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据驻地办及总监办的要求,项目于2013年5月14日在K74+700~K75+000右幅进行了水泥稳定碎石路面底基层的试验段摊铺。通过试验段的摊铺,对我部制定的施工组织、技术管理、设备组合进行一次实施性的检查,为今后规模化施工积累大量有效的技术参数,对我今后的技术管理、施工生产具有指导性作用,现就试验段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1、底基层试验段概况
1.1试验段桩号:K74+700-K75+000右幅。
1.2试验段施工日期:2013年5月14日。
1.3试验段长度:300米。
1.4试验段结构类型:36cm水泥稳定级配碎石。
1.5试验段松铺系数初定为两种:1.25、1.27两种。
1.6试铺时摊铺机速度采用:1 ~1.5m/min。
2、生产配合比及有关原始数据
2、1配合比:试验段的施工配合比为水泥:碎石=3.5:96.5,各种碎石掺配比例为:5-10mm:18%,10-20mm:24%,20-30mm:27%,机制砂:21%,石屑:10%(重量比)。
2、2松铺系数及松铺厚度:松铺系数两个段落依次初定K74+700-K74+800为1.25,K74+800-K74+900为1.27,松铺厚度依次为45cm、45.7cm。
2、3配合比最大干密度:2.468g/cm3(振动压实法)。
2、4最佳含水量:最佳含水量为4.4%(振动压实法)。
2、5原材料
(1)、水泥:采用天皓P.C32.5复合硅酸盐水泥,经检测各项指标均满足设计及施工技术规范。
(2)、碎石:碎石采用准格尔旗薛家湾柳青梁碎石厂生产的碎石,经检测各项指标均满足设计及施工技术规范要求。
(3)、水:采用拌合站内深井水。该水洁净,不含有害物质,经检测满足工程施工用水要求。
3、机械设备及人员的组成
3、1主要机械设备及数量
试验段所用机械设备如下:
拌和机:WBC600型一台
摊铺机:DT1800中大摊铺机一台
振动压路机:20t、32t各一台
胶轮压路机:25t以上一台
自卸汽车:奔驰15台
加油车:一台
洒水车:10t以上3台
3.2、人员组成情况及分工职责
项目经理部将所有参与试铺的人员进行分工,定人定岗,职责明确,具体分工如下:
| 序号 | 姓名 | 职称 | 拟担任职务 | 职责 |
| 1 | 牛建平 | 工程师 | 项目副经理 | 负责总体协调工作 |
| 2 | 周万生 | 高工 | 项目总工 | 负责全线技术、质量指导 |
| 3 | 刘亚军 | 助工 | 工程部 | 负责现场技术、质量指导 |
| 4 | 郭永斌 | 工程师 | 试验室主任 | 负责前后场试验工作 |
| 5 | 于建慧 | 工程师 | 路面工程师 | 负责底基层现场施工 |
| 6 | 刘晓琴 | 助工 | 质检员 | 负责各项技术指标质检 |
| 7 | 韩立恒 | 助工 | 拌合场负责人 | 负责拌合场生产 |
| 8 | 李国强 | 技术员 | 机长 | 负责现场机械调配 |
| 9 | 李建军 | 技术员 | 现场测量负责人 | 负责测量工作、松铺厚度控制 |
| 10 | 张宇 | 技术员 | 测量员 | 负责高程、横坡检测控制 |
| 11 | 丁榜 | 技术员 | 试验员 | 负责压实度检测 |
| 12 | 董江 | 技术员 | 试验员 | 负责灰剂量、级配、含水率控制 |
| 13 | 张飞 | 技术员 | 试验员 | 负责制取试件 |
| 14 | 张晓磊 | 技术员 | 测量员 | 负责平整度、宽度检测控制 |
| 14 | 朱尧 | 助 工 | 安全员 | 负责前后场安全管理 |
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混合料的拌制在1#拌和厂进行,拌和设备为WBC600型稳定土拌和机1台,拌和机已标定并装有简易的防离析装置。开拌前由试验人员向拌合站负责人提供施工配合比,并由拌合站负责人把配合比输入拌和机电脑里,开始拌和。
