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上皮组织结构特点
细胞排列紧密,有少量的细胞外基质,上皮组织细胞具有极性(游离面和基底面),上皮组织无血管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
2、被覆上皮的分类,结构特点以及分布
被覆上皮分为单层和复层:
单层:1.单层扁平上皮:分布于心、血管、淋巴管,胸膜、腹膜、心包。
2.单层柱状上皮:分布于胃肠腔面
3.单层立方上皮:分布于肾小管和甲状腺滤泡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分布于呼吸道等腔面
复层:1.复层扁平上皮:皮肤(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食管(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2.复层柱状上皮:眼睑,男性尿道
3.变移上皮:膀胱输尿管等腔面
3.内皮和间皮概念
内皮:衬于心、血管、淋巴管等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间皮:衬于心包、胸膜、腹膜等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4.微绒毛的概念
上皮组织细胞游离缘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手指状突起,内有微丝,能增大细胞的表面积。
5.腺上皮和腺的概念
腺上皮:具有分泌功能的上皮组织成为腺上皮
腺:以腺上皮为主的器官称为腺
结缔组织:
结缔组织的纤维和细胞及其组成特点(有一年组织学考试名词解释考的是成纤维细胞)
纤维:1.胶原纤维:结缔组织的主要纤维,HE染色光镜下呈粉红色,比较粗大,由大量的胶原原纤维构成,有很好的韧性
2.弹性纤维:比较细小,HE染色下呈现蓝紫色,断裂后断端弯曲。主要由弹性蛋白组成,具有很好的弹性
3.网状纤维:较短,有分支,分支吻合成网,银染色下呈黑色,主要由胶原纤维组成,是淋巴器官的支架
细胞:
| 细胞名称 | 光镜特点 | 电镜特点 | 功能 |
| 成纤维细胞 | 细胞较扁,椭圆状,有突起;核大圆浅核仁显(细胞核大,染色浅,核仁明显);胞质弱嗜碱性 | 电镜下有核糖体,RER,高尔基体。 | 合成蛋白 |
| 肥大细胞 | 细胞呈椭圆形,较大,核小染色深,胞质异染性 | 异染性颗粒 | 与过敏反应有关 |
| 巨噬细胞 | 细胞形态成不规则的椭圆形,有突起,核小染色深,胞质丰富嗜酸性 | 溶酶体,吞噬体,吞饮体 | 吞噬作用,参与免疫应答 |
| 浆细胞 | 细胞呈卵圆形,核大圆位于一侧,染色质呈现车轮状 | RER,核糖体,高尔基体 | 分泌免疫球蛋白 |
| 脂肪细胞 | 细胞大而圆,核扁位于周边,胞质呈空泡状 | 大量脂滴 | |
| 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 |||
| 白细胞 |
1.骨板的概念
骨胶原纤维平行排列,骨盐沉积在上面形成的薄板装的结构
2.骨单位的概念
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由一个管及围绕管呈同心圆排列的骨板组成,管内有血管和神经通过
血液:
血细胞的分类和正常值
| 名称 | 分类 | 正常值 |
| 白细胞 4~10×109/L | 中性粒细胞 | 50%~70% |
| 嗜酸性粒细胞 | 1%~3% | |
| 嗜碱性粒细胞 | 0~1% | |
| 淋巴细胞 | 25%~30% | |
| 单核细胞 | 3%~8% | |
| 红细胞 | 3.5~5.5×1012/L | |
| 血小板 | 100~300×109/L |
1.肌节的概念
位于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是由1/2I带、A带和1/2I带构成,是骨骼肌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骨骼肌、心肌、平滑肌的比较
| 名称 | 光镜 | 电镜 |
| 骨骼肌 | 长柱状,核位于周边,可有多个 | 可见肌原纤维和肌节,有三联体 |
| 心肌 | 短柱状,细胞间有闰盘,核位于,一般1~2个 | 不形成明显的肌原纤维,线粒体多,有二联体 |
| 平滑肌 | 梭状,核椭圆形,位于 | 无肌节 |
1.神经元的结构及功能
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组成,其中突起又分为树突和轴突。神经元细胞核大圆浅核仁显,胞质呈嗜碱性。胞质中的嗜碱性颗粒,电镜下有RER和核糖体成为尼氏小体。神经细胞可以传导兴奋。
2.突触的结构
由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组成。
循环系统:
1.毛细血管的分类分布及特点
| 种类 | 特点 | 分布 |
