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实录 文档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8 00:45:52
文档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实录 文档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实录1929—1933年的大萧条是美国和西方世界的一场噩梦,它给美国人留下了痛苦的记忆。目前,美国的失业率创9年来的新高,美国又有人联想起70多年前那场震惊世界的灾难。证券持有人的损失高达260亿美元,成千上万普通美国人辛劳一生的血汗钱化为乌有。在“大萧条”中,企业破产l09371家,私营公司纯利润从1929年的84亿美元降为1932年的34亿美元。1931年美国工业生产总指数比1929年下降了53.8%。重工业生产的缩减尤为严重,作为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标志的钢
推荐度:
导读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实录1929—1933年的大萧条是美国和西方世界的一场噩梦,它给美国人留下了痛苦的记忆。目前,美国的失业率创9年来的新高,美国又有人联想起70多年前那场震惊世界的灾难。证券持有人的损失高达260亿美元,成千上万普通美国人辛劳一生的血汗钱化为乌有。在“大萧条”中,企业破产l09371家,私营公司纯利润从1929年的84亿美元降为1932年的34亿美元。1931年美国工业生产总指数比1929年下降了53.8%。重工业生产的缩减尤为严重,作为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标志的钢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实录

1929—1933年的大萧条是美国和西方世界的一场噩梦,它给美国人留下了痛苦的记忆。目前,美国的失业率创9年来的新高,美国又有人联想起70多年前那场震惊世界的灾难。证券持有人的损失高达260亿美元,成千上万普通美国人辛劳一生的血汗钱化为乌有。

在“大萧条”中,企业破产l09371家,私营公司纯利润从1929年的84亿美元降为1932年的34亿美元。1931年美国工业生产总指数比1929 年下降了53.8%。重工业生产的缩减尤为严重,作为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标志的钢铁、汽车和建筑等行业的衰退更是明显。

1933年初,前总统柯立芝在死前4天还在哀叹:“举目四望,看不到任何希望。”连一向处世乐观的富兰克林·罗斯福,眼见马里兰银行倒闭时也惊呼道:“不知这座用纸板搭的房子会不会倒塌?”

由于工、农、商业萎缩,到1933年3月,美国完全失业工人达1700万,半失业者不计其数。农民的现金收入从每年162美元下降到48美元,约有101.93万农民破产,沦为佃农、分成制农民和雇农,许多中产阶级也纷纷破产。

危机期间,一方面生产过剩,消费紧缩,导致商品积压;另一方面普通美国人却缺衣少食,生活日益贫困。为了维持农产品的价格,农业资本家和大农场主大量销毁“过剩”产品,用小麦和玉米代替煤炭作燃料,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使这条河变成“银河”。

由于人们普遍对未来缺乏信心,导致社--会道德进一步沦丧,盗窃、斗殴、凶杀案件层出不穷。胡佛总统曾经要求喜剧演员通过给人们以欢笑减轻大家的心理压力,但结果却是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大批取笑他的笑话。如:城市中的无家可归者用木板、旧铁皮、油布甚至牛皮纸搭起了简陋的栖身之所,这种小屋聚集的村落被称为“胡佛村”,流浪汉的要饭袋被叫做“胡佛袋”,由于无力购买燃油而改由畜力拉动的汽车被叫做“胡佛车”,露宿街头长椅上的流浪汉身上盖的报纸被叫做“胡佛毯 ”。纽约大街流行这样一首儿歌:“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

据1932年9月《幸福》杂志估计,美国有3400万成年男女和儿童,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8%的人无法维持生计(1100万户农村人口未计在内),流浪人口达200万,仅纽约一地1931年一年中记录在案的倒毙街头的案件就有2000余起。这一时期出生的儿童身材矮小,后来被称作“萧条的一代”。全美有 33万儿童失学,女孩子为了养家糊口冒着怀孕的危险以10美分一次的价格到街上**。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当美国参加二战需要补充大量兵员时,因体质不合格遭淘汰的达40%!

罗斯福就职之日,胡佛送给新政--府一句话:“我们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我们为力了。”

应对危机的两条道路

这场持续4年之久的“大萧条”使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在1932年出版的《国际事务概览》第一页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个伟大、古老、一直是成功的社--会的成员们正在自问:西方生命及其成长的长期历程,是不是在他们的时代很可能将到终点?”

面对“大萧条”,西方各国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德、日、美、英、法等国都出现了法西斯组织。德国纳粹党还在希特勒的策划下夺取了政权。日本也发生了多次军人政变,最终建立了军部法西斯统治。德、日两国再加上“大萧条”前不久登台的意大利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权,将世界引入了战争的边缘。

“大萧条”引发了美国社--会一系列阶级矛盾,斗争浪潮遍布全国。有部分工人、农民和思想激进的知识分子喊出了“学习佬”的口号,极少数人还在国内煽动法西斯化恶浪。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是一位靠个人奋斗起家的“美国英雄”。他在竞选演说中许诺“美国人家家锅里有两只鸡,家家有两辆汽车”,“要让贫穷从这个国家消失”。但由于胡佛在经济领域顽固奉行自由资本主义经典理论,在随后到来的经济危机中应对无力,从而使他的诺言成了一张永远无法兑付的空头支票。

从1929年担任纽约州长开始,罗斯福便实施了一系列代表美国前进方向的,这些后来被一并称作“新政”。1933年3月4日,罗斯福终于成为美国第三十二任总统。罗斯福在他的总统就职演说中告诉美国人:“我坚决相信,我们唯一引为恐怖的只是恐怖本身。”

罗斯福洪亮的声音,通过广播网响遍了水深火热的美国:从血汗工厂到凄凉客站;从“胡佛村”到流浪汉的栖身地;从佃农辛苦耕耘的不毛之地到在工厂寒风中哆嗦的衣衫褴褛的人群。加利福尼亚州的打字员在打字机上记下这样一句话:就是罗斯福一把火烧了国会,我们也会大声欢呼说:“好哇,火到底点着了!”

