我回到村里。令人惊奇的是,小枣树在炮火硝烟中长高了。母亲欣喜不已。我看见母亲在给枣树浇水,母亲在给枣树松土,母亲在给枣树施肥,母亲在为枣树剪枝。小枣树长成碗口粗、亭亭玉立、青枝绿叶的大树。春时,蝴蝶陪它度过;夏时,蜜蜂萦绕它身旁;秋时,风儿阵阵,催它长出诱人的果实。小枣树在母亲的照料下,蓬蓬勃勃地生长着。
枣树和我一起成长起来。新中国成立了,我上中学、大学,枣树也进入高生长期。春天有小粉花的梦,秋天挂满了果实,圆溜溜,亮晶晶,绿时像翡翠,红时赛玛瑙。七月十五花红枣,八月十五打个儿了。母亲举起竿子梆梆一敲,熟透的枣子,红雨般噼里啪啦落下,砸在母亲头上、身上,溅起甜蜜的笑。摊在房上一片红云,堆在炕上一堆火焰。但是母亲从不肯吃一颗,全背到集上卖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十多年,母亲让枣树给我交学费。枣树是我家的小银行。母亲看到我健康地成长,欣慰地笑了。
“文化”时期,我和爱人都被了,进了,家庭生活困难。母亲便把存下的红枣烘干磨面,过了筛子又过箩,变成孩子们的代乳品。直到粉碎“四人帮”,孩子们才回到省城上学,这样,母亲和枣树又救活了我家第二代。常常我看见母亲用柔柔的目光抚摸枣树,就像月辉洒在我身上,甜甜的暖意从心底涌出来,我的眼角有些湿润。[来源:学科网]
如今母亲早已安眠地下,老枣树还倔强地站在院里。老姐儿俩互相激励并肩奋斗一生。母亲活到八十四岁,临死腰板不弯,老枣树也八十多岁了,依然枝繁叶茂,遒劲的枝干,在诉说着曾经命运的坎坷。这棵老枣树啊,刚正沉默,蓄势待发,昂首迎接下一个收获季节的到来。
坚强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切美德的母亲。苦难使我成为作家,穷困使我的儿子成为经济学家,使命感使我的女儿成为记者。因为我们的背后有一位坚强的母亲,有一棵坚强的老枣树。
21.读拼音,写汉字:不老的diāo 像(2分)
22.第段画线句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其表达效果是 。(5分)
23.读第段、第段,写出母亲与小枣树的共同遭遇: (4分)
24.文中表现“老姐儿俩互相激励并肩奋斗一生”的事情有:(用文中的话回答)(6分)
(1)小枣树在母亲的照料下,蓬蓬勃勃地生长着;
(2) ;
(3) 。
联系全文,说说“因为我们的背后有一位坚强的母亲,有一棵坚强的老枣树。”的含义。
25.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 (3分)
A. 开头连用两个“依旧”表达了“我”对老枣树的感情。
B. 文中对父亲的描写不仅是交代,更突出了母亲的坚强勇敢。
C. 老枣树是“我”母亲的象征,故作者详写了老枣树。
D. “坚强” 是母亲与老枣树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品德。
26.阅读第段画线句,展开合理想象,扩写成80字左右的片断(8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