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材分析 | 本节教材中出现了大量图表以及问题案例,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所倡导的“问题式教学”,旨在提高学生运用图表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如何运用好教材中提供的图表及案例,做到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避免出现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是本节需要解决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
| 教学目标 | 1.大气的组成成分 2.大气的结构 3.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的概念及特点 4.通过阅读教材文字部分,获取大气成分的基础知识。 5.通过分析教材的案例及图表,理解大气成分及大气层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 6.通过阅读教材,明了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结合教材的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明了大气垂直分层的划分依据,能说出各层的特点。 7.通过大气成分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大气组成成分与人类、生命有机体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其人地协调观。 |
| 教学重点 | 1.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与人类、生命有机体的联系 2.大气层的结构及其各层的特点 |
| 教学难点 | 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与人类、生命有机体的联系 |
| 课时 安排 | 1课时 |
| 教学过程 |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导入新课 | 师:奥地利“坠落人”鲍姆加特纳所穿的特制宇航服外表为何是绝缘的?密封的内层中为什么要填充加压氧气? |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 “坠落人”这一案例具有新颖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学习兴趣;利用学生本能的探索求知欲促使其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
| 一、大气的组成 | 师:在奥运会等世界重大体育赛事中,来自非洲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的中长跑运动员往往成绩优异。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引入大气的组成。如今的大气成分是地球长期演化的结果,在短时期内不会有明显的变化。低层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杂质以外的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师:大气中除了氧气、氮气外还有什么成分?举出具体实例说明各大气成分对人类的影响。举例说明二氧化碳过多对环境会有什么影响? 师:分别讲述各大气成分及作用。 小结:氧气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也是一种温室气体;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臭氧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保护地球生命免受紫外线的伤害;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固体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师:大气成分是固定不变吗?有哪些因素会导致大气成分的变化? 展示亚马孙大火的资料和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月均浓度突破400 ppm。 | 紧跟教师步伐,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 环环相扣的问题链能够塑造出紧张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思考问题,活跃思维。 |
|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 师:引导式提问 大气层分为几层?“坠落人”是从哪个层跳下?划分各层的依据是什么? 各层的海拔与温度有什么样的规律? 飞机是在哪一层飞行?为什么? 无线电为何可以实现通讯? 师:总结 对流层 范围:对流层的高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度地区为17-18千米,中纬度地区为10-12干米,高纬度地区仅为8-9千米。 特点: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2.对流运动显著,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3.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 平流层 范围:平流层范围自对流层顶部至50-55千米高空。 特点:1.该层大气的下层气温随高度变化很小,但是在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2.平流层的大气上部热、下部冷,不易形成对流,主要以平流运动为主。3.该层大气中水汽和杂质含量很少,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适合航空飞行。 高层大气 范围:平流层以上的大气统称高层大气。 特点:1.气温先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后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增;2.来自太空的流星体在此燃烧,有流星和极光现象;3.大气呈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4.2000千米—3000千米的高空,大气的密度已经与星际空间的密度非常接近,没有摩擦,火箭在此位置处送人造卫星入轨。 | 以小组为单位对教师的问题进行探讨。 | 锻炼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其次根据学生已习得的储备知识对教师问题进行思考,锻炼其综合运用的思维能力 |
| 展示活动题,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 此处引用资源【活动设计】观察分析双子天文望远镜的选址,如需使用,请提前下载并打印。 | 学生讨论,完成活动题 。 | ||
| 课堂小结 | 小结 | 对本节知识进行梳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