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
系统论视角下的京津冀区域和谐研究
学院(系):经济管理学院
年级专业:10级区域经济专业
学 号:S***********
**** *****
***** ***
系统论视角下的京津冀区域和谐研究
孙瑞佳
(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区域经济学 2010级)
[摘 要]:京津冀都市圈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经济地域系统,京津冀区域和谐的实质是系统和谐,包括内环境和谐、外环境和谐与系统总体和谐。文章选择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投资效果、公共教育投入、公共卫生投入、水资源量等6大指标,分析区域和谐状态。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先进的特大城市和落后的腹地,是京津冀都市圈整体布局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关键词]:系统论;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和谐
引言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我国最初接触的系统理论是一般系统论即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曾有人称之为“旧三论”,随后又出现了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和超循环论等,现在人们所讲的系统论一般是指这些理论的总和。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其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协调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系统论视角下,京津冀都市圈就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经济地域系统。
一、经济地域系统和谐构成
经济地域系统是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在不同地域范围内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各具功能和结构特征的多层次有机组合体。一般来说,系统的不和谐是绝对的,和谐是相对的。现实系统总是处在理想和谐状态与绝对不和谐状态之间的某一状态,系统的目的是使系统处于理想和谐状态。经济地域系统的和谐分为内环境和谐、外环境和谐与总体和谐。内环境和谐是指系统内各子系统和各组成要素的和谐;外环境和谐是指经济地域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和谐性;总体和谐是指系统内环境与外环境的综合和谐。笔者所探讨的京津冀区域和谐主要是指系统的内环境和谐,表现为区域差距适度、区域关系良好、区域发展健康、区域优势显著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京津冀区域和谐分析
国内外实践证明,以“都市圈”组织区域经济不仅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与主流,而且已成为21世纪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继20世纪80年代的“珠三角”、90年代的“长三角”之后,近年来环渤海地区被认为是中国经济的又一增长极。而包括京、津2市和河北8市在内的京津冀都市圈,位于环渤海地区的心脏地带,被称为第三增长极的核心引擎。当前国家正积极倡导构建和谐社会,推进京津冀区域和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的和谐离不开区域的和谐,和谐社会要求区域协调发展。本文选择6大指标用来表征系统内的自然、经济和社会3大要素,通过对系统内各区域单元6大指标的比较分析,揭示区域和谐状态。
1.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区域差异。
2005年京津冀都市圈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4772元, 比1995年增加178元。十年来经济差异的空间变化表现为,京、津2市及河北省的唐山市相对于河北省其余7市来讲,经济差异趋向两极分化。199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北京市为12690元,最低的承德市为2840元,二者相差9850元;2005年最高的北京市达到45444元,最低的张家口市仅为9947元,二者相差35497元,差值在持续扩大。
从省市、地市、县区3个层次1978-200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京津冀地区各区域层次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标准差均呈扩大趋势,表明省市问、地市间、县区间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都是逐年扩大的;变异系数的变化则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为转折点,之前虽有起伏,但总趋势由高到低,之后逐年上升,近年来的上升态势比较稳定。为什么1978年至2O世纪9O年代中期,京津冀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相对差距缩小,}H现所谓“趋同”现象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农村改革导致城乡经济差距缩小的结果;而之后所出现的“趋异”现象,则主要由人力资本、固定资产投资等要素过分向京津及河北沿海地区集中所致。
2.居民收入区域差异。
居民收入水平的差异是区域差异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通常采用极值差率和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来测度各区域单元之间的收入差异。极值差率(DR)定义为:DR=Xmax/Xmin。1995年以来,京津冀2市1省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均以北京为最大值、河北为最小值、天津居中。十年来农村居民收入的极值差率由1.92提高到2.26,城镇居民收入的极值差率由1.60提高到1.94,说明三省市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都十分明显,这与人均GDP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的变化趋势相符。
从居民收人总体基尼系数来看,1995-2005年,京津冀3省市均呈扩大态势。北京市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由0.2454提高到0.2858,天津市由0.2826提高到0.3440,河北省由0.2316提高到0.3516。这是城镇居民收入差异、农村居民收入差异和城乡居民收入差异这3种差异综合作用的结果。1995年3省市居民总收入差别主要体现在城乡收入差别,而2005年京津2市居民总收入差别则主要体现在城镇居民收入差别,河北省仍主要体现在城乡收入差别。这是由3省市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所决定的。中国社科院2007年发布的《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研究成果显示,北京在2004年实现了工业化, 目前已处于后T业化阶段,天津也在2006年实现了工业化,而河北省刚刚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2005年,京津冀的城市化水平分别为83.59% 、75.07%和37.70%。京津2市城镇人口占绝大多数,城乡收入比分别为2.25和1.75,城乡收入差别不大,解决居民总收入差别的重点是调整城镇居民收入差别;而河北省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城乡收入比为2.62,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是解决河北省居民总收入差别的当务之急。
