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很少有美国人在一生中是留在原处不动的。我们从城镇搬到城市再到郊区,从高级中学到大学在不同的城市中,从一个工作在一个区域到别处一个更好的工作,从我们抚养孩子的家到我们计划退休后居住的家。每一次搬迁,我们可以不停地结识新朋友,这些朋友成为我们在那段时间生活中的一部分。
2. 对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而言,夏季是一个建立新的友谊的特殊时期。今天,数以百万的美国人到国外去度假。 他们去那里不仅是为了看新的景色,而且是在那些地方他们不会感觉陌生-因为有着想认识新朋友的愿望。没有人真的期待通过一次度假之旅就能结识一个亲近的朋友。但肯定的是,从友谊开始是可能的。可以肯定,在每一个国家,人们都珍视友谊。
3. 美国人是这样做的。困难的是,当两个来自不同国度的陌生人相遇时并不缺乏对友谊的欣赏/珍惜,而是在友谊的构成以及怎样使友谊成为现实等怀有不同的期望。 在那些美国人很愿意去旅游的欧洲国家中,友谊明显地与非常随意的关系不同,而且与家庭生活相关程度也各不相同。对于法国人、德国人或者英国人而言,友谊通常具有特殊性并承载了更重的承诺/责任。
4. 但是当我们使用“朋友”这个词时,它能够被用来意指的关系范围更为宽泛。 它可以 指一个在新的地方刚相识几个礼拜的人,一个关系亲近的商务伙伴,一个孩提时的玩伴,一个男人或女人,一个值得信任的密友/知己。对美国人而言,真的有很多不同点存在于这些关系中—友谊可以是表面的,肤浅的/点头之交、冷淡的、情景化的/场面上的抑或深厚而持久的。但是对于一个欧洲人而言,仅仅是看到了我们表面的行为,不同点并不清楚。
5. 就像大家所看到的,刚相识并被接受的那些美国人随意地进出美国人的家庭,他们无需什么客套而且常常无需承诺什么/总是临时或偶尔到别人家里参加一个小型的庆祝仪式,并且往往带有私事要谈。他们或许是小孩朋友的父母,邻居的客人,某委员会的成员,其他城镇或甚至其他国家的商业上的伙伴。当欧洲人以客人的身份进入美国人的家庭,他们感觉不到明显的差异/会发现找不到任何可见的提示:美国人家庭氛围很轻松。大部分人,不管老少,都直呼其名。
6. 那么,到底谁才是朋友呢?
7.如果从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仅仅是简单的词语也很困难。一个法国人解释说,“你看,如果我用法语说这是我的好朋友,并不一定表示那个人就比我说这是我朋友的人的关系更亲近。对任何一个人,我说的越多,实际上我们的关系就越淡薄/任何人需要我说的更加多的时候往往就表示此人更加不重要。”
8. 就像在其他欧洲国家一样,在法国,朋友往往都属于同性之间,而且友谊基本上被视作只在男人之间。法国妇女认为女人之间不可能成为朋友的说法很可笑,但是她们也承认友谊对女性来说确实是不同一般的事情。许多法国人怀疑男人和女人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友谊。社会上同时也存在群体中间的人际关系:男人和女人在一起工作很长时间,有些人就关系特别密切,会相互分享热情和忠诚,他/她们会相互称呼对方为伙伴——这个词在英语中等同于“朋友”,但更多的有着“伙伴”或是“哥们儿”的涵义。尽管在这个团队中的两个人很可能是朋友,但在法国人眼中这不是友谊。
9. 对法国人而言,友谊是一种一对一的关系,它需要对对方资质、热情和特殊兴趣有充分的认同/要求一方能深切地了解另一方的才智,性格和特定的兴趣爱好。朋友是一个能激发你自身最大潜能的人。和朋友在一起,你可以才智焕发。在友谊的滋润下,你在各方面更为出众/也得到升华。你的政治哲学/见解会更深入,对戏剧的欣赏更深刻,对食物和美酒的品味更地道,对运动的爱好也变得更为浓烈。
10. 法国人的友谊是有区分的。你可以和一位朋友下棋30年,但却不知道他的政治观点,也可能和一个人谈了很长时间的政治而不知道他的个人生活。 不同的朋友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不同的位置/起不同的作用。友谊不是他家庭生活的组成部分。 法国人不会指望朋友整晚和蔼地陪伴孩子或出于礼貌而同耳背的祖母呆在一起。这些责任是严肃的,是应该有家庭成员共同承担的。 一些朋友可以在咖啡馆中偶遇,有知识的朋友可能在一个大型的谈话晚会而相遇,同事可以在他们喝酒聊天的小酒吧中相遇,远离家庭。即使婚姻也不能影响这种友谊,妻子不容加入。
