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课程名称:灾害事故应急处理基本原则及措施 | 授课人 | |||
| 教学对象:全队干部职工 | 学时 | 1 | ||
| 授课时间 | ||||
| 教 学 目 的 与 要 求 | 使全体职工了解应急预案工作原则,煤与瓦斯突出、瓦斯煤尘爆炸、火灾、水灾、顶板事故处置方案。 | |||
| 教学重点 | 煤与瓦斯突出瓦斯煤尘爆炸、火灾、水灾、顶板事故处置方案 | |||
| 教学难点 | 煤与瓦斯突出瓦斯煤尘爆炸、火灾、水灾、顶板事故处置方案 | |||
| 授课方法 | 板书、讲授法 | |||
| 教具仪器 | 黑板 | |||
教学过程、授课提纲: 1、应急预案工作原则 2、现场应急处置应遵循的原则 3、煤与瓦斯突出瓦斯煤尘爆炸、火灾、水灾、顶板事故处置方案 4、事故案例教育:贵州安利来煤矿“7·25”事故 | ||||
| 附记: 本节课参考《生产安全事故及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 | ||||
一、应急预案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
(2)坚持“平战结合,专兼结合”的原则;
(3)坚持“快速有效,救人优先”的原则;
(4)坚持“防止事故扩大,缩小影响范围”的原则;
(5)保护救援人员生命安全的原则;
(6)坚持利于恢复生产的原则。
二、现场应急处置应遵循的原则
(1)救人优先的原则:现场工作人员本着“以人为本,救人第一”的原则,首先进行自救,然后进行救助他人。
(2)防止事故扩大,缩小影响范围的原则。
(3)保护救灾人员生命安全的原则。
(4)利于恢复生产的原则。
三、灾害事故应急处理
(一)瓦斯煤尘爆炸事故处置
撤出灾区人员
(1)事故发生后,受灾人员要立即采取自救与互救措施,位于灾区的人员首先应尽快撤离灾区,波及区域的人员接到通知后也应及时撤离。
(2)事故发生后,调度室应立即通知井下灾区有电话的地点,告诉该地区人员发生事故的性质、地点和避灾路线,及时组织撤退,无电话的地点应通过电话派人通知。
(3)救灾指挥部在指挥救灾时首先采取有效措施抢救遇险人员,并防止事故的扩大。
(4)采煤工作面发生事故后,受灾害威胁人员要及时戴上自救器以事故地点为中心,分别由机、风巷撤退至安全进风巷中,直至升井。
(5)避灾时,遇险人员在班组长的带领下,按指定的避灾路线迅速地撤离危险区。避灾过程中,要守纪律,听指挥,撤退时要两人以上编组同行,要互相帮助,互相照顾,不准单独乱跑。进入躲避硐室要发出呼救信号,以便救灾人员跟踪寻找。撤退时要注意风流方向,要尽快取捷径进入新风区域。
避灾措施
在发生瓦斯、煤尘爆炸事故,无法撤离灾区时,应考虑以下方法避灾:
(1)发生事故后,应急救援指挥部及时发布命令,引导井下现场人员按指定的避灾路线迅速、安全的撤离灾区,并防止事故的扩大,积极组织营救遇险遇难人员,及时救治受伤和中毒人员。避灾过程中,要守纪律,听指挥,撤退时要两人以上编组同行,要互相帮助,互相照顾,不准单独乱跑,撤退时要注意风流方向,要尽快取捷径进入新风区域。遇到无法撤退时,应迅速采取自救措施,进入附近的压风自救处、临时或永久避难硐室内,躲进压风自救带下,打开气阀自救,并关闭避难硐室风门等待救援。进入避难硐室后,利用通讯系统及时发出呼救信号,以便救灾人员寻找。
(2)避灾地点若有压风管,可设法打开管路以便向遇险人员输送新鲜空气。
(3)当发生瓦斯、煤尘爆炸事故,无其它巷道躲避时,避灾人员要注意爆炸冲击波的方向,要迅速背着冲击波的方向,脸向下扑倒到水沟里,使用好自救器和湿毛巾堵住嘴和鼻子以隔绝高浓度有害气体及火焰的伤害。待冲击波过后,要迅速迎着风流方向撤退出安全地点。
现场自救和互救注意事项
发生瓦斯、煤尘爆炸或瓦斯煤尘爆炸事故后,通常伴有强大的爆炸声响和连续的空气震动,此时要特别注意不可惊慌,也不要乱跑乱叫,要冷静、迅速判断发生事故的地点和自己所处的位置。
在矿山救护队及医护人员未到达之前,职工应迅速组织自救和互救,要佩戴自救器,按照瓦斯煤尘事故避灾路线,位于事故地点上风侧的人员,应迎着风流撤退;位于下风侧时,可迅速佩戴自救器或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尽量由捷径绕到新鲜风流中去。在撤离时要设法切断灾区电源。
如遇到无法撤退时,应迅速采取以下措施自救:
(1)瓦斯煤尘爆炸事故发生后,立即带好自救器或用毛巾快速捂住口鼻,就地卧倒,若边上有水坑,可侧卧于水中。
(2)听到爆炸后,应赶快张大口。并用是毛巾捂住口鼻,避免爆炸所产生强大冲击波击穿耳膜,引起永久性耳聋。
(3)爆炸瞬间,要尽力屏住呼吸,防止吸入有毒高温气体灼伤内脏。
(4)用衣物盖住身体裸露部分,使身体露出部分尽量减少,以防止爆炸瞬间产生的高温灼伤身体。
(5)距离爆炸中心较近的作业人员,在采取上述自救措施后,迅速撤离现场,防止二次爆炸的发生。
(6)如果巷道破坏严重,又不明撤退路线上安全与否,要到安全地点或避难硐室内临时躲避,安静耐心地等待救护。躲避地点要选择顶板坚固又无有害气体,且有水或离水较近的地方。避灾中,人人都要守纪律,听指挥,要严格控制矿灯的使用,照顾好伤员,并时时敲打铁器和岩石、管道发出呼救信号,并派有经验的老工人(至少二人同行)外出侦察,经探险确认安全后,避灾负责人可组织大家向井口撤退,沿途应做出标记和信号,以便救护队跟踪寻找。有可能时,要寻找电话,尽早与地面取得联系。
(7)如果巷道已经充满烟雾,也绝对不可惊惶失措,不能乱跑,而应冷静地辨认,判断发生事故的地区和风流方向,然后沉着地俯身摸着铁道或铁管,有秩序地撤离灾区。
(二)矿井火灾事故应急处置
煤矿井下的火灾,均能引起矿井瓦斯或煤尘的爆炸事故,对矿井具有灾难性的破坏。根据引火源的性质可分为外因火灾和内因火灾(自燃火灾)危险两种。
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处置措施
(1)发生矿井火灾事故后,在矿山救护队及医护人员未达到之前,职工应迅速组织自救和互救,要佩戴自救器,按照火灾事故事故避灾路线,迅速撤至新鲜风流中直到地面,在撤离时要设法切断灾区电源。