3.投资效果区域差异。
一方面,京津冀地区经济高速增长主要靠扩大投资而获得,投资占GDP的比例快速提高。虽然近年来采取了调整措施,2005年北京、天津和河北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率仍高达41%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是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基本手段,是推动技术进步、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原动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投资的地区分布很不平衡,京津地区人均投资额水平高。如2005年京津2市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分别相当于河北人均水平的2.99倍和2.37倍。另一方面,综合反映经济效益的指标——投资效果系数(新增GDP与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则普遍在波动中下降,整个地区该系数由1978年的0.62下降到2005年的0.35,其变化趋势与全国是一致的。虽然1998年以后(河北省从2002年以后)3省市投资效果系数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但仍未摆脱依靠低效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该地区同全国一样,经济增长长期处于国有银行主导的储蓄——投资转化机制之中,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缺乏有效的投资风险约束机制,从而在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中,金融效率始终难以提高。低效投资带动的经济扩张引起了许多伴生问题,如原材料、燃料紧张,环境保护压力越来越大等。“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的粗放式增长模式,使得城乡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威胁。
从2市1省投资效果系数的内部差异来看,河北省除了1998-2002年这5年的投资效果系数低于整个京津冀地区以外,其余各个年份均高于平均水平;天津市1999年以来的7年中有6年高于平均值;而北京市近3年来均低于平均值。这可能会给人一种河北省的投资效率较高的印象,这显然与事实有出入。进一步研究地市层次的投资效果系数,可以看出河北省高于平均水平的设区市只有沧州和唐山2市,秦皇岛则与平均水平持平。该3市均属区位条件良好的沿海市,河北省的高投资效果系数显然是受该3市的拉动,其余5市投资效果并不理想。倒是北京市近年来的低投资效率,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
4.教育事业费区域差异。
教育事业是实现现代化、振兴国家经济、有效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性产业。一个社会不可能做到财富的绝对公平,但是要尽力做到机会的公平,而教育是机会再分配的重要基础之一。贫困人口一旦丧失了受教育的机会,就业竞争力就会下降,对经济调整和社会变革的适应性就会更差。因此,教育公平是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础(李洁,2006)。
京津冀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但教育资源配置的地区差异很大。从2005年地方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来看,3省市的差距十分明显。京津地区人均地方教育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及教育弹性系数均高于河北。2005年京津冀人均财政性教育经费分别为948.44元、4.30元和245.66元,北京是河北的3.86倍。2005年3省市教育弹性系数分别为1.71、1.45和1.36,说明河北省的教育经费增长同京津一样,均快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但远没有京津地区发展得快。
5.公共卫生经费区域差异。
促进健康、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减少贫困、发展卫生事业(特别是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京津冀地区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卫生资源地区分布不均。从财政性公共卫生事业费支出来看,同样存在人均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等指标,京津高于河北的态势。2005年京津冀人均财政性公共卫生经费分别为436.66元、181.96元和.81元,北京和天津分别是河北的6.58倍和2.81倍,河北省在经费支出上处于绝对劣势。
6.水资源量区域差异。
京津冀3省市同处一个流域单元,其水资源是一个系统,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1956年以来,3省市水资源总量及人均水资源量波动较大,但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2005年京津冀3省市的水资源总量分别为23.18亿m 、10.63亿Ill 和134.60亿m ,人均水资源量分别为150.72m 、101.92m 和196.47m。远低于国际上公认的人均1000m 的缺水标准,属极度缺水地区。
2005年京津冀3省市的总用水量分别为34.50亿m’、23.1OlLIn 和198.16亿m , 均高于当地的水资源量。河北省主要靠超采地下水获得,而京津大部分用水来自于河北。北京地区用水的83%和天津地区用水的94%均来自冀北的桑干河、洋河、潮白河和滦河4条河流(刘桂环、张惠远、万军,2006)。如今随着京津水资源需求量的增加及河北连续7年的干旱,这个水源地也面临着干涸的危机。官厅、密云两座水库,是北京赖以生存的“两盆水”。近年来两大水库的入库径流量不断下降,官厅水库的主要支流永定河1956-1993年的年平均径流量为1.97亿Ill’,而到20世纪90年代末则下降到1亿m’;密云水库的主要支流潮白河1956-1984年的年平均径流量为2.24亿In ,而到20世纪90年代末则下降到1.18亿m 。担负着向天津供水任务的潘家口、大黑汀水库,2000年蓄水位也降到了建库以来的最低点。河北省的水面覆盖率已由20世纪50年代的2.9%下降到0.2%。海河、滦河流域大部分河段的水体受到严重污染。水资源危机持续加重,不但威胁着河北,更严重威胁着京津两市。
三、京津冀地区良好发展的对策及其建议
通过对6大指标的比较分析,得出结论:作为典型的经济地域系统,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和谐度不高,生产要素向京津两大中心城市过度聚集,两个大城市对周边地区产生“资源吸附”。先进的特大城市和落后的腹地,是京津冀都市圈整体布局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为了缩小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差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本文认为以下几点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