大萧条,是指1929年至1933年之间全球性的经济大衰退。 

  1929年经济大萧条的影响比历史上任何一次经济衰退都要来得深远。这次经济萧条是以农产品价格下跌为起点的:首先发生在木材的价格上(1928年),这主要是由于苏联的木材竞争的缘故,但更大的灾难是在1929年到来的,加拿大小麦的过量生产,美国强迫压低所有农产品产地基本谷物的价格。不管是欧洲,美洲还是澳洲,农业衰退由于金融的大崩溃而进一步恶化,尤其在美国,一股投机热导致大量资金从欧洲抽回,随后在1929年10月发生了令人恐慌的华尔街股市暴跌。1931年法国银行家收回了给奥地利银行的贷款,但这并不足以偿还债务。这场灾难使中欧和东欧许多国家的制度破产了:它导致了德国银行家为了自保,而延期偿还外债,进而也危及到了在德国有很大投资的英国银行家。资本的短缺在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中都带来了出口和国内消费的锐减:没有市场必然使工厂关闭,货物越少,货物运输也就越少,这必然会危害船运业和造船业。在所有国家中,经济衰退的后果是大规模失业:美国1370万,德国560万,英国280万(1932年的最大数据)。大萧条对拉丁美洲也有重大影响,使得在一个几乎被欧美银行家和商人企业家完全支配的地区失去了外资和商品出口。据估计,大萧条时间,世界的钱财损失达2500亿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1920~1921年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首次经济危机。危机过后,美国经济开始复苏,之后逐渐趋于繁荣,创造了资本主义经济史上的奇迹。1923~1929年秋天,美国每年的生产率增幅达4%,此时,整个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财致富成了人们最大的梦想,投机活动备受青睐,享乐之风盛行,精神生活愈发浮躁和粗鄙,政治极端,人们把这时的美国称为精神上的“饥饿时代”或“疯狂的20年代”。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后来曾说,美国20年代的实利主义使人最容易产生这样的感觉:“资本主义已经走到尽头了。” 

  尽管这一繁荣造就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但这一繁荣本身却潜伏着深刻的矛盾和危机。农业一直都没有从战后萧条中完全恢复过来,农民在这个时期始终贫困,农村购买力不足,农场主纷纷破产。此外,工业增长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极端不均衡,工业增长主要集中在一些新兴工业部门,而采矿、造船等老工业部门都开工不足,纺织、皮革等行业还出现了减产危机,大批工人因此而失业。在1920~1929年,工业总产值几乎增加了50%,而工人却并没有增多,交通运输业职工实际上还有所减少。这一时期兼并之风盛行,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全美1/3的国民收入被5%的最富有者占有;60%的家庭年收入为仅够温饱的 2000美元水平;还有21%的家庭年收入不足1000美元。 

  由于大部分财富都集中到了极少数人手中,社会购买力明显不足,导致美国经济运行中商品增加和资本输出困难,这进一步引发了生产过剩和资本过剩;虽然金融巨头在投机行为中都获得了高额利润,但大量资金并没有被投入到再生产过程,而是被投向了能获得更高回报的证券投资领域。 

  此外,国际收支中的潜在危机也加深了美国经济的潜在危机,美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力同供给力大大超过了国内外所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这一切都预示着一场大危机的到来。 

  20世纪20年代,人们对经济前景的自信集中地体现在股票市场,耶鲁大学的教授欧文·费希尔在1929年秋天还宣布:“股票价格所已达到的高度看起来好像是持久的。”道·琼斯指数从1921年的75点升到1929年顶峰时的363点,平均年增长率高达21.8%——一个让人恐怖的数字。我们可以这样假设,如果1921年是合理水平而且这些年的利率水平基本不变,如果363点在1929年也是合理水平的话,那么包括在道·琼斯指数中的公司利润的增长速度应该约为每年21.8%,而且是长达10年的高速增长,这种情况在人类历史上是极少出现的。历史上金融危机前的欣欣向荣景象出现了。 

  1929年初,狂热的美国股市如脱缰的野马一路狂奔。9月26日,为制止黄金外流和保护英镑在国际汇兑中的地位,英格兰银行将再贴现率和银行利率提高了 6.5%;30日,伦敦又从纽约撤资数亿美元,从而诱发美国股市大幅下跌。10月24日,纽约证券市场突然崩盘,股票价格下降得连场内的自动行情收录机都赶不上!接下来的两三天里,众财团和总统纷纷为救市出招。28日,也就是总统胡佛发表文告的第三天,股市再次惨跌;29日,美国股市又一次出现大幅崩盘。此后一周之内,美国人在证券交易所内失去的财富竟高达100亿美元!到11月中旬,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下降40%以上,证券持有人的损失高达260亿美元,成千上万普通美国人辛劳一生的血汗钱化为乌有。 

