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选择题(20分)
1.在人类的起源与发展过程中,下列行为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使用简单工具
②产生语言
③直立行走
④制造工具
⑤学会用火
A.③⑤①④② B.①④⑤③② C.③①④⑤② D.②④①③⑤
2.人的受精部位及人体胚胎发育的场所分别是( )
A.输卵管、卵巢 B.子宫、卵巢
C.子宫、子宫 D.输卵管、子宫
3.某同学得了夜盲症,大夫建议多吃蛋、肝、胡萝卜等,这是因为胡萝卜中含有( )
A.维生素A B.维生素B C.维生素C D.胡萝卜素
4.下列物质中,不能被消化道直接吸收的是( )
A.淀粉、麦芽糖 B.葡萄糖
C.氨基酸 D.甘油、脂肪酸
5.下面是某医生给佝偻病儿童开的处方,其中最科学的一组是( )
A.钙片+鱼肝油 B.钙片+维生素C
C.钙片+葡萄糖 D.钙片+生长激素
6.人在感冒时,常感到呼吸不畅的原因是( )
A.喉头肿胀,喉腔变小
B.鼻腔黏膜充血肿胀,堵塞了鼻腔
C.气管分泌的痰液过多堵塞了呼吸道
D.声带发炎肿胀,气体不能通畅流动
7.体检时连续三次测得小明的肺活量值分别是2700mL,2500mL,2800mL,则小明的肺活量是( )
A.2800mL B.2500mL C.8000mL D.2666mL
8.人在吸气时,胸廓容积及肺内气压的变化是( )
A.胸廓容积增大,肺内气压升高
B.胸廓容积增大,肺内气压降低
C.胸廓容积减小,肺内气压升高
D.胸廓容积减小,肺内气压降低
9.在人体的结构层次中,血液属于( )
A.细胞 B.组织 C.器官 D.系统
10.如图能正确表示四肢静脉中血流方向及静脉瓣状态的是( )
A. B. C. D.
11.下列正确表示血液流动方向的是( )
A.心室→心房→动脉 B.心室→心房→静脉
C.心房→心室→动脉 D.心房→心室→静脉
12.雾化吸入疗法是用雾化的装置将药物分散成微小的雾滴或微粒,使其悬浮于气体中,并进入呼吸道及肺内,达到洁净湿化气道、局部治疗或全身治疗的目的。此过程中部分药液进入肺部血液,经血液循环首先到达心脏的腔室是( )
A.左心房 B.左心室 C.右心房 D.右心室
13.慢性肾脏病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成年人发病率约为10%,可导致肾衰竭和死亡。下列有关肾脏结构和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功能是形成尿液
B.尿液的形成是连续的,但其排出是间断的,因为膀胱能暂时储存尿液
C.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D.若出现蛋白尿,则说明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发生障碍
14.对下列人体生理状态的解释错误的是( )
A.醉酒时,人走路东倒西歪,主要原因是酒精麻醉了小脑,影响了人体的平衡功能
B.发高热的病人出现消化不良现象,主要原因是体温过高影响了各种消化酶的活性
C.煤气中毒时,人体会出现严重缺氧症状,原因是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牢固结合,影响了血红蛋白的运氧功能
D.手不小心被针刺,先感觉到疼痛然后会迅速缩回
15.人体能通过感觉器官感受外界刺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舌的上表面和两侧有许多对味道十分敏感的突起,能够辨别酸、甜、苦、辣
B.近视眼可以通过配戴凸透镜加以矫正
C.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D.看物体时,在视网膜上产生了视觉
16.以下与望梅止渴属于同一种反射类型的的是( )
A.鹦鹉学舌 B.婴儿吮奶 C.孔雀开屏 D.蜘蛛结网
17.现代临床医学常需要根据病人病情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的血细胞成分或血浆成分输入病人体内,对于血小板功能低下、贫血、大面积烧伤的患者,应分别给他们输入( )
A.血小板、红细胞、全血 B.血小板、红细胞、血浆
C.血浆、血小板、红细胞 D.血小板、血液、血浆
18.下列活动不属于排泄的是( )
A.排出尿液 B.呼出二氧化碳
C.排出汗液 D.排出粪便
19.在哺乳动物中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可能是( )
A.黑猩猩 B.金丝猴 C.长臂猿 D.猕猴
20.能提高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的激素是( )
A.性激素 B.胰岛素 C.生长激素 D.甲状腺激素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30分)
21.(6分)如图为肾单位的结构横式图和某健康人的血浆、原尿和尿液样本分析数据表,请据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 主要成分 | 水 | 无机盐 | 蛋白质 | 葡萄糖 | 尿素 |
| 样本A | 900.0 | 7.2 | 80.0 | 1.0 | 0.3 |
| 样本B | 960.0 | 11.0 | 0.0 | 0.0 | 18.0 |
| 样本C | 980.0 | 7.2 | 0.3 | 1.0 | 0.3 |
(2)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原尿是 (选填“样品A”或“样品B”或“样品C”)
(3)尿液的形成包括 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以及 的重吸收作用。