4.1、集料级配的控制
在拌和前已反复检查调整,配料要准确,拌和要均匀,同时,每天开始拌和后立即在皮带上1m范围内取样做筛分试验,如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全天的拌和料按《JTGF80/1-2004检验评定标准》要求的检测频率进行抽检。
4.2、水泥剂量的控制
根据路面咨询公司提供的设计配合比进行试拌,在拌和过程中项目部派专人根据规范所要求的频率抽检水泥剂量,随时观察混合料的颜色,同时用滴定法检测水泥剂量,以使水泥剂量在拌和过程中始终符合设计要求。底基层试验段中水泥含量采用3.5%。为检验拌和机水泥计量是否准确,试验段前5车混合料的水泥含量采用4%,生产过程中试验员根据水泥滴定检测出混合料中水泥的含量,后经调整拌和机计量称使水泥含量控制为3.5%,并保持在0.5%范围内。
总结结果:根据配合比要求,试验段拌和机输入水泥的计量为3.5%,养生7天后我项目部根据转芯试样的完整情况及无侧限抗压强度得出3.5%的水泥含量满足设计要求。附数据及图片。
图为K74+760转芯试样,试样完整。
图为K74+810转芯试样,试样完整,表面稍有麻面。
图为K74+860转芯试样,试样完整,表面稍有麻面,底部有离析。
图为K74+960转芯试样,试样完整,表面有麻面。
图为实验人员正在转芯
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见下表:
| 桩号 | 制件方法 | 抗压强度 | 代表值(Mpa) | |||||
| K74+700-K74+900 | 静压法 | 4.6 | 4.3 | 5 | 5.2 | 4.7 | 4.2 | 4.1 |
| 5.4 | 5.0 | 4.9 | 4.6 | 4.8 | 4.4 | |||
| 4.5 | ||||||||
| 振压法 | 10.6 | 10.5 | 11.1 | 10.5 | 10.1 | 10.6 | 9.7 | |
| 10.3 | 10.7 | 9.5 | 10.4 | 10.9 | 10.2 | |||
| 9.9 | ||||||||
4.3、含水量的控制
含水量是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的一项重要指标,它对水稳混合料质量影响很大,必须严格控制。本项目所处地区风砂大,考虑到拌和、运输、摊铺过程中水分不断蒸发,在拌和时应较最佳含水量加大(0.5—1.5)%,派专人在拌和站在不同时间段对混合料进行含水量检测,根据早、中、晚气温,运输距离,风力和湿度等适时调整。
根据拌合站及现场对混合料含水量的检测,拌合站检测含水量数据为5.3%、5.2%,对应施工现场检测含水量为4.7%、4.6%。可得出混合料在运输途中损失0.6%水分,配合比最佳含水量为4.4%,故在拌和混合料时应加入5%含水量。详见后含水率试验记录表。
4.4、预防碎石集料串斗
国产稳定粒料拌和机料斗间距比较近,上料时常发生集料串斗现象,造成级配不准。因此,须把料斗用挡板隔开,挡板高度为50cm。
5、混合料的摊铺
5.1、在摊铺机起步前应确保摊铺机前有4—6辆料车,摊铺过程中保证摊铺机前有3辆料车等候摊铺,摊铺机行进速度按混合料的生产能力进行调整到最佳,以保证摊铺机连续摊铺。初定摊铺速度为1.5m/min。为确保摊铺初始密实度,摊铺机振捣梁振捣频率定为不小于18HZ,以使初始压实度达到80%左右。施工过程中对摊铺机摊铺面进行跟踪检测,遇有特殊情况需要调整摊铺机行进速度时,应采用匀加速或匀减速的方法调整,以保证底基层的平整度。
5.2、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施工采用内外侧用钢丝绳引导的高程控制方式。根据设计高程,准确放出引导线高程,用紧线器将引导线固定在铁桩上,严格控制厚度、高程及横坡。
