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与实践
二、简答题1.对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2.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3.当前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新的问题和挑战有哪些?如何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4.如何认识我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5.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关系?
三、论述题1.试述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2.如何看待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
3. 试论述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的关系。
4. 为什么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四、材料分析题1. 下面是一组 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处理国内矛盾问题的材料。
材料 1 在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摘自:《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材料 2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摘自《中国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材料 3 我国社会制度的改革,除了农业合作化和手工业合作化以外,私营工商业改变为公私合营企业,也在 1956 年完成了。这件事所以做得这样迅速和顺利,是跟我们把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当做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密切相关的。摘自:《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请回答: ( 1 )根据材料 1 ,当时提出的“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否正确?为什么?
( 2 )在此之前,为什么把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
( 3 )的政治报告是谁作的?材料 2 中所规定的“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否正确?试说明理由。
( 4 )参照材料 3 说明党是如何“把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当做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的?这样处理的依据是什么?
2. 材料题1:以下是关于我国对外开放的材料
材料1:我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地位从开放之初第32位上升为第3位,2007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17万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66.3%,成为全球贸易增长的发动机。1978年,中国贸易伙伴只有40多个,2006年已经发展到220多个,1993年以来,中国已经连续15年成为利用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累计利用外资超过了7800亿美元。
1978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比重由1%上升到5%,进出口总额占全球比例由不足1%上升到2007年的8%。外汇储备由不到两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底1.53万亿美元,同期我国对世界经过增长的贡献超过10%。
材料2:自1995年以来,我国连续l3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2004、2007年,加拿大、美国先后对我国发起反补贴调查;而欧盟和澳大利亚也表示将对我国的出口产品启动反补贴调查。
自2007年以来,“中国制造”频频被曝质量安全问题,涉及食品、药品、玩具等多个领域。而在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的召回名单和欧盟非食品快速预警系统的消费者警告列表中,我国产品常常位居首位;在日本,我国食品常常接受严格的命令检查。
2007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从1978年的9.8%增至80%。如此高的依存度常常被国外利用,造成“中国买什么,什么涨价”的现象,并衍生出“中国威胁论”。
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FDI)从1994年的17.1%下降到2006年的5%;我国外商投资占GDP的比重,已从1994年的6.24%下降到2006年的2.35%;服务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FDI)比重较低,制造业领域外资流入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度虽有提高,但只集中于少数行业和项目。
请回答: (1)材料1说明了什么? 试述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
(2)材料2反应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哪些问题?
(3)结合材料1和2,分析如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3. :以下是关于经济改革所取得的成就的材料。
材料1:“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
材料2:改革开放近30年,中国保持了年均9.6%的经济增长速度,GDP年增长速度,是改革前28年的两倍多,人均GDP增长速度是前期的6-7倍。2005年,中国GDP已达到183085亿元,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05年的约5%,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第四大经济体。2006年GDP达到20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67%;财政收入达到3.9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1倍多;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7万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3000亿美元。2005年,我国钢、煤、水泥产量分别为3.5亿吨、21.9亿吨、10.6亿吨,分别占到世界总产量的1/3左右。谷物、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等农产品产量也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在工业制成品中,中国已有超过130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005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到1421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2%,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从1978年的0.79%提高到6.73%,贸易总量居世界的位次由1978年的第29位上升为第3位,仅次于美国和德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说明社会主义改革的原因。
(2)材料2说明了什么?
(3)结合材料1和2,试述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
一、简答题
1.答: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生产力的问题。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2.答: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要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必须做到:
(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3.答:随着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对外开放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我国的对外开放逐步进入了由较小范围和有限领域的开放,转变为更大范围和更多领域的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主导下的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可预见的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开放。这意味着竞争更激烈,经济风险更大,的宏观的难度增加。
其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我们与各国经济联系继续加深,贸易摩擦增多、对外投资阻力加大等一些新的现象不断出现。
针对这种状况,更好地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开放战略,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一,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第二,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
第三,切实维护。
4.答:(1)改革的任务决定中国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这场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2)中国改革是整体推进式改革。在改革的第一阶段,改革的重点在农村。同时在城市搞试点,创办经济特区。1984年10月改革进入第二阶段,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城市,增强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活力,是整个经济改革的中心环节。1992年南方谈话后改革进入第三阶段,改革的重点是发展市场体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建新的宏观体系,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改革具有广泛性和全方位性。中国的改革具有全面性,引起了我国社会关系的全面变革。在全面改革中,经济改革是重点。改革的内容除了经济改革,还有政治改革、教育改革、文化、科技的改革等。改革引起了生产的组织形式、活动方式、管理方式、分配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化,并引起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立的章程并不少,而且是全方位的。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方针和,而且有准确的表述语言。”实际上,改革已经辐射到我国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促使社会生活发生了整体转型。
5.(1)始终把坚持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
(2)要坚持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两者都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一、论述题
1. 答: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
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性质和特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它们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它的解决不需要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采取剧烈的阶级斗争的方式,它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
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2. 答: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1)我国作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国内国际背景。从国内情况看,“文化大”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面对严重的困难,我们的出路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从国际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也只能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
(2)改革开放是对原有经济的根本性变革。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它不是对原有经济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的根本性变革。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同时相应地改变政治和其他方面的。
(3)改革开放不允许否定和抛弃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是一场,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改革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3.(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是中心,四项基本原则是政治保证,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动力,开放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2)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和发展生产力。实行改革开放,是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和条件;四项基本原则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政治保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一个严密的整体,相互贯通,展现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途径。
4.答案要点:第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敏锐观察的结果。第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长期闭关自守,把我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历史的经验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第三从我国实际情况看,资源相对不足,资金严重缺乏,科学技术落后,管理知识和经验不足,也迫切需要扩大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引进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发展对外贸易,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趋利避害,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四、材料分析题
1.(1)这一判断是正确的。因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已经被,民主的任务已经完成,而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社会主义的主要对象。
(2)因为在资产阶级民主时期,要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统治的任务,民族资产阶级虽与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有着反对它们的一面,的一面,是无产阶级应该争取和团结的力量,所以称为中间阶级。
(3)刘少奇所作的政治报告对“国内的主要矛盾”的分析是正确的,因为此时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
(4)即把私营工商业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改变为公私合营企业,对资本家进行思想改造,依据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2. 答题提示:(1)对外开放提高了我国贸易水平,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坚持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这是深刻总结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的结果;这是敏锐把握当代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的结果;这是清醒判断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国情和长远发展目标的结果。
(2)第一,我国对外开放中还不太适应国际市场规则的一些要求,国际贸易摩擦增多。
第二,许多出口产品附加值低,质量安全问题突出,国际声誉和口碑不好。第三,许多出口产品在国际上占据一定位置,但由于对外依存度过高,缺乏相应的话语权,国家经济安全受到威胁。第四,我国吸引外资占国内总投资比重呈下降趋势,利用外资的结构僵化,利用外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3)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促进国内产业优化升级;切实维护国家利益。
3. 答题提示:
(1)第一,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不具对抗性,集中表现为具体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而不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解决的办法和途径不是和阶级斗争,而是改革。通过改革来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实践证明,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2)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改革是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证明和检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3) 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在改革和发展中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