(4)血液流经肾脏后,血液中氧气含量 ,尿素含量 。
22.(5分)如图是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能够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的结构是[ ](填序号)。
(2)某醉驾者被撞成了“植物人”,生命特征只有心跳、呼吸和血压,你认为他未受损的中枢神经系统部位最可能是 。
(3)听到铃声走进教室的反射类型为 反射。
(4)某人在某次事故中受伤,医生用针刺激其指尖,此人表现为有感觉但不能缩手,受伤部位可能是[ ]、[ ](填序号)。
23.(6分)如图是人体心脏结构模式图,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心脏壁主要是由 组织构成的,心脏壁最厚的腔是 (填序号)。
(2)血液在心脏和血管内只能朝一个方向流动,是由于 和 的作用。
(3)在心脏的四个腔中,流动着静脉血的是 和 (填序号)
24.(8分)阅读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糖尿病在全球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患者的典型表现有多尿、多饮、多食、休重下降等,严重者会导致多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糖尿病的主要特征是高血糖,即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超出正常值。正常情况下,胰岛素能够促进细胞对血糖的吸收和利用,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减弱时,会导致血糖升高,血液中过多的葡萄糖在流经肾脏后会部分出现在尿液里,形成糖尿。
糖尿病有多种类型,其中90%以上的患者属于Ⅱ型糖尿病,这种耱尿病的主要患病人群是中老年,但近年来出现了逐渐低龄化的趋势。除遗传因素外,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造成的肥胖是导致青少年恋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糖尿病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通过多种方式综合治疗可以较好地控制病程的发展。例如: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等。调整饮食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增加体力活动和运动量也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手段。注射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最常用的方法。2014年,一种新型的吸入式胰岛素粉末制剂被批准上市,这是一种速效的胰岛素制剂,患者在每餐前或开餐20分钟内使用即可。被吸入的胰岛素粉末可到达人体肺泡处,继而进入血液循环发挥药效。
(1)胰岛素是由人体内分泌系统中的 分泌的激素,胰岛素不宜口服而只能肌肉注射,是因为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如果口服,会在消化系统的 中被初步消化,而不能发挥 (填“升高”或“降低”)血糖的作用。
(2)正常情况下,在尿液形成的过程中,原尿中的葡萄糖会在肾小管处被重新吸收而回到 中,不会出现在尿液中。
(3)通过皮下肌肉注射进入体内的胰岛素,进入血液后首先到达心脏的 ;而吸入的胰岛素粉末制剂进入血液后首先到达心脏的 。
(4)胰岛素粉末制剂通过鼻吸入后,并不能100%到达肺部,因为呼吸道对空气中的尘粒有 作用。
(5)面对糖尿病的汹涌之势,我们需要防治并举,但必须以预防为主导,因为预防的意义远大于治疗。能有效预防糖尿病发生的生活方式有 。(写出一条即可)
25.(5分)为了探究“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设计以下实验:
步骤一:把120粒浸泡过的小麦种子,平均分为三组,分别放在以下3个培养皿中。
步骤二:每天定时对A、B、C培养皿分别喷洒等量且适量的酸性强的酸雨、酸性弱的酸雨、蒸馏水。
步骤三:7天后观察小麦种子萌发结果。
分析回答:
(1)此探究活动中作为空白对照组的是 ,变量为 。
(2)三个培养皿中萌发率最低的是 。
(3)该探究活动可得出的结论是: 。
(4)小麦种子采用120粒,而不能太少的原因是 。
2020-2021学年江西省景德镇市七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
参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20分)
1.在人类的起源与发展过程中,下列行为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使用简单工具
②产生语言
③直立行走
④制造工具
⑤学会用火
A.③⑤①④② B.①④⑤③② C.③①④⑤② D.②④①③⑤
【分析】人类起源森林古猿,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最关键的是直立行走。分析解答。
