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8 00:36:47
文档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材解读】《诗词曲五首》是本册教材第六单元的最后一课。从文体上看,本文包含诗词曲五首,品类较全;从内容上看,这些诗词曲,都以征战生活为题材,表达了爱国和爱乡的主题;从艺术风格上看,他们或叙述,或描写,或情景交融,或抒情议论相结合,手法多样,风格各异,堪称是诗、词、曲中的经典之作。《白雪送武判官归京》写雪中的边塞送别,重描写;【教学目标】1.查找资料,学习有关诗词曲的知识,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特点,并背诵这几首诗词曲。2.反复阅读,体会诗词曲的用词,从情感、修辞、手法等不同
推荐度:
导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材解读】《诗词曲五首》是本册教材第六单元的最后一课。从文体上看,本文包含诗词曲五首,品类较全;从内容上看,这些诗词曲,都以征战生活为题材,表达了爱国和爱乡的主题;从艺术风格上看,他们或叙述,或描写,或情景交融,或抒情议论相结合,手法多样,风格各异,堪称是诗、词、曲中的经典之作。《白雪送武判官归京》写雪中的边塞送别,重描写;【教学目标】1.查找资料,学习有关诗词曲的知识,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特点,并背诵这几首诗词曲。2.反复阅读,体会诗词曲的用词,从情感、修辞、手法等不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教材解读】

《诗词曲五首》是本册教材第六单元的最后一课。从文体上看,本文包含诗词曲五首,品类较全;从内容上看,这些诗词曲,都以征战生活为题材,表达了爱国和爱乡的主题;从艺术风格上看,他们或叙述,或描写,或情景交融,或抒情议论相结合,手法多样,风格各异,堪称是诗、词、曲中的经典之作。《白雪送武判官归京》写雪中的边塞送别,重描写;

【教学目标】

1.查找资料,学习有关诗词曲的知识,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特点,并背诵这几首诗词曲。

2.反复阅读,体会诗词曲的用词,从情感、修辞、手法等不同角度进行赏析。

3.精读,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阅读作品,把握诗词曲的特点;反复阅读作品,以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品味语言,体会诗词曲的思想感情。

难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审美情趣。

【教法与学法】

教法:1.启发法。结合阅读和课后习题,启发学生理解诗句、诗意、诗情。

2.范读法。通过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学会并热爱朗读诗词曲。

3.多媒体辅助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直观的画面或视频资料,增强诗情画意的直观性,激发学生进行阅读和思考。

学法:1.批注法。反复阅读、多做批注,写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写下自己的联想和补充。

2.合作法。小组成员共同赏析语言,把握情感,理解主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文中诗词曲作者的背景资料,图片资料、问题资料、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积累诗词曲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感知其主要内容和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您的记忆中有哪些与“雪”有关的诗句呢?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二、学习目标

1.能够有韵律的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2.品味诗歌独特的画面美、语言美。

3.能够体会诗人情感,学习其乐观豪迈的英雄气概。

三、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代表作】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

四、创作背景

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春夏之交东归。当时西北边疆战事频繁,诗人怀着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前后在边疆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天宝十三年诗人再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写下此诗。

五、文体知识

边塞诗: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边塞诗一般出于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通过对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在唐代边塞诗中,多以汉朝喻。

六、读准字音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qiú)不暖锦衾(qīn)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zhuó)。

瀚(hàn)海阑(lán)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qiāng)笛。

纷纷暮雪下辕(yuán)门,风掣(chè)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七、朗读诗歌

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八、理解诗意

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诗歌意思。

北风席卷大地吹折白草,仲秋八月胡地飘降大雪。

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竞相开放。

雪花飘入帘笼沾湿帐幕,就是穿狐皮袍也不暖和。

将军兽角弓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冷得难穿上。

无边沙漠结成百丈坚冰,忧愁的阴云凝结在长空。

帐中摆酒为回京人送行,助兴的是琵琶羌笛胡琴。

黄昏时辕门外大雪纷飞,冻硬的红旗风吹不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你回京,临行时茫茫白雪布满山。

山路曲折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空留马蹄的印迹。

九、内容解读

1、朗读诗歌,分析诗题的含义,找出诗歌线索。

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线索:一天雪景的变化。

2、再读诗歌,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10句)从不同侧面咏雪。

3、细读诗歌,合作探究

(1).请运用联想和想象,描绘诗歌前四句所展现的画面。

明确:北风扫荡大地,茫茫白草被摧折,边塞的冬天来得格外早,八月就已是漫天飞雪。放眼望去,银装素裹,好像是一夜之间春风吹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一团团一簇簇,无比奇丽壮观。

(2). 分析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卷”、“折”、“即”字妙在何处。

明确:“卷”从正面写出风势之猛,风力之大,“折”从侧面写出风势之猛,表现塞外寒冷的气候。

“即”表明塞外冬天来得格外早,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感。

(3).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明确:修辞: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雪花比作梨花,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壮阔、奇丽的雪景,传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炼字:“忽”字不仅写出了边塞气象的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也表现出诗人的惊喜好奇的神情。

(4).诗人是怎样描写天气的寒冷的?描写天气寒冷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散入珠帘湿罗幕”“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侧面:“ 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②视线转换。通过室内外的视线转换,选取居住、睡眠、拉弓、穿衣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

作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激昂的战斗精神。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5). 请任选角度,赏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明确:结构:承上启下,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修辞:运用对偶、夸张的修辞,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担忧。

炼字:“愁”“惨”二字,既写出了边地环境,又引出了送别氛围。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担忧。

(6).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两句中,并列写三种乐器有什么用意?

