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浅谈以文带文课型
活动时间:
主持人:王艳玲
参加活动人员:全体语文教师
研究理念:
1、通过单元导入课让学生了解本单元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主文本进行深入的学习。
2、通过主文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
3、注重课内外的紧密结合,拓宽学习语文的渠道,培养学生收信信息的能力。
韩青春:精读文与略读文的关系:
1)得法于精读,用法于略读;
2)将精读文和略读文进行比较学习(对比、类比)
焦晓雯:教师应将阅读的视角伸向课外,给阅读教学增添新鲜感和活力,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突出重点, 优化整合,取舍得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薄慧霞:“ 读—说—背”都是学生的活动,从吸收到倾吐,从理解到表达,从感知到内化,将消极的语言转化为积极的语言,符合语言发展的规律。
王艳玲:让学生充分地读,把读书作为理解和领悟的主要手段,实现“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及时指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读写的实践中去,使读写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地震中的父与子》带文《不上锁的门》
选自《新语文主题阅读》教案与反思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利用主文学习的方法,感悟父母亲人对子女的爱。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课件、《主题读写》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引入
1、回顾课文内容。
2、1994年1月17日凌晨美国洛山矶西北部发生的这次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桥梁坍塌,公路断裂。繁华的城市瞬间变成一片荒原。是父亲的坚定与绝不放弃,在儿子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创造出了惊人的奇迹。(板书课题)
二、品读体验
1、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对父子了不起,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旁边。
3、汇报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理解和感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并带着自己的感受练习朗读。
父亲的了不起:
(1)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指导学生读出坚定的语气。)
(2)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儿子的了不起:
(1)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是你吗?”(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
(2)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指导学生读出兴奋的语气。)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三.感悟写法,读写结合
1.引导:这篇课文生动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歌颂伟大的父爱,赞扬深厚的父子之情的。
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具体句子感悟。
2、今天我们从课文中体会到了伟大无私的父爱,可是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这种惊心动魄的事。父母的爱啊就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就是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咛,就是风雨中加在我们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父母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请把这些生活中的小事选一件写下来,送给你的父母吧!
四、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一)、 同学们,在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之后,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团聚了,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课文中的插图,父子俩紧紧地抱在一起,幼小的儿子阿曼达笑得那么开心,这位可敬的父亲却哭了。巨大的喜悦占据了他的心,这个时候,笑和哭都表达着一种同样的感情,都表达着这位父与子之间的浓浓的亲情啊!同学们我想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都会由衷地对这对父与子发出祝福的?此时此刻,你会说些什么呢?想一想,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
1、对这位父亲说:‘你真了不起,我敬佩你!”.
2、对这位父亲说:“你的爱是真心的爱,你的爱给了孩子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是最宝贵的东西。”
3、对阿曼达说:“你拥有这样的父亲真幸福呀!
4、对阿曼达说:“你真了不起,在那种危险的时刻,你能平静地等父亲来救援,并且先让同学们出来,这是一般孩子很难做到的事。
5、想对父子说:是你们让我知道爱的力量有多么神奇。
6、爱和信任是可以创造奇迹的,有了爱没有做不到的事,像那首歌唱道“死神也会忘而却步!”
(二)、(课件)讲述汶川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进一步感受父爱和母爱的伟大,以及全国人民对苦难同胞无私的爱
五、带文
1、读一读:根据自学提纲读:画出关键性语句,想一想“不上锁的门”说明了什么?批上你的看法。(3分钟)
2、说一说:围绕“不上锁的门”说明了什么?讨论(2分钟)
3、讲一讲:学生读:不上锁的门……教师点评(1分钟)
——是随时可进入的门,是永远打开 的门……
——是时时盼儿归,刻刻望儿回的门……
——诉说着母亲的焦虑和期盼……
——门上悬着一颗慈母心,门内饱含慈母情……
——是母亲博大的胸怀……
——是母亲盼儿归望眼欲穿的眼睛……
——是母亲滴血的心……(学生一边听一边记录批注)
下面我们真实体验一下:
生:不上锁的门……
师:是随时可进入的门,是永远打开的门……
生:不上锁的门……
师:是时时盼儿归,刻刻望儿回的门……
生:不上锁的门……
师:诉说着母亲的焦虑和期盼……
生:不上锁的门……
师:门上悬着一颗慈母心,门内饱含慈母情……
生:不上锁的门……
师:是母亲博大的胸怀……
……
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了不起 爱
儿子
六、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但篇幅较长。在教学时我紧紧围绕“情景的感染、形象的感悟、心灵的感动”来教学,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情景的感染。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受到感染。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由于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知识面较远,因而我在教学时注意媒体的运用。2、通过分角色朗读父亲和其他人的话,并创造性地加上自己的话“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让学生在读中得到一种情景的感染,感受到父亲的坚定不移。
(二)形象的感悟。
我是这样落实的:以多种形式的读为主线,抓住文中一个文眼——“了不起”,以此为立足点,对全文进行解读,在解读父子“了不起”的过程中,又以丰富的情感体验为载体,避免了那样纯理性、毫不动容的对文本的解剖。课堂中,我以自己的激情驱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积极主动领悟,不断增强感悟能力。我下子抓住了触动他们心灵的语段,动之以情地读,动之以情地想,晓之以理地说,发自内心的写,无不让学生从父子的“了不起”中感悟到了父亲的坚定不移,儿子的坚信不疑,感受到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三)心灵的感动。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把视野放宽了,通过《不上锁的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亲人辛苦与劳累,受到心灵的震撼。
评课研讨记录
韩青春:针对主线问题设计的不合理、学生比较难于接受,课前已经参与到组内进行研究,但是在上完课之后,觉得老师这样改动有些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被“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给住了,可以将主线问题改为:读读课文,通过语句你能看出盲童安静是个怎样的小女孩?这样问,学生就会发散他们的思维去想小女孩更多的品质。但个性化阅读体现不够深入。
李丹丹:在学习单元主题时,教师能够采取先读后悟的方法非常好,但教师强调不够,有部分同学只是听听而已,印象不够深刻。教师如果真正在读中体悟安静的心灵效果就会更好。
焦晓雯:赞可夫曾说:“ 教师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只要教师牢记新课程标准中关于个性化阅读的理念,坚持在教学中贯彻执行,做到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兼顾,课内和课外相结合。那么在学生阅读的原野上,个性的花蕾会绽满花枝。
王艳玲: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学生大量阅读基础上的。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特别强调对课本上文章的精讲精读,结果是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对阅读失去激情,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有益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提高语文的素养。今天这节课就很好地做到了把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