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导学案的研究,很多研究者都把运用导学案进行的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来进行研究。理论研究者主要从理论方面探讨导学案教学模式,如魏亚本(2011)的《语文学案教学实验的教育学阐释》一文中虽然是从语文角度进行阐释,但其主要内容是从理论上论述了学案的特质,学案的理论依据,“学案”实验中凸显出来的深层次难题以及究竟如何破解这些难题。裴亚男(2007)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综述》从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师生角色等方面对导学案导学模式进行了综述,提出了“导向、导学、导练、升华”四个基本阶段的教学模式。而一线的教师则更多地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从各自的学科角度对学案导学教学的具体操作进行了探索。如綦桂杰(2003)的(“学案导学”模式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及中学生自身特点的基础上,论述了实施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围绕着“学案”的设计和学案的实施两方面内容,详尽地阐述了一个学案应由哪几部分构成,设计成什么样的方式,学法指导中的“指导”到底指导学生什么等若干问题,并从趣味性、量力性、系统性、换位性、探索性五方面论述了学案编写的原则。在“学案”的实施环节中,又从六个方面叙述“学案”各个环节的具体操作。邢双艳(2009)在《利用“学案导学”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一文中,探讨了如何利用“学案导学”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她认为英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式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
一、导学案的概念
与导学案类似的概念有“学案”、“教学案”等,学案与导学案基本接近,强调对学生学习的引导,而教学案则更多地强调教案与学案的统一,既是对教师教学的设计,也是对学生学习引导的设计。
具体定义上大部分人认为导学案就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如王祥(2005)认为“学案是教师在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的指导之下,在授课前依据教学目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以课时和课题为单位,把课本中相应的内容和预备知识,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模拟问题发现过程,精心设计递进性问题系列,以引导学生沿着问题的台阶,完成自主探索真知的学习过程,是指导学生学习本课时或课题的学习方案”。綦桂杰(2003)认为学案即学习方案,它是由教师在广泛调研学生的学习现状,研究学生建构知识的诸种因素及可能性的前提下,集思广益,精心编写的指导学生自学的教学辅助材料与实施方案。正如“教案”是教师如何教的剧本,突出的是“教”一样,“学案”是学生如何学的剧本,突出的是“学”。
二、导学案的主要内容
不同的人因其对导学案的具体理解不同、学科视角不同,其导学案中所包括的内容不太一样,但基本上都存在一些共同的核心内容: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内容或学习过程、学法指导、达标测试。
如魏亚本认为学案至少包括四个核心要素: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法指导、学习过程。而其核心内容则包括预习案、课堂案和巩固案。
彭畅(2004)认为一份完整的学案应包括:学习目标,即学习本堂课学生应达到的知识、能力思想品德等方面的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内容,即本堂课学生应学习和探究的主要内容;问题导学,即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参与者(包括教师和学生)提出的或可能提出的问题,如“设问诱思”“发现问题”或“问题导引”等;达标练习;检测作业,一般是课后推荐给学生的作业。这主要是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綦桂杰(2003)认为“学案”的内容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法指导、师生互动的设计、梯度训练题、推荐作业七部分。王祥(2005)认为学案的编写一般包括学习目标、学前测评(预习作业)、学法指导、达标检测(课堂检测)推荐作业(复习巩固)等几个部分。
李天峰(2011)认为导学案的组成包括:学习目标、知识准备、学习内容、学习小结、达标检测。
三、导学案的编写原则
要使导学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导学案的科学编写是其前提。要编写科学的导学案,正确的指导原则不可缺少。而不同研究者在编写的原则论述上有很大的差别,但也存在一些共同思想。学生主体原则或换位原则即导学案的使用者主要是学生,不能从教师教学的角度而应从引导学生学习的角度进行编写。适当原则,即导学案的容量与难度上要适当,比如一个课时内的学习目标不能太多、学习活动不能太多,问题的难度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问题性原则,即要以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进行思考。有序性或体系性原则,即整个导学案内容特别是学习内容与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有逻辑性,使学生学习后能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而不是只获得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片断。
