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色谱法亦称色层法或层析法,是一种物理分离分析方法。它是根据混合物各组分在互不相溶的两相(固定相和流动相)中吸附能力、分配系数或其他亲和作用性能的差异作为分离依据的。当混合物中各组分随流动相移动时,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进行反复多次的分布,这样,就使吸附能力(或分配系数)不同的各组分,在移动速度上产生了差别,从而得到分离。
一、色谱法分类
1.按分离原理分类可分为:
1.1吸附色谱:根据固定相对各组分吸附性能的差异进行分离。随所用流动相不同,又可分为气-固吸附色谱和液-固吸附色谱两类。
1.2分配色谱:根据各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间分配系数的差异进行分离。随所用流动相不同,又可分为气-固分配色谱和液-液分配色谱两类。
1.3其它:如离子交换色谱、凝胶色谱、热色谱等。
2.按使用技术分类可分为:
2.1柱色谱:固定相装在金属或玻璃色谱柱内或涂在柱壁上。如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
2.2纸色谱:用滤纸上的水分子作固定相。
2.3薄层色谱:以涂在玻璃板或塑料板上的吸附剂作固定相。
本章着重介绍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
二、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
自1952年以来,气相色谱法发展极为迅速。由于它能分离气体、液体及挥发性固体,而且效能高、分析速度快、样品用量少,故近年来已成为广泛应用的分离分析手段。
1、气相色谱的基本流程
气相色谱的基本流程如下图所示:
由流程可见,气相色谱的关键部件是色谱柱和检测器。混合组分能否完全分离决定于色谱柱,分离后的组分能否准确检测出来取决于检测器。
2、色谱过程
气相色谱分离过程如下图所示:
由A、B二组分组成的被分离混合物在进样口汽化为气体后,由载气(流动相)携带进入色谱柱(内装固定相)。刚进柱时,组分A和B是一条混合谱带(11-1-1)。随着载气持续在柱中通过,由于二组分吸附能力或分配系数的差异,致使二者的移动速度不同,逐渐分离为谱带A、A+B、B(11-1-2)。经过多次吸服或分配,谱带A和B分离得渐渐清晰(11-1-3)。当组分进入检测器时,将得到如11-1-4和11-1-5的 响应信号。
3、典型色谱图及常用术语
基线:在通过检测器的载气中不带有任何使检测器产生响应信号的溶质时,记录仪记录的检测器响应信号是一条水平直线。
色谱峰:当一个溶质被载气带入检测器,按浓度或质量变化产生相应的峰形响应信号曲线,称为色谱峰。
峰高h:从基线到峰顶的垂直距离即峰高,AB高度。
峰宽:在色谱峰的拐点作切线,与基线相交的两点之间的距离为峰宽,即CD长度。
保留时间:样品从进样开始到出现峰最大值所需要的时间,tR。
保留体积:保留时间乘以载气的校正流速为保留体积。
死时间:自进样开始到惰性物质(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的物质)峰最高点所需的时间。
死体积:死时间乘以载气的校正流速为死体积。
分配系数K: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间达到平衡时的浓度比。
K=cl/cg
式中:cl——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浓度;
cg——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
分配比:也叫容量比、容量因子,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气-液相间达到平衡时,组分分配在液相和气相中的重量比。
4、气相色谱仪
气相色谱仪分为气路系统、进样系统、色谱柱、检测器和记录器等部分。不同的仪器型号,其气路、进样和记录器有所不同,这几部分将在以后的仪器分述中涉及。以下仅就色谱柱、检测器部分作一介绍。
4.1色谱柱
色谱柱中装有固定相,样品在色谱柱中进行各组分的分离,各组分的分离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固定相。
按分离方式划分,色谱柱可分为填充柱和毛细管柱。
4.1.1填充柱:由不锈钢、铜、玻璃或聚四氟乙烯制成。可根据样品有无腐蚀性、反应性及对柱温的要求,选用适当材料制作的色谱柱。色谱柱有U形、W形、螺旋形数种,内径2-4毫米,柱长1-4米左右。