(2)任何人发现井下火灾,应视火灾情况,采取一切可能的办法直接灭火:①局部轻微着火不危及人员安全时,应立即灭火。②局部着火,可以扑灭但有蔓延扩大可能的,在不危及人员安全的情况下,一方面立即通知周围人员灭火,一方面向现场管理者汇报。③火势开始蔓延扩大,不能立即扑灭,现场主要负责人应立即进行人员紧急疏散,并立即向调度室汇报。
(3)现场扑灭火灾时,人员必须站在上风侧,同时要注意火风压造成风流逆转伤人。
(4)抢救火灾时,现场人员应首先设法切断火区电源,采用火灾类型相应的消防器材灭火,扑灭电气火灾时,用干粉灭火器、消防沙进行灭火,严禁用水和泡沫灭火器灭火。发生易燃支护材料和油脂着火时应首先选用灭火器灭火。
(5)当井下发生煤体自燃时应首先切断火区电源,然后采取隔离等措施进行灭火。
(6)为防止火灾扩大,需改变矿井通风方式或采用反风时,应在组织灾区和受威胁区域的人员安全撤离后再采取此项措施。
(7)井下硐室发生火灾时应切断电源并关闭防火门,若无防火门应采取挂风障控制入风,用干粉灭火器、消防沙进行灭火。
(8)回采工作面发生火灾时,应保持正常通风,从进风侧进行灭火;在进风侧灭火难以取得效果时,可采取局部反风,从回风侧灭火,但进风侧要设置水幕。掘进工作面发生火灾时应保持正常通风进行灭火,火区内直接灭火无效时,应采取隔断灭火法封闭火区,但要指定专人连续监测风流及有害气体浓度。
现场自救和互救注意事项
(1)任何人发现井下火灾时,首先应立即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直接灭火,并迅速报告矿调度室。在现场的区、队、班组长应依照矿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的规定,将所有可能受火灾威胁地区人员撤离危险区域,并组织人员利用现场的一切工具和器材进行灭火。电气设备着火时,应首先切断电源,在电源切断前,只准使用不导电的灭火器进行灭火。当现场人员发现烟雾或明火后,要按照《规程》第221条要求去做,如火势不大,应立即扑灭。千万不可一见火就惊惶失措、四处奔逃。如果火灾发生突然,火势狠猛,范围较大,现场人员无法扑灭时,或其他地区发生火灾蔓延到本工作区域,应首先报告矿调度室,请示救护队救援。然后要进行自救组织避灾,撤离危险区域。
(2)每个人都要迅速佩戴好自救器,然后有组织地向火焰燃烧的相反方向撤退。对位于发火地点进风侧的人员应迎着风流退出;位于回风侧的人员,已佩戴自救器则可顺风流退出,但应尽量利用其它平行通路(如风门、支路等)较快地绕过火区到达新鲜风流安全地点中去。
(3)如果巷道已经充满烟雾,也绝对不可惊惶失措,不能乱跑,而应冷静地辨认,判断发生火灾的地区和风流方向,然后沉着地俯身摸着铁道或铁管,有秩序地撤离火灾。
(三)工作面水灾事故应急处置
(1)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组长组织制定应急处置方案,开展现场应急自救工作,采取有效应急处置措施消除隐患,防止事故扩大。
(2)迅速查明事故的原因、发生范围和影响程度,制定现场应急处置措施,听从组长指挥,遇事不慌,相互密切配合、全体人员积极投入到现场应急自救工作中。
(3)加强通风系统管理,防止积水淹没风筒而威胁人员安全。
(4)迅速找到涌水点通道,及时封堵漏水口,防止事故扩大。
(5)加强涌水地点的巷道支护,防止冒顶堵人或伤人。
(6)在排水点以里10m处构筑挡水坝,高度随积水水位增长而增加,但最大高度控制在能保证巷道通风良好前提下,挡水坝要牢固可靠。
(7)排水泵工时刻观察排水设备运转及现场积水区水位变化情况,若有积水沿巷道不断上涨,及时向调度室和现场应急自救小组组长汇报。
(8)增设排水管路,增加排水泵,增大排水能力。
(9)根据涌水量增大趋势和排水设备运转台数,及时停运其他生产设备,保证排水供电负荷正常。
(10)机电检修工时刻观察供电系统、排水泵等设施运行情况,发现异常,立即向自救领导小组组长和调度室汇报。
(11)瓦检员时刻监测现场瓦斯及其它有害气体,当检测到有瓦斯聚集及其它有害气体时,立即向自救领导小组组长和调度室汇报,并引导现场人员撤离至安全区域。
(12)巷道除现场处置人员外,其他人员不得进入事故地点里段,可在附近相对安全地点等候,不得随意走动。保证所有人员可以随时撤至安全区域。
(13)一旦发现涌水量超过现场排水能力,且实施的应急处置措施难以控制事故发展状态时,现场应急自救小组组长立即向调度室汇报,同时清点人数并通知现场人员及现场附近其他人员,迅速有序地沿避灾路线撤至安全区域。调度室接到汇报后立即向矿水灾应急救援总指挥长汇报,由矿水灾应急救援总指挥长启动矿级应急救援预案。
(四)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现场处置
应急措施启动
(1)采面发生顶班事故后,必须立即停止该区域作业,撤出所有人员,跟班干部、班组长立即清点人数,并向矿调度室汇报冒顶地点、冒顶高度、长度等情况。
(2)发生顶板事故后,若现场无人员伤亡,班长组织人员立即撤至新鲜风流的安全地带,设置警标,等候抢险。若出现人员被困,被困者应保持情绪镇定,采用呼叫、敲打等方法发出呼救信号。
(3)班长应采取各种可能的方法,尽快抢救遇险人员。要用呼喊、敲击等方法确定遇难人员位置、人数。大块矸石可用千斤顶、撬棍等工具掀开。顶板如有冒落危险时,必须采取临时支护,防止二次冒落。
(4)发生堵人事故,可采取压风、供水管路通风、沿煤帮掏小洞、 打钻孔供风等方法提供新鲜空气,防止有毒有害气体或缺氧致人死亡。
(5)发生顶板事故后,如果没有人员遇险,跟班干部必须立即组织人员、备齐单体柱、圆木、钢梁等支护材料,随时接受指挥部的命令,及时投入抢险救灾工作。
(6)处理冒顶时,必须在可靠的临时支护下作业,严禁空顶作业。 处理冒顶前,应先加固好冒顶区前后的支护。使用棚子支护的,应根据围岩压力大小加密棚距,把棚子扶正扶稳,棚子顶帮要背严背实。
(7)处理冒顶事故必须由有经验的工人进行,架棚、背顶等工作必须有专人观察顶板。
(8)现场支护发生轻微破坏的,首先要恢复支护。若工作面顶板、两帮严重破坏,处理时由外向里逐步进行。
(9)在现场抢险过程中,派专人对现场顶板进行实时观测,保证救援人员安全。
(10)积极开展自救互救,对于窒息或心跳呼吸骤停伤员,必须先复苏、后搬运。复苏方法为:立即将伤员移至新鲜风流中,使之尽快与有毒有害气体隔离;将口中妨碍呼吸的东西去除,并将衣领、腰带、上衣解开,脱掉胶靴,使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不致受阻;对窒息者进行人工呼吸;对出血伤员,要先止血、后搬运;对骨折伤员,要先固定、后搬运。
