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题 目 | ||||||
| 学生姓名 | 班级学号 | 专业 | ||||
| 提纲(开题报告3000字以上): 1.对指导教师下达的课题任务的学习与理解; 这一部分的主要是根据指导教师在任务书中对该课题提出的研究建议,结合自己这段时间的思考和文献查阅,从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自己研究的可能创新点这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对课题任务的理解和准备如何展开研究等问题,这部分字数要求不少于1000字。 (参考模本,我课题申报材料的内容,务外传) 主要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网络问责的内涵及其价值 相较于传统的问责形式,网络问责有着独特的内涵和价值。从网络与传统大众传播媒体的区别入手,结合近年来典型网络问责事件凸显出的不同于传统问责形式的新特点,从网络公共领域建构和网络话语权形成的角度,讨论当代中国网络问责的内涵和价值。 2、当代中国网络问责机制建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 (1)从民主与治理的双重视角,对当前我国网络问责事件的整体态势进行分析,分析网络问责在民众政治参与和责任建构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和制度价值,对当代中国网络问责机制建构的必要性进行论证; (2)从我国当前的执政理念,公众的网络政治参与热情与能力,网络的普及程度和相关技术支撑能力以及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提供的平台和渠道等方面论证当代中国网络问责机制建构的可行性。 3、网络问责过程的微观分析和规律性研究 (1)归总网络问责的诱致性因素; (2)厘定网络问责中不同主体的心理倾向性与行为选择; (3)分析网络问责事件产生、发展与演进的动态过程; (4)辨析网络问责事件可能呈现的积极与消极后果; (5)探究网络问责的局限性及风险控制。 4、当代中国网络问责机制的框架及其构成要素分析 (1)当代中国网络问责机制的总体框架概述:主体、客体、触发机制、运行规则等; (2)当代中国网络问责主体的权利和责任界定及其公识、责任意识、秩序意识等的培养; (3)当代中国网络问责客体的范围、职责、隐私权保护和“网络焦虑”情绪等问题; (4)当代中国网络问责“触发机制”的要素构成:范围、强度和触发时间; (5)当代中国网络问责活动的行为边界和应该遵循的规则。 5、当代中国网络问责机制的运作过程研究 当代中国网络问责活动有自己独特的演绎逻辑,在当代中国网络问责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形成声势浩大的场景,以吸引社会的关注,对形成强大的压力,从而迫使相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解决问题。本部分拟将当代中国网络问责机制运作的过程界分为议题设置、观点论辩、共意形成、扩展、相关部门关注和问责问题解决这几个阶段分别进行研究。 基本思路: 研究思路方面,本课题研究将按照: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确立整体框架→要素分析→结论验证的思路展开: 1、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本课题从实践层面考察网络问责及其在构建责任型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特别是分析当前网络问责事件高发态势对转型时期我国执政所构成的现实挑战及带来的机遇,从民主与治理的双重视角论证建构网络问责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确立整体框架:本课题将在分析当前环境的基础上,提出构建网络问责机制的一般思路,并对其内涵、特征、主体框架结构进行深入分析,以保证研究的完整性和严谨性。 3、循序分析要素:研究次序的选择要能够符合各研究要素之间的因果关联,本课题将依次对拟构建的网络问责机制的主体、客体、触发机制和运作规则等逐一进行专题研究。 4、进行结论验证:选取有代表性的个案,对建构的网络问责机制进行科学性验证,并对结论做出概念化努力。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方面,本课题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相融合的性质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选择,具体研究策略是: 1、鉴于本课题研究的问题建构、任务和目的,研究过程没有单一运用实证方法、规范方法或诠释方法,而是从总体上采取了“规范—建构”的方法。 2、在研究途径方面,采取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把理论建构与案例分析结合起来,在对拟构建的网络问责机制的结构框架、构成要素等进行理论阐述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等定量分析工具,结合个案对这一机制的可行性和实践效用进行论证。 3、在操作层面上综合运用政治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对当前中国网络问责典型事件进行了实证调查和微观过程分析,从事件纵剖面的角度考察当代中国网络问责事件产生、深化及最终解决的全过程。 重点难点: 本课题有以下三个研究重点,同时也是研究的难点: 1、通过对当前我国网络问责典型事件的案例研究,寻求蕴含在其中的某些共性和规律性的东西,然后在此基础上厘定当代中国网络问责事件内在的演绎逻辑,并对其中的不同阶段进行界定和分类研究。 2、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落脚点就是尝试构筑当代中国网络问责机制的框架,而这在以往学者的研究中只是被零散的提及,可资借鉴的成果较少。所以该机制的总体架构、构成要素、行为边界和运行规则等内容的界定非常重要同时又难度很大。 3、该课题的研究主要是从微观的角度着眼,所以涉及到大量的微观研究,包括网络问责的诱致性因素的归总,网络问责过程中不同主体的心理倾向与行为选择研究以及当代中国网络问责“触发机制”的要素构成:范围、强度和触发时间等。这些研究将决定整个课题最终的研究质量。 基本观点: 本项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基本观点: 1、在当代中国,网络已经衍生为一个新的公共领域,一个重要的政治场。在此背景下,网络问责作为公民政治参与和监督行为的新渠道,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2、网络问责的生成、传播与演进特点及其作用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在推进民主政治发展和责任建设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社会矛盾,提升了执政的潜在风险。 3、面对网络问责舆情的日益高涨,必须要因应其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在理念上由被动应付转为积极引导、回应和利用,通过构建和谐畅通的网络问责机制,让其成为部门与公众之间矛盾的缓释器和建设责任的新契机。 创新之处: 本项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选题方面的创新。本项研究反映了当前信息化背景下我国执政面临的新问题,在选题方面具有前沿性和创新性。 2、尝试了一种新的阐释视角。本课题力图克服当前学界对网络问责问题研究过于分散化的倾向,以一种全观式的视角,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网络问责问题及其正负效用进行剖析,并在比较研究和个案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提出网络问责机制的框架。 3、研究方法上的创新。针对网络问责这一新问题,本项研究没有单一运用实证方法、规范方法或诠释方法,而采取“规范—建构”的方法,使得整项研究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2.阅读文献资料进行调研的综述(10篇左右); 这本分内容就是我前面要同学们撰写的“研究文献综述”,按照我的要求修改好,直接粘贴过来即可。本部分内容不少于1500字。 3.根据任务书的任务及文献调研结果,初步拟定的执行(实施)方案(含具体进度计划)。 下面前半部分内容是学院关于毕业论文工作的时间进度要求,后半部分内容是接下来同学们要做的主要工作,请把两者结合起来,拟定自己的实施方案。(加上上面两部分内容,整个开题报告总字数不少于3000字。) 3月5 日— 4月7 日 调研并分析整理文献资料,构建论文框架 4月8 日— 4月14日 中期检查 4月10日— 5月5日 外文翻译和批阅 4月24日—5月13日 撰写初稿 5月14日—5月26日 修改论文,最终定稿 5月20日—5月25日 上传所有材料 5月20日—5月26日 答辩资格审查,公布通过名单 5月27日—6月2日 打印论文,毕业答辩 1、结合开题报告,进一步进行文献查阅,并撰写较为具体的写作提纲; 2、依据论文大纲完成论文初稿交老师批阅; 3、在指导教师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外文文献进行深入阅读,并完成要求的外文翻译; 4、根据指导教师对初稿的批阅意见,完成论文二稿; 5、完成对论文的最后修改,并最终定稿。 6、打印毕业论文,参加论文答辩; | ||||||
| 指导教师批阅意见 |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