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王晨-从普遍知识到高深学问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8 00:36:20
文档

王晨-从普遍知识到高深学问

从普遍知识到高深学问!!!大学观念的知识论逻辑及其变迁王∀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875)摘∀要:本文结合西方社会和思想史进程,描述了大学观念的知识论基础的三个发展阶段。即从中世纪时期宗教性真理统一观念之下的普遍知识论,到近代脱胎于普遍知识的与专业知识相对立的自由知识,再到现代的高深学问知识论逻辑。并认为现代性影响下的高深学问论存在自致性矛盾,从而成为现代大学困境形成的因素之一。突破困境则需要对这单一的逻辑起点进行改造和扩充。关键词:普遍知识;自由知识;高深学问;大学观念;
推荐度:
导读从普遍知识到高深学问!!!大学观念的知识论逻辑及其变迁王∀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875)摘∀要:本文结合西方社会和思想史进程,描述了大学观念的知识论基础的三个发展阶段。即从中世纪时期宗教性真理统一观念之下的普遍知识论,到近代脱胎于普遍知识的与专业知识相对立的自由知识,再到现代的高深学问知识论逻辑。并认为现代性影响下的高深学问论存在自致性矛盾,从而成为现代大学困境形成的因素之一。突破困境则需要对这单一的逻辑起点进行改造和扩充。关键词:普遍知识;自由知识;高深学问;大学观念;
从普遍知识到高深学问

!!!大学观念的知识论逻辑及其变迁

王∀晨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本文结合西方社会和思想史进程,描述了大学观念的知识论基础的三个发展阶段。即从中世纪时期宗教性真理统一观念之下的普遍知识论,到近代脱胎于普遍知识的与专业知识相对立的自由知识,再到现代

的高深学问知识论逻辑。并认为现代性影响下的高深学问论存在自致性矛盾,从而成为现代大学困境形

成的因素之一。突破困境则需要对这单一的逻辑起点进行改造和扩充。

关键词:普遍知识;自由知识;高深学问;大学观念;知识论

中图分类号:G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519(2006)05-0011-06

现代以来对大学及其观念的诸多研究和讨论中,往往隐含着一个预设前提,即#高深学问∃及其展开。这一构建在知识论之上的逻辑前提被普遍认为是大学在现代社会存在的合法性基础。无论是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中将其作为大学各种问题的共同基点的专门知识#E∃(expertise)强调!!!对它深奥的探求构成了高深学问;还是蔡元培先生所提出的#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抑或当下国内研究中认为高深学问是大学的逻辑起点 、合法性基础等论述都可以被认为是这种预设前提的重要注脚和佐证。在此前提下,认识论与政治论,自由教育与专业教育,学术自治,大学自由等问题依次展开,成为大学和大学观念研究中的焦点。高深学问也就在此学术进展中成为主流的大学知识论基础。

但是,此中往往忽视的是这一前提的历史性。如果考虑这种性质,就会发现这一前提并不是与大学俱来,亘古不变的,而是依赖在西方文明史、思想史和知识论发展变化基础上变迁而来的。这就意味着这并不是大学唯一的知识论前提。如果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还将会意识到这一前提的自致性矛盾。仅从这一前提出发,必然会导致现代大学的困境。而如果转换这一预设前提,大学研究中的诸多焦点问题也将面临着不同的解释和答案。

一、高深学问的母体:宗教意义上的普遍知识

一般认为,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并不是建立在抽象的思想之上,而是出于某种现实需要,为执行特定社会任务所做的结构化安排。从大学发展的历史实存来看,虽然在中世纪大学存在某些零星观念的片断萌芽,如安全居住的观念、迁徙自由的观念等,但对大学自身目的和性质等自觉的认识和思考是在传统中世

收稿日期:2006-08-13

作者简介:王晨,浙江温岭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所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外国教育史,西方大学思想史.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演说[A].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第三卷)[C].杭州:浙江教育出版,1997.8.

薛天祥,尹丽.高深专门知识的教与学活动--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J].上海高教研究,1997,(3): 10-15.