【解答】解:在距今约1000万年~2 000万年前,古猿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森林里,像现在的黑猩猩那样,过着以树栖为主的生活。后来随着气候转变,大片的森林变成了稀树草原,使古猿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古猿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有差异,从而产生了分化。大部分古猿灭绝了;有一部分古猿从森林边缘退向深处,继续过着树栖生活,逐渐演化成了现代的类人猿。下到地面生活的那一部分森林古猿,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逐渐能够直立行走,一代一代地向着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上肢出来,臂和手逐渐变得灵巧,能使用和制造工具。久而久之,人类祖先的双手变得越来越灵巧,他们用火烤制食物,从而改善了身体的营养,大脑也越来越发达。在这个过程中,它们还产生了语言和意识,逐渐形成了社会。就这样,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古猿逐渐进化成人类。所以在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过程中,发生的主要变化所经历的顺序正确的是③①④⑤②。
故选:C。
2.人的受精部位及人体胚胎发育的场所分别是( )
A.输卵管、卵巢 B.子宫、卵巢
C.子宫、子宫 D.输卵管、子宫
【分析】受精:卵细胞由卵巢排出以后,进入输卵管.含精子的精液进入阴道,精子依靠它本身的运动,可以经过子宫腔而到达输卵管,这时如果精子和卵细胞相遇,就可能受精.精子和卵细胞相结合的过程叫作受精.在受精过程中,只有一个精子能够进入卵细胞,与卵细胞核融合,形成受精卵.其他精子则逐步萎缩和溶解.胚胎发育;卵细胞受精以后即开始、分化,形成胚泡.先形成的细胞团为桑椹胚,然后形成囊胚,并植入子宫内膜中,吸收母体的营养,继续发育.胚胎经过两个月的发育,长度可达22毫米,从外形上看已初具人形,因此,到第8周左右的胚胎就叫作胎儿,此后的胚胎发育也可以叫作胎儿发育.
【解答】解:人的卵细胞受精和胚胎发育的过程是:
综上所述:人的卵细胞受精部位及人体胚胎发育的场所分别是输卵管、子宫。
故选:D。
3.某同学得了夜盲症,大夫建议多吃蛋、肝、胡萝卜等,这是因为胡萝卜中含有( )
A.维生素A B.维生素B C.维生素C D.胡萝卜素
【分析】维生素既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为人体提供能量,而且人体对它的需要量很小,但它对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有重要的作用;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就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和发育,还会引起疾病。
【解答】解:维生素的种类很多,对人体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维生素A的作用是促进人体正常发育,增强抵抗力,维持人的正常视觉,缺乏时人体会患夜盲症,即傍晚看不清东西。维生素A在动物的肝脏中含量丰富,植物性食物中一般不含维生素A,但是玉米、胡萝卜等植物性食物中含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在人体内能转化成维生素A,因此经常食用胡萝卜等蔬菜和瓜果或适量动物肝脏,有助于预防夜盲症。
故选:D。
4.下列物质中,不能被消化道直接吸收的是( )
A.淀粉、麦芽糖 B.葡萄糖
C.氨基酸 D.甘油、脂肪酸
【分析】小分子物质如水、无机盐、维生素、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等能够直接被人体的消化道吸收,而淀粉、蛋白质和脂肪是大分子物质,不能直接被吸收,要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后分别变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才能被吸收,据此解答。
【解答】解:小分子物质如水、无机盐、维生素、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等能够直接被人体的消化道吸收,而淀粉、蛋白质和脂肪是大分子物质,不能直接被吸收,要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后分别变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才能被吸收。淀粉、麦芽糖,属于大分子物质,需经过消化后变成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
故选:A。
5.下面是某医生给佝偻病儿童开的处方,其中最科学的一组是( )
A.钙片+鱼肝油 B.钙片+维生素C
C.钙片+葡萄糖 D.钙片+生长激素
【分析】无机盐在人体内的含量不多,仅占体重的4%左右。无机盐对人体也非常重要,它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原料。例如,无机盐中含有的钙磷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铁是构成血红蛋白的一种成分。
【解答】解:佝偻病是由于体内缺乏维生素D而引起钙、磷代谢障碍和骨骼的病理变化所造成的。佝偻病多见于3岁以下的儿童。因此给佝偻病患儿补钙必须加服维生素D,鱼肝油中维生素D含量丰富,维生素D可以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
故选:A。
6.人在感冒时,常感到呼吸不畅的原因是( )
A.喉头肿胀,喉腔变小
B.鼻腔黏膜充血肿胀,堵塞了鼻腔
C.气管分泌的痰液过多堵塞了呼吸道
D.声带发炎肿胀,气体不能通畅流动
【分析】呼吸系统的组成如图:
呼吸道保证了气体的畅通;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据此解答.