  这场持续到1933年的“大萧条”比以往任何一次经济衰退所造成的影响都要深远得多。在这期间,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262美元下降到22美元,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从73美元降到8美元,国民经济的每个部门都受到了相应的损失。在这三年中,有5000家银行倒闭,至少13万家企业倒闭,汽车工业下降了95%,1929年,通用汽车公司的生产量从1929年的550万辆下降到了1931年的250万辆。1932年7月,钢铁工业仅以12%的生产能力运转。到1933年,工业总产量和国民收入暴跌了将近一半,商品批发价格下跌了近三分之一,商品贸易下降了三分之二以上;占全国劳工总数四分之一的人口失业。“失业,仅次于战争,是我们这一代蔓延最广,噬蚀最深,最乘人不防而入的恶疾,是我们这个时代西方特有的社会弊病。”这是当时伦敦《泰晤士报》针对大萧条对英国产生的影响而写的一篇社论中的一部分。 

  大萧条还造成了世界性的经济影响。由于经济大萧条,美国金融公司不得不收回它在国外的短期贷款,在它的影响下,1931年5月,维也纳最大最有声誉的银行、奥地利信贷银行宣布它已无清偿能力,从而在欧洲引起恐慌。7月9日,德国丹纳特银行也这样做了,随后两天,德国所有银行都被命令放假;柏林证券交易所关闭了两个月。1931年9月,英国放弃了金本位制,2年后,美国和几乎所有大国也都这样做了。 

  在大萧条的影响下,世界国际贸易也急剧衰退,它从1929年的686亿美元下降到1930年的556亿美元、1931年的397亿美元、1932年的269亿美元和1933年的 242亿美元,下降幅度超过以往国际贸易的最大下降数7%的很多倍。算算看,这些个数据会让你吓一跳。 

  事实上,这是一场惊天动地的大灾难,它一举摧毁了众人的希望:世界的经济与社会,再也不可能重返20世纪的旧日美好时光。1929~1932年无疑是一道深谷,从此之后,重回1923年的美好,不但根本不可能,连想都不必想。 

  关于这次大萧条产生的原因,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对于这场大萧条,美联储负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在大萧条时期,一些银行的倒闭非常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美联储本应及时干预,恢复公众的信心,但美联储偏偏默许了银行的倒闭,未采取任何强有力的行动,终于酿成了金融系统近乎完全崩溃的局面,于是就出现了倒闭—挤兑—倒闭的恶性循环。由于流通现金―存款比率和准备金―存款比率的增加,降低了货币乘数,因而急剧地使货币存量减缩。所以,弗里德曼认为大萧条的产生与美联储的直接相关,因此应运用货币的调整来解决大萧条的问题。这种解释后来成为了大萧条的主流解释。 

  大萧条不仅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还必然会产生深刻的政治影响。在美国,有无家可归的退伍军人组成的补助金大军;有赞成专家治国的反资本主义运动;有发展为静坐罢工的农场假日运动……政治动荡的另一表现是富兰克林·罗斯福在1932年的选举中取得了彻底胜利,随即而来的“新政”起到了政治上不满情绪的“安全阀”的作用,从而有效地使种种极端主义运动归于无效,这主要是由于“新政”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罗斯福的第二个“百日新政”结束后,至少提供了600多万个工作岗位,失业人数比1933年初减少了400万。1935年农民的全部现金收入从1932年的40亿美元上升到近70亿美元;1936年工商业界倒闭数目只有1932年的三分之一;各保险公司资产总额增加了30多亿美元,银行业早已渡过了难关,道·琼斯股票指数上升了80%。 

  在英国,于1929年6月开始执政的工党马上就遇到了向越来越多的失业者发放“失业救济金”的问题,“任何人现在找到工作的机会都不会比爱尔兰抽奖中奖的机会多些”。1931年8月,拉姆齐·麦克唐纳首相屈服于种种压力,解散了他的工党。在法国,左派也因大萧条的压力被迫下台,短期内,总理相继换人。更引人注目、更决定人类命运的是希特勒在德国的上台。由于希特勒能解决人们的失业问题,所以众多的德国人在开始都拥护他,却没有想到他们的元首会将他们带往另外一条道路。在以后一个又一个危机中,终于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