明确:①突出异域色彩,表明送别地点是在边关。②间接传达一种热闹的场面,表现了送别的热烈与隆重。

(7).赏析“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明确:画面:傍晚在辕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也不能让它飘动。

动静结合:风刮得紧、雪下得急的“动”,与红旗结冰不能翻飞的“静”相互映衬,突出了天气的奇寒,表现了边塞环境的恶劣。

炼字:“掣”字拟人化,描绘出红旗被冻住,北风难以吹动的情状,从侧面表现天气的奇寒。

(8).本诗后半部分写送别友人以地点转换为顺序,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并简述其作用。

明确:由“中军”到“辕门”,再到“轮台东门”,以地点转移为顺序,既具体展现了送别友人的全过程,脉络清晰;又表达出送别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9).赏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明确:画面:诗人立于冰天雪地之中,遥望那重重叠叠的山、弯弯曲曲的路。顺着他的视线看去,已不见友人的踪影。只看到厚厚的积雪上,留着马蹄踏过的痕迹。

炼字:“空”字写出朋友远走、人去路空、诗人驻足目送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和朋友离去后的无限惆怅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留白手法,写得含蓄,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和惆怅的心情。

(10)、这首诗里出现了四个“雪”字,分析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明确:“雪”字贯穿全诗,是本诗的线索。这四个“雪”分别写在送别前、饯别时、分别时、送归后。情景交融,写奇丽的雪景是为衬托深沉的离情,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之情。

(11)、 诗人在句中并未写到“情义”“不舍”等字眼,惜别之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明确: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这样的结尾,真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这个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12)、你知道具有相同意境的诗句吗?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4、分析咏雪、送别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在边地奇异雄伟的风光和大风雪的背景下,送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大雪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

十、归纳主旨

本诗以“雪”为线索,生动地描绘了唐代西北边塞冰天雪地的奇丽风光,表现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十一、写法探究

1.扣“奇”写“雪”,以“雪”衬“别”。

(1)雪随风至;

(2)“八月即飞雪”;

(3)以花喻雪;

(4)侧面烘托大雪的寒威:从生活细处落墨,通过人的感受,边塞将士的苦寒生活写天气的奇寒;红旗僵硬地低垂着不能飘动这一细节描写,也从侧面烘托了大雪的寒威。

“一切景语皆情语”:扣“奇”写“雪”,其目的是以“雪”衬“别”。

送别前咏雪营造送别的氛围(典型环境),饯别时咏雪进一步渲染送别的气氛,送别时写雪表现对友人的担忧之情,送别后写雪表现对友人的依恋之情。

2.语言的明朗优美。

(1)锤炼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胡天”变幻无常;诗人把北国风雪,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作喻,温暖、美好,把萧索苦寒转化为绚丽烂漫、花团锦簇的景象,情绪乐观而昂扬。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路蜿蜒曲折,不好走,诗人神情的目光伴随着雪上的马蹄印,渐行渐远,久久不愿离去。

“空”就是不舍,心里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空的不只是那雪上留着的马蹄印,朋友远去,诗人的心也被掏空了。

(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喻)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互文)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夸张)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夸张、拟人)

(3)多角度描写

“北风卷地白草折” (正面和侧面)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正面)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侧面)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动静结合)

十二、课堂小结

全诗从塞外冰天雪地的绮丽风光着笔,通过特殊的环境背景描绘,抒发了雪中送友的深挚感情和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烘托出边塞将士和诗人自己的豪迈气概和壮烈胸怀。

十三、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十四、随堂练习

1.背诵课文。

2.积累咏雪、送别和边塞诗名句。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文档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材解读】《诗词曲五首》是本册教材第六单元的最后一课。从文体上看,本文包含诗词曲五首,品类较全;从内容上看,这些诗词曲,都以征战生活为题材,表达了爱国和爱乡的主题;从艺术风格上看,他们或叙述,或描写,或情景交融,或抒情议论相结合,手法多样,风格各异,堪称是诗、词、曲中的经典之作。《白雪送武判官归京》写雪中的边塞送别,重描写;【教学目标】1.查找资料,学习有关诗词曲的知识,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特点,并背诵这几首诗词曲。2.反复阅读,体会诗词曲的用词,从情感、修辞、手法等不同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