工作面冒顶堵人事故的处理
(1)顶板冒落范围不大时,如果遇险人员被大块矸石压住,班长安排专人采用千斤顶等工具把大块岩石顶起,将人迅速救出。
(2)顶板沿煤壁冒落,矸石块度比较破碎,遇险人员靠近煤壁位置时,可采用沿煤壁由冒顶区从外向里掏小洞,架设梯形棚维护顶板,边支护边掏洞,直到把遇险人员救出。
(3)如果遇险者位置靠近冒顶区时,可采用沿冒顶区由外向里掏小洞,架设梯形棚子,或用邻近的棚子边支护边掏洞,把遇险人员救出。
(4)工作面冒落范围比较小,矸石块度小,比较破碎,并且继续下落,矸石扒一点,漏一些时,救护人员可采用撞楔法处理,控制住顶板。
(5)如果综采工作面底板是煤层,遇险人员位置在金属网人工顶板下面时,救护人员可沿底板掏小洞,边支护边掏洞,接近遇险者后将其救出。
(6)如果底板是岩石,掏不动,遇险者位置在金属网人工顶板下面时可沿煤壁掏小洞,寻找遇险人员。
(7)工作面冒落范围很大时,遇险者的为在冒落工作面的中间,采用掏小洞和撞楔法处理时间长,不安全,可沿煤层重开切眼的方法处理。新开切眼与工作面距离一般为3~5m左右,边支护边掘进。也可以沿煤壁用掏洞法处理,但靠冒顶区的一帮必须用木板背好,防止漏矸石。
(8)如果工作面两头冒落,把人堵在中间,采用掏小洞和撞楔法穿不去,可采用另开巷道的方法,绕过冒顶区或危险区将遇险人员救出。
(五)煤(岩)与瓦斯突出事故现场应急处置
一旦发生突出,现场施工人员(包括瓦检员)应迅速进入避难硐室,关闭避难硐室风门等待救援,并及时向调度室汇报;在避难室外悬挂一盏矿灯或其它明显标志,以便救护人员发现。如情况紧急不能迅速进入避难硐室,就近躲入压风自救袋内,打开压风等待救援。瓦检员在避难硐室内利用瓦斯检定器辅助管,测量巷道的瓦斯浓度,每半小时向调度室汇报一次,待瓦斯浓度下降3%以下,接到调度室通知后,方可组织施工人员佩戴好自救器沿着避灾路线撤离至新鲜风流中。撤离时要快速、镇静、有序、低行,当撤离人员中的最后一个人员通过风门时,应随手将通风设施反向门关闭,以防风流短路,通风系统紊乱,导致采区受灾范围的扩大。
现场人员应尽可能了解和弄清事故的性质、地点,发生范围和影响程度,第一时间由当班跟班干部或瓦斯检查员向矿调度室报告事故地点和现场灾难情况。
遇到无法撤退时,应迅速采取以下措施自救。
在撤离过程中若遇路途远,自救器呼吸时间不能保证到达安全地带以及个人体力不支时,可就近躲入己四采区压风自救袋内,打开压风等待救援。
在撤退途中听到或感觉到爆炸声或空气震动冲击波时,应立即背向声音和气浪传来的方向,脸向下双手置于身体下面,闭上眼睛迅速卧倒,头部要尽量放低;有水沟的地方要躲在水沟边上或坚固的掩体后面,用衣服或其他不易燃物体将自己身上的裸露部分尽量遮盖,以防火焰和高温气体灼伤皮肤。
如巷道中的避灾路线指示牌破坏或遗失时,撤退人员应朝着有新鲜风流通过的巷道方向撤退。
在撤退沿途和所经过的巷道交叉口,应留设指示行进方向的明显标志,以提示救援人员的注意。
四、事故案例教育:贵州安利来煤矿“7·25”事故
2012年7月25日18时26分,在安利来煤矿,11806运输巷综掘工作面距迎头49米处发生顶板冒落,造成掘进工作面5人被困。
1.事故经过
事故发生后,矿方未按规定迅速向当地及有关部门报告,而是自行组织救援。26日14时40分,在距离第一次冒顶处往后37米处,再次发生大面积冒顶,导致次生事故发生,下井参与救援的53人全部被困。在矿方感到已无力进行自救时,才于26日15时向当地及相关部门报告请求救援,并一度谎报被困人员仅有30人。
2.救援经过
在救援过程中,由于封堵巷道面积大,疏通维修困难,经过现场勘查后,指挥部果断决定,沿巷道下帮作小巷道施救,并迅速抽调了45名专业人员进行施工。经现场勘查,11806运输巷综掘工作面内有4处顶板垮落危险点,局部地点支护强度不够。为此,指挥部决定,首先对这4处危险点采取打木垛、点柱及加托梁等措施以加强支护,同时对局部支护强度不够地点及时补柱。
当时,5名矿工在井下被困已超过24小时。为确保他们所在地点巷道内的供风,指挥部决定,在原有一趟压风管供风的基础上,将供水管改为压风管,以增加被困人员所处地点的供风量。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 2012年7月29日19时27分,经过97小时抢险救援,最后1名矿工顺利升井。至此,贵州安利来煤矿冒顶事故的58名被困人员全部安全脱险。
3.经验教训
⑴安利来煤矿属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技术管理存在严重缺陷,对巷道布置未作认真分析,支护方式的选择和支护参数的确定未作认真分析论证。
⑵现场未按作业规程的要求组织施工;矿井安全隐患排查工作流于形式,事故地点支护不到位,对巷道处于应力集中区、片帮严重视而不见。
⑶未按规定及时报告事故,盲目组织施救导致次生事故发生。
课后习题:
现场应急处置应遵循的原则:
(1)救人优先的原则
(2)防止事故扩大,缩小影响范围的原则。
(3)保护救灾人员生命安全的原则。
(4)利于恢复生产的原则。
| 课程名称:应急避险设施的使用和避灾路线 | 授课人 | |||
| 教学对象:全队干部职工 | 学时 | 1 | ||
| 授课时间 | ||||
| 教 学 目 的 与 要 求 | 使全体职工了解ZH30(C)型自救器使用方法、压风自救装置使用、我队人员工作地点避灾路线、应急避险的设施设备使用。 | |||
| 教学重点 | ZH30(C)型自救器使用方法 | |||
| 教学难点 | 应急避险的设施设备使用 | |||
| 授课方法 | 板书、讲授法 | |||
| 教具仪器 | 黑板 | |||
| 教学过程、授课提纲: 1、ZH30(C)型自救器使用方法 2、压风自救装置使用 3、我队人员工作地点避灾路线 4、应急避险的设施设备使用 | ||||
| 附记: 本节课参考《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相关作业规程 | ||||
1、ZH30(C)化学氧自救器使用方法
1.揭开扳手粘扣,扳断封口带扔掉,揭开上外壳扔掉
2.用拇指拉住初期生氧装置拉环,拔掉启动针
3.带上脖带(注意隔热垫应靠近身体)
4.拔掉口具塞
5.将口具放入唇齿之间,咬住口具咬口,用口呼吸,若气囊未鼓起,应迅速向自救器呼气,将气囊吹鼓
