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实验目的
1.了解MATLAB语言的简单程序设计。
2.了解MATLAB Simulink仿真环境,并能简单建立二阶系统模型。
3.分别在计算环境和Simulink环境下,通过调整系统参数,观察系统输出,加深理解典型二阶系统各参数的意义。
二、实验内容
1.根据典型二阶系统传递函数
编制MATLAB程序,具有如下功能:
1) 二阶系统参数T、可任意调节。
2) 输入信号为单位阶跃信号。
3) 绘制输入输出信号图形。
2.在相同输入信号的情况下,调整二阶系统参数T、,观测输出波形,分析参数对系统的影响。
3.在Simulink环境下,建立二阶系统仿真模型。
4.通过Simulink中的示波器,观察在输入信号为单位阶跃信号的情况下,输出波形的变化情况,分析参数的影响。
三、实验步骤
1.打开MATLAB软件,新建m文件并命名。按照实验要求,参照实验指导书,进行编程、调试。
2.当T取某一大于0的固定值时,分别取,将这三条系统输出特性曲线在同一幅图中绘制,并给出标注,将图存盘打印。
3.当取的某一固定值时,T取大于0的三个不同值,将这三条系统输出特性曲线在同一幅图中绘制,并给出标注,将图存盘打印。
4.打开MATLAB—Simulink仿真环境,按照实验要求,参照实验指导书,构建系统模型。系统模型需包含单位阶跃信号输入、虚拟示波器输出。
5.按照步骤2、3的内容在Simulink环境下进行仿真验证。并将六个图形分别存盘打印。
6.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各参数在系统中的作用和影响。
四、实验结果
1.编制MATLAB程序如下:
clear all %清除当前窗口中所有的变量
Kosai1=input('Input Kosai1:'); %输入阻尼比
T1=input('Input T1:'); %输入时间常数T1
M1=[0 0 1]; %输入传递函数的分子数组
D1=[T1^2 2*Kosai1*T1 1]; %输入传递函数的分母数组
step(M1,D1); %输入阶跃命令
grid on %打开坐标网格
title('二阶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输入图形标题
hold on %保留当前图形窗口
%·········重复输入参数、绘制输出响应曲线················
Kosai2=input('Input Kosai2:');
T2=input('Input T2:');
M2=[0 0 1];
D2=[T2^2 2*Kosai2*T2 1];
step(M2,D2);
hold on
Kosai3=input('Input Kosai3:');
T3=input('Input T3:');
M3=[0 0 1];
D3=[T3^2 2*Kosai3*T3 1];
step(M3,D3);
hold on
2.在固定时间常数的情况下,输入参数分别为:
Kosai1=0.5,T1=2;Kosai2=1,T2=2; Kosai=1.8,T3=2
输出图形如下截图:
图1
3.在取的某一固定值时,T取大于0的三个不同值,输入参数如下:
取Kosai1=0.5,T1=0.5;Kosai2=0.5,T2=1;Kosai=0.5,T3=2
生成曲线如下如图2:
图2
4.在MATLAB—Simulink仿真环境下绘制曲线:
在固定时间常数情况下:
图3
其中黄线、紫线、蓝线的参数分别为:
Kosai1=0.5,T1=2;Kosai2=1,T2=2; Kosai=1.8,T3=2
其总体布置图为:
图4
其中每个图形如下:
图5Kosai1=0.5,T1=2
图6 Kosai2=1,T2=2
图8Kosai=1.8,T3=2
在固定阻尼情况下:Kosai1=0.5,T1=0.5;Kosai2=0.5,T2=1; Kosai=0.5,T3=2
图9
其中黄线Kosai1=0.5,T1=0.5;紫线Kosai2=0.5,T2=1;蓝线 Kosai=0.5,T3=2
图10Kosai1=0.5,T1=0.5
图11 Kosai2=0.5,T2=1
图12 Kosai=0.5,T3=2
五、总结
当时间常数T固定不变时,当时,不存在超调,也没有振荡,随着阻尼比的增加,达到稳定值的时间逐渐变长;当时,将产生超调和振荡,随着阻尼比的减小,振荡的幅度却来越大,达到稳定值的时间越来越短,即响应越快。
当阻尼比不变时,增大时间常数时曲线被拉长,对最大超调量和振荡次数几乎没有影响,上升时间和峰值时间变长,响应变慢。
综上,增大阻尼比可以减弱系统的振荡性能,即减小最大超调量和振荡次数,但是增加了上升时间和峰值时间,如果阻尼比过小,系统的平稳性又不能符合要求,因此阻尼比一般选择在0.4-0.8之间;根据选定的阻尼比再调整时间常数,时间常数越小,系统响应的快速性越好,即上升时间和峰值时间越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