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前正处于发展和完善当中,借鉴并合理吸收新的教学的课程理念与设计技巧。相信对课程的实施和教师专业化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我认为对于中小学教育的教育教学应该实施创新性教育。实施创新性教育不仅是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也是以后在面对激烈竞争所必要的基本的素质.
【关键词】:
中小学教育、创新性教育、科学地实践
【论文正文】:
创新教育,也称创造教育或创造性教育。广义的创新教育指对人的创造力的 开发,主要是创造技法和创造性思维训练;狭义的创新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 对学生的创造品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 质教育。在中小学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重视科学启蒙,丰富实践活动
谁掌握了新的科学技术,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现在初等教育乃至学前 教育阶段就应重视科学技术的启蒙教育。中小学阶段,科学启蒙教育的重点在于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态度和方法,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科技现象、对科学成 就的关注和求知欲,为他们进一步的学习和运用科学技术打基础。大量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最富创造力,而创新不仅需要丰富的书面知识。更需要广泛的实践活动。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要根据青少年认识特点,让他 们更多的接近实际,对大自然的体验学习以及家庭、田间的劳动实践,将使青少年受益终身。仅从创新能力的培养角度看,丰富的早期实践活动能使青少年具有较多的解决问题的机会,拥的更多的与自由,有益于创造人格的培养。大量的实践活动又丰富了青少年的表象储备。为创新想象和创新思维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而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产生的新需要,往往会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有关专家调查后指出:与农村孩子相比,城市孩子书面知识丰富,脑筋灵活,但城里孩子缺乏实践,导致了他们创造力的下降。为此,在学校和家庭中,必须青少年的空间和时间,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搜集、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他 们搜集、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发展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和家长还应当是有心人,对于那些爱搞制作或 喜欢写作以及对某一专业或某一活动非常入迷的青少年应提供必要的帮助。
2.变革学习方式、营造创新氛围
注重创新教育的美国教育非常强调学生“have a try”(试一试),鼓励学 生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发现、创意、沟通、表达、交流 的意识和技能。这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为培养创新人才,我们必须将学生从“吸 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也就是说,让学生充分有“have a try”的机会。同时,教学过程和学校生活要 积极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宽松自上的氛围,鼓励学生自由探索、标新立异。总之, 教育者应重视学法研究,以更大的宽容心和鼓励精神去引发学生的学习活动。
3.丰富想象,培养发散思维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早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就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 于想象。因此,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已成为世界先进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有关研究证明,创造力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充分发展、有机结合的结果。可惜的是,迄今各国的教育,大多数是重聚合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对发散思维的培 养。其结果,聚合思维的发展往往以忽视甚至抑制发散思维为背景、为代价的。 因此,在创新教育中,要特别重视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我们必须在各种教学活动 中鼓励青少年思考、大胆质疑,给他们广阔驰骋想象的空间,引导他们从多 种角度看问题,养成求异和创新的思维习惯,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敢于探索、勇于 创新、善于思考的综合素质良好的跨世纪人才。
教育一来可提高一个人的自身的素质,二来可以更好地服务社会。家长和老师应该耐心地指导学生完成动手实践学习活动,结合创新意识的培养双管齐下。同时教学课程的设计过程中可以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来引导活动的深入推动创新活动的进展。这也是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值得借鉴的地方。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引导学习者深入思考问题,设计一系列的创新活动来寻找答案。这样为以后的学习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其潜在的能力。
把创新性教育和社会实践相联系是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将来的教育教学的主导方向,相信在以后的创新性教育教学当中使学生更加的主动思维,积极思维。为社会建设创造良好的基础,发挥良好的主导作用。
07级数学教育一班 黄武 学号:020*******