6.夹上鼻夹
7.佩戴完毕,带好安全帽,匀速撤离灾区
二、压风自救装置使用
当井下发生煤与瓦斯突出或发现有煤与瓦斯突出预兆时,以及瓦斯严重超限等情况下,现场工作人员应以最快速度进入压风自救装置,首先打开球阀开关,再解开披肩防护袋,迅速地进入袋内避灾,等待地面来人营救。
三、我队人员工作地点避灾路线:
四、应急避险的设施设备使用
1、矿井监测监控系统。煤矿企业必须建设完善安全监控系统,实现对煤矿井下瓦斯、一氧化碳浓度、温度、风速等的动态监控,为煤矿安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要加强系统设备维护,定期进行调试、校正,及时升级、拓展系统功能和监控范围,确保设备性能完好,系统灵敏可靠。要健全完善规章制度和事故应急预案,明确值班、带班人员责任,矿井监测监控系统中心站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当系统发出报警、断电、馈电异常信息时,能够迅速采取断电、撤人、停工等应急处置措施,充分发挥其安全避险的预警作用。
2、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煤矿企业必须建设完善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并做好系统维护和升级改造工作,保障系统安全可靠运行。所有入井人员必须携带识别卡(或具备定位功能的无线通讯设备),确保能够实时掌握井下各个作业区域人员的动态分布及变化情况。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制度,发挥人员定位系统在定员管理和应急救援中的作用。
3、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煤矿企业必须为入井人员配备额定防护时间不低于30分钟的自救器。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应建设采区避难硐室,突出煤层的掘进巷道长度及采煤工作面走向长度超过500米时,必须在距离工作面500米范围内建设避难硐室或设置救生舱。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以外的其他矿井,从采掘工作面步行,凡在自救器所能提供的额定防护时间内不能安全撤到地面的,必须在距离采掘工作面1000米范围内建设避难硐室或救生舱。
4、矿井压风自救系统。井下压风管路要采取保护措施,防止灾变破坏。压风自救装置的安装原则:井下发生煤与瓦斯突出时有害气体波及到的采掘工作面、采区上下山区域 ,在此区域内有人工作的地方都必须安装压风自救装置。突出危险区域掘进工作面:自巷道回风口开始,每隔50米设置一组压风自救装置,自救袋个数不少于五个,靠近工作面25—40m范围内设置一组压风自救装置,自救袋个数不少于15个,并且随工作面掘进及时往前移动。突出危险区域采煤工作面:风巷距采面上出口25—40m范围内设置一组压风自救袋;机巷在采面下出口以外50—100m放炮地点安装一组压风自救袋,以上两处压风自救袋的数量分别按工作面最多工作人数及公司相关要求确定。工作面回风巷道的皮带机头、绞车等固定的有人工作地点,专用回风巷维修巷道施工地点,应安设压风自救装置。压风自救袋的安装高度为1.4m -1.6m,开关位置便于操作,便于现场人员自救应用。
5、矿井供水施救系统。煤矿企业必须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建设完善的防尘供水系统;除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要求设置三通及阀门外,还要在所有采掘工作面和其他人员较集中的地点设置供水阀门,保证各采掘作业地点在灾变期间能够实现提供应急供水的要求。要加强供水管路维护,不得出现跑、冒、滴、漏现象,保证阀门开关灵活。
6、矿井通信联络系统。煤矿企业必须建设井下通信系统,并按照在灾变期间能够及时通知人员撤离和实现与避险人员通话的要求,进一步建设完善通信联络系统。在主副井绞车房、井底车场、运输调度室、采区变电所、水泵房等主要机电设备硐室和采掘工作面以及采区、水平最高点,应安设电话。井下避难硐室(救生舱)、井下主要水泵房、井下变电所和突出煤层采掘工作面、爆破时撤离人员集中地点等,必须设有直通矿调度室的电话。发生险情时,要及时通知井下人员撤离。
五、事故案例教育:塬林煤矿“11·18”冒顶事故案例分析
一、事故经过。2011年11月18日3时10分,锡林郭勒盟镶黄旗塬林煤矿东-101采煤工作面13名工人正在井下作业,顶板突然发生垮塌造成13人被埋,其中1人靠近坍塌面的边缘,只是受了些轻伤,自行顺利逃生,12人被困井下。事故原因初步认定为采煤工作面老顶的空顶距离过长,空顶面积过大,造成顶板突然垮落将工作面支护全催垮,作业人员来不及撤出,全部被埋井下。
二、救援经过。据了解,事故发生后,-101采煤工作面顶板全部垮落,但还能维持正常通风,矿井空气中无瓦斯等有害气体,遇险人员生死不明,位置不能确定。根据以上情况,抢救指挥部初步制定的抢救方案是:在工作面上下两道靠近冒落区煤壁侧同时掘进巷道,边掘进边深入冒落区解救被困人员。18日20点,现场传来消息说,井下有7名幸存者,都在同一位置,距离工作面运输道大约50米左右。随即救援方案调整如下:
1.救护队从坍塌部位的运输道一侧清理塌方物体,采用单体液压支柱和方木加强支护,抢修出一条生命通道接近被困人员。
2.利用现有通道向7名被困人员输送必要的食物、饮料和生理盐水,维持被困人员生命,为营救争取更多的时间。
三、经验与教训
1.救援方案正确。救援过程中抢救指挥部能够根据救援现场的实际情况,及时对救援方案做出调整。在确定井下有幸存者后,将掘进巷道改为清理塌方体、抢修生命通道。救援过程中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幸存矿工的生命安全,为7名幸存矿工的成功生还奠定了基础。
2.在整个救援过程中救护指战员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吃苦耐劳。在救灾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分工协作、默契配合,各项救援任务平行交叉、协调有序。