5.3、摊铺过程中,卸料车应在摊铺机前10-30cm处停住挂空挡,由摊铺机摊推着料车缓慢前进,在纵坡大的地段顺坡铺筑时自卸车应轻点刹车、逆坡铺筑时松开刹车,严禁卸料车撞击摊铺机,更不允许偏撞。
5.4、摊铺机螺旋拔料器和摊铺行进速度要相匹配,使螺旋摊铺室中的混合料量一般保持料堆的高度略高于螺旋摊铺器的轴心线,特别注意不要使螺旋摊铺器出现空转。
5.5、在摊铺机后面设专人消除粗细集料离析现象,特别应铲除局部粗集料“窝”并用新拌混合料填补。同时注意含水量的大小,及时反馈到拌和站进行适当的调整。
5.6、开始摊铺3~6米长时,立即检测摊铺面标高和横向坡度,不符合设计要求时,要适当调整熨平板高度和横坡,直到合格,再继续摊铺。
6、混合料碾压
6.1碾压组合
按照划分的段落碾压的组合分别为:
第一种碾压组合试验段落为K74+700-K74+800
摊铺机初始压实度经检测得出为79%以上,第一遍宝马20t压路机静压一遍压实度可达到88%以上,第二遍YZ32D压路机大振动一个来回, 25t以上胶轮压路机紧跟碾压不补水,宝马20t压路机接头处划弧碾压后压实度可达到95%左右,第三遍32t压路机大振动来回, 25t以上胶轮压路机紧跟补水碾压后压实度可达到96%左右,第四遍宝马20t压路机振动来回, 25t以上胶轮紧跟补水碾压压实度可达到97%以上,第五遍由20t压路机静压收面。
第二种碾压组合试验段落为K74+800-K74+900
第一遍先采用宝马20t小型压路机来回静压梯形,压实度达到88%以上;第二遍再用YZ32D压路机振动碾压两个来回,宝马20t压路机接头处划弧碾压压实度达到96%;第三遍25t以上胶轮压路机碾压两遍;第四遍20t压路机收面。
现场压实度检测结果如下:
初始压实度检测数据
| 桩号 | 位置 | 压实度(%) | 备注 |
| K74+703左 | 右幅 | 78.4 | |
| K74+767中 | 右幅 | 79.2 |
| 桩号 | 位置 | 压实度(%) | 备注 |
| K74+730左 | 右幅 | .5 | |
| K74+810右 | 右幅 | 88.5 | |
| K74+900中 | 右幅 | 88.1 |
| 桩号 | 位置 | 压实度(%) | 备注 |
| K74+710左 | 右幅 | 95.1 | |
| K74+845右 | 右幅 | 94.7 |
| 桩号 | 位置 | 压实度(%) | 备注 |
| K74+716左 | 右幅 | 97 | |
| K74+770左 | 右幅 | 96 | |
| K74+815中 | 右幅 | 95.9 | |
| K74+870左 | 右幅 | 96.3 |
| 桩号 | 位置 | 压实度(%) | 备注 |
| K74+700左 | 右幅 | 97.2 | |
| K74+740中 | 右幅 | 97.2 | |
| K74+780右 | 右幅 | 97.7 | |
| K74+820左 | 右幅 | 98.9 | |
| K74+880中 | 右幅 | 97.7 |
根据试验段现场检测结果显示,第一种碾压方案压实度达到97%以上,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第二种碾压方案压实度达不到设计要求。故采用第一种碾压方案。
试验人员正在检测压实度
6.2、各阶段碾压间距控制在40~60米左右,碾压过程中压路机保持在1/2-1/3cm轮宽,碾压由边向中间碾压,不得在起步前开振动及停机前未关振动。
7、底基层松铺系数
试铺前按对应的桩号,对砂垫层顶面标高进行检测,然后测出松铺后和压实后的标高,计算出松铺系数(见下表),每个段落测两个断面共计6个断面,每个断面3个点。每个断面测点位置为距中桩2m、6m、11m处。检测数据如下:
K74+700-K74+800段底基层松铺系数(拟定的松铺系数为1.25)