【解答】解: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鼻腔位于呼吸道的起始端,其中有鼻毛可以阻挡灰尘,黏液可以粘住灰尘,对空气又清洁作用;鼻黏膜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温暖空气,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以湿润空气;当人体患感冒时,分泌的组胺等一些物质会使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因此会充血肿胀,堵塞了鼻腔,使人呼吸不畅,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7.体检时连续三次测得小明的肺活量值分别是2700mL,2500mL,2800mL,则小明的肺活量是( )
A.2800mL B.2500mL C.8000mL D.2666mL
【分析】肺活量是指在不限时间的情况下,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最大能力所呼出的气体量,这代表肺一次最大的机能活动量,是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的重要机能指标之一,是衡量肺的功能的重要标志。
【解答】解:测量肺活量时,为了减少误差一般测三次,取最大值。因为肺活量是肺的最大通气量。所以“体检时连续三次测得的肺活量值分别是2700毫升、2500毫升、2800毫升”,则小明的肺活量是2800毫升。
故选:A。
8.人在吸气时,胸廓容积及肺内气压的变化是( )
A.胸廓容积增大,肺内气压升高
B.胸廓容积增大,肺内气压降低
C.胸廓容积减小,肺内气压升高
D.胸廓容积减小,肺内气压降低
【分析】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叫作呼吸运动。呼吸运动包括呼气和吸气两个过程(平静呼吸),其动力来自于呼吸肌。
【解答】解: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廓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因此在吸气时,膈肌收缩、胸廓容积增大、肺内气压降低。
故选:B。
9.在人体的结构层次中,血液属于( )
A.细胞 B.组织 C.器官 D.系统
【分析】动物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植物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解答】解:人体的组织各具有一定的功能,如 人体内的血液属于结缔组织,具有连接、支持、保护、营养等作用。
故选:B。
10.如图能正确表示四肢静脉中血流方向及静脉瓣状态的是( )
A. B. C. D.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静脉的特点,有瓣膜的血管只有静脉才有,据此解答。
【解答】解:有瓣膜的血管只有静脉才有,静脉的功能是把全身的血液输送回心脏,故血液流动是从分支流向主干,故排除B和D.血液流动的方向和瓣膜的开口方向应一致,故排除A.可见C符合题意。
故选:C。
11.下列正确表示血液流动方向的是( )
A.心室→心房→动脉 B.心室→心房→静脉
C.心房→心室→动脉 D.心房→心室→静脉
【分析】(1)心脏有四个腔: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左边的心房和心室相通,右边的心房和心室相通,心房连通静脉,心室连通动脉。
(2)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瓣,心室与动脉之间有动脉瓣,保证血液流动方向:静脉→心房→心室→动脉。
【解答】解:在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都有能开闭的瓣膜:这些瓣膜只能向一个方向开:房室瓣只能朝向心室开,动脉瓣只能朝向动脉开。这样就保证了血液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因此心脏内血液流动的方向是静脉→心房→心室→动脉。如图所示:
故选:C。
12.雾化吸入疗法是用雾化的装置将药物分散成微小的雾滴或微粒,使其悬浮于气体中,并进入呼吸道及肺内,达到洁净湿化气道、局部治疗或全身治疗的目的。此过程中部分药液进入肺部血液,经血液循环首先到达心脏的腔室是( )
A.左心房 B.左心室 C.右心房 D.右心室
【分析】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系统中的循环流动叫做血液循环,根据循环途径的不同,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体循环和肺循环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为人体各个组织细胞不断的运来养料和氧,又不断地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
【解答】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如图所示:
因此用雾化治疗,雾化器将药液雾化成雾状小液滴,被吸入肺后,在肺泡通过扩散作用进入肺部毛细血管,则药液经过肺静脉首先到达心脏的左心房。
故选:A。
13.慢性肾脏病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成年人发病率约为10%,可导致肾衰竭和死亡。下列有关肾脏结构和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功能是形成尿液
B.尿液的形成是连续的,但其排出是间断的,因为膀胱能暂时储存尿液
C.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D.若出现蛋白尿,则说明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发生障碍
