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分数加减法
1、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再加减。
2、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3、把一个分数约分后,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数单位变了。
二、分数乘法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计算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例如:,而
3、整数乘分数的意义是求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例如:
4、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是求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例如:
5、计算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为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能约分的要约分。
6、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
例如:
7、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0不能作分母,不能作除数)
分子是1的分数,它的倒数一定是整数。
真分数的倒数都大于1,假分数的倒数小于1或等于1.
真分数的倒数一定是假分数,但假分数的倒数不一定是真分数。
在自然数中,所有的自然数的倒数都小于1。
8、求小数的倒数时,应先把小数化成分数再求倒数。
例如:0.25→,所以0.25的倒数是4。
9、一个数乘小于1的数,积小于这个数;一个数(不为0)乘大于1的数,积大于这个数;一个数乘1,积等于这个数。
10、一个数的倒数比它的本身小,那么这个数大于1.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2、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作长方体的长、宽、高。
3、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a+b+h)×4
长方体的长=棱长总和÷4-宽-高
长方体的宽=棱长总和÷4-长-高
长方体的高=棱长总和÷4-长-宽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是正方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5、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
正方体的棱长=棱长总和÷12
6、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总和叫做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a×b+a×h+b×h)×2
7、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总和叫做正方体的表面积。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a×6
8、无盖就是只有五个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下面五个。
9、包装礼品盒:求彩带要看彩带相当于几条长、几条宽、几条高再加上打结处。
求包装纸的面积即求表面积
10、占地面积就是底面积=长×宽
11、一般情况下,长方体最多有2个面是正方形。
12、相邻的三个面相同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四、体积与容积
1、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叫做物体的容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cm³)、立方分米(dm³)、立方米(m³)
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记作1cm³;
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记作1dm³;
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记作1m³。
3、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b×c=abh
长方体的长=体积÷宽÷高 ÷b÷h
长方体的宽=体积÷长÷高 ÷a÷h
长方体的高=体积÷长÷宽 ÷a÷b
4、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a×a=a³
5、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底面积=体积÷高 ÷h
高=体积÷底面积 ÷S
6、1m³=1000dm³ ³=1000cm³ ³=1000dm³=1000000cm³
³ ³
7、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8、排水法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往盛有水的杯子中投入一物体,上升的水的体积等于物体的体积;
往盛满水的杯子中投入一物体,溢出的水的体积等于物体的体积;
往长方体容器投入物体,物体体积=长×宽×水上升的高度;
长方体容器中拿出物体,物体体积=长×宽×水下降的高度;
往正方体容器投入物体,物体体积=棱长×棱长×水上升的高度;
正方体容器中拿出物体,物体体积=棱长×棱长×水下降的高度。
9、把若干个同样的长方体包装在一起,重叠部分的面积越大,用包装纸越少。
长宽高越接近,包装纸越少。
五、分数除法
1、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例如:
2、一个数除以小于1的数,商大于这个数;一个数除以等于1的数,商等于这个数;一个数除以大于1的数,商小于这个数。
3、知一求几用乘法,知几求一用方程(或除法)。
“是、占、比、相当于”等词后面的量是单位1的量。或者找关键句中“的”字前面的量也是单位1。
六、用方程解决问题(掌握画图)
1、步骤:①读题列等量关系②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③解方程④作答回归题目
2、相遇问题:相对而行、同时出发、相遇 (所用时间相同)
①画图:
②由图得出等量关系:
甲的行驶路程+乙的行驶路程=总的路程
其中,甲的行驶路程=甲的速度×时间,乙的行驶路程=乙的速度×时间
即详细的等量关系为: 甲的速度×时间+乙的速度×时间=总的路程
运用乘法分配律可变为:(甲的速度+乙的速度)×时间=总的路程
也可以写成: 速度和×时间=总的路程
③变式: 总的路程÷时间-甲的速度=乙的速度
总的路程÷时间-乙的速度=甲的速度
总的路程÷速度和=时间
④相遇时的比较:甲比乙少行驶的路程=乙行驶的路程-甲行驶的路程
七、统计图
1、条形统计图:反应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表示增减变化情况,反应它们的变化趋势。
2、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项目的必须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或“复式折线统计图”。
3、平均数:反应数据的平均水平。
平均数=所有数据之和÷数据的个数
4、平均数具有代表性和灵敏性。
代表性:代表数据的平均水平;
灵敏性:数据发生变化,平均数也跟着发生变化。(较大数和较小数发生变化,平均数也跟着发生较大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