| 桩号 | 砂垫层顶 面标高 | 底基层 松铺读数 | 底基层压实 后读数 | 松铺 系数 | ||||||||
| 2m | 6m | 11m | 2m | 6m | 11m | 2m | 6m | 11m | 2m | 6m | 11m | |
| K74+740 | 1154.865 | 1154.805 | 1154.713 | 1155.288 | 1155.223 | 1155.177 | 1155.213 | 1155.143 | 1155.083 | 1.22 | 1.24 | 1.25 |
| K74+780 | 1155.048 | 1155.026 | 1154.914 | 1155.472 | 1155.403 | 1155.352 | 1155.4 | 1155.345 | 1155.274 | 1.21 | 1.18 | 1.20 |
| ∑ | 2.43 | 2.42 | 2.45 | |||||||||
| 平均 | 1.22 | 1.21 | 1.23 | |||||||||
| 总体平均 | 1.22 | |||||||||||
根据K74+700-K74+800段所测得出的松铺系数,我项目部为验证其准确性,特在K74+800-K74+900段拟采用1.27的松铺系数摊铺。检测数据如下:
K74+800-K74+900段底基层松铺系数(拟定1.27松铺系数)
| 桩号 | 砂垫层顶面标高 | 底基层松铺读数 | 底基层压实后读数 | 松铺系数 | ||||||||
| 2m | 6m | 11m | 2m | 6m | 11m | 2m | 6m | 11m | 2m | 6m | 11m | |
| K74+840 | 1155.343 | 1155,287 | 1155.206 | 1155.795 | 1155.722 | 1155.674 | 1155.697 | 1155.6 | 1155.570 | 1.28 | 1.21 | 1.28 |
| K74+880 | 1155.565 | 1155.506 | 1156.019 | 1155.97 | 1155.924 | 1155.881 | 1.26 | 1.23 | ||||
| ∑ | 1.28 | 2.47 | 2.51 | |||||||||
| 平均 | 1.28 | 1.23 | 1.25 | |||||||||
| 总体平均 | 1.25 | |||||||||||
K74+900-K75+000段底基层松铺系数
| 桩号 | 砂垫层顶面标高 | 底基层松铺读数 | 底基层压实后读数 | 松铺系数 | ||||||||
| 2m | 6m | 11m | 2m | 6m | 11m | 2m | 6m | 11m | 2m | 6m | 11m | |
| K74+940 | 1156.386 | 1156.337 | 1156.255 | 1156.840 | 1156.765 | 1156.701 | 1156.744 | 1156.681 | 1156.6 | 1.26 | 1.24 | 1.29 |
| K74+980 | 1157.077 | 1157.018 | 1156.930 | 1157.528 | 1157.463 | 1157.418 | 1157.434 | 1157.379 | 1157.317 | 1.26 | 1.23 | 1.26 |
| ∑ | 2.52 | 2.47 | 2.55 | |||||||||
| 平均 | 1.26 | 1.24 | 1.27 | |||||||||
| 总体平均 | 1.25 | |||||||||||
8、接缝处理
8.1、摊铺时如果因事故中断时间超过2小时或当天摊铺结束时,要设置横向接缝,摊铺机驶离混合料未端。
8.2、人工将末端的混合料修整整齐,紧靠混合料放两根方木,方木的高度与混合料的压实厚度相同,整平紧靠方木的混合料。将混合料碾压密实。
