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连市旅顺口区新城实验学校 卢红梅
【材料背景】
《桥》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小小说,小小说的特征有哪些,如何阅读小小说,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本课通过多篇小小说的群文阅读,在对比中引导学生通过自我阅读、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发现小小说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入教师录制的关于小小说特征的微课进行补充,为学生提供阅读小小说的脚手架。与此同时,引入《三封电报》《烛心》两篇小小说,再来感受小小说的特征、猜想小小说的结尾。趁热打铁,把课堂和创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以小小说家的身份进行创编,把所学知识运用到习作中。在阅读写作练笔之后,为学生推荐精选的世界小小说,扩大知识视野,积累阅读感受,激发学生阅读小小说、创作小小说的兴趣,不断提升语文素养。
【学习目标】
1.通过小小说群文阅读的比较整合,梳理小小说的特征,渗透阅读小小说的阅读策略。
2.通过猜想结尾的比较阅读,发现小小说结尾的巧妙之处,明白读懂结尾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小小说,激发阅读小小说的愿望
3.结合小小说的特征,尝试写小小说,在写作中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 环节 | 教学设计 | 学生活动预设 | 多媒体运用 | 
| 一、 导 入 | 师:同学们,回顾一下,你都读过哪些小说?让你印象最深刻的哪本小说?为什么? 师:《三国》中还有那些人物让你印象深刻?(重点说) 师:像这样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三国》当中还有很多很多。(板书:人物鲜明、众多) 师:其他小说呢? 师:是这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吸引了你。(板书:情节曲折) 师:复杂、优美的环境描写让你念念不忘。(板书:环境复杂) 师:老师也带来了两本小说,这是曹雪芹的《红楼梦》,这是充满了魔幻色彩的《哈利波特》。我们发现这些小说都特别地厚,也就是——篇幅长(板书:篇幅长) 师:书放在桌子上,总结(指着板书):这些都是小说的共同特点:篇幅长、人物众多、情节复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组小说,看看这组小说和这些小说又有哪些异同。 | 生:我读过《》《》,其中印象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因为……。 生:我读过《》《》,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因为……。 生:我读过《》《》,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因为……。 | 课件出示 | 
| 二、 自 主 探 究 |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下发的两篇小说《桥》和《窗》。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总能在细微之处发现问题!真好! 师:窗外究竟是怎样的景色?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原来窗外只是……(一起读) 师:请同学们继续完成学案中的内容。 | 预设:生发现《窗》这篇小说不完整,没有结尾。 生继续完成学案中的内容,完成之后小组自主交流 | 课件出示结尾 | 
| 三、 小 组 讨 论 、 全 班 汇 报 | 师:同学们,一起把小组的发现进行全班分享吧。 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进行板书和出示相关句子)两篇小说在主人公方面的共同之处是:主人公单一(单一,学生不能准确) 预设师:在这里就不仅仅是为他人着想了,在生与死面前,先想到别人后想到自己,这就是先人后已。 “不徇私情”学生可能出不来这个词语,引导学生梳理老汉和小伙子以及村民的关系来理解,面对洪水,老汉是如何抉择的来理解这一人物形象的不徇私情。 师总结:主人公不多,但是人物性格特点特点鲜明。 【板书:人物鲜明】 师预设:涉及人物,追问:你能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吗?共同之处:人物关系简单 预设:情节 《桥》 (山洪暴发) ——(人们惊慌) ——(村民拥挤在木桥前) ——(老汉组织排队过桥) ——(老汉揪出小伙子) ——(老汉、小伙子被洪水吞没) ——(老汉、小伙子是父子) 《窗》 (病房里两位病人关系友好) ——(靠窗病人描述窗外景色) ——(不靠窗的病人心生嫉妒) ——(不靠窗病人见死不救) ——(不靠窗病人看向窗外) ——(窗外只有光秃秃的墙) 师:梳理完情节,说说你对结尾的感受。 生:出乎意料 师追问:哪里出乎意料? 生预设:联系上文,老汉对小伙子特别凶,哪一位父亲会对自己儿子那么凶。而且现在还是生死关头,哪一位父亲不希望儿子活着? 师:哪一位父亲都希望儿子活着。可是老汉却一把把小伙揪出来,结尾很出乎意料,但也合情合理。你同意吗?为什么?【板书:结尾出人意料】 师:汇报环境描写时,重点通过指导读来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紧张的气氛 【板书:环境描写】 汇报:主要内容,学生表述完整、简洁即可。 | 预设1:我来汇报主人公,《桥》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老汉、《窗》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靠窗的病人,这两篇小说在主人公方面的共同之处是:主人公单一。 生:我代表我们小组来汇报人物形象。我认为《桥》这篇小说中的老汉是一个临危不惧、先人后己的人。 环境描写预设回 生:洪水很大、情况很紧急 生:渲染病房的冷清、没有生气…… 主要内容预设: 生:我代表我们小组来概括主要内容: 《桥》主要写了一位老汉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把生的希望就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群众搭建一座不朽的生命之桥。 《窗》首先写了两位病人关系友好,然后写了不靠窗病人因为妒忌见死不救,最后不看窗病人如愿看到窗外景色的事。 | 白板根据学生的回报,相应出示句子 | 
| 四、 微 课 补 充 | 师:刚才我们共同梳理了这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两篇文章都在开头运用了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中间都运用多种方法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结尾笔锋一转,出人意料。这就是小小说的共同特点。关于小小说更多的特征,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微课。 | 生欣赏【微课】 | 播放 微课 | 
| 五、 拓 展 阅 读 | 师:我们刚才学的小小说是不是都符合这些的特点?现在让我们再来欣赏一篇史上最一波三折的小小说。出示:《三封电报》你读懂了什么? 师:特别出乎意料。出人意料的结尾是小小说的点睛之笔。有人说读懂了结尾,也就读懂了小小说。下面我们再来猜猜一篇小小说的结尾。《烛心》 师:我们来看看原文的结尾,你想说什么? | 预设生:主人公的心情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生:结尾含义很深刻…… 学生大胆猜测《烛心》结尾并说说看完结尾的感受:出乎意料 | 推送阅读材料《烛心》到学生平板端 | 
| 六、 练 笔 提 升 | 师:著名作家阿.托尔斯泰说过:小小说是训练作家的最好学校。今天我们也来试试编写小小说的结尾。(出示《儿子不见了》的情境) | 生创编结尾 | 鸿合白板推送到学生端,学生可以手写,也可以在平板上输入 | 
| 七、 学生作品展示 | 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未来小说家们的作品 | 学生读作品 | 1.手写的学生作文用投影展示; 2.平板输入的学生作文连接到屏幕展示 | 
| 八、 自 主 阅 读 | 师:要想成为小说家,光阅读今天的一组小小说可远远不够。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一些精选的世界小小说,同学们可以扫描二维码进行阅读。 | 学生扫描二维码,自主选择喜欢的小小说进行阅读 | 学生利用手中的平板扫描 | 
| 九、 课 堂 总 结 | 师:读万卷书就犹如行万里路,希望这节课通过小小说这扇窗口,搭建起你成为未来小说家梦想的桥梁! 板书、构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