【分析】肾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是形成尿液的场所,位于腹腔后壁,脊柱两侧,左右各一。将肾纵剖开,可以发现位于外层的肾皮质颜色较深,呈红褐色,而位于内部的肾髓质颜色较淡。
【解答】解:A、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其主要功能是形成尿液,尿液的形成要经过的两个生理过程是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A正确。
B、在肾脏中形成的尿液,经输尿管流入膀胱暂时储存,然后经尿道排出。B正确。
C、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由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组成。C正确。
D、正常情况下肾小球不能过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若肾小球病变,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大。原本不能过滤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进入了原尿。而肾小管又不重吸收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因此尿液中会出现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所以如果在尿液中检测到蛋白质,说明肾小球病变引起的。D错误。
故选:D。
14.对下列人体生理状态的解释错误的是( )
A.醉酒时,人走路东倒西歪,主要原因是酒精麻醉了小脑,影响了人体的平衡功能
B.发高热的病人出现消化不良现象,主要原因是体温过高影响了各种消化酶的活性
C.煤气中毒时,人体会出现严重缺氧症状,原因是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牢固结合,影响了血红蛋白的运氧功能
D.手不小心被针刺,先感觉到疼痛然后会迅速缩回
【分析】人体异常生理状态的出现都是由一定的外因或内因引起的。
【解答】解:A、小脑的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酒精能麻醉小脑,因此醉酒的人走路不稳,A正确;
B、消化酶在适宜的温度下(37摄氏度左右)才能具有高的活性,发热病人体温高,抑制了消化酶的活性,因此发热病人会消化不良,B正确;
C、红细胞之所以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是因为血红蛋白能与氧气结合,CO也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且结合后不易分离,这样就使氧气失去了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机会,从而影响了血液运输氧的功能,C正确;
D、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感觉是在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形成的,必须经过脊髓上行传导到大脑才能产生感觉,因此先缩回手后感觉到疼痛,D错误。
故选:D。
15.人体能通过感觉器官感受外界刺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舌的上表面和两侧有许多对味道十分敏感的突起,能够辨别酸、甜、苦、辣
B.近视眼可以通过配戴凸透镜加以矫正
C.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D.看物体时,在视网膜上产生了视觉
【分析】(1)视觉的形成过程: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觉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视觉。
(2)听觉的形成过程:外界声波→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听觉神经→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听觉。
(3)近视眼:如果晶状体的凸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导致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眼。近视眼戴凹透镜加以矫正。
【解答】解:A、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感受系统的刺激并产生的一种感觉,这就是味觉。味觉感受器叫做味蕾,主要分布于舌的背面,特别是舌尖和侧缘。味蕾分辩的味觉基本上有四种:酸、甜、苦、咸,舌尖对甜、咸敏感,对苦、酸也敏感,舌的外侧对酸最敏感,舌根对苦最敏感,不能辨别辣,错误。
B、如果晶状体的凸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导致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眼。近视眼戴凹透镜加以矫正,错误。
C、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正确。
D、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透过镜片进入人眼,在视网膜上形成了物像,视觉是在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形成的,错误。
故选:C。
16.以下与望梅止渴属于同一种反射类型的的是( )
A.鹦鹉学舌 B.婴儿吮奶 C.孔雀开屏 D.蜘蛛结网
【分析】(1)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2)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