王建华.高深学问:高等教育学学科合法性的基础[J].江苏高教,2004,(6):17-20.纪社会进入到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才开始出现并日益增多的。中世纪的大学模式,包括其组织形式、知识体系、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等在受教派压力的支配下日益僵化,不再适应西方知识、思想和社会在近现代的发展,而社会也日益表现出对大学的压力和要求,这种情况的典型就是17、18世纪德国教派大学的衰微和英国19世纪前期牛津、剑桥大学所受的批判以及19世纪美国大学的改变,科学知识的发展在这一时期的中心并不在大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对大学现状的考察评判和对其自身教育目的、作用、性质和相关知识、课程的思考。随着大学和社会的发展,当大学思想或观念逐渐从存在中升起并获得自身相对完整的确定形态之后,便具有了对存在进行指导、规范、评价和反思的作用。

在中世纪时期,因为社会需求以及专业知识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律师和法学专业、医生和医学专业和神职人员和神学专业,使得大学的建立成为了可能,并形成了文法神医四大学院。这种历史渊源说明了其高深学问存在的合理性,也即自由艺术之上的高级学问,并且为社会需求在历史的初始获得正统的合法地位奠定了基础。但是也恰恰是在这一时期,确立了另一种思想因素。即将希腊哲学中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思想加以改造并统一在教信仰体系中的知识体系。其核心是在上帝这唯一真理下的普遍知识。无论是奥古斯丁还是阿奎那都确证了这个体系。在奥古斯丁的论述中,他所规定的界限即要求非宗教的和自然知识之获得须以服务于教为目的,使得人文学科直接从属于神学,像世俗智慧的理性就是为发现圣经中的教智慧服务一样。而大学教授阿奎那构建了对世界的形而上学!!!道德的描述。在这个体系中,一方是哲学的术语和概念体系,一方是教的精神道德指归。因为理性与信仰,哲学与神学的根源是一致的,都是关于上帝的唯一真理,因此它们是相互协调一致的,而不是割裂的、矛盾的。这是一种借助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逻辑学、科学和自然哲学的理性综合了哲学与神学的新的大学神学。这在13世纪修道院的教育中心地位被拥有科学的大学所取代的背景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世纪的教会以及深受其影响的大学也因而坚持各类知识有内在联系这一信仰,并致力于对各类知识兼收并蓄,把它们化为对生活的完整认识。至此,所有知识被统一在上帝这包括可见不可见世界的各种真理的大真理之下。所有的真理最终归于上帝,是一致的和一体化的,并最终在单一系统内相互联系。同时知识含有道德价值,与道德统一的,也就是说这种广义的真理统一观认为#真理∃包括所有#正确∃的知识、宗教教义、常识性信仰和科学理论,使用相同的认知标准评价这一切,其中宗教真理被认为是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一种知识,因为它赋予知识意义,将抽象的知识变为指导人们日常行为和解释神的最终旨意的#道德∃真理。从更广泛的范围来看,这种建立在上帝信仰基础上的宗教性质的真理统一的观念在17、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以前还是一种主流观念,它带来了一种宗教性质的普遍知识的观念。这是一种包含了高深学问的并与之不同的知识论基础。在大学起源原生态的中世纪时期也因而包含了普遍知识(高深学问此时被包含在它之下,例如神学就是被包含在普遍知识中的高深学问),社会需求以及道德诉求的思想因子。

二、自由知识:现代性浸润下的基础转换

在中世纪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中,中世纪后期开始的多个文化社会运动和观念发展对人们的思想及其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科学、世俗精神、现代性进展带来了理性、知识和精神的巨大改变。在这种状况下,大学逐渐脱离了教会的庇佑,扬弃了自己的某些传统,而社会也对大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关于大学的论述基本上是在两条线上展开的:一条是站在启蒙运动、近现代社会发展的角度对中世纪遗存下来的大学模式的批判,并发展新的大学和教育模式,这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进步的大学理想;而另外一条则是认识到近现代社会发展给大学带来的弊端,从而维护传统,批判现代性大学及其模式,这是一种面向过去的保守的大学理想。从历时性的角度看,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分野在起源时在特定国家有着不同的强度表现。例如传统大学思想有着明显的英国烙印,当然这不包括苏格兰那些具有浓郁启蒙运动性质的大学;而现代性的思想方式则有着强烈的德国背景。这两者在19、20世纪的美国发生了对抗、汇流和演变,从而带来了美国特色的大学观念。这种美国特色的大学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现代性取向的,美国大学成为世界仿效的典范说明了现代大学思想方式的全球化普世意义。上述去宗教化和现代性弘扬的过程也就成为高深学问从普遍知识中出来,并与从普遍知识中蜕变出来的自由知识相对立,乃至包含自由知识形成现代大学的主流知识论基础的总体背景。美国大学自身对大学的批判也恰恰是在这种现代性的背景下出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大学思想中的某些保守性的思潮也是现代的,具有现代性,虽然其思想来源可以追溯到很远。