3.救护队指战员对处理冒顶事故经验少,尤其面对大型复杂冒顶事故时对灾区情况不能做出正确判断、有效处理。
4.事故处理时的各类资料收集不及时,尤其是有关事故矿井相关技术资料、图片、影像资料缺失。
课后习题:
1、压风自救装置的安装原则:井下发生煤与瓦斯突出时有害气体波及到的采掘工作面、采区上下山区域 ,在此区域内有人工作的地方都必须安装压风自救装置。
2、ZH30(C)化学氧自救器使用方法
①揭开扳手粘扣,扳断封口带扔掉,揭开上外壳扔掉
②用拇指拉住初期生氧装置拉环,拔掉启动针
③带上脖带(注意隔热垫应靠近身体)
④拔掉口具塞
⑤将口具放入唇齿之间,咬住口具咬口,用口呼吸,若气囊未鼓起,应迅速向自救器呼气,将气囊吹鼓
⑥夹上鼻夹
⑦佩戴完毕,带好安全帽,匀速撤离灾区
| 课程名称:避灾自救与创伤急救 | 授课人 | |||
| 教学对象:全队干部职工 | 学时 | 1 | ||
| 授课时间 | ||||
| 教 学 目 的 与 要 求 | 使全体职工了解井下火灾、煤与瓦斯突出、水灾、冒顶等事故时如何避灾自救,伤情判断方法、伤员类别及处置原则、创伤急救五大技术。 | |||
| 教学重点 | 井下火灾、煤与瓦斯突出、水灾、冒顶等事故时避灾自救 | |||
| 教学难点 | 创伤急救五大技术 | |||
| 授课方法 | 板书、讲授法 | |||
| 教具仪器 | 黑板 | |||
| 教学过程、授课提纲: 1、采煤工作面常见事故避灾自救 2、伤情判断方法 3、伤员类别及处置原则 4、创伤急救五大技术 | ||||
| 附记: 本节课参考《矿工井下避灾与救护训练》 | ||||
一、采煤工作面常见事故避灾自救
避灾自救,就是当井下发生意外灾变时,在灾区或受灾区影响的区域内的每个工作人员进行避灾和保护自己的方法。
互救是在有效的自救前提下,妥善地救护他人而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避灾自救应遵守“灭、护、撤、躲、报”五原则:
灭:就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将事故消灭在初期阶段或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伤害和损失。
护:就是因事故造成自己所在地点的有毒气体浓度增高,可能危及我员生命安全时,要及时进行个我安全防护或佩带使用自救器,或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等。
撤:就是当灾区现场不具备抢救事故的条件,又危及人员生命安全时,要以最快速度,选择最近的避灾路线撤离灾区,到达安全地点或地面。在撤离时,要听从班组长或有经验的老工人的指挥,禁止狂奔乱叫。
躲:就是在短时间内无法安全撤离灾区时,要迅速进入躲避峒室或其它安全地点,也可利用现场的设施和材料构筑临时避难峒室,暂时躲避,等待救援。
报:井下发生事故后,事故现场的作业人员应尽量了解或判断事故性质、地点和灾害程度,在积极、安全地消除或控制事故的同时,要及时向矿调度室报告灾情。
井下发生各类事故时的安全撤退路线叫避灾路线。
根据《规程》第10条规定,每一矿井都必须有“井下避灾路线图”,并在作业规程中明确规定;在井下各巷道和巷道交叉口处都有醒目的安全标志牌。
因发生的事故性质不同,其避灾路线也不同。
例如:发生瓦斯煤尘爆炸事故时,应逆风撤退到新鲜风流的巷道中。发生水灾事故时,就要向高处出口的路线撤退。发生冒顶事故时,应从冒顶处向两侧撤退等。
井下发生火灾事故时如何避灾自救?
如果火势不大,应根据现场条件立即直接灭火。如果火势迅猛,火灾范围大,现场人员无力抢救时,则应迅速撤出灾区人员。在避灾自救撤离时,要佩戴好自救器,如果巷道内充满烟雾,也决不要惊慌失措,四散乱跑,要迅速辩认出发火地区和风流方向,然后沉着地俯身摸着铁道或管路有秩序地撤出灾区。如果实在无法撤出,就要尽快地在附近峒室暂躲避,并把峒室入口的门关闭,隔断风流,防止有毒有害气体侵入,并敲打呼救信号。所有避灾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纪律,听从避灾领导人的指挥。
如独头巷道起火,人员一旦被堵在工作面而无法撤退时,应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迅速拆除引燃风筒,在不引起冒顶的前提下拆除部分木架及其它可燃物,切断火源蔓延的通路。同时,要根据火灾的大小、发生地点等情况,选择合适的地点,利用现场的风筒、支架及其他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工具,迅速构筑临时避难峒室,并严加封堵,防止烟雾及有害有毒气体侵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在独头工作面与火源之间,建立多道内有压风墙,而且留做避难的空间越大越好。如果巷道内压风管路,应打开压风管的阀门或拆开管路,放出压缩空气供呼吸之用。
井下发生瓦斯、煤尘爆炸时如何避灾自救?
1.当井下发生瓦斯煤尘爆炸时,现场人员要沉着冷静,不要惊慌,不要乱跑,应迅速背向空气震动的方向,俯卧在地,以降低身体高度,减少受冲击面积,避开冲击波的强力冲击,减小伤害的程度。另外,要用湿毛巾捂着鼻口,用衣物盖住身体,屏住呼吸,防止吸入大量的高温有毒有害气体。与此同时,要迅速佩戴好隔离式自救器,尽快撤离灾区,并向调动室汇报。对于不能行走,但可移动的伤员,要设法将其运到新鲜风流中;对于重伤员,只能为其佩戴好自救器待救。
2.当井巷遭到严重破坏,退路被阻时,由受伤不重的伤员千方百计疏通巷道,尽快撤离到新鲜风流中。如果巷道难以疏通,要坐在支架、顶板良好的地方静坐(卧)待救,并且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建立临时避难峒室。
矿井发生煤与瓦斯突出时,应如何避灾自救?
1.立即佩戴使用隔离式自救器,迅速外撤,并向调度室汇报。在撤离时,若附近设置有反向风门,要迅速撤到反向风门之外,把反向风门关好后,继续外撤。
2.撤退途中,如果退路被堵塞,可到专设的井下避难所暂避,也可寻找有压风或铁风管的巷道、峒室躲避,把管子卸开进行通风,延长避难时间,并敲打铁管,或用其他办法与外界取得联系。
井下发生水灾事故时如何避灾自救?