(3)“望梅止渴”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形成的后天性条件反射。
【解答】解:A、鹦鹉学舌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条件反射,A符合题意。
BCD、婴儿吮奶、孔雀开屏和蜘蛛结网,都是生来就有的先天性非条件反射,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7.现代临床医学常需要根据病人病情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的血细胞成分或血浆成分输入病人体内,对于血小板功能低下、贫血、大面积烧伤的患者,应分别给他们输入( )
A.血小板、红细胞、全血 B.血小板、红细胞、血浆
C.血浆、血小板、红细胞 D.血小板、血液、血浆
【分析】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临床上常根据病人病情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的血细胞成分或血浆成分输入病人体内,叫成分输血。
【解答】解:临床上常根据病人病情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的血细胞成分或血浆成分输入病人体内。血小板减少症,需要输入浓缩的血小板悬液或含凝血物质的血浆,以增加血小板聚集和血液凝固的能力,促使止血,所以输入浓缩血小板悬液。
严重贫血患者主要是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血红蛋白浓度过低,但总血量并不减少,所以输入浓缩的红细胞悬液。身体大面积烧伤的病人,其伤面有大量液体渗出,患者丢失的主要是血浆,如果输全血,可能使体内红细胞浓度过高,增加血液的粘滞性而影响血液循环,所以输入血浆。
故选:B。
18.下列活动不属于排泄的是( )
A.排出尿液 B.呼出二氧化碳
C.排出汗液 D.排出粪便
【分析】此题考查排泄的概念和途径有关知识点。回答此题要明确排泄的三个途径以及排泄和排遗的不同。
【解答】解:人体将代谢终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排泄有三条途径:一、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二、水、无机盐、尿素等废物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三、水、无机盐和尿素以汗的形式通过皮肤排出。
人体内食物残渣叫做粪便,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遗。
故选:D。
19.在哺乳动物中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可能是( )
A.黑猩猩 B.金丝猴 C.长臂猿 D.猕猴
【分析】人类起源与森林古猿.古猿生活在茂密的森林里,过着树栖的生活,后来由于环境的变化树木减少,一部分古猿被迫到地面上来生活,这部分古猿经过漫长的岁月就进化成现代的人类.而另一部分仍旧过着树栖的生活,就逐渐进化成了现代的类人猿.
【解答】解:在动物界中,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最近的是黑猩猩,因为大脑发达,双眼生在前方,手有五指,足有五趾,身体能够直立行走,没有尾巴,面部表情丰富等特征,这些特征与人类极为相似。且一些内部结构和一些最基本的行为方式与人类都十分相似,且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黑猩猩与人类的细胞色素C的差异为零。所以,黑猩猩应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最近。
故选:A。
20.能提高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的激素是( )
A.性激素 B.胰岛素 C.生长激素 D.甲状腺激素
【分析】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激素分泌异常时会导致人体患相应的疾病。
【解答】解:A、性激素是由性腺分泌的,是促使第二性征出现的激素,也是促进性发育的激素。
B、胰腺分泌胰岛素,胰岛素能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降低血糖浓度。
C、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的作用是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
D、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30分)
21.(6分)如图为肾单位的结构横式图和某健康人的血浆、原尿和尿液样本分析数据表,请据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 主要成分 | 水 | 无机盐 | 蛋白质 | 葡萄糖 | 尿素 |
| 样本A | 900.0 | 7.2 | 80.0 | 1.0 | 0.3 |
| 样本B | 960.0 | 11.0 | 0.0 | 0.0 | 18.0 |
| 样本C | 980.0 | 7.2 | 0.3 | 1.0 | 0.3 |
(2)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原尿是 样品C (选填“样品A”或“样品B”或“样品C”)
(3)尿液的形成包括 肾小球 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以及 肾小管 的重吸收作用。
(4)血液流经肾脏后,血液中氧气含量 减少 ,尿素含量 减少 。
【分析】(1)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包括呈球状的肾小球和呈囊状包绕在肾小球外面的肾小囊,囊腔与肾小管相通.