在此时期,我们还是要先回到纽曼身上来理解这一时期的大学的知识论基础逻辑。我们现在关注的是纽曼对现代大学批评的基础!!!自由知识及其教育。但这种理解是在剥离了纽曼宗教思想的基础上来进行的,如果考虑到这一点就会发现,这是一种在普遍知识基础下的自由知识,是中世纪宗教性知识观在那一时期的应变。但现代语境下的自由知识和自由教育已然遗忘了这层意义,而被偷换了基础,变成了现代性基础上反对现代性的途径。

在纽曼的思想中,大学所依据的核心最高概念是#真理∃。纽曼所指的真理是终极存在的真理,也即上帝的真理。要想到达这种统一于上帝之下的整体的真理,就必须认识真理的全部。纽曼这种真理统一的意识是导致#普遍知识∃观念的直接思想基础。大学是国民追求#真理∃的中心,要追求#真理∃,就要有#理性∃和#道德∃,#理性∃可以交给教育,#道德∃交给宗教。但即使如此,在理性的教养上,也要从包括神学等一切学科的#普遍知识∃开始,因为#为了真正拥有真理,我们必须掌握真理的全部∃ ,通过对#普遍知识∃前提下的#自由知识∃的掌握,来培养#理性∃,这个过程就是自由教育的过程。获得了#理性∃,并对其抱有正当态度的人,能以此为更好的条件,从而接受#道德∃和#宗教∃,成为真正纽曼所谓的#绅士∃,成为良好的社会成员。

纽曼所指的普遍知识就是包括神学在内的所有各类知识。虽然他是在#大学∃一词的词源学上展开论述的,但是它真正的立论基础是其宗教思想,尤其是上帝的真理观,当然同时还来源于纽曼对理性的认识。在这个意义上,普遍知识与自由知识的概念有着不同的思想前提,不同的来源,不同的性质,不同的目的,不能等同或放在同一个思路上来理解。当然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理性这一概念及其培养过程建立的。因为这种#普遍知识∃是已存的,是自适自足的,因此,大学强调进行的是如何将这真理讲解和传授,即教学,而不注重科学研究,这也是纽曼此类持有宗教色彩的认同普遍知识的大学思想家或实践者往往采用#发现或探索∃知识,而不是#创造∃知识的表述的原因,以及这一时期的大学强调教学功能,而不注重科学研究的思想根源。暗合世界最高原理和原因的#普遍知识∃的获得应该能成为一个人生活和工作的基础,他能适应一切具体的职业并适应这个世界,因此对于功利性的专业性的大学教育而言,它是在其之上和之前的。

如果说普遍知识没有相对物的话,自由知识则是与专业知识相对的,在纽曼那里,这相对的两者一种是综合的,一种是分析的;一种把真理作为美来理解,一种把真理作为力量来拥有。自由知识、自由教育与专业教育、商业精神、功利主义之间构成了一对矛盾,这一矛盾在大学历史上的进程和影响是持久而深远的。纽曼站在自由知识的立场上针对的是当时重利实用的社会倾向。这一矛盾的出现也就抽掉了宗教性质的以理性与信仰关系为基础的普遍知识的知识论,而强化了专业知识的力量和思维,并为自由教育提供了现代的土壤。纽曼的巧妙之处在于他并不截然反对#有用∃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教育,而是雄辩地将其置于自由教育的基础之上,它的价值和效用之下。从而使洛克等人提出的意见批评只变成了针对相同对象的用词上的问题而已 。