论凯恩斯理论与罗斯福“新政”的关系

关于凯恩斯理论与罗斯福“新政”的关系问题,我们往往可以见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罗斯福“新政”是以凯恩斯理论为基础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理论无关。这两种观点在国内外学术界都存在。例如,美国学者福克讷认为:“如果说‘新政’时期的年轻经济学家们是受到任何理论支配的话,这些理论便是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的理论,他的思想在三十年代中叶为许多人所熟悉并且加以讨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成为了‘新政’经济学家们的《圣经》”。(注:〔美〕福克讷:《美国经济史》,中文1版,下卷,第37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前苏联有学者认为:“新政”时期的“罗斯福的活动,是以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的思想为基础的”。(注:〔前苏联〕谢沃斯季扬诺夫主编:《美国现代史纲》,中文1版,第271页,北京:三联书店,1975。)我国有些学者认为:三十年代“罗斯福总统推行了一整套所谓‘新政’,……这是根据凯恩斯理论创立起来的和平时期从未有过的广泛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编:《现代美国经济问题简论》,第120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而美国学者贝茨的看法则是:“凯恩斯最有影响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到1936年方才问世,故新政的经济理论中并无所谓‘凯恩斯’这样一个学派,含有这些概念的某些新政措施早在该书出版前就已经付诸实施了。”(注:〔美〕拉尔夫·德·贝茨:《1933—1973年美国史》,中文1版,第67页,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我国学者厉以宁教授则认为:“三十年代初期美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提出的各种有关国家加强干预的建议,以及他们关于财政金融和就业问题的论著,直接影响了罗斯福和他周围的经济顾问。在这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些经济学家。”“在美国,直到三十年代末期,作为‘新经济学’的凯恩斯宏观经济学说,才被美国最高当局所接受。”(注:张培刚,厉以宁:《微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第368、402页,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我们发现,持罗斯福“新政”是以凯恩斯理论为基础的观点的学者大多是根据凯恩斯理论和罗斯福“新政”都以“干预论”为主旨来得出结论的:凯恩斯理论论证了干预论,罗斯福“新政”实施的是干预论。认为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理论无关的这些学者似乎是根据时间次序来判定二者之间不存在果因关系的:凯恩斯《通论》出版于1936年2月,而罗斯福“新政”则始于1933年3月。 本文首先叙述史实,然后就凯恩斯理论与罗斯福“新政”的关系问题提出我们的看法。 一 富兰克林·罗斯福是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最黑暗的时期就任美国第32任总统的。当时美国经济形势的糟糕程度可以从他在1933年3月4日的就职演说中的一段话中看出来。他说:“价值下降到了惊人的地步,赋税上涨了,人们支出能力下降了,各级面临严重的收入紧缩,当前贸易的交换媒介冻结,工商企业枯萎的落叶随处可见,农民的产品找不到市场,成千上万的家庭多年的积蓄化为乌有。”更为严峻的是,“一大批失业的公民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同样有一大批的人辛勤工作只能得到微小的报酬。只有盲目乐观者才能否认目前黑暗的事实。”(注:《美国历届总统就职演说集》,中文1版,第263、265页, 北京:中国大学出版社,1994。)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罗斯福总统一反他的前任胡佛总统的“无为论”,认为“复兴不仅靠观点的改变,这个国家需要行动,需要立即的行动。”(注:《美国历届总统就职演说集》,中文1版,第263、265页,北京:中国大学出版社,1994。)罗斯福把消灭失业、 保存人力和自然资源作为新的首要任务,认为这可以通过行动来办到。他向全国选民们说:“我们最主要的任务是使人民工作。如果我们明智地和勇敢地面对这个问题,那么它是能够解决的。本身难免通过筹款解决部分问题,就像我们对付战争紧急状况一样,而同时通过这种就业方式,建成大型工程,以刺激和重新调整我们自然资源的利用。”(注:《美国历届总统就职演说集》,中文1版,第263、265页,北京:中国大学出版社,1994。) 罗斯福一上任,就要求美国国会授予他“应付紧急状态的广泛行政权力”,推行他在总统竞选时就向美国人民许诺的“新政”。随后,《紧急银行法》、《农业调整法》、《全国产业复兴法》、《存款保险法》、《证券法》、《紧急救济法》、《公用事业法》等70多个“新政”法令被批准实施,从而开始了对经济活动的全面干预。 