(2)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
(3)从表中可以看出样品A是血浆,样品B尿液,样品C是原尿;图中,①肾小球、②肾小囊、③肾小管、④收集管、⑤肾静脉。
【解答】解:(1)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③肾小管,肾小体包括①肾小球和②肾小囊。
(2)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④肾小囊内,形成原尿。样品C是原尿。
(3)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
(4)从肾动脉流入肾脏的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液中的部分尿素等废物随尿液排出,因此从肾静脉流出的血液中,尿素等废物的含量减少。血液流经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与肾小管的细胞进行了物质交换,血液中的氧气和养料进入肾小管的细胞,肾小管的细胞分解有机物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因此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所以,血液流经肾脏后,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减少,尿素的含量减少。
故答案为:(1)肾单位。
(2)样品C。
(3)肾小球;肾小管。
(4)减少;减少。
22.(5分)如图是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能够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的结构是[ ① ](填序号)。
(2)某醉驾者被撞成了“植物人”,生命特征只有心跳、呼吸和血压,你认为他未受损的中枢神经系统部位最可能是 脑干 。
(3)听到铃声走进教室的反射类型为 复杂 反射。
(4)某人在某次事故中受伤,医生用针刺激其指尖,此人表现为有感觉但不能缩手,受伤部位可能是[ ④ ]、[ 传出神经 ](填序号)。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是反射弧的结构,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传导方向为①→②→③→④→⑤。
【解答】解:(1)图中①感受器能够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
(2)植物人的生命体征只有呼吸、心跳和血液循环,而不能进行其他生命活动,这种病人的脑没有受伤的部位是脑干。
(3)听到铃声走进教室是通过后天学习和生活经验建立的,由大脑皮层参与完成的,属于复杂反射。
(4)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果某人的下肢只有感觉,表明④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能通过传入神经传到⑥神经中枢,在经过脊髓的白质上行传到大脑皮层,形成感觉,因此有感觉。但而不能产生运动,表明反射弧不完整。因此可能是图中的④传出神经受损。
故答案为:
(1)①。
(2)脑干。
(3)复杂。
(4)④传出神经。
23.(6分)如图是人体心脏结构模式图,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心脏壁主要是由 肌肉 组织构成的,心脏壁最厚的腔是 B (填序号)。
(2)血液在心脏和血管内只能朝一个方向流动,是由于 房室瓣 和 动脉瓣 的作用。
(3)在心脏的四个腔中,流动着静脉血的是 C 和 D (填序号)
【分析】心脏主要由心肌构成.它有4个空腔,按照位置关系,这4个腔分别叫作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图中A左心房、B左心室、C右心房、D右心室;a主动脉、b肺动脉、c肺静脉、d上腔静脉、e动脉瓣、f房室瓣、g下腔静脉。
【解答】解:(1)心脏壁主要是由肌肉组织构成的,心脏四腔中,壁最厚的腔是B左心室,因为它是体循环的起点,输送血液路线长,需要的压力大。
(2)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瓣膜叫房室瓣,它只能朝向心室开,保证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心室和相连的动脉之间的瓣膜叫动脉瓣,只能朝向动脉开,保证血液只能从心室流向动脉.这样就保证了血液只能按一定方向流动:心房→心室→动脉,而不能倒流。
(3)经过体循环,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所以,在心脏的四个腔中,流动着静脉血的是C右心房和D右心室。
故答案为:(1)肌肉;B
(2)房室瓣;动脉瓣
(3)C;D
24.(8分)阅读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糖尿病在全球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患者的典型表现有多尿、多饮、多食、休重下降等,严重者会导致多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糖尿病的主要特征是高血糖,即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超出正常值。正常情况下,胰岛素能够促进细胞对血糖的吸收和利用,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减弱时,会导致血糖升高,血液中过多的葡萄糖在流经肾脏后会部分出现在尿液里,形成糖尿。
糖尿病有多种类型,其中90%以上的患者属于Ⅱ型糖尿病,这种耱尿病的主要患病人群是中老年,但近年来出现了逐渐低龄化的趋势。除遗传因素外,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造成的肥胖是导致青少年恋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糖尿病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通过多种方式综合治疗可以较好地控制病程的发展。例如: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等。调整饮食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增加体力活动和运动量也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手段。注射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最常用的方法。2014年,一种新型的吸入式胰岛素粉末制剂被批准上市,这是一种速效的胰岛素制剂,患者在每餐前或开餐20分钟内使用即可。被吸入的胰岛素粉末可到达人体肺泡处,继而进入血液循环发挥药效。