综合普遍知识和自由知识这两方面来说,纽曼的知识论体现了大学中知识综合化与专业化之间,形

纽曼.大学的理想[M].徐辉,顾建新,何曙荣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梅∋亚德利序言.14. J.H.N ewman,T he idea of a univer sity:def ined and illustr ated(Lo ndon,1907),163.式教育和知识教育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在西方大学里的影响是持久而深远,且积极有益的。它的来源既有早期大学基于世俗生活的需要和希腊罗马传统运用适合单门学科的专门技术(希腊罗马不仅仅具有理性精神和哲学思维,其科学和专门知识,尤其像医学、法学也具有与现代相通的精神,现代的科学精神源头在某种意义上被认为是恢复了的希腊科学精神),要求知识的专门化(文,医,神,法四科分类就是它的表现)和教会知识统整于信仰(真理统一)这两方面的对立和斗争。 也有亚里士多德学说中形式与质料的关系和柏拉图学说中理念论等思想因素的影响。这是人类认识方式,思维方式的多种方向及其张力在大学教育中的体现。纽曼在宗教性知识观的基础上为了批判并适应社会和大学的变化而主动剥离了宗教意识,论述了专业知识相对的自由知识,这种对立恰恰为普遍知识向高深学问的演变奠定了其思想内部的阶段性基础,鼓励了高深学问的思想的脱离和壮大。

在另一方面,德国大学的观念的诞生为高深学问奠定了外部的思想基础。在时间序列上,德国的大学观念萌芽要早于英国。但在德国还未成为民族国家时,在教派大学的特征上就不同于英国。在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因为新教会狭隘情绪和各个领地内的种种而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停滞的德国大学理智生活在18世纪恢复过来之后,那些新大学对现代哲学和科学、启蒙文化率先打开大门,并使这些思想和知识成为德国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在18世纪的复兴过程中,大学对现代哲学与科学的接受,被认为是转折点出现的标志,通过它,德国大学才从17世纪末的泥沼中挣扎出来。在深受启蒙运动影响的哈雷大学哲学院教授沃尔夫的哲学体系的领导之下!!!他明确否定了哲学对于神学的依赖,而将基础建立在数学和物理学等现代科学之上,宣称哲学应该探索真理,摆脱任何假定,同时被他否定的还有实践哲学的神学基础,他认为法律和道德必须建基在人类生活和人类社会的理性知识之上!!!德国大学在人民的理智生活中取得了优势地位。在18世纪后期,沃尔夫哲学及其理性概念流行于所有新教大学,在思想和实践问题上,在发展一种根据数学而建立的新宇宙观中,在用为法律和理性所控制的占优势地位的自然概念去摧毁巫术和各个领地狂热的信仰的过程中,在为自然力量的机械论奠定基础的过程中,理性都获得了一种指导的地位,也正是这种信念使新的哲学受人欢迎,占据优势。这也是德国大学在近代重视科学研究,并因此获得大学发展的顶尖位置的原因之一。因此对于德国大学重视科学研究的传统的养成,新教教义也具有一定作用。

此后德国近代大学观与政治联系紧密,诸多思想家在思考大学时,都受到了政治气候和国家需求的影响。因为包含着对1806年普法战争失败在精神上的补偿这一深刻根源。德国大学注重科学研究,强调教学自由和研究自由的观念在一开始便显现出了与以纽曼为代表的传统大学思想不同的目的和思维方式。这种具有实际目的和国家导向的大学思想被纳入现代功利主义麾下后,就为科学研究和高深学问的逻辑展开奠定了基础。因此虽然德国大学观的某些核心观念强调从知识本身出发的纯研究,强调充分的人文教育和高度的道德需求和道德信念,也反对知识直接应用的功利主义态度,但这种反对的基础是现代性的,与德国大学观念所诞生的基础是一致的,差别不过是对目的认识程度不同,所以这种站在圈子里的反对恰恰夯实了高深学问的基础,并在此后带来了这一知识论逻辑所隐含的自致性矛盾。德国大学观念在来源、本身结构和指归上的不同,与纽曼相比两者遵循的是不同的路向,可以说这是两种不同的思想风格或理智结构,后者显然更具有现代意义。但在此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德国大学思想与纽曼的思想并不处在绝对对立的位置,虽然两者后来在教学和研究方面有着冲突,纽曼的主要敌人并不是德国大学模式,而是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世俗化。德国大学模式只有在纳入了现代性和理性主义的麾下后,才能成为纽曼的批评对象。

