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历史上有哪些以弱胜强的战例吗?赤壁之战和官渡之战。评:你知道的可真多。
长勺之战,
评:你说的也非常对。那长勺之战取得胜利,这到底是谁的功劳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曹刿论战》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
(一)那曹刿论战是选自哪里呀?
对,选自《左传》。
哪位同学帮我们介绍一下左传的知识呢?
手举得最快的这位同学。
生:《左传》是又称《左氏春秋》,是一部编年体通史,旧传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撰。你回答的既流畅又准确。
(二)正音:
课前我们已经进行了预习,接下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朗读情况。哪位同学自告奋勇读一下?手举的最高的这位同学。
生:十年春,齐师伐我……。
评:你读的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节奏把握准确。
生:她有一个字音读错了:惧有伏焉的伏读二声。
评:你听得可真认真。
(三)扫清了字词障碍,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标化疑难,先思考,在组内讨论。
同学们刚才讨论的可真热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生:何以战不太明白。
哪位同学帮他解释一下?班长请你来。
生: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为以何战,翻译为凭借什么作战。
评:你翻译的既准确又流畅,可见课下预习的非常认真。
(四)概括。
疏通了文意,那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呢?请同学们结合思考探究一,快速浏览课文,梳理故事情节,并尝试在小组内复述课文。
生:请见,论战,参战,释疑四个情节。那你能复述一下这篇文章吗?
评:你复述的非常简洁,也非常准确。
三、析读
(一)那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边读边勾画相关语句,先思考,再组内讨论。
生:通过第一段曹刿和鲁庄公的三问三答中,可以看出鲁庄公在日常治理过程中抓住了民心,所以在曹刿的启发下,鲁庄公意识到了民心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评:你理解的很深刻。你举手了,你来说。
生:从三问三答中,我只读出了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浅陋,没有读出民心的重要性。
评:提的问题非常好,你这种不懂就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师:这是两个人的对话,那我们就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一下。哪位同学想读一下?
评:你们两个读的入情入境,老师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那你们从这两位学生的朗读中又听到了什么呢?
生:通过这三问三答,在曹刿的启发下,鲁庄公意识到了民心在战争中的重要性;读出了曹刿的远谋。
评:你的收获可真多。
师总结:通过以上同学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以弱胜强的原因是赢得民心。老师觉得这里还可以加上上下一心。你们同意吗?大家都同意了。
生:通过第二段可以看出曹刿有勇有谋,具有临场指挥才能。
追问:那你能具体说一说吗?
通过曹刿在齐人三鼓之后再下令进军,可以看出曹刿善于蓄养士气;通过下视其辙,登视而望之可以看出曹刿的细心。
评:你说的有理有据。穿黑衣服的女同学你举手了,你来。
生:通过“公与之乘”可以看出鲁庄公非常放心的让曹刿指挥,由此可以看出战争取胜与鲁庄公知人善用也有关。
评:你很会抓关键句子。
(二)通过以上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鲁国取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关键的一个人物是谁呢?
对,曹刿。
那曹刿在这篇文章中又表现出了哪些优秀品质呢?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选择你喜欢的朗读方式,边读边勾画相关语句,先自己读一读品一品,然后组内分享交流。
生:曹刿具有卓越的军事见识和高超的指挥才能。
追问: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通过曹刿认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原因以及他等齐人三鼓以后再下令进军看出来的。
评:你解释的很到位。
生:曹刿善于运用战略技术,通过“夫战,勇气也”可以看出曹刿深知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通过彼竭我盈,故克之写出了敌方的勇气已经穷尽,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写了曹刿不畏强敌,又步步为赢,最终战胜齐军;通过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写了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可以看出曹刿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动。
评:你总结概括能力可真强。
生:曹刿是一个有责任有担当,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献身精神与爱国情怀的人。因为曹刿作为一介平民,在国家有危难之时,勇于挺身而出,出谋献策。
评:你理解的很透彻。
四、总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呢?知道了以弱胜强的原因;认识了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曹刿。
中国历史长河中不乏像曹刿这样的这样有责任有担当的人。课下搜集一下,写一写,下节课分享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