(1)胰岛素是由人体内分泌系统中的 胰岛 分泌的激素,胰岛素不宜口服而只能肌肉注射,是因为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如果口服,会在消化系统的 胃 中被初步消化,而不能发挥 降低。 (填“升高”或“降低”)血糖的作用。
(2)正常情况下,在尿液形成的过程中,原尿中的葡萄糖会在肾小管处被重新吸收而回到 血液(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 中,不会出现在尿液中。
(3)通过皮下肌肉注射进入体内的胰岛素,进入血液后首先到达心脏的 右心房 ;而吸入的胰岛素粉末制剂进入血液后首先到达心脏的 左心房 。
(4)胰岛素粉末制剂通过鼻吸入后,并不能100%到达肺部,因为呼吸道对空气中的尘粒有 清洁(清扫、清除) 作用。
(5)面对糖尿病的汹涌之势,我们需要防治并举,但必须以预防为主导,因为预防的意义远大于治疗。能有效预防糖尿病发生的生活方式有 注重饮食平衡、注重锻炼身体 。(写出一条即可)
【分析】(1)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具体说,它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合成糖元和血糖分解的作用就会减弱,结果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而超过正常值,一部分血糖就会随尿排出体外,形成糖尿,即糖尿病。
(2)尿的形成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过程。
【解答】解:(1)胰岛素是由人体内分泌系统中的胰岛分泌的,它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合成糖元和血糖分解的作用就会减弱,结果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而超过正常值,一部分血糖就会随尿排出体外,形成糖尿,即糖尿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胰岛素不宜口服而只能肌肉注射,是因为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如果口服,会在消化系统的胃中被初步消化,而不能发挥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结果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而超过正常值,一部分血糖就会随尿排出体外,形成糖尿。
(2)尿的形成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过程。尿的形成过程是: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重新回到血液里;原尿中剩下的其他废物,如尿素、一部分水和无机盐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3)人体内有两大循环途径,分别是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组织里的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皮下注射的胰岛素进入血液后,首先经下腔静脉进入心脏的右心房。而吸入胰岛素制剂后,胰岛素先到达心脏的左心房。
(4)鼻腔内有鼻毛,可以阻挡空气中灰尘的进入,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黏膜及其表面的纤毛,都对空气有清洁作用。
(5)生活中,我们除了积极预防糖尿病,我们应该合理膳食、适当运动,一日三餐,荤素搭配,营养均衡,不能暴食暴饮。
故答案为:(1)胰岛;胃;降低。
(2)血液(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
(3)右心房;左心房。
(4)清洁(清扫、清除)。
(5)注重饮食平衡、注重锻炼身体(合理即可)。
25.(5分)为了探究“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设计以下实验:
步骤一:把120粒浸泡过的小麦种子,平均分为三组,分别放在以下3个培养皿中。
步骤二:每天定时对A、B、C培养皿分别喷洒等量且适量的酸性强的酸雨、酸性弱的酸雨、蒸馏水。
步骤三:7天后观察小麦种子萌发结果。
分析回答:
(1)此探究活动中作为空白对照组的是 C ,变量为 酸雨的强度 。
(2)三个培养皿中萌发率最低的是 A 。
(3)该探究活动可得出的结论是: 种子的萌发与酸雨的强度有关,强度越强,萌发率越低。 。
(4)小麦种子采用120粒,而不能太少的原因是 避免发生偶然性,影响实验结果 。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1)由分析可知,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组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是对照组,在本实验中A、B、C分别设置的是酸性强的酸雨、酸性弱的酸雨、蒸馏水,变量是酸雨的强度。那么对照组是C,AB分别为实验组,和C形成对照。
(2)(3)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如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和一定的酸碱度等,酸雨的强度越高,种子的萌发率越低,从而得出结论。
(4)在实验中小麦种子采用120粒,而不能太少是因为避免发生偶然性,影响实验结果。
故答案为:(1)C;酸雨的强度;(2)A;(3)种子的萌发与酸雨的强度有关,强度越强,萌发率越低;(4)避免发生偶然性,影响实验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