1.当井下发生水灾事故时,现场人员应迅速判断突水的地点、水源、涌水量、发水原因,危害程度等情况,立即向调度室汇报。并及时向下部水平和其他或可能受受到水灾威胁区域的人员发出警告和撤退的通知。
2.突水事故初期,应在现场领导和有经验的老工人组织带领下,就地取材,迅速进行抢救。如果突水点周围岩石坚硬、涌水量不大,可组织力量加固工作面,尽快堵住出水口。在水源情况不明,涌水汹猛、顶帮围岩软松的情况下,决不可强行封堵出水口,以免引起大面积突水,造成人员伤亡,扩大灾情。
3.在突水迅猛、水流急的情况下,现场人员立即避开出水口和泄水流,躲到峒室内,拐弯道或其它安全地点。如果情况紧急,来不及转移躲避时,可抓牢棚梁、棚腿或其他固定物体,防止被涌水激流或冲走。
发生冒顶事故时如何避灾自救?
1、被埋人员应用呼叫、敲打等方法,发出有规律、不间断的呼救信号,这样可使抢救人员准确地掌握遇险人员的位置,人数和伤害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营救措施。
2、被埋人员在条件不允许时,不能采用猛烈挣扎的办法脱险。因为猛烈的挣扎会使使埋压人员的周围的煤矸、物料失去暂时的平衡,导致新的垮落,反而不能脱险,正确的方法是:正视已发生的灾害,不要惊慌失措,注意保持体力,等待救援。
3、营救人员首先要检查和维护好冒落地点及其附近的支架,以保障救灾时的安全,并有畅通的安全退路,避免扩大事故,还要指派专人观察顶板,才能清理被埋人员时,只能用手扒,拣煤矸,以免伤害遇险人员。如果伤员被大块岩石压住,应用液压起重器或千斤顶等工具将大块岩石顶起,迅速将人救出。
二、伤情判断方法
(1)心跳:正常人的心跳为60-80次/分;严重创伤、大出血的伤员,心跳多增快。
(2)呼吸:正常人的呼吸16-18次/分;重危伤员呼吸多变快、变浅或不规则。
(3)瞳孔:正常人两眼瞳孔是等大、等圆的,遇到光线能迅速收缩变小;严重颅脑损伤伤员,两侧瞳孔可不一样大,用电筒光线刺激,可以不收缩或瓜迟钝。
三、伤员类别及处置原则
(1)危重伤员:先救后送,即必须立即抢救,并在严密观察和继续抢救下,迅速护送医院。
(2)重伤员:需要立即手术治疗的伤员,应迅速转送医院;可以暂缓手术的伤员,要注意防止休克发生。
(3)轻伤员:在现场进行一次性处理后,升井回住地休息,不必送医院。
三先三后原则:对窒息(呼吸道完全堵塞)或心跳、呼吸刚停止不久的伤员,必须先复苏,后搬运;对出血的伤员,必须先止血,后搬运;对骨折的伤员,必须先固定,后搬运。
四、创伤急救五大技术
创伤急救五大技术有:
(一)止血 ①手压止血法 ②加压包扎止血法③加垫屈肢止血法④绞紧止血法⑤止血带止血法
允许:毛巾、布条、电缆皮
不允许:绳子、金属丝 每隔50~60分钟松开1~3分钟
(二)包扎
1、包扎步骤
① 找到伤口,把伤口暴露出来。包扎时,应根椐不同部位的伤口,脱下衣裤或把衣裤撕开或剪开,以充分暴露伤口。
② 迅速检查伤情:是否合并骨折、内脏损伤等。
③ 将伤口包扎好
2、包扎材料:
① 三角巾② 绷带③ 头巾④ 干净的毛巾、布条等替代物
(三)心肺复苏
步骤一:意识判断和打开气道。
(1)意识判断:当发现一个到底的患者,首先必须判断其是否失去知觉。有以下几种方法:喊话并排其肩膀;呼救;患者体位(当患者呈俯卧状态时,应先将患者双手上举,再将外侧(远离抢救者侧)下肢膝盖弯曲后驾在内侧(靠近抢救者侧)肢体上,然后一手护着患者的颈部,另一只手置于患者的胸部,小心、平稳、慢慢地将患者转为仰卧位,并将其双上肢放在躯干两旁;另一个方法是先将患者内侧下肢交叉在外侧肢体上,再将外侧上肢抬肩伸直靠于头侧,一手绕过患者内侧的上肢托肩,另一手置于患者髋关节处,将其整个地翻为仰卧位,并将其双上肢放在躯干两旁。)
(2)打开气道:患者心跳呼吸停止、意识丧失后,全身肌肉松弛,口腔内的舌肌也松弛,舌根后坠而堵塞呼吸道,造成呼吸阻塞。在进行口对口吹气前,必须打开气道,保持气道通畅。
打开气道的方法有:
仰头抬颌法;操作者站或跪在患者一侧,一手置患者前额上稍用力后压,另一手用食指置于患者下颌下沿处,将颌部向上向前抬起,使患者的口腔、咽喉轴呈直线。再通过看(胸廓有无起伏)、听(有无气流呼出的声音)、感觉(面部感觉有无气流呼出)三种方法检查出患者是否有自主呼吸。如无呼吸应该立即进行口对口吹气。
步骤二:人工呼吸
口对口吹气是向患者提供空气的有效方法。操作者置于患者前额的手在不移动的情况下,用拇指和食指捏紧患者的鼻孔,以免吹入的气体外溢,深吸一口气,尽力张嘴并紧贴患者的嘴,形成不透气的密封状态,以中等力量,1~1.5秒的速度向患者口中吹入约为800毫升的空气,吹至患者胸廓上升。吹气后操作者即抬头侧离一边,捏鼻的手同时松开,以利于患者呼气。如此以12分/分钟的频率反复进行,直到患者有自主呼吸为止。
步骤三:人工循环
人工循环是通过胸外心脏按压形成胸腔内外压差,维持血液循环动力,并将人工呼吸后带有氧气的血液供给脑部及心脏以维持生命。方法如下:
(1)判断患者有无脉搏。操作者跪于患者一侧,一手置于患者前额使头部保持后仰位,另一手以食指和中指尖置于喉结上,然后滑向颈肌(胸锁乳突肌)旁的凹陷处,触摸颈动脉。如果没有搏动,表示心脏已经停止跳动,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2)胸外心脏按压。