| 连续毛细血管 | 内皮连续,基膜完整 | 结缔组织,肌组织,皮肤,中枢神经系统 |
| 有孔毛细血管 | 内皮连续,基膜完整,无细胞核的部位,比较薄,形成小孔 | 肾血管球,胃肠粘膜,内分泌腺 |
| 血窦 | 内皮不连续,基膜不完整 | 脾,肝,骨髓和部分内分泌器官 |
内膜:内皮和内皮下层,内皮下层有结缔组织和内弹性膜
中膜:10~40层环形平滑肌,该细胞可以合成纤维和基质。
外膜:结缔组织,少量神经纤维和血管以及外弹性膜
3.心壁的结构
心内膜:分为内皮,内皮下层,心内膜下层,其中心内膜下层有浦肯野纤维,浦肯野纤维是光镜下区分内皮和间皮的标志。
心肌膜:由大量心肌细胞组成,心肌细胞分泌心钠素
心外膜:浆膜(结缔组织+间皮)有少量血管和脂肪组织
4.浦肯野纤维的概念
是一种比心肌细胞短而且宽的细胞,有1~2个核,位于细胞,胞质丰富,电镜下有许多糖原,分布于心脏传导系,引发心肌收缩
免疫系统:
1.淋巴结的结构
被膜:致密结缔组织,被膜向实质内深入形成小梁
浅层皮质:主要是淋巴小结,B淋巴细胞较多
副皮质区:弥散的淋巴组织,内有高内皮静脉
皮质淋巴窦:有被膜下窦和小梁周窦
髓质:由髓索和髓窦组成,淋巴细胞呈条索状排列形成髓索,髓索之间的间隙是髓窦,主要有巨噬细胞,B细胞和浆细胞
2.脾的结构
被膜:间皮和致密结缔组织,被膜像实质内深入形成小梁
白髓:脾小体和动脉周围淋巴鞘
红髓:脾索和脾窦组成,淋巴细胞和红细胞相间排列形成的条索状结构成为脾索,脾索之间的空隙是脾窦。
边缘区:白髓和红髓交界处成为边缘区
脾有滤血,参与免疫应答的功能,胚胎时期还具有造血功能
消化管:
1.消化管的一般结构特征(曾经考过问答题)
黏膜:上皮,基膜,固有层(内有淋巴组织,消化腺体等)和黏膜肌层
黏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有神经丛
肌层:含有肌间神经丛,大部分为平滑肌,少量的骨骼肌
外膜:消化管两端为纤维膜,其余部分为浆膜
2.胃底腺
主细胞:胞质嗜碱性,核位于基底部,分泌胃蛋白酶原
壁细胞:胞质强嗜酸性,分泌盐酸和内因子
颈粘液细胞:核扁,细胞质呈空泡状,分泌粘液
内分泌细胞和干细胞。(HE染色只能看到前三种细胞)
消化腺:
1.肝小叶的结构(曾经考过问答题)
肝小叶是肝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一个多面棱柱状得结构。肝小叶是以静脉为中心,肝细胞放射形排列形成的。呈放射状排列的肝细胞形成板状成为肝板,肝板之间的腔隙成为肝血窦。
肝细胞呈多边形,核大圆浅核仁显,胞质嗜酸性,内含多种细胞器,具有分泌胆汁,合成蛋白质等功能。电镜下肝细胞有三个功能面,分别是:细胞连接面,血窦面(有微绒毛深入窦周隙内,进行物质交换),胆小管面(胆汁的流出途径,是相邻肝细胞形成的凹陷)
肝血窦:肝板之间的间隙。窦内皮与肝细胞之间的间隙成为窦周隙,窦周隙内充满大量血浆,肝细胞的微绒毛浸入其中有利于物质交换。
胆小管:相邻干细胞形成的凹陷。胆小管周围有连接复合体,如果连接复合体被破坏,会导致胆汁浸入窦周隙,造成黄疸。
2.胰岛的概念和结构
散在于胰腺外分泌部腺泡之间的细胞团称为胰岛。胰岛主要有4种细胞,分别是: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B细胞,分泌胰岛素;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PP细胞,分泌胰多肽。
皮肤:
手指皮的5层结构
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棘层,基底层
呼吸系统:
1.肺泡的结构
肺泡上皮有两种细胞:
Ⅰ型肺泡细胞:细胞较扁,占肺泡表面积的95%,构成气血屏障
Ⅱ型肺泡细胞:细胞呈立方状,占肺泡表面积5%,分泌肺表面活性物质。
2.气血屏障的概念
肺泡表面的液体层,Ⅰ型肺泡细胞和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和内皮组成的结构称为气血屏障又称为呼吸膜。(PS:当肺纤维化的时候,结缔组织增生,呼吸膜变厚,造成呼吸困难)
耳:
螺旋器的概念
基底膜向鼓室阶的上皮为单层扁平上皮,面向膜蜗管的是单层柱状上皮并且局部增厚形成螺旋器
泌尿系统:
1.肾单位的组成
髓袢
2.滤过屏障的概念
肾小体血管球内的血浆中的液体成分滤入肾小囊要经过有孔内皮,基膜和足突之间的裂孔膜这三层组成的滤过屏障
3.近曲小管的结构
近曲小管:单层立方上皮,细胞之间有突起相互交织在一起,光镜下细胞界限不清楚,细胞核大位于基底部,胞质嗜酸性,腔面有刷状缘。其功能是重吸收,保纳排钾。
4.球旁复合体的组成和结构功能
球旁复合体又称为肾小球旁器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
球旁细胞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发达,分泌肾素。
致密斑:远端小管靠近肾小体侧细胞变成高柱状排列紧密,致密斑是化学感受器,感受钠离子浓度的变化并且传给球旁细胞。
球外系膜细胞:和球内系膜细胞相延续,功能可能是传递信息。