11.过去在法国,除了知识女性,这种友谊很少存在,因为大多数女性的生活是以她们的家庭为中心,她们与其他女性的亲密交往往来自于她们的少女时代,这种特殊的友谊关系建立在法国人心中的价值观,对外表的认可,对生活领域选择的认同。
12.友谊使人们的个性得以加强。 而其他需要忠心和忠诚/奉献的关系则有不同的含义。二战期间在巴黎形成的第一个抵抗组织是同志的基础上组建的。但意义重大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依赖于彼此之间的帮助生活的小群体的人们,彼此以家人相称。在这里,每个人对于其它人都负有全部的责任。这是一种以亲缘关系维系的模式。甚至在今天,这种联结在不同阶级和个人兴趣之间的纽带,仍然对存活的小范围的秘密组织具有约束力。
13.与法国截然不同,德国人之间的友谊是更纯粹的情感维系。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形成了深厚的爱慕。他们在一起散步﹑聊天——与其说是为了增长智慧,还不如说是为了倾吐各自的希望﹑忧虑和憧憬/其目的未必是磨砺智慧,他们更看重交流梦想与希望,分担忧愁与恐惧。面对学校与家庭,他们筑成共同的防线,并通过交往可以彼此了解对方和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家庭里,这是一种维系一生的兄妹关系/兄弟姊妹间的关系是一生中最亲密的关系。 在家庭以外,男女在他们最亲密的同性朋友中寻找到姐妹情感,棠棣之情。适当的时候,德国人经常会带朋友去家里做客。孩子们称呼父母的朋友为叔叔阿姨。对于法国人,他们选择朋友只在乎某些观点的一致性,频繁的分歧和激烈地争吵都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对于德国人,彼此的友谊是建立在成熟的感情基础上的,在任何问题上深刻的分歧对于彼此都是悲剧。就好比亲缘关系,友谊对他们也是不可撤销的。年轻的德国人在美国往往很难与美国人建立这样的友谊。我们美国人更多的把友谊视为尝试性的,受制与所处的地方、工作、婚姻抑或发现新的兴趣。
14. 英国人的友谊往往遵循一种更加不同的模式。他们建立友谊的基础是共同参与(活动)。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活动也许有诸多不同。 比如,在学校发现了共同的爱好,一起在服役,共同承担一项外国使命,在危急关头同住在一个乡村小屋里。无论是什么活动,在其过程中,大家同步走到了一起,有时是两男或两女,有时是两对夫妇,有时是三个人一块儿。他们发现在日复一日或当处于某种关键时期时,他们对对方只有一个相同简单的期望,那就是彼此将能做些什么:他们一起散步,玩游戏,讲故事,或者共同服务于一个乏味无聊而又需要付出极大努力的委员会。 那些交了英国朋友的美国人即使多年之后是这样评价的: “你可以将友谊在中断的地方重新继续下去。” 一段长时间中断联系后再次重逢, 朋友就像当管弦乐队在暂停后重新开始演奏时再次开始跳舞的那一对夫妇一样。 英国人的友谊是建立在家庭之外的,但是他们既不像德国人介入、与家庭相互作用,又不像法国人与家庭完全分离。而且英国人友谊的一次破裂,并不是因为某些不可调和的观点的分歧或者情感的某些不和谐造成的,相反却是因为判断错误造成的。 当一方严重错误判断另一方的想法、感受、或行为时,突然那一刻他们就不再同步了。
15. 那么,什么是友谊呢?看看这些不同模式的友谊,包括我们自己的友谊,每一种友谊都和整个的生活方式有关。 它们之间是否有共同点呢?有一种对友谊的共识是,友谊不同于血缘关系,它有选择的自由。 交(一个)朋友是某个人的选择,同时也被他人选择。与此有关的是不论这种共识基于何种基础, 每位朋友给予对方一种特殊的个人感觉。朋友之间不可避免的会互谅互让。正是这种互谅互让/平等性为不同的社会团体间建立桥梁/纽带成为可能。并且,美国人对不同关系的开放性的性格使得他们在国外像在自己国家一样能寻找到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