4.1.2毛细管柱:多由不锈钢拉制成螺旋形,柱内径0.1-0.5mm,柱长30-300m。
增加柱长有利于提高分离效能,但延长了分析时间;加大柱内径可以增大进样量,缩短分析时间,但会降低分离效能。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色谱柱。
4.2检测器
检测器也是气相色谱的关键部件之一,是一种测量载气中各分离组分及其浓度变化的装置,它把组分及其浓度变化以不同的方式变换成易于测量的电信号。
A、分类
根据对信号记录方式的不同,检测器大致分为积分型和微分型两类。
积分型检测器测量各组分累积总量,所得色谱图为一系列台阶。在定量分析时,每一阶高就代表相应组分的含量,缺点是灵敏度低和显示不出保留数据故不常使用。
微分型检测器具有测量载气中各组分及其浓度瞬间变化的性质。所得色谱图为一系列色谱峰。如果载气流过检测器时信号是恒定的,即基线值。当载气中某一组分出现,则信号随其浓度或质量变大而增高直至最大值(峰高)。然后随浓度或质量减少,信号逐渐降低,直至回到原来的基线值。微分型检测器具有灵敏度高,能测出痕量组分,并可同时得到各组分的峰面积及其保留数据的特点而常被采用。
按检测器响应信号与溶质浓度或溶质质量成比例的不同,可将检测器分为浓度型和质量型两种。浓度型检测器有热导,电子捕获,气体密度,截面积,超声等。
浓度型检测器是测量载气中组分浓度瞬间的变化,在一定流速范围内,其响应信号取决于载气中组分浓度而与载气流速无关。
质量型检测器有氢火焰,火焰光度,氩离子化,氦离子化等。质量型检测器测量的是载气中组分进入检测器的速度变化。其响应值(峰高)取决于单位时间组分进入检测器的质量。
检测器的测量方法有两种,即峰高法和峰面积法。峰高法具有色谱峰高对应信号好,直观、准确 、快速、简便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
峰面积法为峰高和半高峰宽的乘积。随着仪器的改进,分析周期的缩短,色谱峰出峰较快,峰宽变窄,换算出的峰面积误差可能会较大。
B、性能指标
1)灵敏度S
一定量的组分通过检测器时,所给出的信号大小叫做该检测器对该组分的灵敏度。灵敏度亦称响应值或应答值,是衡量检测器质量的重要指标。
浓度型检测器的响应信号与载气中组分的浓度成正比,质量型检测器的响应信号与单位时间通过检测器的组分质量成正比。
2)、敏感度
检测器的灵敏度只能表示检测器对某组分产生信号的大小。但灵敏度大时基线波动液随之增大(所谓基线波动是指纯载气通过检测器时给出信号的不稳定程度,以Ib/2表示,见下图),因此仅用灵敏度S还不能很好地衡量检测器的质量,必须引入敏感度M这一概念。
敏感度M是指单位体积或单位时间内,使检测器出现能检测信号的最小物质量,也叫检测器的最小检出量。通常,信号要等于基线波动的二倍时才能检出,故敏感度M为
M=Ib/S
需要注意的是,检测器的敏感度与色谱分析的最小检出量不同,前者是衡量检测器性能的指标,仅与检测器有关,后者除与检测器性能有关外,还受柱效率及操作条件的影响。
C、氢火焰检测器(Flame Ionization Detector)
氢焰以氢气与空气燃烧产生的火焰为能源。当有机物随载气进入火焰燃烧,由于离子化反应而生成许多离子。在火焰上方为筒状收集极,下方为一“丫”形极化电极,两极间施加恒定的180V 电压,形成一个静电场。只有载气和助燃空气时两极间离子很少,即基值很低。当载气中出现有机物时,由于化学电离反应产生带电离子对。在电场作用下这些带电离子向两极定向运动,形成离子流。通过放大,取出信号,进行记录,采集,处理,即可对有机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氢焰检测器结构简单,由不锈钢制成。包括气体入口,火焰喷嘴,高压极化极,收集极和点火丝等部分。
D、热导检测器(Thermal Conductivity Detector)
热导检测器主要由池体和热敏元件构成。池体为方形,由不锈钢块制成。池体内钻有孔道,内装热敏元件。热敏元件是TCD的感应元件,它可以是热丝或热敏电阻。为了提高灵敏度,选用电阻率高,电阻温度系数大,机械强度高,能在较高的温度,浓度范围内操作,对各种组分都显示惰性的铼-钨丝。在热导池中热敏元件的阻值变化用惠斯顿电桥原理进行测量。电桥四臂都由热敏元件(钨丝)组成,位于池体同一孔道中的R1、R3为测量臂,另一孔道中的R2,R4为参比臂。四个钨丝的电阻值相同,以增加检测器的稳定性。当只有载气流过参比臂,测量臂时,在一定的池温和流速下,电桥平衡,即R2/R1=R3/R4,输出为0。当有组分流过测量臂时,参比臂则只有载气流过。由于组分的热导系数和纯载气的热导系数不同,由热传导带走的热量不同而引起热敏元件阻值的变化,使电桥失去平衡,产生不平衡电压输出信号。
热导池检测器原理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