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水土流失
分布:黄土高原、长江中上游地区、东南丘陵
1.黄土高原
原因
a.自然原因
1 位于沿海向内陆的过渡地区,生态环境脆弱;
2 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3 黄土质地疏松,垂直节理发育;
4 沟壑纵横,地形坡度大;
b.人为原因
1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如轮荒、修路、开矿等;
2 植被破坏,如过度樵采、毁林开荒、历史上的战争、营造宫殿等;
危害
1 耕地土层变薄,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农作物单产降低;
2 黄河泥沙剧增,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河;
3 生态环境恶化,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
措施
1 工程措施:打坝建库、平整土地、修建基本农田,抽引水灌溉;
2 生物措施:植树种草;
3 农业技术措施:深耕改土、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轮作套种;
2.长江中上游地区
原因
a.自然原因
1 山地丘陵多,坡度陡;
2 雨季长,雨量大,降水集中;
b.人为原因
1 植被破坏;
2 陡坡开垦;
危害
1 生物多样性减少;
2 水土流失导致耕地质量下降;
3 导致局部小气候恶化(干燥、温差增大);
4 使下游河道淤积排泄能力减弱,使下游湖泊淤积调蓄能力减弱,加剧水旱灾害;
措施
1 植树造林;
2 退耕还林;
3 改坡为梯;
3.东南丘陵(红色荒漠)
原因
a.自然原因
1 夏季降水集中;
2 丘陵地区地形起伏大,土层薄;
b.人为原因
1 陡坡开垦;
2 能源短缺,农村薪柴匮乏,乱砍滥伐植被;
措施
1 发展立体农业;
2 解决生活用能问题,发展沼气,营造薪炭林,炉灶革新,推广生活用能;
3 改坡为梯;
4 植树造林;
2、土地荒漠化
分布:东北平原西部、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西北内陆地区
西北的荒漠化
原因
a.自然原因
1 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多大风且风力强;
2 地表径流少,流水作用微弱;
3 植被稀疏,地面缺少植被保护;
4 平地疏松,沙质沉积物深厚;
b.人为原因
1 过度樵采;
2 过度开垦;
3 过度放牧;
4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如过度开采地下水;
5 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措施:
1 合理利用水资源,如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
2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如封沙育草、保护植被、营造防护林;
3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如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4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
5 控制人口增长;
3、土壤盐碱化(土壤盐渍化、次生盐碱化)
过程:由于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地下水位上升至土壤层,因蒸发旺盛,水中的矿物质不断在土壤中积累。
分布:华北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
原因
a.自然原因
1 气候干旱,降水少(或春旱,降水少);
2 风大;
3 蒸发旺盛;
b.人为原因
1 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如大水漫灌、只灌不排;
措施
1 保护植被;
2 合理排灌,提倡喷灌、滴灌;
3 培育节水作物,种植耐旱作物;
4、湿地萎缩(湿地面积减少)
分布:东北的三江平原(沼泽)、湖滨(洞庭湖)、海滨
原因:
a.自然原因
1 全球气候变暖,蒸发加剧;(干旱区:气候干旱,蒸发强)
b.人为原因
1 破坏植被,水土流失,泥沙淤积;
2 围垦;
3 环境污染,入湖营养物质增加,导致湖水富营养化;
4 过度引入湖河流中的水进行灌溉,导致入湖水量减少;
措施
1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
2 停止围垦;
3 退田还湖;
5、森林破坏
6、草原退化
7、生物多样性减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