如綦桂杰(2003)认为学案的编写原则包括趣味性原则、量力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换位性原则和探索性原则。李昆、滕加平(2011)认为出编制学案的四个基本原则包括适当性、问题性、梯度性和有序性。适当性原则,包括两方面。一是学习内容要适当,即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制定通过学生自学才能达到的学习目标;二是时间要适当,即教师根据实际上课的需要,分课时编写学案。问题是“学案”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可以激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主动性。梯度性原则又称层次性原则,有序性原则与梯度性原则息息相关,又有所不同。有序性原则要求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心理规律和学生学习的规律。因此“学案”教学问题的设置要尽可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复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不同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知识和能力的跨度太大或太小,都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的发展。 李天峰(2011)认为学案编写要坚持以下五个原则:课时化、问题化、参与化、层次化和方法化。
四、导学案的编写程序
有些研究涉及到了导学案的编写过程或编写程序,一般都强调要集体协作、不断完善。如东庐中学的具体做法是:1.主备教师提前一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将“讲学稿”草稿交备课组长审核。2.备课组长初审“讲学稿”后至少提前两天将“讲学稿”草稿发给全体组员,然后召集组员集体审稿,提出修改意见;主备教师按集体审稿的意见将“讲学稿”修改后交审核人审查,再由备课组长将审核后的“讲学稿”交分管领导审定,制成正式文本;3.上课前一天将讲学稿”发给学生,任课教师对“讲学稿”再次进行阅读理解和补充;4.第二天,师生共用“讲学稿”实施课堂教学,课后教师在“讲学稿”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课后记”,用于下次集体备课时的小组交流。
倪永明(2011)认为导学案设计的程序如下:各教师提前备课、集体研讨、轮流主备、二次备课、课后优化。
五、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和中存在的问题
部分研究者还提醒人们注意一些导学案编写和使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把学案就成题目、把学案导学变成练习题,导学案的个性与共性等。
如魏亚本(2011)认为语文学案中有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学案设计的共性与个性问题;学案实施中学习活动与练习间的关系,现在中有把学案变成纯练习的现象;学案教学与常态课的问题,即是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用学案进行导学,学案教学能不能成为课堂教学的唯一形式。
李忠美、崔运昌、张宗奎(2000)学案的编写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编写学案需要换位思考,学案是为学生学习而编写的,教师在编写时要把自己假想成一名学生;要防止学案变题案,学案不同于习题讲义,不能变成习题的罗列,要体现出知识的发生过程,要多给学生学法指导,减轻学生负担;在目标的设置上,应重视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朱永侃(2010)认为不少教师在“导学案”设计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目标设计偏于繁杂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应明确、具体、量当、实用。在短短一节课的时间内,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学习目标应是相当“有限”的。少则得,多则惑。其次活动设计过于多密。最后情境设计失于人文。
裴亚男,《学案教学模式研究综述》,《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4期。
彭畅,“学案教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綦桂杰,《“学案导学”模式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003年。
王敏勤,《教法就是学法,教案就是学案》,《天津教育》,2006年第3期。
王祥,《学案导学: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与管理》,2005年12期。
魏亚本,《语文学案教学实验的教育学阐释》,《课程 教学 教法》,2011年第2期。
李昆 滕加平,《谈“学案”及“学案”的编制》,《中国教师》,2011年12期。
李天峰,《如何编写实用有效的导学案》,《青海教育》,2011年第11期。
李忠美、崔运昌、张宗奎,《学案编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教学与管理》,2000年第11期。
朱永侃,《例说导学案设计中的“偏、过、疏、失”》,《化学教学》,2010年第9期。
倪永明,《“导学案”在“先学后教”课堂中的设计思路》,《教学月刊·中学版》,2011年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