自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爆发以来,凯恩斯就一直关注美国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 并试图把他的思想和主张灌输给罗斯福。1933年3月13日至16日, 凯恩斯以《通向繁荣的途径》为总标题在《泰晤士报》上连续发表4篇文章,对当前英国的经济形势做了分析, 并就如何复苏经济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这4 篇文章显现了凯恩斯正在写作中的《通论》的基本观点。(注:详见拙著:《从〈货币论〉到〈通论〉》,第五章、第六章,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不久,凯恩斯将这4篇文章委托《泰晤士报》业主威斯康特·阿斯托(Viscount Astor)转呈白宫新主人罗斯福和美国国家预算局刘易斯·道格拉斯(Lewis Douglas)。为了让他的思想为更多的人了解,凯恩斯又将这4篇文章以小册子的形式先后分别在英国和美国出版。为了引起美国读者的兴趣,凯恩斯对美国版《通向繁荣的途径》的小册子做了许多增删和修改,以便更加贴近美国当时的情况。在《通向繁荣的途径》中,凯恩斯用乘数理论来论证借款支出的经济意义。在英国版的《通向繁荣的途径》小册子中,凯恩斯估算英国的乘数大约等于2, 而在美国版的小册子中,他估算美国的乘数大于2。这实际上是劝告美国人, 由增加一笔投资所带来的就业和国民收入的增加,美国的效果要大于英国的效果,美国更值得去进行借款支出。 大西洋彼岸的罗斯福“新政”给了凯恩斯以极大的鼓舞。凯恩斯倡导了多年的主张,在英国历经磨难,支持者寡,反对者众,而如今终于在美国找到了知音,找到了试验地。自1933年3 月罗斯福入主白宫以后,凯恩斯明显地增加了与美国政界和学术界的联系。他的文章不时在英美报刊上露面,他的讲话时常在英美两国广播电台播送。他特别关注的是罗斯福“新政”所出台的法令及其实施效果。 1933年6月12日,美国和西欧诸国在伦敦召开国际经济会议。 根据会前各主要参会国之间的磋商,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降低关税,恢复国际金本位,稳定各国货币币值和汇率,试图借此来复苏经济。这个会议目标与凯恩斯的设想相左。早在《通向繁荣的途径》的小册子里,凯恩斯就提出:要想复苏世界经济,除非世界各国通过增加借款支出来提高世界物价,否则舍此别无他途。他认为,通过增加各国的借款支出来提高世界物价,应当是国际经济会议的中心议题。为了达到他所设想的目标, 他向国际经济会议提出如下建议:建立一个发行金本位纸币(goldnotes)的国际权力机构, 这种金本位纸币的面值用美国美元的含金量来表示,发行的最大数额以50亿美元为限,这些纸币按照1928年底各国拥有的黄金储备量分配给参与国,但是任何一个国家获得的最高限额不得超过4.5亿美元, 各参与国用这些纸币按相同的面值来兑换他们的金币债券(the gold-bonds)。凯恩斯认为,这样做可以消除各国银行的担忧,让他们腾出手来进行借款支出,由此来提高物价和恢复就业。(注: 参见:The Collected Writings of JohnMaynard Keynes, Vol. 9, P355、P358、P360, London: Macmillan,1972。)因此他反对恢复金本位,认为各国货币本位与黄金之间的平价不应固定不变。因为金本位制不利于实行通货管理和进行大规模借款支出,因而不利于通过适度的通货膨胀来恢复生产和就业。 凯恩斯的上述主张和罗斯福的思想不谋而合。罗斯福已于1933年4月18日宣布在国内放弃金本位制, 并打算通过有节制的通货膨胀来提高一般价格水平,从而达到复苏经济的目的。但是国际经济会议召开以后,恢复金本位制的呼声仍然在会上占了上风,就连与会的美国代表团团长、国务卿科德尔·赫尔(Cordell Hall)也认为罗斯福总统和美国会同意降低关税,并把美元固定在当时的金价上。鉴于这种形势,罗斯福总统觉得有必要另派专人去伦敦,把他的意图转达给国际经济会议。领命前往伦敦的是总统顾问班子的首要人物、先为罗斯福起草竞选演说,后为罗斯福拟定“新政”纲领的雷蒙德·莫利(Raymond Moley)。行前,罗斯福授命莫利:你的根本任务是让美国代表团和其他与会者得到一个印象:我在国际上的首要目标是提高世界物价水平。总统同意莫利到伦敦后去拜会凯恩斯,就有关货币方面的问题去请教后者。(注:A·M·Schlesinger,Jr.,The Coming of the New Deal,P216 —217,Boston:Houghton Mifflin,1959。)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在第一次“新政”之初,罗斯福就已经了解凯恩斯的基本思想和主张。7月3日罗斯福给国际经济会议发了一份“出人意料的电报”,宣布美国不能同意稳定美元的黄金比价,而听任美元贬值(美元已于该年6 月下旬开始贬值)。这份电报犹如给会议引爆了一颗,一时大哗。凯恩斯以闪电般的速度著文支持罗斯福。7月4日凯恩斯在《每日邮报》上发表题为《罗斯福总统非常正确》一文。他在这篇文章中写道:“很久以来没有一位政治家像美国总统昨日所做的那样快刀斩乱麻地行事了。他向我们表明了他的立场,并敦促大会着手进行实质性的工作了。但是如果有必要他将单匹马地干,他有充分的能力孤军作战。……总统发出的信息具有凌驾于其本源之上的重要意义。实质上,这是对我们能否做出是走倒楣的老路还是探索新途径之决定的挑战;这些途径对政治家们和银行家们来说是新的,但对思想来说并不新鲜。因为新的途径导致对未来通货的管理,而研究通货管理一直是战后经济学的主题。”