许美德.西方大学的形成及其社会根源[J].教育研究,1981,(12):33.三、自致性矛盾:现实中的困境

这两方面的思想,在现代社会职业化的需求和学科分类加剧扩大的催化下,终于使得普遍知识这一知识论基础通过自由知识、科学研究的桥梁演变成为了高深学问这一大学主流的合法性根基。高深学问这一比较级的术语,更多地是从纵向考虑知识的专业和精深。在这一基点上出发的逻辑进路,发展下去往往会无视知识的全面的普遍的横向联系,而走向各个学科和专业的片面自足的发展之路,虽然说追求统一真理是人类普遍的愿望,但走上这一分化方式的追寻途径后所产生的问题需要我们进行补救。在此基础上的认识论和政治论的区分不过是程度和指向上有所区别而已。前者指向基础性的,为专业精深知识而知识的,而后者则是应用性的。矛盾之处仅仅在于对高深学问的看法不同,即#高深学问该有长期的还是短期价值∃。政治论方法考虑现时价值,认识论方法代之以长期的价值。就如同洪堡所认为的,大学倘若实现其目标,同时也就实现了,而且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社会和国家的目标。这样的区别在高深学问思想基础和逻辑之下都会被共同引向专业化的道路,这种专门化使得知识割裂,造成知识的#局部性∃,无法得悉整体的客观知识,从而产生了知识的疏离。社会分工的细化和学科发展的分殊化造成了不同部门中的人们无法相知,甚至无法沟通的困境。人类表面获得的知识愈多,却愈无法了解整体现象和事实的,个人无法在生活中整合经验,更难形成整全的判断。同时人所创造的知识反过来制约了人的思想和行动,造成知识的窄化以及人存在与认知的疏离,此即知识的异化,并导致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的膨胀。而且由此引发了对人的轻视和人的片面发展问题。这些情况在知识急剧增长和分化的现代社会中表现得愈加严重。

高深学问的知识论基础还带来另一个问题。高深学问强调价值无涉和学术的客观性和性。也就是说宗教性的真理统一的普遍知识观念中所蕴涵的作为价值的信仰关怀和道德诉求,因为高深学问的确立而被剥离了。纽曼建立在他思想基础上的大学教育是为了达到信仰的终极目的的一部分,也即当时纽曼所体认的人的终极目的。而且也因为这种宗教信仰目的的非功利性,非物质性(精神性),使其自身能成为自身的目的。这种性质决定了纽曼对待所有知识的态度,也确定了知识本身为目的的性质基础。如果不考虑这种思想根源,就会失去这种观念的意义支撑。因为这种失去以人的终极目的为支持的以知识本身为目的的高深学问概念带来的不过是现代大学思想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区别而已。这种以知识本身为目的成为一种最高目的之后,它的背后站立的实际上已经是外在性的效用原则,只不过一种是长期效用,另一种是短期效用而已。当这种知识失去了纽曼宗教意义,失去了整全的普遍的整体意义,失去了传统理性的价值,失去所追寻的人的终极意义和目的指向,而仅仅成为科学主义、理性主义、工具主义的对象、目的或内容、方式时,这种歧异就更为深刻了。知识与道德之间在大学中不再留有道德的位置,而只是知识。现代大学中隐含着以学术成就绩的倾向。

普遍知识向高深学问知识论转变的一个重要表征就是大学职能的变化,从专注真理之下普遍知识的传授教学到发现乃至创造知识的科学研究,以至以高深学问的应用性价值为取向的社会服务等,都体现了大学观念背后知识论逻辑的变迁。而另一个表现则是自由教育内涵的变化。早期的建立在吸收了希腊哲学思想的教知识体系上的自由教育是为了培养传统哲学理性和追求最高真理而进行的。近代的自由知识和自由教育为了避免社会功利和专业化的弊端,更多地是从形式论与实质论及其之间关系的入手的思考,也就是意味着如何通过自由教育来对形式和能力的掌握,应对知识的增长和分化以及职业的变动。现代以来的从自由教育中汲取了大量营养和资源,讲究#共同知识∃的普通教育实际上已是现代大学中为了应对现代社会的分工专业化所带来的知识片面和难以作出整体的判断,解决现代教育所出现的人文与科学对立等现实问题而兴起的一种教育模式,它的基础、目的、性质以及线索和路向与近代延续下来的自由教育也已有较大的差别,更遑论含有宗教意识的#普遍知识∃。它实际上来自一种现代性的源头,借用了自由教育的某些因素。而这种自由教育到普通教育的变化,恰恰证明了普遍知识到高深学问的变迁和高深学问带来的自致性矛盾。