内分泌系统:
1.甲状腺滤泡
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单层立方上皮分泌甲状腺激素(包括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和四碘甲状腺原氨酸)
滤泡旁细胞:位于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之间,分泌降钙素
滤泡腔:腔内有大量胶质
2.肾上腺皮质的结构和功能
球状带:细胞小,成团状排列,核小,染色深,胞质强嗜酸性。分泌盐皮质激素
束状带:细胞大,呈条索状排列,核大,染色浅,胞质弱嗜酸性。分泌糖皮质激素
网状带:细胞大小,染色深浅,核的大小,胞质嗜酸性均介于球状带和束状带之间,细胞排列成网状。分泌性激素
3.垂体门脉系统
初级毛细血管网和刺激毛细血管网以及二者之间的垂体门微静脉共同组成垂体门脉系统。下丘脑产生的激素是通过垂体门脉系统调节垂体的分泌活动的。
4.赫令体
神经内分泌细胞内的分泌颗粒沿轴突运输下行途中,分泌颗粒局部聚集,使轴突呈串珠状膨大,这些膨大在HE染色下显示为大小不等的嗜酸性团块,成为赫令体
5.腺垂体远侧部的细胞组成和功能:
嗜酸性细胞:1.生长激素细胞:分泌生长激素
2.催乳激素细胞:分泌催乳激素
嗜碱性细胞:1.甲状腺激素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2.促性腺激素细胞:分泌黄体生成素和卵泡刺激素
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促脂素
嫌色细胞:目前认为可能是脱颗粒的嗜色细胞。
男性生殖系统:
1.生精上皮的结构
从基膜向管腔内依次是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以上五种细胞统称为生精细胞,散在生精细胞之间的是支持细胞。
2.血睾屏障
生精小管和血液之间存在血睾屏障,它是由毛细血管的内皮和基膜、结缔组织、生精上皮的基膜和支持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组成的。
眼:
1.视网膜的细胞组成
色素上皮细胞,视细胞(包括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双极细胞以及节细胞
2.视网膜的10层结构
色素上皮层,视视锥视杆层,外界膜,外核层,层,内核层,内网层,节细胞层,视神经纤维层,内界膜
女性生殖系统:
1.次级卵泡的结构
初级卵母细胞,透明带,放射冠,卵泡腔,颗粒层细胞,卵泡膜。
其中初级卵母细胞及其透明带和放射冠统称为卵丘;卵泡膜分化成内外两层,内膜层细胞血管多,外膜层纤维多。
2.排卵的概念
成熟卵泡的卵泡壁破裂,次级卵母细胞连同其透明带放射冠从卵巢排出的过程称为排卵。
3.黄体的形成
排卵后,卵泡壁和卵泡膜向卵泡腔塌陷,在黄体生成素的作用下发育成一个体积较大的内分泌细胞团,称为黄体。此时颗粒层细胞占据黄体的,称为颗粒黄体细胞,卵泡膜细胞位于周边称为膜黄体细胞,二者协同分泌雌激素。
4.子宫内膜的结构
子宫内膜由单层柱状上皮和固有层组成,它分为两层,浅层是功能层在月经来潮的时候发生脱落;深层是基底层,在月经和分娩时均不脱落并有很强的增生和修复能力,可以产生新的功能层。
5.月经周期
从青春期开始,子宫底部和体部的功能层在卵巢分泌的激素作用下,开始出现周期性的变化,每28天出现一次内膜剥脱出血、增生、修复过程称为月经周期。月经周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月经期,增生期,分泌期。
胚胎学:
1.胚泡的组成,形成时间
胚胎发育第四天形成的由内细胞团、滋养层和胚泡腔组成的胚泡
2.原条的概念
胚胎发育第15到16天,上胚层中轴线一端的细胞增生形成的细胞索称为原条。
3.神经管
胚胎发育第19天,外胚层细胞增生形成神经板,神经板凹陷形成神经沟,之后头端和尾端各留下一个未闭合的孔,分别称为前神经孔和后神经孔。这两个神经孔闭合后,形成了完全封闭的神经上皮管称为神经管。神经管头端膨大发育成脑,尾端细长,发育成脊髓,前前神经孔未闭合形成无脑儿,后神经孔未闭合形成脊髓脊柱裂。
4.胎盘的结构以及胎盘屏障的概念和功能
胎盘有丛密绒毛膜和底蜕膜(也称为基蜕膜)组成。前者为胎儿部,后者为母体部.
胎盘屏障:由合体滋养层,细胞滋养层的上皮和基膜,结缔组织,毛细血管的基膜和内皮组成。
胎盘的功能:物质交换和防卫功能,分泌激素。
5.唇裂和面斜裂的形成原因
唇裂发生原因:上颌突没有和同侧的内侧鼻突愈合
面斜裂发生原因:上颌突没有和同侧的外侧鼻突愈合
6.血岛的概念
胚胎发育第三周,卵黄囊等处的胚外中胚层细胞密集成细胞团称为血岛。
7.心血管的先天畸形
重点掌握法洛氏四联症的四种先天性缺损,分别是:
主动脉骑跨,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和右心室肥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