(注:〔英〕R·F·哈罗德:《凯恩斯传》,中文1版,第475—476 页,第48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美国著名记者和政论家。 在国际经济会议开幕前夕,英国广播公司安排了一次他对凯恩斯的越洋采访并向全国实况转播。李普曼于6月23日到伦敦,翌日即拜会了凯恩斯。) 为了平息与会各国代表对美国的不满,凯恩斯还应莫利之邀为罗斯福捉刀:代罗斯福起草了一个提纲,并和莫利、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注:〔英〕R·F·哈罗德:《凯恩斯传》,中文1版,第475—476页,第48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美国著名记者和政论家。在国际经济会议开幕前夕,英国广播公司安排了一次他对凯恩斯的越洋采访并向全国实况转播。李普曼于6月23日到伦敦, 翌日即拜会了凯恩斯。)等人一道,按照这个提纲起草了一份声明,向与会代表解释罗斯福总统的意图。 1933年12月6日, 凯恩斯在剑桥会见了来牛津大学作访问教授的哈佛大学的行教授菲利克斯·弗兰克福特(Felix Frankfurter ),后者后来成为罗斯福顾问班子中的重要成员。弗兰克福特原来是一位平衡预算论者,由于受凯恩斯思想的影响,转而相信扩张性财政。二人在会谈时商定,由凯恩斯给罗斯福总统写一封劝告信。凯恩斯同意给罗斯福总统写一封公开信,信在公开发表以前由弗兰克福特转交罗斯福。这封信于1933年12月31日在《纽约时报》上发表,次年1月2日经压缩又发表在《泰晤士报》上。 写给罗斯福总统的这封信是一封长信,内容除了开头语以外,还包括“英国人的看法”,“当前任务”,“《全国产业复兴法》的目标和结果”,“提价问题”,“繁荣、衰退和战争”,“通货和外汇”,“建设性的批评意见”,“优先的”和“大量的廉价信贷”9 个部分内容,它集中体现了当时凯恩斯反萧条的思想和主张。 在信的一开头,凯恩斯对罗斯福“新政”做了这样的估价:“您使自己成了世界各国致力于在现存社会制度中用合理的实验手段除弊兴利之士的受托人。如果您不幸而受挫,则合乎理性的变革将在全世界受到严重的损害,那么只得听任传统教义和去一决雌雄了。但是如果您大功告成,那末新的更大胆的方法将会在世界各地被试用,历史将记载,新经济时代的第一个篇章是由您入主白宫开创的。”( 注: TheCollected Writings of John Maynard Keynes,Vol. 21,P2~297,P320 ~322,London:Macmillan,1982。) 凯恩斯告诫罗斯福说:你现在肩负着复苏与改革的双重使命。二者都重要,但是前者更为紧迫。改革是一项长期任务,草率是有害的。“通过短期复苏的成功来提高您的的威信,才会获得长期改革的动力。”(注:The Collected Writings of John Maynard Keynes,Vol.21, P2~297,P320~322,London:Macmillan,1982。) 凯恩斯认为,在过去的9个月里, 美国似乎对改革操之过急:《全国产业复兴法》的主要内容是改革,这可能会阻碍复苏。 那么,如何才能使经济尽快复苏呢?凯恩斯根据他当时初步形成的有效需求原理向罗斯福提出如下的复苏的技术建议:由于“复苏的目的是要增加国民产出和使更多的劳动者有工作。在现代世界的经济制度下,产出原来是为销售而生产的;因而产量就由与生产的直接成本相比较的、预期未来在市场上会有的购买力的数量来决定。”( 注: TheCollected Writings of John Maynard Keynes,Vol. 21,P2~297,P320~ 322,London:Macmillan,1982。)因此, 只有操作以下三个因素才能增加产出:“必须引诱个人在他们现有的收入中花费更多:或者通过提高未来的信心或降低利息率引诱企业界为其雇员创造更多的现期收入,而这只有通过增加这个国家的营运资本或固定资本才能办到;或者必须求助于公共权力当局通过借款或印钞票进行支出来创造更多的现期收入。 ”(注:The Collected Writings of John Maynard Keynes ,Vol. 21,P2~297,P320~322,London:Macmillan,1982。 )但是凯恩斯认为,在萧条时期,前两个因素不足以使经济复苏,只有第三个因素才是推动经济复苏的主要推动力。他写道:“在经济不景气时期,不可能指望第一个因素能按足够的规模发挥作用。第二个因素只有在经济潮流被公共权力当局的支出扭转以后才能作为攻击萧条的第二次浪潮而出现。因此,只有第三个因素才是我们可以指望的初始的主要推动力。”(注:The Collected Writings of John Maynard Keynes,Vol. 21,P2~297,P320~ 322,London:Macmillan,1982。) 不难理解,凯恩斯在这里所说的推动复苏的三个因素就是封闭的宏观经济模型中构成总需求(国内总需求)的三个因素。他认为个人消费需求不足以启动复苏,私人投资需求只有在投资活跃了市场以后才会增加,因此经济复苏只有依靠通过借款或印钞票来扩大支出,刺激总需求。在这里,凯恩斯已经把他正在写作的《通论》的主旨和赤字财政主张表达得一清二楚。 凯恩斯对罗斯福说,美国经济之所以在刚刚过去的这个秋天复苏受挫,是由于他入主白宫后的头6个月没有增加新的借款支出。“今后6个月的形势将主要取决于您是否在近期一直在为更大的开支铺平道路。”(注:The Collected Writings of John Maynard Keynes,Vol. 21,P2~297,P320~322,London:Macmillan,1982。) 凯恩斯劝告罗斯福不要受粗糙的货币数量论的影响。