8.3、在重新开始摊铺混合料之前,方木除去,并将路面顶面清扫干净。
8.4、如摊铺中断后,未按上述方法处理横向接缝,而中断时间超过2小时,要将摊铺机附近及其下面未经压实的混合料铲除,并将已碾压密实且高程和平整度符合要求的末端挖成与路中心线垂直并垂直向下的断面,然后再摊铺新的混合料。
8.5、在碾压工作缝时,压路机应平行于工作缝碾压,由已成型段落向新摊铺段落错缝碾压,保证压路机的重心在已成型段落上,避免形成台阶。
8.6、横向接缝应采用一字平接缝。
9、试验段各项指标检查结果
9.1、厚度(见下表)
厚度检查结果
| 桩号 | 位置 | 厚度(cm) | 备注 |
| K74+700左 | 右幅 | 35.9 | |
| K74+740中 | 右幅 | 37 | |
| K74+780右 | 右幅 | 35.5 | |
| K74+820左 | 右幅 | 36.1 | |
| K74+880中 | 右幅 | 35.7 | |
| K74+950右 | 右幅 | 36.3 |
平整度检查结果
| 桩号 | 位置 | 检查值(mm) | 备注 | |||||||||
| K74+740-770 | 右幅 | 2 | 4 | 7 | 4 | 5 | 6 | 4 | 3 | 2 | 5 | |
| K74+840-770 | 右幅 | 4 | 5 | 10 | 2 | 3 | 2 | 4 | 2 | 6 | 1 | |
| K74+920-950 | 右幅 | 4 | 4 | 5 | 7 | 3 | 8 | 5 | 4 | 4 | 6 | |
高程、横坡检查结果
| 桩号 | 位置 | 实测标高 | 设计标高 | 差值(mm) | 实测横坡 | 设计横坡 | |||
| 右幅 | 2m | 11m | 2m | 11m | 2m | 11m | |||
| K74+740 | 右幅 | 1155.213 | 1155.083 | 1155.211 | 1155.076 | 2 | 7 | 1.44 | 1.5 |
| K74+780 | 右幅 | 1155.4 | 1155.274 | 1155.403 | 1155.268 | -3 | 6 | 1.4 | 1.5 |
| K74+840 | 右幅 | 1155.697 | 1155.570 | 1155.695 | 1155.560 | 2 | 10 | 1.41 | 1.5 |
| K74+880 | 右幅 | 1155.974 | 1155.881 | 1155.990 | 1155.855 | -16 | 26 | 1.03 | 1.5 |
| K74+940 | 右幅 | 1156.744 | 1156.6 | 1156.735 | 1156.6 | 9 | 0 | 1.6 | 1.5 |
| K74+980 | 右幅 | 1157.434 | 1157.317 | 1157.431 | 1157.296 | 3 | 21 | 1.3 | 1.5 |
试验段宽度检查16个点,全部符合要求。
10、养生及交通管制
各项检测合格后,对合格的底基层进行先洒水后覆盖塑料布,塑料布宽为2米,底基层顶面需铺设7排塑料布,搭接宽度为30cm,铺设时塑料布之间应顺风的方向搭接用土覆盖。塑料布覆盖后在其顶面用土打成方格网状压实,确保塑料布不被风掀起。在养生过程中如有塑料布损坏,先对其底基层补水再重新覆盖塑料布。对完成工作面进行交通管制,管制方法为在完成工作面两头用彩色三角旗封路,并设有“前方施工、禁止通行”的警示牌。管制日期不少于7天。
11、后期施工注意事项及保证措施
11.1、后期注意事项
1)、拌和混合料时严格控制配合比,不得随意调整。
2)、运输途中自卸车车速控制在20km/h并保证运输时间不超过2小时;混合料要用用蓬布覆盖,减少运输途中洒漏污染路面,也减少运输途中水分过分蒸发以及沙尘污染混合料。
3)、拌合时严格控制高程,有个别离析的表面人工及时用细料处理。
4)、碾压注意事项:
(1)、碾压时,相邻两轮重叠1/3~1/2cm轮宽,直线型横坡路段,由两侧向道路中心碾压(即先边后中),超高路段,由内侧向外侧进行碾压,总是由底处向高处逐步碾压(即先低后高)。压路机每次前进时的位置应呈阶梯形,随摊铺机向前推进。
(2)、碾压过程中,压路机应做到先起步再开振,先停振再停机,慢起慢制动。严禁在碾压路段上“调头”或急刹车,以保证基层表面不受破坏。
(3)、每遍碾压都确保全宽均匀地碾压,并碾压至规定的密实度且无明显轮迹。底基层表面应始终保持湿润,如由于气温偏高应缩短碾压长度或及时适量补洒水。
(4)、碾压过程中,如果出现“弹簧”、松散、“拥包”等现象,要用人工及时翻开换填新的混和料。
(5)、碾压完成后应快速测定压实度,压实度不足应尽快补压。测定压实度的同时,用三米直尺按规定检测平整度,发现异常应立即处理。
(6)在碾压过程中产生的台阶,应采用扇形消迹、先静后振的方法碾压。
11.2、底基层施工完成后及时对压实度、平整度、高程、宽度、厚度、横坡、强度等指标进行检测。确保施工段接茬平顺、表面平整密实、边线整齐,无松散、坑洼现象。
底基层施工检测指标实测项目见下表:
底基层实测项目
| 项次 | 检查项目 |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 检查方法和频率 | |
| 1△ | 压实度(%) | 代表值 | 97 | 按附录B检查 |
| 极值 | 92 | 每200每车道2处 | ||
| 2 | 平整度(mm) | 12 | 3m直尺:每200m测2处×10尺 | |
| 3 | 纵断高程(mm) | +5,-15 | 水准仪:每200m测4断面 | |
| 4 | 宽度(mm) | 符合设计要求 | 尺量:每200m测4处 | |
| 5△ | 厚度(mm) | 代表值 | -10 | 按附录H检查 |
| 合格值 | -25 | 每200m每车道1点 | ||
| 6 | 横坡(%) | ±0.3 | 水准仪:每200m测4断面 | |
| 7△ | 强度(Mpa) | 符合设计要求 | 按附录G检查 | |
(2)、混合料出厂前必须经过试验人员检测含水量,不合格的混合料严禁运往摊铺现场。
(3)、施工过程中如有弹簧、松散、起皮等现象,立即采取挖除并用新料填补,挖补厚度不小于10cm。
(4)、现场要有专人指挥运输车辆,运输混合料车辆倒至摊铺机前速度要慢。
(5)、严禁压路机在已完成或正确碾压的路段上掉头或急刹车,保证结构层表面不受破坏。
(6)、养生期间要实行交通管制,严禁一切车辆通行。
(7)、组织相关技术人员每周进行业务知识学习,加强质量意识,提高施工水平,严把质量关。
(8)、施工前对机械手进行岗前培训,并下发详细的技术交底,把质量控制落实到每一个人。
11.3、文明施工及施工安全
(1)、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的现场文明施工领导小组,负责文明施工管理工作,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文明施工管理细则。
(2)、每天定时对施工便道进行洒水,工地做到不扬尘,不污染。
(3)、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及时清运到指定地点,保证施工现场整齐、干净、卫生。
(4)、对机械手进行岗前培训,加强规范施工及文明施工意识,责任到人,制定奖罚制度,定期组织机械手学习,提高操作水平。
(5)、各种机械必须由专职司机操作,司机在培训合格领取上岗证后方可操作机械,严禁无证操作。
(6)、施工现场有固定标语和针对性醒目标牌,各类公告牌、标志牌内容齐全,式样规范,位置醒目。
(7)、施工现场设相关的安全警示牌,包括警告和危险标志,安全与控制标志,指路与标准的道路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