1.关于兼顾效率与公平目标的问题。
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兼顾效率与公平的社会。目前,河北省大部分地区投资边际收益率较低,这必然导致京津及河北沿海地区获得更多的投资,区域发展不均衡现象加剧。那么区域经济发展如何才能兼顾效率与公平目标呢?2O世纪5o一_60年代,Myrdal和Isard等区域经济学代表人物,归纳出效率目标与公平目标关系的基本结论:效率目标与公平目标短期来看是冲突的,长期来看是一致的。冈为没有高效率,就没有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便很难有效提高国家经济实力,国家也就没有更多的资金支援落后地区发展,落后地区就会永远落后;反过来,如果落后地区经济长期落后,会影响到全国总需求的增长,最终累及发达地区产品滞销,发展速度减缓,效率目标亦受到损害。如此说来,从短期来看京津冀都市圈的效率与公平目标还会发生冲突,只有当河北省落后地区投资边际收益率高于其他地区时,才能使这对目标达成一致。笔者认为,实现京津冀区域和谐目标不能过多地从经济利益考虑,而应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考虑,实行以追求区际公平为重要目的的地区发展战略,这既是一个经济目标,也是一种道德义务。
2.关于实现区域和谐的动力问题。
要实现京津冀区域和谐,就要打破多年来“政治使命”式的资源分配,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没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就难有合作和协调的可能。但就目前情况而言,河北与京津经济水平相差甚远,京津具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多有“老大”思想,缺乏合作冲动。完全靠市场力量是难以推动区域合作的,必须南尤其是启动合作进程。经济学家吴敬琏不久前提出,需要靠改革、靠机制创新来推进京津冀一体化进程,逐步形成京津冀统一市场体系。
3.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问题。
作为京津重要水源地的冀北地区,既是生态环境脆弱区,也是贫困人口的主要集聚地,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为保护水源,国家一直对张承地区的资源开发和上项目有着严格的控制。仅潮白河流域先后禁止的工业项目就达800多项,每年仅给承德造成的利税损失就达10亿多元。为了缓解京津地区水资源紧张的局面,承德市在农业上推行稻改旱,但是每亩因此减少收入500元,农民缺乏积极性。因此,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刻不容缓(田颖超,2007)。国家应大力推进绿色GDP核算制度建设,完善生态补偿公共财政、市场补偿和技术项目补偿。按照2001年5月批复的《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河北省每年都需完成省界断面水量下泄任务,而国家将在规划期间共向河北省拨款40亿元,主要用于水利项目建设及张家口地区的治污建设,目前部分资金已落实。从2007年起,北京每年安排落实2000万元资金,帮助河北省治理密云水库、官厅水库上游地区水环境,开启了区域之间共建、共享和谐生态环境的新篇章。
结语
京津冀地区的两市一省的和谐发展对于北方地区乃至全国的和谐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对环首都经济圈的经济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立足于系统论,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方式,旨在为地区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1]陈昌兵.各地区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计算及其非参数计量模型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1):133—142.
[2]董贵滨,石春生,刘婷.系统和谐度测度研究.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6,28(12):1830—1840.
[3]刘桂环,张惠远,万军等.京津冀北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初探卟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4):120~124.
[4]李洁.七大指标看社会和谐度卟嘹望.2006 (34):24—26.
[5]梁吉义,梁枫区域经济系统论UJ.现代经济,2007,(6):161-163.
[6]梁纪尧,宋青梅.基尼系数估算方法述评及科学估算方法的选择.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7,(1):58—61.水土保持研究,2007,(1):14—17.
[8]赵文华.高等教育系统论fM1.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sard G.Introduction to Regional Science[M].Englewood Clifs,N J Pren—tice—Hall,Inc.,l 975.
[10]Myrdal G.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s[M].Duckworth&.Ltd.London.1 957.
On the Regional Harmony of Beijing-Tianjin-Hebei from the View of System Theory
Sun Ruijia
Abstract: Urban circle around Beijing—Tianjin—Hebei is a complicated and exoteric economic regional system.The substance of regional harmony of Beijing-Tianjin--Hebei is a kind of system harmony, which comprises inside environmental harmony external environment harmony and overall harmony.This paper chooses six main indexes:per capita gross regional product,per capita annual income of urban and rural households,investment effect,expenditure for operating expenses of education,expenditure for public health,water resources,to analyze the state of regional harmony.The result of the research shows that:the society and economy development extent is imbalanced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The status of advanced megacity and behindhand hinterland is one of the great problems in the overall arrangement of urban circle around Beijing—Tianjin—Hebei.
Key words : system theory;urban circle around Beijing—-Tianjin·-Hebei;regional harmon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