第一步:确定正确的胸外心脏按压位置。先找到肋弓下缘,用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沿肋骨下缘向上摸至两侧肋缘于胸骨连接处的切痕迹,以食指和中指放于该切迹上,将另一只手的掌根部放于横指旁,再将第一只手叠放在另一只手的手背上,两手手指交叉扣起,手指离开胸壁。
第二步:施行按压。操作者前倾上身,双肩位于患者胸部上方正中位置,双臂与患者的胸骨垂直,利用上半身的体重和肩臂力量,垂直向下按压胸骨,使胸骨下陷4-5厘米,按压和放松的力量和时间必须均匀、有规律,不能猛压、猛松。放松时掌根不要离开按压处。按压的频率为80-100次/分钟,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次数比率为:单人复苏15:2,双人复苏5:1.。
(四)固定
骨折临时固定的目的:(1)避免骨折断端在搬运时,损伤周围的血管、神经、肌肉、内脏或剌破皮肤;(2)减轻疼痛,防止休克;(3)便于运送到医院去彻底治疗。
骨折临时固定的材料:(1)夹板:备用木制夹板最好;在紧急情况下,可就地取材,用木棍、木板等代用。(2)敷料:敷料有作垫子用的棉花、纱布、衣服片和固定夹板用的三角巾、绷带、布条等。
(五)搬运
1、如果伤员伤情不重,可采用掮、背、抱、扶的方法将伤员运出事故地点和采区巷道,然后搭乘人车和空矿车转送到地面。
2、如果伤员有大腿或脊柱骨折、大出血或休克等情况时,就不能用背和扶等方法,一定要用担架搬运抬送。搬运伤员的担架可用专门准备的医用担架,也可就地取材,用木板、竹笆、木棍和绳子等临时绑扎而成。把担架准备好并放平后,两人站在伤员的一侧,其中一人抱住伤员的颈部及下背部,另一人抱住伤员的臀部和大腿,平稳地把伤员托起放在担架上。若有三人时,则一人抱住伤员的上背部和颈部,一人抱住臀部和大腿,第三人托住腰和后背,动作一致而平稳地把伤员托起放在担架上。
3、搬运脊柱骨折的伤员时千万要注意,不可随便搬动和翻动伤员,也绝对不可用抬、掮、背、抱的方法搬运,一定要用木板做的硬担架抬运。伤员放到 担架上以后,要让他平卧、腰部垫上一个衣服垫,然后用三、四根布带把伤 员固定在木板上,以免在搬运中滚动或跌落,否则极易造成脊柱移位或扭
转,刺伤血管和神经,使下肢瘫痪。伤员搬运到大巷,可连同担架一起固定在专用的人车或空矿车上,并立即向地面医院转送。
事故案例教育:
湖南双峰某矿煤与瓦斯突出事故
一、事故经过
2002年9月3日,湖南省双峰县秋湖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发生一起煤与瓦斯突出特大事故。事故造成39人死亡,突出煤量约600吨,瓦斯7.5万立方米。
当日夜班,该矿共安排55人下井作业,其中3249工作面补充切眼掘进头(事故发生当头)3人,3249工作面维修4人,3248工作面采煤工31人,34底板上山掘进头8人,机电运输线9人。0:30分左右全井撤人放炮,15分后,开始下井,约30分钟后各作业人员到达作业地点,根据专家分析推断,3249工作面补充切眼作业人员刚开始工作不久发现有突出预兆,便停止作业,撤离作业地点,在撤退过程中发生了煤与瓦斯突出;其时2:10分。
二、救援经过
事故发生后,该矿调度室立即派矿救护小队4人下井抢救,并上报告镇、县和县煤炭局。随即救援工作全面展开,救援当时发现遇难者33人(3248工作面29人,3249工作面3 人,324运输石门1人),6名下落不明者(事后清理巷道找出),生还1人。
据生还者王某回忆:事故发生时,他一人正在档头,突然听到一声闷雷般的巨响传来,随即煤尘铺天盖地压过来,他眼前除了煤灰,看不到任何东西,呼吸也越来越困难,几秒钟后,眼前一黑、晕死过去。大约过了20多分钟,王某苏醒过来,身上已经铺了厚厚的一层煤灰,他摸索着找到了矿灯,挣扎着站立起来,突然,他脚下一软,又重重地摔倒在地,这时,他才意识到:“矿井出事了。”他试着呼喊了一下矿友们的名字,但黑洞洞的巷道里回荡的只有自己的回音。求生的本能促使王某振作起来,他调整好矿灯,匍匐着向井口的方向爬去,刚爬出十多米,他看到了一名矿友躺在煤灰里,一喊,没有应答,一摸,鼻孔里已没有气息,来不及多想,他挣扎着继续往前爬。一路上,他遇到了3位同事的遗体,有的躺在巷道里,有的身体大部分已被煤尘掩盖。爬了100多米后,王某爬到了大巷道,那里有一台电话机,于是,他打出了求救的电话,很快,救护队员找到了他并把他抬上地面。至此,在这次突出事故中,只有他一人生还。
事故原因:
1.该矿未按规定进行“四位一体”综合防突措施;矿井监测监控系统不完善。
2. 作业人员安全意识、个人避灾应急处置能力差,对灾害预兆判断不清,不会佩戴自救器。
防范措施:
1.严格执行“四位一体”综合防突措施,加强矿井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
2.加强职工安全培训,提高其防灾避灾意识与能力。
课后习题:
1、创伤急救有哪五大技术?