四、面向过去的拓展

上述的以高深学问为基点所引致的现代大学中专业化、功利主义倾向和信仰关怀和道德诉求的缺失等自致性矛盾导致了现代大学的困境,这种有着种种表现的困境在高深学问的自身逻辑范畴内是无法解决的。对于这一困境,也许不能再将大学的合法性基础单独建立在高深学问之上。基于大学的起源和历史进程,可以认为,大学是一种容纳人类知识和思想,并展现希望的机构,人们对大学的思考和认识延续着人类思想史上某些根本问题的认识或论争,这些根本问题不仅仅关于大学自身,而且还关乎人类的存在、生活、目的和意义。对大学自身认识及其问题的思考在某种程度上与人类生存生活本身是同一的。大学是一个折射的焦点,在一定程度上汇集了人类社会的各种理想追求和现实要求。大学观念的力量和不朽可能就在于它通过大学这一路径,展现了人类生活本身和对真、善、美、自由的追求及在此间体现的现实与理想的困惑与冲突。而思考和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成为大学理想和实践的根本,同时也是对其理解的线索之一。因此,稳固地建立大学在现代社会的合法性需要从更为宽广的视野,确立以下三种基础。

1.包含高深学问和普遍知识,以人的终极目的为基础的知识追求。在此体现的是对人精神性事物的重视,对真理的哲学式追寻和对人完善完美的追求,而不仅仅是建立在与现代性结合的高深学问之上的科学化、理性化、专业化、功利性、实用性等现代思想方式及其弊端。

2.社会需求。大学必须经常给予社会一些东西,满足社会的需求。但大学所提供的并不仅仅是社会想要的,更重要的是社会需要的。就如佛莱克斯纳所说,大学不是一个温度计,对社会每一流行风尚都做出反应。大学应该基于一定的价值体系,对社会风尚保持合适的批判性的抵制,有助于避免愚蠢的近乎灾难的莽撞。

3.道德约束。在知识与道德的关系中,现代大学的现状是只重视知识,而不再强调道德,这无助于知识和理性的滥用以及对道德意识的遵从。作为人的行为准则和律法的道德约束基础的设定有利于警惕和批判人及其创造的启蒙理性的娇纵和狂妄,也有利于对现代以来功利主义伦理学关于人类道德和道德感论述的批判和抵制。也许只有在这三方面合力建立的大学中,才能避免高深学问这一现代以来的占据主流地位的合法性逻辑起点所带来的困境。

From Universal Knowledge to Advanced Scholarship

!!!the logic of knowledge and its evolution

WANG Chen

(College o f Educa tion,Beijing Nor mal University,Beijing,1000875)

Abstract:T his article discusses three phases in the dev elo pm ent of the idea o f a university in the contex t of the histo ry of thoug ht and of w ester n society.T he types of know ledge representing the three phases are:universal know ledg e in the M iddle Ag es,liberal know ledge in the mo dern tim e,and ad v anced scholarship in the contemporary era.U nder the influence o f modernity,the idea of advanced scho lar ship contains certain self-contradictio ns w hich result in cer tain dilemm as of m odern universi ties.Reso lving these dilem mas needs reconstruct and ex tend the epistemo logy-base of the idea o f a u niversity.

Key words:universal know ledge;liberal kno w ledge;higher learning;idea o f a university;epistemol o gy

文档

王晨-从普遍知识到高深学问

从普遍知识到高深学问!!!大学观念的知识论逻辑及其变迁王∀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875)摘∀要:本文结合西方社会和思想史进程,描述了大学观念的知识论基础的三个发展阶段。即从中世纪时期宗教性真理统一观念之下的普遍知识论,到近代脱胎于普遍知识的与专业知识相对立的自由知识,再到现代的高深学问知识论逻辑。并认为现代性影响下的高深学问论存在自致性矛盾,从而成为现代大学困境形成的因素之一。突破困境则需要对这单一的逻辑起点进行改造和扩充。关键词:普遍知识;自由知识;高深学问;大学观念;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