他认为,如果货币数量是刚性固定的,提高产出和收入将会遇到障碍;于是一些人由此得出推论,产出和收入能够通过增加货币数量来提高。凯恩斯认为试图通过增加货币数量来增加产出和收入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这就好像试图通过买一条更大的裤带来使自己变胖一样。……强调货币数量而不强调支出数量是一种最大的误导,前者仅仅是一个有限的因素,后者则是最重要的因素。” (注:The Collected Writings ofJohn Maynard Keynes,Vol. 21,P2~297, P320~ 322, London:Macmillan,1982。)他进一步认为,把货币数量论应用于外汇外贸方面,认为黄金价格和商品价格之间应当有一种精确的数量关系,是更为愚蠢的想法。他认为一个国家的货币和外汇应当主要服从于把产出和就业提高到适当水平上这一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凯恩斯向罗斯福提出如下的性建议:优先加以考虑的应当是由实施的大规模借款支出,这些支出应优先用于能迅速见效的项目上,如修铁路,其目的是要启动复苏。其次要考虑的是保持廉价并且充裕的信贷,特别是降低长期利息率。他提出应当把美国的长期债券的利息率降低到2.5%或更低些。凯恩斯相信, 随着这些的采用和发挥作用,“我很有把握地期望有一个成功的结果。这样做的重要意义不但是带来美国和全世界的物质繁荣,而且会通过恢复人们对智慧和力量的信心来振奋人们的精神! ”(注:The Collected Writings of John Maynard Keynes,Vol. 21,P2~ 297,P320~322,London:Macmillan,1982。) 1934年1月13日,凯恩斯在英国广播公司发表广播讲话, 对美国的经济形势做了进一步评论。这个讲话稿后来发表在1月17 日的《听众》杂志上,题为《罗斯福的经济试验》。 这篇讲话稿对罗斯福“新政”的背景进行了分析,对“新政”的主要法令,如《全国产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证券法》和有关银行的法令的目的和预期效果进行了评论,并分析了自1933年冬天以来罗斯福所采用的一系列措施,如提高物价,放弃金本位,美元贬值和扩大支出。他仍然担心美国在公共工程上的支出过小而不能救治失业。他认为罗斯福的“新政”试验在经济史上将会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理论劝告第一次被这个世界上的统治者之一用作大规模行动的基础。 1934年1月15日,罗斯福总统提出一项动议, 要求国会通过立法来安排一个健全的和适当的货币制度。这项提议的内容之一是应当授权给总统把美元的金价固定在原有金价的50%到60%之间。1月20 日凯恩斯在《新政治家》杂志上就此事发表评论,题为《罗斯福总统的黄金》。 凯恩斯称赞罗斯福的主张是真正的进步。他认为罗斯福在旧式的传统学说和极端的通货膨胀论之间选择了一条中间道路。凯恩斯相信,罗斯福的黄金和他的支出相配合,可能会成功地把美国引向复苏之途。如果美国能够走出这次萧条的低谷,整个世界经济活动的回升将会指日可待。 1934年1月30日,美国国会通过《黄金储备法》, 授予罗斯福总统所寻求的各项权力。次日,总统签署了这个法案使之生效,并把新的黄金价格定为每盎司35美元,美元含金量为它1933年以前价值的59.6%。 1934年的春天带给凯恩斯一个亲自考察美国经济形势和拜见罗斯福总统的机会:哥伦比亚大学决定授予他荣誉法学博士学位。学位授予仪式定于6月5日举行。凯恩斯计划花3周时间访问美国, 其中大多数时间在纽约和华盛顿度过。 5月9日,凯恩斯乘“奥林匹克”号轮船横渡大西洋,6 天后抵达纽约。5月21日,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设宴款待凯恩斯。 出席这次宴会的人许多是凯恩斯的老朋友和金融界、经济学界同仁,如:弗兰克·阿尔茨契尔(Frank Altschul),沃尔特·凯斯(Walter Case), 艾伦·杜勒斯(Allen Dulles ), 约翰·福斯特·杜勒斯( John Foster Dulles),拉塞尔·莱芬韦尔(Russell Leffingwell),沃尔特·李普曼,奥格登·米尔斯(Ogden Mills ), 韦斯利· C ·密契尔(Wesley C·Mitchell),沃尔特·斯图亚特(Walter Stewart)和约翰·享利·威廉斯(John Henry Williams)。 在纽约逗留近10天以后,凯恩斯又赴华盛顿出席5月25日至30 日的一系列会议。此间,经老友菲利克斯·弗兰克福特的引荐,凯恩斯拜会了罗斯福的一大帮要员和罗斯福顾问班子(智囊团)的许多成员。5月25日,凯恩斯在出席赫伯特·费斯(Herbert Feis )为他举行的家庭晚宴前拜会了美国劳动弗朗西丝·珀金斯小姐( Frances Perkins )和罗斯福顾问班子的重要成员雷克斯福德·特格韦尔(Rexford Tugwell)以及贾斯蒂斯·布雷达斯(Justice Brandeis )。次日,凯恩斯会见了美国财政小亨利·摩根索(Henry Morgenthau,Jr.),尔后和罗斯福最年轻的智囊卡尔文·胡佛(Calvin Hoover )共进晚餐。 5月28日5时15分,罗斯福总统接见凯恩斯,宾主双方进行了1 小时会谈。会谈内容目前无资料可考。事后凯恩斯说这次会谈是“十分激动人心的”。菲利克斯·弗兰克福特在6月23日给凯恩斯的信中说, 总统在6月11 日给他的信中称:“我和凯恩斯进行了一次重要的会谈并对他深怀好感。”(注:The Collected Writings of John MaynardKeynes ,Vol. 21,P2~297,P320~322,London:Macmillan,1982。 )看来对于这次会谈,宾主双方都是满意的。 5月29日, 凯恩斯应邀在美国联邦参议员午餐会上发表关于国内复苏问题的意见的演讲。当晚,凯恩斯出席了美国《全国产业复兴法》研究与计划部的顾问们为他举行的宴会,并会见了美国农业调整局刘易斯·比恩(Lweis Bean)。 凯恩斯于5月30日返回纽约。6月1日至4日,凯恩斯应邀参加了美国全国产业会议在纽约市附近的一个农场召开的全委会。在6月5日被哥伦比亚大学授予荣誉法学博士学位以后,凯恩斯于6月6日在美国政治经济学俱乐部发表演说。这次演说首次向美国经济学界同仁公开了他正在撰写的《通论》的核心内容——有效需求理论。 演说共分三个部分(标题):1.有效需求理论;2.乘数原理;3.将上述两个原理应用于美国的初步资料。 在演说的第一部分,凯恩斯开宗明义就说:在既定的状态下,除非企业主预期有效需求增加并准备满足这部分增加了的需求,否则产出和就业就不会增加。要增加有效需求,只能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途径来启动:“(1 )公众有更大的意愿把既定的收入用于消费。这可以称之为消费倾向提高,而这种提高必须和由于收入增加而带来的实际消费提高区别开来。消费倾向提高意味着在既定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增加。”“(2)来自可以称之为投资倾向提高。 引起投资倾向提高的原因或者是对于投资的未来报酬的信心提高,或者是引诱在资本资产上的投资支出增加的利息率降低,或者是进行借款支出。”“(3 )来自预期消费需求增加而引起的营运资本增加。”(注:The Collected Writings of John Maynard Keynes,Vol.13,P457~468,London:Macmillan,1973。)凯恩斯认为,在当前的情况下,美国几乎没有希望通过提高消费倾向来作为复苏的初始推动力,第一级推动力一定是来自投资倾向提高,这包括各种借款支出。而增加有效需求的第三个因素只不过是在经济社会由低水平的产出走向高水平的产出的时候强化另外两个因素作用的效果。 在演说的第二部分,凯恩斯阐述了他的乘数原理。与《通向繁荣的途径》不同,现在凯恩斯是用边际消费倾向的特性来论证乘数的数值不会无穷大。他说:“当由个人和企业构成的社会其收入增加时,由于存在一个永恒的心理规律,使得他们事实上不是把全部增加了的收入都用于增加消费。不妨说,当收入增加时,储蓄的绝对量也增加,虽然不一定同比例增加。”(注: The Collected Writings of JohnMaynard Keynes,Vol.13,P457~468,London:Macmillan,1973。)有了边际消费倾向思想,标志着乘数理论趋于成熟。 在这次演说中,凯恩斯估计英国的乘数是3,美国的乘数大于3。他认为这是因为美国的救济支出相对于正常收入来说其规模没有英国大,美国的救济支出占正常收入的1/3,而英国几乎占了一半;又因为美国用于进口品的支出小于英国。另一方面,企业把增加的利润储蓄起来而不是把它分配给股东以供他们花费的倾向可能在美国更大些。 凯恩斯还提醒他的美国同行注意:有效需求是用货币单位来测量的。因此有效需求增加不意味着生产会按相同的比例增加。如果存在充分就业,借款支出增加纯粹是通货膨胀,支出只是耗尽在更高的物价上,不会增加产量。但是,当存在过剩的未被利用的劳动和设备资源时,增加有效需求的效果将部分用来增加产量和就业,部分用来提高物价。这两个效果之间的比例将取决于供给弹性和随着产量增加成本提高的趋势。只要这个国家的劳动和资本设备大量地利用不足,这个效果就会主要在增加就业上反映出来。由于某些关键的特殊的资源被充分利用从而达到瓶颈状态以后,这个效果将耗尽在更大程度的物价提高上。当这个社会的全部劳动和资本被利用了这一点达到以后,进一步增加有效需求除了无限提高物价以外,不会有别的什么效果。这将会达到真正的通货膨胀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传统的观点(如“财政部观点”)就变得正确了。(注:The Collected Writings of John Maynard Keynes,Vol.13,P457 ~468,London:Macmillan,1973。) 在演说的第三部分,凯恩斯介绍了如何运用有关统计资料来估算有效需求的变动和乘数数值。但是他强调,他这次演说的目的不是要做预测,而是要为判断经济形势的走向提供一种理论背景。最后,他又回到10年前就已经提出而近些年一直反复强调的主题上:“我的主要目的是驳斥这样一种流行的观点:借款支出规模这样小,因而在整个经济形势中是一个次要因素。我可以肯定地说,它在今后的岁月中将会成为一个决定性的因素。经济形势的全部进程将由借款支出来左右

文档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实录 文档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实录1929—1933年的大萧条是美国和西方世界的一场噩梦,它给美国人留下了痛苦的记忆。目前,美国的失业率创9年来的新高,美国又有人联想起70多年前那场震惊世界的灾难。证券持有人的损失高达260亿美元,成千上万普通美国人辛劳一生的血汗钱化为乌有。在“大萧条”中,企业破产l09371家,私营公司纯利润从1929年的84亿美元降为1932年的34亿美元。1931年美国工业生产总指数比1929年下降了53.8%。重工业生产的缩减尤为严重,作为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标志的钢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