答:止血、包扎、心肺复苏、固定、搬运。
2、井下急救三先三后原则:对窒息(呼吸道完全堵塞)或心跳、呼吸刚停止不久的伤员,必须先复苏,后搬运;对出血的伤员,必须先止血,后搬运;对骨折的伤员,必须先固定,后搬运。
| 课程名称:应急管理有关规定 | 授课人 | |||
| 教学对象:全队干部职工 | 学时 | 1 | ||
| 授课时间 | ||||
| 教 学 目 的 与 要 求 | 使全体职工了解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应急管理规定、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九条规定。 | |||
| 教学重点 | 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应急管理规定 | |||
| 教学难点 | 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应急管理规定 | |||
| 授课方法 | 板书、讲授法 | |||
| 教具仪器 | 黑板 | |||
教学过程、授课提纲: 1、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应急管理规定 2、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九条规定 | ||||
| 附记: 本节课参考《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分标准》以及其他相关文件规定 | ||||
工作要求
(1)明确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分管负责人和主管部门;
(2)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制度,明确岗位职责;
(3)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资源有保障;
(4)组建应急救援队伍或有应急救援队伍为其服务;
(5)编制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及年度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按照规划和计划组织应急预案演练,组织实施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
应急管理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分表
一、机构和职责
1.建立应急救援工作日常管理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和应急救援指挥机构,人员配备满足工作需要,职责明确;
2.应急救援指挥场所固定。
二、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以下制度:
1.应急值守制度;
2.应急信息报告和传递制度;
3.应急投入及资源保障制度;
4.应急预案管理制度;
5.应急演练制度;
6.应急救援队伍管理制度;
7.应急物资装备管理制度;
8.安全避险设施管理制度;
9.应急资料档案管理制度
三、应急保障
1.配备应急救援物资、装备或设施,建立台账,按规定储存、维护、保养、更新、定期检查等;
2.有可靠的信息通讯和传递系统,保持最新的内部和外部应急响应通讯录;
3.配置必需的急救器材和药品;与就近的医疗机构签订急救协议;
4.建立覆盖本煤矿所有专项应急预案相关专业的技术专家库。
四、安全避险系统
按规定建立完善井下安全避险设施;每年由总工程师组织开展安全避险系统有效性评估。
五、应急广播系统
设置井下应急广播系统,井下人员能够清晰听到应急指令。
六、个体防护装备
按规定配置足量的自救器,入井人员随身携带;矿井避灾路线上按需求设置自救器补给站。
七、紧急处置权限
明确带班人员、班组长、瓦斯检查工、调度人员遇险处置权和紧急避险权。
八、技术资料
井工煤矿应急指挥中心备有最新的采掘工程平面图、矿井通风系统图、井上下对照图、井下避灾路线图、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应急预案。
九、队伍建设
1.煤矿有矿山救护队为其服务;
2.井工煤矿不具备设立矿山救护队条件的应组建兼职救护队,并与就近的救护队签订救护协议。兼职救护队按照《矿山救护规程》的相关规定配备器材和装备,实施军事化管理,器材和装备完好,定期接受专职矿山救护队的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按照计划实施应急施救训练和演练。
十、应急预案
1.预案编制与修订。
(1)按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编制应急预案,并按规定及时修订;
(2)按规定组织应急预案的评审,形成书面评审结果。评审通过的应急预案由煤矿主要负责人签署公布,及时发放;
(3)应急预案与煤矿所在地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相衔接。
2.按照应急预案和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的相关内容,针对重点工作场所、重点岗位的风险特点制定应急处置卡。
3.按照分级属地管理的原则,按规定时限、程序完成应急预案上报并进行告知性备案。
4.煤矿发生事故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实施应急响应、组织应急救援;并按照规定的时限、程序上报事故信息。
十一、应急演练
1.有应急演练规划、年度计划和演练工作方案,内容符合相关规定;
2.按规定3年内完成所有综合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演练;
3.应急预案及演练、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的实施由矿长组织;记录翔实完整,并进行评估、总结 。
十二、资料档案
1.应急资料归档保存,连续完整,保存期限不少于2年;
2.应急管理档案内容完整真实(应包括组织机构、工作制度、应急预案、上报备案、应急演练、应急救援、协议文书等)管理规范。
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九条规定
一、必须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是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第一责任人的工作责任制,层层建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责任体系。
二、必须依法设置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配备专职或者兼职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人员,建立应急管理工作制度。
三、必须建立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或与邻近专职救援队签订救援协议,配备必要的应急装备、物资,危险作业必须有专人监护。
四、必须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编制与当地及相关部门相衔接的应急预案,重点岗位制定应急处置卡,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应急演练。
五、必须开展从业人员岗位应急知识教育和自救互救、避险逃生技能培训,并定期组织考核。
六、必须向从业人员告知作业岗位、场所危险因素和险情处置要点,高风险区域和重大危险源必须设立明显标识,并确保逃生通道畅通。
七、必须落实从业人员在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停止作业,或在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场所的权利。
八、必须在险情或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做好先期处置,及时采取隔离和疏散措施,并按规定立即如实向当地及有关部门报告。
九、必须每年对应急投入、应急准备、应急处置与救援等工作进行总结评估。
事故案例教育:
湖南衡阳煤矿“10.29”瓦斯爆炸事故
——矿工镇定自救死里逃生
2011年10月29日,衡阳市霞流冲煤矿发生一起重大瓦斯爆炸事故(先突出后爆炸,突出煤矸120t,涌出瓦斯量7280m3),造成29人死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2526万元。
在这起事故中,有6名矿工因为具有相对丰富的自救知识,加上顽强的毅力,最终幸免于难,刘某即是其中一人。
灾难突然降临
“当时我们在井下负300米水平作业。”刘某说。10月29日下午6时左右,他突然听到矿井井口方向一声闷响,巷道在颤抖,巷道内的照明灯顿时熄灭。他一惊,意识到出事了。“不好,瓦斯爆炸!”在煤矿工作了20多年,刘某凭着丰富的经验立刻做出了判断。
随后,他朝工友大喊:“快逃”。他当时距离最近的1个遇难者只有不到500米。他快步朝响声方向奔去,却看到远处的工友一个接一个倒下,他更确定发生了瓦斯爆炸,赶紧掉头朝斜井的更下方跑。
冷静判断、正确逃生
根据煤矿瓦斯爆炸的特点,爆炸引发的冲击波会导致一氧化碳中毒和高密度煤尘窒息,在约1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就可致人死亡。刘某经常参加安全培训学习,有这方面的常识。他猛然想起,每一个作业水平都有1个紧急避难硐室,可以躲进避难硐室等待救援。
在等待救援时,可能由于压风管路受损,刘某突然感觉风流越来越小,人也有些头重脚轻。他意识到问题比他想象的要严重得多,就立即戴上自救器,然后跌跌撞撞朝更深处跑,他希望在下一个作业面的避难硐室能找到生机。在走之前,他除了戴着1个自救器外,还另外多拿上了7个。“是那些自救器救了我!”刘某事后回忆说,其时眼里闪烁着恐惧。
凭借自己的救援知识,刘某断定瓦斯爆炸后巷道已经坍塌,并且在爆炸发生点附近极可能仍存有高浓度的一氧化碳和高密度的煤尘。他决定从风井口逃生。
多学些救护知识真的很重要
“我想,瓦斯爆炸,巷道肯定被炸毁了,那进风的方向肯定是出不去了,只能往回风的方向走。”刘某回忆说:“我挣扎着往前走,不知道走了多久,又饿又晕,几乎感觉快撑不住了的时候,突然感到一阵清新的凉风袭来,我知道我终于得救了。”
2011年10月30日凌晨2时,现场救援的队员在巷道口发现了满身煤灰、摇摇晃晃的刘某。
在讲完逃生经历后,刘某的脸上并没有重生的喜悦,他哽咽着说:“我想救工友们,但我当时呼吸困难,浑身无力,已经为力了。下井矿工掌握些自救知识就能增加生存机会,等我好了,我一定帮助工友们多学点自救知识。”
课后习题:
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应急管理规定明确带班人员、班组长、瓦斯检查工、调度人员遇险处置权和紧急避险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